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大歷史/丁禾: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六年制學程
跳轉到: 導覽搜尋
第一次大冰期
古代水陸分布
 
(未顯示同用戶所作出之80次版本)
第 7 行: 第 7 行:
 
#科學家用超級電腦推估直徑四百公里隕石撞擊地球產生的能量,發現熱能最多只能傳到地下一千公尺。
 
#科學家用超級電腦推估直徑四百公里隕石撞擊地球產生的能量,發現熱能最多只能傳到地下一千公尺。
 
*結論:深藏在地下的細菌進入休眠狀態,等待隕石群過去,地上冷卻下來後再復甦繁衍,重回地表。
 
*結論:深藏在地下的細菌進入休眠狀態,等待隕石群過去,地上冷卻下來後再復甦繁衍,重回地表。
==兩次大冰期==
+
==兩次大冰期與生物演化==
 
===第一次大冰期===
 
===第一次大冰期===
 
*成因:最原始的微生物代謝出的氣體是甲烷。地球靠甲烷的溫室效應保溫。藍綠藻出現後,大量氧氣出現,與甲烷反應,產生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的保溫效果比甲烷低,於是地球開始急速降溫,從赤道到兩極全部冰凍。
 
*成因:最原始的微生物代謝出的氣體是甲烷。地球靠甲烷的溫室效應保溫。藍綠藻出現後,大量氧氣出現,與甲烷反應,產生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的保溫效果比甲烷低,於是地球開始急速降溫,從赤道到兩極全部冰凍。
 
*結束:火山持續噴發,輸送二氧化碳到大氣中,因為岩石被冰封起來,沒有風化效應( CO2 + H2O +CaCo3 = Ca(HCO3) ),二氧化碳持續堆積在大氣中,回復足以讓氣溫維持到冰點以上的溫室效應。
 
*結束:火山持續噴發,輸送二氧化碳到大氣中,因為岩石被冰封起來,沒有風化效應( CO2 + H2O +CaCo3 = Ca(HCO3) ),二氧化碳持續堆積在大氣中,回復足以讓氣溫維持到冰點以上的溫室效應。
*後果:冰融後,高溫海水形成超級大颱風,將海底的營養鹽攪到淺海,大氣中也積了足夠的二氧化碳,藍綠藻開始行光合作用,產生大量氧氣,將大氣中的氧含量提升到百分之一。
+
*後果
 +
*#冰融後,高溫海水形成超級大颱風,將海底的營養鹽攪到淺海,大氣中也積了足夠的二氧化碳,藍綠藻開始行光合作用,產生大量氧氣,將大氣中的氧含量提升到百分之一。
 +
*#氧氣使原核生物發展出能獲得更多能量的有氧呼吸,最終演化成更複雜的真核生物。
 +
===第二次大冰期===
 +
*成因:羅迪尼亞超大陸移到赤道,大量原先覆蓋在大陸上的冰雪融化,開始風化,消耗巨量二氧化碳。地球溫室氣體不足,再度陷入冰期。
 +
*結束:火山持續噴發,輸送二氧化碳到大氣中,因為岩石被冰封起來,沒有風化效應( CO2 + H2O +CaCo3 = Ca(HCO3) ),二氧化碳持續堆積在大氣中,回復足以讓氣溫維持到冰點以上的溫室效應。
 +
*後果
 +
*#冰融後,高溫海水形成超級大颱風,將海底的營養鹽攪到淺海,大氣中也積了足夠的二氧化碳,真核的藻類開始行光合作用,產生大量氧氣,將大氣中的氧含量提升到百分之二十。
 +
*#氧氣含量提升使真核生物有餘裕合成更多膠原蛋白,形成長達數十公分的多細胞生物,帶來兩次生物潮:艾迪卡拉生物和寒武紀大爆發,其中寒武紀大爆發奠定了現在動物發展的雛型。
 +
==地殼變動與生物登陸==
 +
*成因:約四億年前,古勞倫大陸、波羅地大陸和阿瓦隆尼亞大陸開始合併,造成中間的巨神海消失,嚴重壓縮其間海洋生物的生存空間,使物種間的競爭變得更為激烈。
 +
*#海洋中開始出現大型盾皮魚類,大量捕獵硬骨魚。泥盆紀初,75~80%的脊椎動物是盾皮魚綱,硬骨魚沒有空間演化。
 +
*#三塊大陸的碰撞帶動造山運動,高山擋住雲層,使大量雨水下在山腳處,形成許多淡水河。有些硬骨魚適應淡水的環境,順著出海口進入淡水河定居,以此逃過盾皮魚的追捕。同時蕨類也開始進駐地表。
 +
*#當時的河川是類似現今亞馬遜流域的雨林環境,乾季與雨季的水位差有十幾公尺。乾季時水中的氧氣量變低,於是淡水魚的食道逐漸變異,演化出肺部,透過將口伸出水面獲取氧氣(現今的亞馬遜肺魚仍採用這種策略)
 +
*#淡水魚中也逐漸演化大型掠食者,有些小型魚開始演化出類似四肢的鰭,方便撥開河底堆積的水草和廢棄物並躲藏其中。([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A3%98%E8%9E%88 棘螈])
 +
*#這些原始的四足類逐漸往岸上移動,形成最初可在陸上行動的陸生動物。
 +
*#後來部分硬骨魚重回海洋,牠們的肺演化成嘌,使其可以懸浮在海中,最終取代了盾皮魚。(盾皮魚沒有嘌,必須靠不斷游動才不會下沉,能量消耗劇烈)
 +
*後果:硬骨魚演化出肺和四肢、動物登陸、重回海洋的硬骨魚演化出嘌、盾皮魚滅絕
 +
 
