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成癮: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六年制學程
跳轉到: 導覽搜尋
公案流程
第 7 行: 第 7 行:
 
#計時:仁益
 
#計時:仁益
 
#舉牌:丁禾
 
#舉牌:丁禾
==公案流程==
+
==活動流程==
 
#09:15~09:45 簡述(含影片)、辯論說明
 
#09:15~09:45 簡述(含影片)、辯論說明
 
#09:45~10:55 分組討論、找資料
 
#09:45~10:55 分組討論、找資料
 
#11:05~11:50 進行辯論
 
#11:05~11:50 進行辯論
 +
 
==網路成癮症狀==
 
==網路成癮症狀==
 
*大略包括以下四項:
 
*大略包括以下四項:

2015年1月15日 (四) 19:57的修訂版本

工作分配

  1. 主持人:丁禾
  2. 論述者:蔡依緁
  3. 正方論點「網路成癮是一種病,需要治療,治療方法是甚麼」:謝酲洊、黃玟淇
  4. 反方論點「網路成癮不是病」:仁益、書桓
  5. 計時:仁益
  6. 舉牌:丁禾

活動流程

  1. 09:15~09:45 簡述(含影片)、辯論說明
  2. 09:45~10:55 分組討論、找資料
  3. 11:05~11:50 進行辯論

網路成癮症狀

  • 大略包括以下四項:
    1. 理智上知道要控制網路的使用時間,但仍不能克制上網的衝動
    2. 不能上網時出現了身體或心理層面不適的現象
    3. 上網的慾望越來越不能滿足,所需上網時間越來越長
    4. 在相關生活層面出現狀況:比如在人際層面、健康層面、時間管理層面上都因為網路的過度使用而受到負面影響。

網路成癮類型

  • 可根據網路的使用內容分為五大類:
    1. 網路性成癮:深受網路上與性相關的網頁內容所吸引,或沉溺於基於網路所引發之情色活動之中。
    2. 網路關係成癮:沉溺於網路上的人際關係活動之中。
    3. 網路強迫行為:包括沉溺於網路遊戲、網路賭博、網路購物與交易等活動。
    4. 網路資訊超載:沉溺於網路資訊的搜索與收集之活動。
    5. 網路電腦成癮:沉溺於與網路有關之電腦操作與探求之活動。
  • 通常網路成癮者的成癮行為有可能會橫跨兩類以上。

正方論點

發言者(一)

  • 論點
    1. 美國每10個青少年或孩童中,裡面其中一個就有網路成癮的症狀,並可能因此造成耽誤學業及造成身體上的傷害。(身體傷害包括:因光線引起癲癇、手腕管症候群和視力受損。)
    2. 美國一位教授曾對網路成癮和犯罪的關係進行研究,他發現:許多網路成癮者與犯罪的連結很密切,且特別是隨機犯罪。網路成癮情況越嚴重的使用者,犯罪的可能性越大,網路成癮雖不是犯罪為一指標,但仍是犯罪的首要原因之一,包括駭客、性攻擊與謀殺等,都是常見到網路成癮的影子。
    3. 如網路成癮的話可能造成衝動控制障礙、過動或注意力缺損。
    4. 如網路成為生活中極其重要的部份,它會主宰人們的思考、感覺、與行為。
    5. 網路成癮就會忽略跟家人相處聊天,也忘記經營現實生活的人際關係,甚至因為日夜都上網,睡眠不足,沒有時間唸書,上課又精神不繼,影響吸收能力,結果課業表現每況愈下,成績不好、課業壓力大的結果,又可能讓他逃避,不想理會這些惱人的問題,更鑽進網路的世界去,越陷越深,網路沈迷的情況就越來越嚴重,於是就變成惡性循環。
  • 案例
    1. 案例一:2007年六月,16歲的白崔克因沉迷一款電玩,然後就幾乎都不動,有時甚至一天玩18個小時不停。隨後他的雙親覺得他玩的電玩太過暴力,於是將白崔克電玩沒收,放置於一個小櫃子中。過了一個星期,白崔克就將父親的鑰匙偷走,打算打開櫃子拿回電玩,但櫃子內還有一把手槍。隨後他將父母帶到客廳,告訴父母要給他驚喜,並叫他們閉上眼睛,而在他們閉上眼睛之後,白崔克持槍從後面射父母的頭部,白崔克的母親因此死亡,父親也受到重傷。
    2. 案例二:一位母親陪同國中二年級兒子來求診,主訴最近幾個月來睡眠不好、白天腰酸背痛、疲勞倦怠、精神不濟,擔心有肝腎功能不好,經仔細詢問才發現,近幾個月來因晚上睡不著乾脆上網排遣時間,終致沈迷網路遊戲,造成作息日夜顛倒,夜晚上線時生龍活虎,白天上課則瞌睡連連,長期睡眠不足的結果讓此學生逐漸出現上述各種身體症狀,並導致作息錯亂的慢性失眠,且學校成績一落千丈。

