印度簡史

出自六年制學程
在2015年11月26日 (四) 16:03由丁志仁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一修訂→ (差異)
跳轉到: 導覽搜尋


印度河谷文明

  • 以「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兩個遺址為代表。
  • 在公元前2200左右達到高峰後,便逐漸衰落滅亡了。
  • 找不到崇拜君王及宮殿之類的痕跡,可能是因為印度河文明的政府是以信仰來管理人民。
  • 古埃及和兩河流域文明都把錢財拿來蓋寺廟和宮殿普通民眾的房子簡陋矮小,印度河流域文明的普通住家卻非常有特色:磚造,各家都有發達的衛生設備,有水井、浴室、廁所、下水道,而且各家的下水道都會連在一起集中流入地下的化糞池。

吠陀文明

一張根據《梨俱吠陀·原人歌》所繪的瓦爾那等級:婆羅門是原人的嘴、剎帝利是原人的雙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羅是原人的腳。至於賤民,則被排除在原人的身體之外。
  • 大約公元前2000年開始,雅利安人,從中亞某處遷徙到印度。
  • 雅利安是梵文「高貴」的意思。
  • 吠陀是「知識」、「啟示」的意思。
  • 早期文化中心是恆河流域,從印度北部慢慢南移,在南移的過程中接觸到印度河文明的殘餘。這其中也許有局部的戰爭,但是雅利安遷徙和印度河流域文明的衰落卻是平行的關係。
  • 建立把人劃分等級的種姓制度:婆羅門(祭司)、剎帝利(國王與戰士)、吠舍(農人或牧人)、首陀羅(奴僕)。賤民則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