 +
==盤古大陸與胎生、氣囊==
 +
*成因:
 +
*#約2.5億年前,世界上所有大陸板塊開始合併成一塊超級大陸。大量海洋板塊受到擠壓,沉入地下,融成岩漿,最後匯聚成一股1000公里長的熔岩柱噴發,地球溫度升高,深海封著甲烷的水合冰熔解,釋放大量溫室氣體,造成超級溫室效應。
 +
*#大量的甲烷也開始和氧起反應燃燒,大氣中的氧含量銳減。
 +
*#為了適應惡劣的低氧環境,類哺乳爬蟲肋骨後退,演化出橫隔膜(肺部擴大)、胎生和哺乳,成為最初的哺乳類。
 +
*#爬蟲類則演化出氣囊,大大提高呼吸效率,使恐龍在後來稱霸地球。
 +
*結果:哺乳類誕生,爬蟲類獲得極高效率的呼吸系統,奠定恐龍在地球上的霸主地位。
 +
 
 +
==盤古大陸分離與靈長類==
 +
#六千五百萬年前恐龍滅絕,給哺乳類發展的空間,亞洲和歐洲隔著海,和美洲也隔著冰橋,阻絕了兇猛的鳥禽,使哺乳類有空間演化成兇猛的肉食動物。
 +
#五千五百萬年前歐洲和格林蘭分離,地殼運動造成氣溫上升,亞洲和美洲之間的冰橋溶解,使肉食哺乳類移入其他大陸,消滅兇猛的肉食巨鳥。
 +
#全球暖化也使適應寒冷的針葉林大量消失。闊葉林變高,樹冠出現,靈長類不用冒著被捕食的危險下到地面,得以大量繁衍並演化。演化出立體視覺(雙眼由側方移向前方),得以準確測量樹枝間的距離,有助於在兩棵樹間跳躍遷移。
 +
#三千三百萬年前南極和澳洲分離,改變世界洋流,南極開始冰封。海平面下降,闊葉林退到赤道附近,激化生物間的競爭。靈長類演化出眼窩壁和中央窩,大幅提高視力(焦點視覺),使其能夠比同類花費更少的時間覓食,有利於在氣溫低、食物來源減少的時代生存。
 +
#演化出焦點視覺後,靈長目演化出強壯的臉部肌肉,能做出更豐富的表情,使靈長類有社會化和複雜分工的能力。
 +
*結果:靈長類取得優勢,演化出立體視覺、焦點視覺和表情(社會化)
 +
 
