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地通論/地質: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六年制學程
(→地球構造) |
(→地核) |
||
第 11 行: | 第 11 行: | ||
[[File:Earth cutaway USDE (zh).png|thumb|right|250px|地球內部構造剖面]] | [[File:Earth cutaway USDE (zh).png|thumb|right|250px|地球內部構造剖面]] | ||
固體的內核主要成分是鐵和鎳,在45億年前地球高溫熔融的狀態,讓重物質沉到地心,輕物質則往上,所以可以推斷地球內核有80%是鐵,以及鎳。液體的外核也是由鐵和鎳組成。 | 固體的內核主要成分是鐵和鎳,在45億年前地球高溫熔融的狀態,讓重物質沉到地心,輕物質則往上,所以可以推斷地球內核有80%是鐵,以及鎳。液體的外核也是由鐵和鎳組成。 | ||
+ | |||
+ | 外核流動產生地球的磁場,磁場可以幫地球阻擋太陽輻射。 |
2016年2月21日 (日) 22:06的修訂版本
地球構造
地球最外層是含有豐富矽元素的地殼,再來是稠狀的地函,液體外核以及固體內核。
地殼
地殼深度在五公里到七十公里之間。海盆下比較薄的海洋地殼是由含鐵鎂的矽酸鹽岩石組成的。比較厚的大陸地殼則是由含鈉鉀鋁的矽酸鹽岩石構成。由於大陸地殼的主要構成元素是矽和鋁,因此也稱為矽鋁層。同樣,海洋地殼被稱為矽鎂層。 矽多含在岩石砂礫或塵土之中,經過處理之後就會變成我們常使用的半導體的製作材料。 很多構成地殼的岩石差不多是一億歲左右,但目前已知的最古老的岩石是在44億年前。
地函
地函深度大約是2890公里,由富含鐵和美的矽酸鹽構成,因為高溫所以讓地函已緩慢方式流動,形成超級稠狀。
地核
固體的內核主要成分是鐵和鎳,在45億年前地球高溫熔融的狀態,讓重物質沉到地心,輕物質則往上,所以可以推斷地球內核有80%是鐵,以及鎳。液體的外核也是由鐵和鎳組成。
外核流動產生地球的磁場,磁場可以幫地球阻擋太陽輻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