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討論:孫紹傑: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六年制學程
跳轉到: 導覽搜尋
第 3 行: 第 3 行:
 
*太平盛世,三十六進士奉旨巡行天下,宣揚大唐德威。一次乘船出巡不幸在海上遇險,三十六義兄弟全數罹難,據當時幸運生還的水手與侍從目睹,三十六進士喪生之時,有聞仙樂飄奏,海上即時呈現一片祥雲紫氣,世人咸認溫鴻之死乃解脫而成神,貞觀皇帝得聞此一訊息,痛失功臣之餘,復信其成神之說,乃追封「代天巡狩」,頒旨全國建廟奉祠春秋致祭,敕封永享人間香火,並下旨建巨舶,名為「溫王船」,內奉溫王爺及其結義兄弟之神位,王船上有禦書「遊府吃府,遊縣吃縣」八字,敕告天下,凡溫王船所到之處,百姓府官一體奉迎,殺豬宰羊設祭,大事供祀,以慰溫王在天之靈。
 
*太平盛世,三十六進士奉旨巡行天下,宣揚大唐德威。一次乘船出巡不幸在海上遇險,三十六義兄弟全數罹難,據當時幸運生還的水手與侍從目睹,三十六進士喪生之時,有聞仙樂飄奏,海上即時呈現一片祥雲紫氣,世人咸認溫鴻之死乃解脫而成神,貞觀皇帝得聞此一訊息,痛失功臣之餘,復信其成神之說,乃追封「代天巡狩」,頒旨全國建廟奉祠春秋致祭,敕封永享人間香火,並下旨建巨舶,名為「溫王船」,內奉溫王爺及其結義兄弟之神位,王船上有禦書「遊府吃府,遊縣吃縣」八字,敕告天下,凡溫王船所到之處,百姓府官一體奉迎,殺豬宰羊設祭,大事供祀,以慰溫王在天之靈。
 
*約在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東港地區設置巡檢署,福建泉、漳兩州人士定居東港時均奉祀溫王爺以保平安,迄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距今近三百餘年,東港海岸上發現神木漂來,神靈顯示溫王欲在臺灣定居,東港居民相信王爺是為地方造福,興隆有望,將神木興建溫王爺廟,名為「東隆宮」,此即臺灣溫王信仰肇基之始。
 
*約在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東港地區設置巡檢署,福建泉、漳兩州人士定居東港時均奉祀溫王爺以保平安,迄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距今近三百餘年,東港海岸上發現神木漂來,神靈顯示溫王欲在臺灣定居,東港居民相信王爺是為地方造福,興隆有望,將神木興建溫王爺廟,名為「東隆宮」,此即臺灣溫王信仰肇基之始。
 +
==主祀及副祀佛像==
 +
*一樓正殿:主祀溫府千歲;副祀福德正神土地公及註生娘娘。殿前兩側小堂,分別祀有:水仙尊王與境主尊神、以及中軍府(為軍神概念的神祇)
 +
*二樓先師殿:分別祀有:制字先師倉頡、至聖先師孔子、亞聖孟子,以及小型王船(有「小船載出,大船載入」的祭祀寓意)。
 +
*三樓天壇:(又稱靈霄寶殿、天公殿)玉皇上帝、南斗星君、北斗星君、觀自在菩薩、道德天尊。

2015年7月10日 (五) 17:00的修訂版本

溫府千歲

  • 東港東隆宮主神王爺姓溫,名鴻,字德修。生於隋朝隋煬帝大業五年。一日太宗皇帝李世民出遊,遭遇危險,溫鴻捨身相助,太宗賜他和其餘三十六人為進士,後來附近賊寇作亂,民不聊生,官兵出剿無功,最後皇帝派溫鴻統領軍隊討伐,三十六進士亦領精兵一同進剿。溫鴻用兵如神,舉兵直搗賊穴,主帥下令招撫,數萬叛軍來歸,自此國泰民安,溫鴻班師回朝,策封王爺。
  • 太平盛世,三十六進士奉旨巡行天下,宣揚大唐德威。一次乘船出巡不幸在海上遇險,三十六義兄弟全數罹難,據當時幸運生還的水手與侍從目睹,三十六進士喪生之時,有聞仙樂飄奏,海上即時呈現一片祥雲紫氣,世人咸認溫鴻之死乃解脫而成神,貞觀皇帝得聞此一訊息,痛失功臣之餘,復信其成神之說,乃追封「代天巡狩」,頒旨全國建廟奉祠春秋致祭,敕封永享人間香火,並下旨建巨舶,名為「溫王船」,內奉溫王爺及其結義兄弟之神位,王船上有禦書「遊府吃府,遊縣吃縣」八字,敕告天下,凡溫王船所到之處,百姓府官一體奉迎,殺豬宰羊設祭,大事供祀,以慰溫王在天之靈。
  • 約在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東港地區設置巡檢署,福建泉、漳兩州人士定居東港時均奉祀溫王爺以保平安,迄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距今近三百餘年,東港海岸上發現神木漂來,神靈顯示溫王欲在臺灣定居,東港居民相信王爺是為地方造福,興隆有望,將神木興建溫王爺廟,名為「東隆宮」,此即臺灣溫王信仰肇基之始。

主祀及副祀佛像

  • 一樓正殿:主祀溫府千歲;副祀福德正神土地公及註生娘娘。殿前兩側小堂,分別祀有:水仙尊王與境主尊神、以及中軍府(為軍神概念的神祇)
  • 二樓先師殿:分別祀有:制字先師倉頡、至聖先師孔子、亞聖孟子,以及小型王船(有「小船載出,大船載入」的祭祀寓意)。
  • 三樓天壇:(又稱靈霄寶殿、天公殿)玉皇上帝、南斗星君、北斗星君、觀自在菩薩、道德天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