 +
==喜馬拉雅山與人科==
 +
#七百萬年前,印度半島和歐亞板塊碰撞,喜馬拉雅山脈突破五千公尺,改變氣候,非洲形成撒哈拉沙漠。
 +
#草本植物出現,大量取代熱帶雨林。為了取得更多食物,靈長類演化成以雙腳站立,下到草原上尋找更多糧食來源。
 +
#初期的人科動物有兩股分支:以塊根為主食的羅百氏人及靠撿拾大型獵食動物剩肉維生的匠人。肉類比球根營養,能提供大腦更多發育的能量。開始吃肉後,匠人的腦部開始巨大化,最後取代掉了羅百氏人。
 +
#四萬年前,離開非洲的智人在歐洲遇到尼安德塔人。尼安德尼塔人的發聲系統不如智人,難以像智人一樣用複雜的語言溝通。智人透過合作和社會化取代了比自己強壯聰明的尼安德塔人。
 +
*結果:靈長類演化出直立行走、雜食、溝通及社會化。
 +
==Origin of Us: Bone==
 +
#六~七百萬年前:出現脊骨豎直的猿猴,能用雙腳站立(查德沙赫人)。
 +
##脊椎插入腦部的方向改變,使腦部發展的空間變大
 +
##直立使人空出雙手
 +
##骨盆變厚,難產率提高,提前生產,育幼期延長,幼童有更多時間在父母身邊學習文化。
 +
#三百萬年前:為適應急速擴張的非洲草原,人猿腳踝成90度,穩穩站在地上(露西)
 +
#一百五十萬年前:出現適應長跑的人種(直立人)
 +
##窄腰:可來回扭動,抵銷雙腳奔跑造成的不穩定性,保持平衡
 +
##大膝蓋:承受奔跑造成的衝擊
 +
##頸韌帶:在奔跑時固定頭部
 +
##臀大肌:人體最大的肌肉,提供奔跑的動力
 +
##脫毛與流汗:幫助人調節長跑的體溫
 +
#智人的雙手
 +
##靈活的小指(方便抓取物品)
 +
##強壯的大拇指(靈活使用工具)
 +
#*我們製造的工具形塑了自己的手
 +
==Origin of Us: Guts==
 +
#三千萬年前,靈長類眼睛圓錐體突變,發展出全色視覺,令猴類能辨別果實熟度和樹葉軟硬。
 +
#經過基因比對,確認人類和獅子身上的條蟲幾乎一樣。研究指出人類大約是在八十萬~一百七十萬年前感染條蟲。說明原始人類開始和獅子一樣以大型草食動物為食。
 +
#早起猿類牙齒大而平,咀嚼肌較大,主要用於磨碎樹葉果實,無法吃肉。直立人的牙齒小而尖,咀嚼肌較小,能咬穿肉的纖維。但研究員發現直立人牙齒磨損,經常吃堅硬的根莖類,代表他們的飲食非常多樣化,大幅增加人類對不同環境的適應性。
 +
#人類唾液中的澱粉酶是黑猩猩的六~八倍,代表他們能更有效的利用澱粉中的糖。
 +
#一百五十萬年前,人類開始用火烹飪。吃生食耗時,需要花更多能量消化。熟食好咀嚼,消化不費力。這對支持耗能的腦幫助很大。
 +
#男女分工,共享食物,共同撫育孩子。人類發展出一夫一妻制。
 +
==Origin of Us: Brain==
 +
*到演化後期,人類從生理演化轉變為文化演化。文化的變遷比生理演化快,適應性也很高,使人類能在極短時間內發展出大量文明科技。
 +
*要發展出複雜文化,高度社會化及細緻分工必不可少。
 +
#人類是世界上唯一有眼白的動物,人可以用眼白形成「眼神」,並表達出自己的情緒。這加速了人類社會化的過程。
 +
#空出雙手後,人類開始製作工具,製作工具需要抽象思考能力,這刺激了人類大腦的演化。
 +
#人類開始傳遞製作工具的技術,發展出語言,使得文化能廣泛傳播,相互學習,令人類的思維複雜化。
 +
#人類大腦增大,使女性難產機率高。
 +
#人類必須早產,產生哺乳、祖母效應。停經的祖母會幫忙女兒照顧孫輩,提升孩子存活率。
 +
#人口增長、人才多、知識傳播範圍廣
 +
 
