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塊運動與水陸分布: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六年制學程
跳轉到: 導覽搜尋
地球的構造
從地球儀找出主要陸塊
第 19 行: 第 19 行:
 
#*#波利尼西亞(Polynesia)是指「很多島嶼」。<br/><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0/0c/Polynesian_Migration-zh-tw.svg/600px-Polynesian_Migration-zh-tw.svg.png' />
 
#*#波利尼西亞(Polynesia)是指「很多島嶼」。<br/><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0/0c/Polynesian_Migration-zh-tw.svg/600px-Polynesian_Migration-zh-tw.svg.png' />
 
#南極洲:冰的厚度平均至少1.6公里。全部融化,那麼海平面將上升約60公尺。擁有全世界大約 90% 的冰和 70% 的淡水。
 
#南極洲:冰的厚度平均至少1.6公里。全部融化,那麼海平面將上升約60公尺。擁有全世界大約 90% 的冰和 70% 的淡水。
 +
===從地球儀找出主要水域===
 +
#太平洋
 +
#大西洋
 +
#印度洋
 +
#北冰洋(北極海)
 +
#南冰洋:因無洋脊,但有獨立的洋流系統,所以有些地理學家承認,有些地理學家不承認
 +
#地中海
 +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Earth-crust-cutaway-zh.svg 地球的構造]===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Earth-crust-cutaway-zh.svg 地球的構造]===
 
*<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9/96/Earth-crust-cutaway-zh.svg/800px-Earth-crust-cutaway-zh.svg.png' />
 
*<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9/96/Earth-crust-cutaway-zh.svg/800px-Earth-crust-cutaway-zh.svg.png' />

2017年3月22日 (三) 17:30的修訂版本

水陸分布

從地球儀找出主要陸塊

  1. 歐亞大陸
    歐洲
    界山:烏拉山
    亞洲
  2. 非洲
  3. 北美洲
  4. 南美洲
  5. 大洋洲
    • 顯著陸地:
      1. 澳大利亞
      2. 紐西蘭
      3. 巴布亞新幾內亞
    • 群島:
      1. 密克羅尼西亞(Micronesia)是指「微小島嶼」。Nesia 尼西亞,源於希臘語,原意是群島。
      2. 美拉尼西亞(Melanesia)的意思是「黑皮膚人的島嶼」。
      3. 波利尼西亞(Polynesia)是指「很多島嶼」。
  6. 南極洲:冰的厚度平均至少1.6公里。全部融化,那麼海平面將上升約60公尺。擁有全世界大約 90% 的冰和 70% 的淡水。

從地球儀找出主要水域

  1. 太平洋
  2. 大西洋
  3. 印度洋
  4. 北冰洋(北極海)
  5. 南冰洋:因無洋脊,但有獨立的洋流系統,所以有些地理學家承認,有些地理學家不承認
  6. 地中海

地球的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