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孫紹傑: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六年制學程
跳轉到: 導覽搜尋
第 2 行: 第 2 行:
 
==宇宙==
 
==宇宙==
 
宇宙是由空間、時間、物質和能量,構成的統一體。一般理解的宇宙是指人類存在的時空連續系統,包括其間的所有物質、能量和事件。對於這一 體系的整體解是構成了宇宙論。
 
宇宙是由空間、時間、物質和能量,構成的統一體。一般理解的宇宙是指人類存在的時空連續系統,包括其間的所有物質、能量和事件。對於這一 體系的整體解是構成了宇宙論。
 +
 +
近數世紀以來,科學家根據現代物理學和天文學,建立關於宇宙的現代科學理論,稱為物理宇宙學。
 +
*宇宙的原理
 +
*#10-43秒:宇宙從量子背景出現。
 +
*#10-35秒:宇宙由夸克-膠子電漿體構成,強相互作用、引力與電磁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分開。
 +
*#10-5秒:電子形成,宇宙主要包括光子、電子和中微子,溫度約1000億度。
 +
*#10秒:質子和中子結合成氫、氦等原子核,溫度30億度。
 +
*#35分鐘:形成原子核的過程(核融合,nucleosynthesis)停止,溫度3億度。
 +
*#30萬年:電子和原子核結合成為原子。物質和輻射脫耦,大爆炸輻射的殘餘成為今天的3K微波背景輻射。
 +
*#4億年:第一批恆星形成。
 +
*#20億年:形成了類星體。
 +
*#46億年前:太陽系形成。
 +
[http://zh.wikipedia.org/zh-tw/%E5%AE%87%E5%AE%99 維基百科]

2015年2月5日 (四) 11:38的修訂版本

STELLARLIFECYCLE2.jpg

宇宙

宇宙是由空間、時間、物質和能量,構成的統一體。一般理解的宇宙是指人類存在的時空連續系統,包括其間的所有物質、能量和事件。對於這一 體系的整體解是構成了宇宙論。

近數世紀以來,科學家根據現代物理學和天文學,建立關於宇宙的現代科學理論,稱為物理宇宙學。

  • 宇宙的原理
    1. 10-43秒:宇宙從量子背景出現。
    2. 10-35秒:宇宙由夸克-膠子電漿體構成,強相互作用、引力與電磁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分開。
    3. 10-5秒:電子形成,宇宙主要包括光子、電子和中微子,溫度約1000億度。
    4. 10秒:質子和中子結合成氫、氦等原子核,溫度30億度。
    5. 35分鐘:形成原子核的過程(核融合,nucleosynthesis)停止,溫度3億度。
    6. 30萬年:電子和原子核結合成為原子。物質和輻射脫耦,大爆炸輻射的殘餘成為今天的3K微波背景輻射。
    7. 4億年:第一批恆星形成。
    8. 20億年:形成了類星體。
    9. 46億年前:太陽系形成。

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