 +
==化學式==
 +
===光合作用===
 +
#光反應:12H<sub>2</sub>O +陽光→ 12H<sub>2</sub> + 6O<sub>2</sub>
 +
#碳反應:12H<sub>2</sub> (來自光反應) + 6CO<sub>2</sub> → C<sub>6</sub>H<sub>12</sub>O<sub>6</sub> (葡萄糖) + 6H<sub>2</sub>O
 +
#淨反應6CO<sub>2</sub>+12H<sub>2</sub>O+光能→C<sub>6</sub>H<sub>12</sub>O<sub>6</sub>+6O<sub>2</sub>+6H<sub>2</sub>O
 +
 
 +
===氧化鐵生成===
 +
化學式: 4Fe + 3O<sub>2</sub> + 3H<sub>2</sub>O → 2Fe<sub>2</sub>O<sub>3</sub>‧3H<sub>2</sub>O
 +
 
 +
 
 +
<img width='200px' src='http://www.bahadurlab.com/images/Methane%20Hydrate.png' /> 甲烷水合物
 +
===錳核生成===
 +
錳核是海中的金屬碎片圍繞海床上砂礫等雜質沉澱而成的塊狀礦物。錳核的成分很多元,最常見的是錳、鐵和銅。錳核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和印度洋,其組成因地域有所差異。
 +
 
 +
 
 +
<img width='400px' src='https://worldoceanreview.com/en/files/2014/05/wor3_c2b_fig_2-12-500x285.jpg' />
 +
 
 +
世界錳核分布
 +
 
 +
 
 +
<img width='500px' src='https://worldoceanreview.com/en/files/2014/05/wor3_c2b_fig_2-11.jpg' />
 +
 
 +
各地錳核成分
 +
==古代水陸分布==
 +
<img src='http://www.glyfac.buffalo.edu/mib/course/Figures/NAUBlakelyPT/020Marect.jpg' width='500' height='*'><br/>
 +
兩千萬年前,現今地貌<br/>
 +
<br/>
 +
 
 +
 
 +
<img src='http://www.glyfac.buffalo.edu/mib/course/Figures/NAUBlakelyPT/105marect.jpg' width='500' height='*'><br/>
 +
一億年前,南美與非洲分裂<br/>
 +
<br/>
 +
 
 +
<img src='http://www.glyfac.buffalo.edu/mib/course/Figures/NAUBlakelyPT/150marect.jpg' width='500' height='*'><br/>
 +
一億五千萬年前,剩餘的盤古大陸分為北美、南美—非洲及印度-澳洲-南極<br/>
 +
<br/>
 +
 
 +
<img src='http://www.glyfac.buffalo.edu/mib/course/Figures/NAUBlakelyPT/200marect.jpg' width='500' height='*'><br/>
 +
兩億年前,歐亞脫離盤古大陸<br/>
 +
<br/>
 +
 
 +
<img src='https://d36tnp772eyphs.cloudfront.net/blogs/1/2017/04/10.-pangea_politik.jpg' width='500' height='*'><br/>
 +
兩億兩千萬年前,盤古大陸完全合併<br/>
 +
<br/>
 +
 
 +
<img src='http://www.glyfac.buffalo.edu/mib/course/Figures/NAUBlakelyPT/260Marect.jpg' width='500' height='*'><br/>
 +
兩億六千萬年前,西伯利亞大陸與原勞倫西亞大陸合併,形成盤古大陸<br/>
 +
<br/>
 +
 
