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大歷史/丁禾: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六年制學程
(→生物是如何存活的?) |
|||
第 7 行: | 第 7 行: | ||
#科學家用超級電腦推估直徑四百公里隕石撞擊地球產生的能量,發現熱能最多只能傳到地下一千公尺。 | #科學家用超級電腦推估直徑四百公里隕石撞擊地球產生的能量,發現熱能最多只能傳到地下一千公尺。 | ||
*結論:深藏在地下的細菌進入休眠狀態,等待隕石群過去,地上冷卻下來後再復甦繁衍,重回地表。 | *結論:深藏在地下的細菌進入休眠狀態,等待隕石群過去,地上冷卻下來後再復甦繁衍,重回地表。 | ||
+ | ==兩次大冰期== | ||
+ | ===第一次大冰期=== | ||
+ | *成因:最原始的微生物代謝出的氣體是甲烷。地球靠甲烷的溫室效應保溫。藍綠藻出現後,大量氧氣出現,與甲烷反應,產生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的保溫效果比 | ||
+ | 甲烷低,於是地球開始急速降溫,從赤道到兩極全部冰凍。 |
2018年10月25日 (四) 12:24的修訂版本
隕石群撞擊
- 四十億年前,微生物開始出現在地球的海洋中。
- 三十九億年前,隕石群撞擊地球,其中包含數顆直徑四百公里以上的隕石,足以把地球表面整個燒熔,海洋全部蒸發。
生物是如何存活的?
- 科學家在古鹽礦密封的海水中發現兩億多年前的細菌,給予養料培育數月後,細菌又活了過來,說明細菌可休眠極長的時間。
- 科學家在地下三千公尺的礦坑中發現許多在地上沒見過的微生物,說明微生物有能力自行滲透到三千多公尺的地下。
- 科學家用超級電腦推估直徑四百公里隕石撞擊地球產生的能量,發現熱能最多只能傳到地下一千公尺。
- 結論:深藏在地下的細菌進入休眠狀態,等待隕石群過去,地上冷卻下來後再復甦繁衍,重回地表。
兩次大冰期
第一次大冰期
- 成因:最原始的微生物代謝出的氣體是甲烷。地球靠甲烷的溫室效應保溫。藍綠藻出現後,大量氧氣出現,與甲烷反應,產生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的保溫效果比
甲烷低,於是地球開始急速降溫,從赤道到兩極全部冰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