發言者(二)

  • 論點
    1. 心理上的依賴行為,包括無法克制的使用網路、超出預期的使用時間、當無法使用時會煩躁不安、或想盡辦法上網。
    2. 對現實生活造成影響。包括對工作、學業、家庭功能所造成的影響。尤其最重要的是對人際關係的影響。
    3. 即使在知道網路已對自己生活或週遭的家人或朋友造成傷害,卻無法停止網路的使用。
    4. 經由網路行為可以得到心理的滿足,尤其是逃避現實生活中的無助感、罪惡感。
    5. 無法控制使用:想戒而戒不掉,甚至對人說謊,隱瞞上癮的程度。
  • 案例
    1. 阿豪每天下午三點起床,就立刻到魔獸世界裡「打怪」,怕離開電腦太久影響戰況,三餐吃泡麵度日,一個禮拜洗一次澡,三年來不願找任何工作,和家人衝突嚴重。有幾次斷線的時候,他很激動地大叫,甚至搥打牆壁。
    2. 李經理隨時都在查看電子郵件和訊息,就算週末休假在家,或者和家人到峇里島度假,他還是整天抱著筆記型電腦,完全忽略了老婆和女兒。終於,另一半受不了了, 準備跟他離婚。 

反方論點

發言者(一)

  • 論點
    1. 假如說「癮」是一種精神疾病,就醫學模式來說,應該有病理學上的基礎。以藥癮或酒癮為例,這兩種疾病的成立,必須有兩個基本症狀之一的呈現,即耐受性的產生或戒斷症狀的產生。前者的意思是說:一個人在連續十二個月當中,「飲酒」或「嗑藥」的「量」需要顯著的增加才能達到預期的心理效應;或者,雖然「飲酒」或「嗑藥」的「量」持續維持,但是得到的效果,卻顯著的降低;後者是說,倘若沒有「飲酒」或「嗑藥」就會產生戒斷症狀;或者,必須持續「飲酒」或「嗑藥」以消除戒斷症狀;戒斷的表現是自律神經系統亢奮,如噁心、嘔吐、心悸、頭暈、頭痛或流汗等等症狀,嚴重的戒斷症狀則是出現癲癇或意識混亂。這些症狀的表現是指,大腦受到酒或藥的傷害而產生病變。 
    2. 目前為止,並沒有任何有系統的研究指出,「上網」會直接造成中樞神經系統或其他器官組織的病變。
    3. 假如器官的病理學變化已然瞭解,則臨床上對於該疾病的診斷效度與信度當然會很好,而且在疾病末期所呈現的景象,很容易與非該類疾病區辨出來。若以這樣的疾病概念做為標準,則可以說:跟酒癮或藥癮不一樣,「上網成癮」不是病,因為沒有病程,也不知道病理的變化在哪裡。 
    4. 所以,沒有人禁止你上網,但是有些人上網是會出現問題的。假如有人提醒你有上網的問題時,那就要非常注意了,因為這表示你的自我控制的功能有問題,可能行為有問題,也有可能是因為某種精神疾病的關係。
    5. 認為 ‘過度上網不能算是是成癮’ 的論說
      1. 過度上網比較像是一種強迫症,而不是成癮。
      2. 過度上網,看起來和過度打電話並沒有太大的不同。過度上網的現象,可能只是有些有心理疾病的人逃避痛苦的方法之ㄧ,就好像這些人也往往會暴飲暴食,並不能把這些行為等同於上癮。
      3. 過度上網的原因很多,有些人是迷上了網路拍賣,也有一些人是迷上了網路遊戲、賭博、或成人網站。也許可以稱他們“賭博成癮”、或“色情成癮”,但是不能把這些完全不同的成癮原因,混稱為一個“上網成癮”。
  • 案例
    1. 生長在單親家庭的小俊,今年就讀八年級,外表又瘦又小,像個國小五年級的孩子。因為父親打零工的時間和收入都不穩定,常漏給小俊零用錢,導致他好幾次都沒錢吃早餐。自從小俊八年級跟著其他同學迷上線上遊戲後,為了到網咖打遊戲,錢更是不夠用了;小俊頻頻因為缺錢跟父親起衝突,在學校情緒也不穩定,每當行為被糾正時就會回嗆老師,已經被記警告多次。本來成績不佳的他,現在更幾乎完全放棄學習,只想著趕快下課要去網咖玩線上遊戲,家長如何打罵、老師如何督促都無效。
    2. 小雨是七年級的國中女生,在學校總是一個人獨來獨往。上國中之後,她就被班上的幾位女同學排擠,在學校沒有朋友的她很寂寞,就開始試著在網路上建立部落格書寫自己的心情、找網友聊天。小雨在聊天室遇到了一些知音,她把自己的遭遇和心情都寫成網誌,他們似乎也很能理解,總會給予一些同情和支持;這讓一直以來覺得沒有人懂她的小雨相當高興。小雨在學校越來越少跟其他人互動,回家也不太願意跟爸媽聊天,只想趕快吃完飯回到房間上網。若被問到學校的情況,總是以一兩句話敷衍過去。小雨的爸媽雖然擔心她在網路上交到壞朋友,但因為她的成績還不錯,所以也說不動她。