 +
<img src='http://www.glyfac.buffalo.edu/mib/course/Figures/NAUBlakelyPT/340Marect.jpg' width='500' height='*'><br/>
 +
三億四千萬年前,勞倫西亞大陸與岡瓦那大陸相接<br/>
 +
<br/>
 +
 
 +
<img src='http://www.glyfac.buffalo.edu/mib/course/Figures/NAUBlakelyPT/430Marect.jpg' width='500' height='*'><br/>
 +
四億三千萬年前,巨神海消失,勞倫西亞大陸形成(加里東造山運動)<br/>
 +
<br/>
 +
 
 +
<img src='http://www.glyfac.buffalo.edu/mib/course/Figures/NAUBlakelyPT/450Marect.jpg' width='500' height='*'><br/>
 +
四億五千萬年前,阿瓦隆尼亞、巴爾提卡和西伯利亞大陸逐漸合併,造成巨神海收縮<br/>
 +
<br/>
 +
 
 +
<img src='http://www.glyfac.buffalo.edu/mib/course/Figures/NAUBlakelyPT/500marect.jpg' width='500' height='*'><br/>
 +
五億年前,巨神海擴張到極限<br/>
 +
<br/>
 +
 
 +
<img src='http://www.glyfac.buffalo.edu/mib/course/Figures/NAUBlakelyPT/560Marect.jpg' width='500' height='*'><br/>
 +
五億六千萬年前,阿瓦隆尼亞、巴爾提卡和西伯利亞大陸從潘諾西亞大陸分裂,巨神海在三大陸間擴張<br/>
 +
<br/>
 +
 
 +
<img src='http://www.glyfac.buffalo.edu/mib/course/Figures/NAUBlakelyPT/600Marect.jpg' width='400' height='*'><br/>
 +
六億年前,潘諾西亞大陸<br/>
 +
<br/>
 +
 
 +
===超大陸旋迴===
 +
<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2/2d/Platetechsimple.png/800px-Platetechsimple.png' width=500 height=* />

2019年1月3日 (四) 22:26的最新修訂版本

隕石群撞擊

  • 四十億年前,微生物開始出現在地球的海洋中。
  • 三十九億年前,隕石群撞擊地球,其中包含數顆直徑四百公里以上的隕石,足以把地球表面整個燒熔,海洋全部蒸發。

生物是如何存活的?

  1. 科學家在古鹽礦密封的海水中發現兩億多年前的細菌,給予養料培育數月後,細菌又活了過來,說明細菌可休眠極長的時間。
  2. 科學家在地下三千公尺的礦坑中發現許多在地上沒見過的微生物,說明微生物有能力自行滲透到三千多公尺的地下。
  3. 科學家用超級電腦推估直徑四百公里隕石撞擊地球產生的能量,發現熱能最多只能傳到地下一千公尺。
  • 結論:深藏在地下的細菌進入休眠狀態,等待隕石群過去,地上冷卻下來後再復甦繁衍,重回地表。

兩次大冰期與生物演化

第一次大冰期

  • 成因:最原始的微生物代謝出的氣體是甲烷。地球靠甲烷的溫室效應保溫。藍綠藻出現後,大量氧氣出現,與甲烷反應,產生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的保溫效果比甲烷低,於是地球開始急速降溫,從赤道到兩極全部冰凍。
  • 結束:火山持續噴發,輸送二氧化碳到大氣中,因為岩石被冰封起來,沒有風化效應( CO2 + H2O +CaCo3 = Ca(HCO3) ),二氧化碳持續堆積在大氣中,回復足以讓氣溫維持到冰點以上的溫室效應。
  • 後果
    1. 冰融後,高溫海水形成超級大颱風,將海底的營養鹽攪到淺海,大氣中也積了足夠的二氧化碳,藍綠藻開始行光合作用,產生大量氧氣,將大氣中的氧含量提升到百分之一。
    2. 氧氣使原核生物發展出能獲得更多能量的有氧呼吸,最終演化成更複雜的真核生物。

