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花瓷

出自六年制學程
在2015年11月2日 (一) 11:56由莊坤霖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跳轉到: 導覽搜尋

展品說明

Ming plate 15th century Jingdezhen kilns Jiangxi.jpg

  1. 青花瓷出土於中國江西省景德鎮。
  2. 緯度:29.2682
  3. 經度:117.185
  4. 青花瓷是一種白地藍花的高溫釉下彩瓷器,常簡稱青花,也用來指代該裝飾工藝。該品種清新明快,質樸大方,不只是工業化之前影響最廣的瓷器,被視為中華民族審美理念的代表。

青花瓷的歷史

為生產青花,就要能夠生產高質量的藍色和白色陶瓷。這點是通過中國與西亞的技術與原料交流,在文化的交互影響下得以完善的。

有爭議的青花

  • 在唐代就已經形成白地藍花器物。重要的實例來自1998年在印度尼西亞勿里洞島所屬海域打撈出來的一艘830年阿拉伯沈船,外在特徵已經很近似標準青花。

真正的青花

  • 青花誕生要滿足4個條件:①穩定的鈷藍料配製技術,②成熟的釉下彩工藝,③高超的瓷器繪畫技術,④白瓷燒製工藝 在早期,能夠滿足以上所有條件的祇有景德鎮,其他地區只能生產仿青花風格的陶器或石胎瓷。
  • 標準青花無疑誕生於元代。元末,江西很早就脫離蒙古政府實際控制,景德鎮也為朱元璋麾下所控制,並成為其重要的軍費來源。自此直至明朝建政初年,期間瓷器生產保持一貫工藝,極難斷代。故而西方學術界傾向於將元代至明初的青花統一劃歸入「14世紀的青花」。

青花瓷的製作

青花瓷與其他釉下彩瓷器生產流程並無本質區別,可以分為備料、製胎、彩繪、上釉、燒製等5個階段。

備料

  1. 青花所用原料可以分為3種:坯胎原料,釉用原料,鈷料(彩料),分別需要不同的工藝配製。
    1. 坯胎原料:景德鎮傳統坯體可以祇用瓷石,燒成軟質瓷;也可以用瓷石和高嶺土的混合物,最終得到硬質瓷。瓷石需要經過水碓粉碎。高嶺土無須粉碎,但是仍然需要淘鍊精製。從明代到清代,淘洗工藝不斷提高,因而胎體愈發細膩。
    2. 釉用原料:景德鎮傳統釉料需要添加釉灰。
    3. 鈷料(彩料):古代手工製備的鈷料需要根據產地而調整配方與工藝,很多已經隨著礦產枯竭而消亡。景德鎮使用時間較久,而且一直沿用至今的是「珠明料」及「浙料」。珠明料在不同時間及產地成分相差很大,通常精選後天然礦石的氧化鈷含量在5%左右,繪製後顏色較淡,不宜直接使用,需要再加工。先用水搓洗數次,再入窯爐煅燒。將煅燒後的鈷料再次揀選分級,再次粉碎,在瓷質研缽中研磨。最初幾次研磨之後要漂洗,去除雜質及可溶鹽類。逐次研磨,越細越好。鈷料在完全製成之後,應帶水貯存在容器內。具體製作方式為在素色瓷胎上用藍色顏料描繪後,在表面塗無色或淺色的釉,然後入窯燒制。成品底色為純白或粉白,花紋顏色為青黑、深藍;後期使用含氧化鈷(Co3O4 )顏料的則呈亮藍色。有些青花瓷器在白、藍兩色之外,又加以粉彩或描金裝飾。

淘煉胎土

瓷器是用瓷土即高嶺土燒製成的,天然瓷土含雜質較多,需要淘洗出大部分雜質,將來燒成的瓷器才會堅緻細膩白潤。

製胎

淘洗好的瓷土製成各種器形晾乾的過程。

繪畫

等乾燥後在器表先用青花料繪製圖案。

罩釉

把已經畫好紋飾的瓷胚外面罩上一層釉水,一般有粘釉、刷釉、浸釉、吹釉等方法。

燒制

將罩釉後的瓷胚經高溫燒制,釉下的青花料就呈現出美麗的藍色。如果青花料外面不罩釉,燒成後瓷器表明的紋飾呈現棕色而不是藍色。

青花瓷的種類

元朝

元朝版圖

Yuan Dynasty 1294.png

青花瓷的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