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討論:孫紹傑: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六年制學程
跳轉到: 導覽搜尋
東港迎王
東港迎王
第 10 行: 第 10 行:
 
==東港迎王==
 
==東港迎王==
 
現今東港迎王平安祭典從請王到送王為期八天,祭典活動從古演變至今已漸漸被歸納出十三項主要程序,程序如下:
 
現今東港迎王平安祭典從請王到送王為期八天,祭典活動從古演變至今已漸漸被歸納出十三項主要程序,程序如下:
===角頭職務的輪任===:七角頭,下頭角、頂頭角、下中街、崙仔頂、頂中街、安海街、埔仔角,組織轎班會負責代天巡狩千歲爺,溫府千歲及中軍府的神轎和王船器物肩扛之任務。
+
#角頭職務的輪任:七角頭,下頭角、頂頭角、下中街、崙仔頂、頂中街、安海街、埔仔角,組織轎班會負責代天巡狩千歲爺,溫府千歲及中軍府的神轎和王船器物肩扛之任務。
 
#造王船:大陸或本省所舉行的王醮及驅瘟送船習俗,法船是整個祭典中最重要的法器,其目的為驅載瘟疫、煞氣、魍魎、厲鬼等,離開那祈求平安祥和的地方,不論以遊天河或地河的方式皆儘速離去。
 
#造王船:大陸或本省所舉行的王醮及驅瘟送船習俗,法船是整個祭典中最重要的法器,其目的為驅載瘟疫、煞氣、魍魎、厲鬼等,離開那祈求平安祥和的地方,不論以遊天河或地河的方式皆儘速離去。
 
#中軍府安座:代天巡狩千歲爺的前鋒,其安座儀式亦代表神界已進入祭典的準備期,而時間約在大科年之前一年農曆八月份,以往中軍府的到來,王船才可正式建造。而今為了提早造船,東隆宮以變通方式,先恭請值年中軍府安座,以便督視王船的建造,因為督導王船的建造,亦是中軍府職務之一。
 
#中軍府安座:代天巡狩千歲爺的前鋒,其安座儀式亦代表神界已進入祭典的準備期,而時間約在大科年之前一年農曆八月份,以往中軍府的到來,王船才可正式建造。而今為了提早造船,東隆宮以變通方式,先恭請值年中軍府安座,以便督視王船的建造,因為督導王船的建造,亦是中軍府職務之一。

2015年7月14日 (二) 09:10的修訂版本

溫府千歲

  • 東港東隆宮主神王爺姓溫,名鴻,字德修。生於隋朝隋煬帝大業五年。一日太宗皇帝李世民出遊,遭遇危險,溫鴻捨身相助,太宗賜他和其餘三十六人為進士,三十六進士亦領精兵一同進剿。溫鴻用兵如神,舉兵直搗賊穴,主帥下令招撫,數萬叛軍來歸,自此國泰民安,溫鴻班師回朝,策封王爺,三十六進士奉旨巡行天下,宣揚大唐德威。不幸在海上遇險,三十六義兄弟全數罹難,生還的水手與侍從目睹,三十六進士喪生之時,有聞仙樂飄奏,海上即時呈現一片祥雲紫氣,世人咸認溫鴻之死乃解脫而成神,皇帝得聞此一訊息,乃追封「代天巡狩」,並下旨建巨舶,名為「溫王船」,內奉溫王爺及其結義兄弟之神位,王船上有禦書「遊府吃府,遊縣吃縣」八字,敕告天下,凡溫王船所到之處,百姓府官一體奉迎,殺豬宰羊設祭,大事供祀,以慰溫王在天之靈。
  • 距今近三百餘年,東港海岸上發現神木漂來,神靈顯示溫王欲在臺灣定居,東港居民相信王爺是為地方造福,興隆有望,將神木興建溫王爺廟,名為「東隆宮」,此即臺灣溫王信仰肇基之始。

主祀及副祀佛像

  • 一樓正殿:主祀溫府千歲;副祀:福德正神土地公及註生娘娘,水仙尊王與境主尊神、以及中軍府
  • 二樓先師殿:制字先師倉頡、至聖先師孔子、亞聖孟子,以及小型王船。
  • 三樓天壇:玉皇上帝、南斗星君、北斗星君、觀自在菩薩、道德天尊。

建廟

清聖祖康熙年間,居住於東港地區的移民就已經開始奉祀溫府千歲。清聖祖康熙四十五年,東港海岸上發現大批寫有「東港溫記」字樣的木材漂來,神靈顯示溫府千歲欲在此地建廟,於是鄉民為之立廟,取名「東隆宮」,意為「東港興隆」,因為神威顯赫,信徒日增,經過二次大戰日本投降、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公元1945年)以來的多次重建、整修,東隆宮以殿宇巍峨、前方金製轅門金碧輝煌等元素,威震東港。

東港迎王

現今東港迎王平安祭典從請王到送王為期八天,祭典活動從古演變至今已漸漸被歸納出十三項主要程序,程序如下:

  1. 角頭職務的輪任:七角頭,下頭角、頂頭角、下中街、崙仔頂、頂中街、安海街、埔仔角,組織轎班會負責代天巡狩千歲爺,溫府千歲及中軍府的神轎和王船器物肩扛之任務。
  2. 造王船:大陸或本省所舉行的王醮及驅瘟送船習俗,法船是整個祭典中最重要的法器,其目的為驅載瘟疫、煞氣、魍魎、厲鬼等,離開那祈求平安祥和的地方,不論以遊天河或地河的方式皆儘速離去。
  3. 中軍府安座:代天巡狩千歲爺的前鋒,其安座儀式亦代表神界已進入祭典的準備期,而時間約在大科年之前一年農曆八月份,以往中軍府的到來,王船才可正式建造。而今為了提早造船,東隆宮以變通方式,先恭請值年中軍府安座,以便督視王船的建造,因為督導王船的建造,亦是中軍府職務之一。
  4. 進表:即由大總理率副總理代表全鎮庶民,跪拜呈文,恭請居於天河宮的千歲爺屆時駕臨,為地方淨域除疫,帶來各業豐收。其時間大多定於祭典前一月舉行,東隆宮在廟埕設置天案,供擺牲果茶品,主祭人員進行祭儀,恭讀表文,三跪九叩首,一切按例進行,最後焚金燃炮,儀式即告禮成。
  5. 設置代天府:代天府,千歲爺奉旨按察之臨時駐蹕行館,府衙的佈置,即是祭典正式的揭幕;殿內懸繫黃色綾幔,上書「代天巡狩」,置案桌、五王椅、香爐、花瓶,及堂案上必備物品;其設置時間在請王之前二至三日舉行。殿內設置完畢後,即是王府上樑儀式,祭拜禮儀亦按例進行,祭拜、恭讀疏文後,由專人將太極金、素粽、五榖,綁在廟埕雨棚上的中樑,儀式即告完成,焚金鳴炮,自始閒雜人等不得進入廟內。
  6. 請王:是整個平安祭典的開場,所有參與的隊伍,全部集合在鎮海公園海邊,恭候按例乘船到來的王駕。而東港則是以頭籤(乩童)上請王台,報寫大千歲姓氏,如姓氏正確,東隆宮人員則當場宣佈,頓時整個海灘歡聲雷動,鑼鼓大作,之後各寺廟整隊依序出發繞境。
  7. 過火:道教中借火清淨去穢之儀式,東隆宮人員將木材分成五堆,由道士借五方聖火燃燒木材,亦調五營兵將守衛五方,以防邪祟侵入,持咒符、撒米鹽再藉助清淨火堆,開啟火門等待隊伍過火清淨。當隊伍由新街回到東隆宮廣場,七角頭神轎依溫府千歲、大千歲、二千歲、三千歲、四千歲、五千歲、中軍府順序通過火堆三次。
  8. 出巡繞境:繞境的目的,是藉著神威消除地方上的邪祟、疫疾,使地方潔淨不受外力干擾,讓信眾過著四時無災、合境平安的日子;每日千歲出巡,恭請王駕安座;四天的繞境,各廟宇、民宅皆設香案,清花素果,燒金放炮,以迎王駕,街道鼓樂響天,神轎、陣頭、隨香信眾、觀眾來回穿梭。
  9. 祀王:迎王建醮必定設宴祀王,東港亦然,當王駕蒞境安座,早晚各祀王一次,直到送王為止,祀王所進獻駕的食品有,糕品、茶、水果、水 煙,亦有台灣特產檳榔,藉莊嚴的儒門禮儀,來表達東港鎮民對代天巡狩千歲爺的尊崇與信賴,以祈神佑賜福。
  10. 遷船:王船遶境也,舉行的時間在送王之前一天下午,七角頭各負責王船各項器具,船身、中桅、前、後桅和桅帆,前、後錠,隊伍浩浩蕩蕩遶行東港主要街道,雄偉的船身、神轎、班頭、內司、各級總理、吹班、轎班,每個團體無不是鏡頭下的主角。
  11. 和瘟押煞:當王船正在添載時,廣場的另一端亦正進行和瘟押煞的儀式,在舉行舊俗之地方,除恭請代天巡狩千歲臨境出巡收邪除疫之外,亦得借重道士的道法、經文,奉請仙界高真,各界神衹、瘟神,高抬貴手不降疫疾,將各界煞神、疫癘一一押上法船,以達舉行平安祭典的最終目標。
  12. 宴王:自王駕駐蹕東港,早晚皆以素筵祀王,送王當夜子時,代天府殿內大設宴席,滿漢全席的菜肴一一陳列,由大總理率領各級總理,代表全鎮士農工商,呈請千歲享用盛筵,以表全鎮崇聖之意。時殿內燭火高照,沈香裊繞、笙樂揚起,內司將各式菜肴轉遞大總理,呈請千歲享筵,府內氣氛如誌書所載,「執事嚴格、跪進酒食」。
  13. 送王:最後一天之凌晨二點多,炮聲三響,參與送王之隊伍依序向鎮海公園行進,寬敞的街道此時已擁人潮,送王的地點更是水洩不通,當王船與七角頭就定位後,轎班、東隆宮人員、信眾共同合力將一袋袋的金紙、米豆包、替身等等,把王船堆成矗立的雄姿,面向回程,立桅、懸燈、升帆,一切就緒,恭請王駕上船。時辰一到,道長用鋤頭開條水路直通外海,收錨鳴炮,火勢在沈香粉與金紙的助燃下,王船已被熊熊的火焰包圍,亦代表無形的王船已順風啟航。呈現了傳承、認宗、敬神、尊道的民風,此祭典文化亦是由角頭、寺廟、居民所凝聚而成,經百年的演變,而成為自我的文化,今年亦逢庚辰正科,歡迎各位撥駕蒞臨東港看熱鬧,共同體會東港漁村文化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