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張又懿: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六年制學程
跳轉到: 導覽搜尋
法國的鄰國
第 30 行: 第 30 行:
 
===法國的五個地方===
 
===法國的五個地方===
 
===關於法國的五樣東西===
 
===關於法國的五樣東西===
 +
===名詞解釋===
 
[[分類:歐洲國家]]
 
[[分類:歐洲國家]]

2018年4月30日 (一) 18:17的修訂版本

法國實作與探究

法國的鄰國

德國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稱德國(德語:Deutschland),是位於中西歐的聯邦議會共和制國家,由16個邦組成,首都與最大城市為柏林。其國土面積約35.7萬平方公里,南北距離為876公里,東西相距640公里,從北部的北海與波羅的海延伸至南部的阿爾卑斯山。氣候溫和,季節分明。德國人口約8,180萬,為歐洲聯盟中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世界第二大移民目的地,僅次於美國。

在5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海德堡人及其後代尼安德塔人生活在今德國中部。自古典時代以來各日耳曼部族開始定居於今日德國的北部地區。公元1世紀時,有羅馬人著作的關於「日耳曼尼亞」的歷史記載。在公元4到7世紀的民族遷徙期,日耳曼部族逐漸向歐洲南部擴張。自公元10世紀起,德意志領土組成神聖羅馬帝國的核心部分。16世紀時,德意志北部地區成為宗教改革中心。1871年,在普魯士主導之下,多數德意志邦國統一成為德意志帝國,「德意志」開始做為國名使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18-1919年德國革命後,德意志帝國解體,議會制的威瑪共和國取而代之。1933年納粹黨獲取政權並建立獨裁統治,最終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及系統性種族滅絕的發生。在戰敗並經歷同盟國軍事佔領後,德國分裂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在1990年10月3日重新統一成為現在的德國。國家元首為聯邦總統,政府首腦則為聯邦總理。

西班牙

英國

瑞士

義大利

義大利共和國,通稱義大利(Italia),是一個歐洲主權國家,主要由位於南歐的靴型亞平寧半島及兩個地中海島嶼西西里島和撒丁島所組成,國際代碼為IT。義大利北方的阿爾卑斯山地區與法國、瑞士、奧地利以及斯洛維尼亞接壤,其領土包圍著兩個微型國家——聖馬利諾和梵蒂岡,而在瑞士擁有座落於盧加諾湖湖畔的義大利坎波內這個境外領土。全國行政上劃分為20個大區(其中5個為自治區)、110個省與8,100個城市。首都為羅馬,義大利王國在1870年將首都設置在此,而杜林(1861年-1865年)及佛羅倫斯(1865年-1870年)也曾是義大利王國的首都。根據2014年統計,義大利人口大約為6,079.5萬,領土面積約為301,338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約每平方公里201.7人,屬於溫帶氣候。義大利是歐洲人口第5多的國家,人口在世界上排名第23位。義大利因其擁有美麗的自然風光和為數眾多的人類文化遺產(世界遺產數目排名全球第一)而被稱為美麗的國度(Belpaese)。

現今的義大利地區是以前歐洲民族及文化的搖籃,曾孕育出羅馬文化及伊特拉斯坎文明,而義大利的首都羅馬,幾個世紀以來都是西方世界的政治中心,也曾經是羅馬帝國的首都。當羅馬帝國殞落後,義大利遭受了多次外族入侵,包括倫巴底人、東哥德人等日耳曼民族,之後還有諾曼人等。東羅馬帝國曾一度重新占領義大利地區。在14世紀後,義大利轉而成為文藝復興的發源地,而文藝復興對歐洲影響深遠,讓歐洲思想前進了一大步。義大利過去分裂為許多王國與城邦,但是最終在1861年完成統一。其巔峰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剛開始之前,義大利變成一個殖民帝國,把勢力範圍延伸到利比亞、厄利垂亞、義屬索馬利蘭、衣索比亞、阿爾巴尼亞、羅德島與十二群島,而且擁有中國天津的租界。

比利時

安道爾

摩納哥

盧森堡

單一制

複合制

半總統制

歐洲聯盟

與法國有關的短片

短文

法國 20 個大區

五位著名的法國人

關於法國的五件事

法國的五個地方

關於法國的五樣東西

名詞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