發言者(二)

  • 論點
    1. 當爸媽覺的孩子們上網的時間太長了,會指責孩子「網路成癮」,但是所謂「網路成癮」,並非只是好玩過了頭,或是基於外界對個案網路使用的不滿。事實上,對於自我概念逐漸形成的青少年甚至大學生而言,「網路成癮症候群」其實是個案自身深沈的無奈,因為,真正的網路成癮,個案往往知道自己已身陷其中,只是既難以面對現實的殘酷,更難以改變依附網路的現狀。這樣的成癮既非基於別人的假設或他人的判斷,而是基於個案真實面對下的內心的痛苦。
    2. 不應該將焦點放在網路濫用這樣一個大的單一概念,概念化與探究特定網路活動的各種不同失調模式才更有助益,他並引述Holmes 的一段話「人們是沉溺於網路上的活動、而不是網路,就像是人們是沉溺於性,而非性圖片所在的雜誌或光碟」。
    3. 在網路使用的過程中,有的使用者的確會出現如多巴胺或鴉片的反應機制,但網路本身不像毒品一樣會對人體產生中毒反應或生理的戒斷症狀,所以不能完全以物質成癮之概念看待(Pies, 2009)。所以網路成癮不是一種物質成癮疾患.
    4. 目前對於網路成癮究竟代表的是潛藏的心理疾病的一個顯現、或者是一個獨立存在的疾病尚未清楚,尤其目前經常發現網路成癮存在於許多共病情境的脈絡下,讓孰因孰果的論斷更為複雜,因此現在要將網路成癮視為是一個獨立的精神疾病尚言之過早.
    5. 有人認為,許多患者過度或不適當地使用網路,只是他們抑鬱、焦慮、衝動的表現。如同IAD對進食成癮分析,病人暴飲暴食只是抑鬱,焦慮等的自我慰藉,而非是真正的進食成癮。
    6. 醫學界認為,成癮一般用來形容人對毒品、煙草、酒精等物質的依賴,這些依賴都是被醫學可以論證的。但是網路是內容多樣化的媒體,並非如毒品、煙草、酒精那樣單一的化學或其他特定單一性行為對大腦那樣施加刺激。對於網癮這個問題是否是病癥無論醫學還是理論上都是有爭議的。
  • 案例
    1. 小易是七年級學生,家境小康,父親是長年在外工作的台商,母親是家庭主婦,下面還有兩個弟弟。小易國小時在師長眼中是聽話的孩子,一直都乖巧順從,功課也都在中上程度。但上了國中之後,小易開始變得叛逆,時常就與媽媽吵架、頂嘴,對媽媽的叮嚀和管教也是擺著臭臉回應。小易學校的死黨們最近都在風靡一個線上遊戲,因此小易每天放學回家後,就想開電腦跟同學連線玩遊戲及聊天。但媽媽認為這樣會影響功課,對小易下了禁玩電腦的命令。只要每次提到不准玩電腦,小易就會情緒失控,對著媽媽大吼大叫,甚至摔東西、找弟弟出氣。媽媽拿小易沒辦法,爸爸又在大陸無法介入,只好把電腦鎖起來。小易沒辦法跟上同學最新的遊戲進度,大家聊天時也變得較難參與,心情變得很差,對媽媽更是沒有好臉色。
    2. 小哲是九年級的學生,爸媽都是老師,對他的課業期待頗高。小哲從國小就開始玩線上遊戲,上了國中之後,每天至少花五、六個小時坐在電腦前,甚至忘記吃飯都無所謂,假日更是整天玩不停。小哲對讀書、學習、課外活動都沒什麼興趣和動機,上課不是在睡覺就是發呆,回家只想玩電腦而不想做作業,考試時就從頭猜到尾。小哲的七年級成績平均約70分,現在退步到30分左右,爸媽對此相當苦惱,但他自己一點也不在意,對於畢業後的升學也沒什麼目標或期待,反正除了線上遊戲之外,他沒有別的興趣或做得來的事了。

辯論方式

  • 題目:網路成癮需不需要治療
  • 正方代表 (指導老師:雅敏)
    1. 曾明哲
    2. 張子宜
    3. 范鎮鈞
  • 反方代表 (指導老師:秀蕾)
    1. 柯智懷
    2. 沈昀羲
    3. 謝酲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