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大歷史/劉恩佑
出自六年制學程
目錄
隕石撞擊地球
- 時間: 40億年前
說明
地球經歷過最多8次直徑400公里的隕石撞擊,熔岩覆蓋地球表面,但是生物並沒有因此而消失。
- 生命存活的方式
- 微生物在岩礦中存活,最多可以睡2億5000年
- 地殼到地心中間有50度c的低溫層可以讓生命存活,隕石砸到地球也無法加溫。
- 3500公尺深的地方也有微生物
地球第一次冰凍
- 時間: 23億年前
說明
藍綠藻誕生,行光合作用產生氧,氧把溫室氣體燒掉,導致地球冰凍。
解凍後氧含量從0%變1%、出現真核生物。
地球第二次冰凍
- 時間: 7.5~5.8億年前
說明
盤古大陸往赤道前進,本來二氧化碳及氧氣比例剛好,但是盤古大陸帶來更多碳酸鈣,因此風化的地方越來越多,相對二氧化碳也越來越少,最後溫度一直下降直到地球冰凍。
CO2+H2O+CaCO3→Ca(HCO3)2
解凍後氧含量從1%變20%、出現膠原蛋白,單細胞生物變多細胞生物。
生物登陸
- 時間: 3億年前
說明
河水中氧氣不足,因此肺魚開始往陸地上呼吸氧氣,漸漸演化成陸地生物。
靈長類與大陸分離
- 時間:6500萬年前
說明
海底甲烷大量噴發,因此原本針葉林變成闊葉林,闊葉林有樹冠,讓靈長目遠永待在樹上生存,不必下去地面。南極州和澳洲分離,世界洋流因此改變,南極開始冰封。海平面下降,闊葉林退到赤道附近,因而生物進爭激烈,為了可以優先搶奪食物,食果猴眼睛進化,方便覓食。
食果猴眼睛的演化
- 彩色視覺
- 焦點視力
- 立體視力
喜馬拉雅山脈
- 時間:5000年前
說明
印度板塊向北漂移,逐漸閉合。與亞歐板塊碰撞後,印度板塊的前緣以很小的角度俯衝斜插到亞歐板塊之下,一方面形成青藏高原巨厚的地殼和高峻的地勢,另一方面就在雅魯藏布江地縫合線附近形成了喜馬拉雅山脈。
人科
- 時間:700年前
說明
生物學家發現從化石發現以前的人類分成兩種,匠人和羅百氏傍人,從牙齒痕跡可以得知羅百氏傍人以草食為主,但是草食無法讓腦部擴大範圍,因此最後滅絕。
人類特徵
- 脊椎從斜的變成直立帶給人類的好處(人類可以雙腳走路(查德沙赫人)大約 320萬)
- 腦容量變多
- 空出雙手可以控制工具
- 骨盆變厚 嬰兒早產 可學習語言和文化
- 長跑優勢
- 獵食
- 耐力
- 適應可快跑的人種演化(人類可以雙腳跑步大約 150萬)
- 膝蓋: 承受奔跑時衝擊
- 臀部: 提供力量給腿部
- 腰: 保持平衡
- 脖子緊韌帶: 在快跑時固定頭部
- 排汗散熱: 調節運動時體溫
- 牙齒
- 從人類牙齒化石中看的出來12-20萬年前開始吃肉
- 早起猿類牙齒大而平,咀嚼肌較大,主要用於磨碎樹葉果實,無法吃肉。直立人的牙齒小而尖,咀嚼肌較小,能咬穿肉的纖維。參考來源:https://goo.gl/yfPoys
- 視覺
- 彩色視覺
- 焦點視力
- 立體視力
- 覓食
- 透過基因比對,得知人類和獅子身上的條蟲(寄生蟲)幾乎一樣。代表人類大約是在八十萬~一百七十萬年前感染條蟲,說明原始人類開始和獅子一樣以大型草食動物為食。
人類社會化
- 一夫一妻制
- 男人狩獵和採集蜂蜜
- 女人採集樹根含有豐富養分
風化作用
- CO2+H2O+CaCO3→Ca(HCO3)2
- 地表岩石受到水、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而發生化學反應,並產生新礦物的作用。
炭酸鈣
煤生成
- 煤是木質素擠出甲烷的物體
煤炭化學結構的例子
木質素結構
木質素炭和氫的比例: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