第二次大冰期

  • 成因:羅迪尼亞超大陸移到赤道,大量原先覆蓋在大陸上的冰雪融化,開始風化,消耗巨量二氧化碳。地球溫室氣體不足,再度陷入冰期。
  • 結束:火山持續噴發,輸送二氧化碳到大氣中,因為岩石被冰封起來,沒有風化效應( CO2 + H2O +CaCo3 = Ca(HCO3) ),二氧化碳持續堆積在大氣中,回復足以讓氣溫維持到冰點以上的溫室效應。
  • 後果
    1. 冰融後,高溫海水形成超級大颱風,將海底的營養鹽攪到淺海,大氣中也積了足夠的二氧化碳,真核的藻類開始行光合作用,產生大量氧氣,將大氣中的氧含量提升到百分之二十。
    2. 氧氣含量提升使真核生物有餘裕合成更多膠原蛋白,形成長達數十公分的多細胞生物,帶來兩次生物潮:艾迪卡拉生物和寒武紀大爆發,其中寒武紀大爆發奠定了現在動物發展的雛型。

地殼變動與生物登陸

  • 成因:約四億年前,古勞倫大陸、波羅地大陸和阿瓦隆尼亞大陸開始合併,造成中間的巨神海消失,嚴重壓縮其間海洋生物的生存空間,使物種間的競爭變得更為激烈。
    1. 海洋中開始出現大型盾皮魚類,大量捕獵硬骨魚。泥盆紀初,75~80%的脊椎動物是盾皮魚綱,硬骨魚沒有空間演化。
    2. 三塊大陸的碰撞帶動造山運動,高山擋住雲層,使大量雨水下在山腳處,形成許多淡水河。有些硬骨魚適應淡水的環境,順著出海口進入淡水河定居,以此逃過盾皮魚的追捕。同時蕨類也開始進駐地表。
    3. 當時的河川是類似現今亞馬遜流域的雨林環境,乾季與雨季的水位差有十幾公尺。乾季時水中的氧氣量變低,於是淡水魚的食道逐漸變異,演化出肺部,透過將口伸出水面獲取氧氣(現今的亞馬遜肺魚仍採用這種策略)
    4. 淡水魚中也逐漸演化大型掠食者,有些小型魚開始演化出類似四肢的鰭,方便撥開河底堆積的水草和廢棄物並躲藏其中。(棘螈)
    5. 這些原始的四足類逐漸往岸上移動,形成最初可在陸上行動的陸生動物。
    6. 後來部分硬骨魚重回海洋,牠們的肺演化成嘌,使其可以懸浮在海中,最終取代了盾皮魚。(盾皮魚沒有嘌,必須靠不斷游動才不會下沉,能量消耗劇烈)
  • 後果:硬骨魚演化出肺和四肢、動物登陸、重回海洋的硬骨魚演化出嘌、盾皮魚滅絕

盤古大陸與胎生、氣囊

  • 成因:
    1. 約2.5億年前,世界上所有大陸板塊開始合併成一塊超級大陸。大量海洋板塊受到擠壓,沉入地下,融成岩漿,最後匯聚成一股1000公里長的熔岩柱噴發,地球溫度升高,深海封著甲烷的水合冰熔解,釋放大量溫室氣體,造成超級溫室效應。
    2. 大量的甲烷也開始和氧起反應燃燒,大氣中的氧含量銳減。
    3. 為了適應惡劣的低氧環境,類哺乳爬蟲肋骨後退,演化出橫隔膜(肺部擴大)、胎生和哺乳,成為最初的哺乳類。
    4. 爬蟲類則演化出氣囊,大大提高呼吸效率,使恐龍在後來稱霸地球。
  • 結果:哺乳類誕生,爬蟲類獲得極高效率的呼吸系統,奠定恐龍在地球上的霸主地位。

盤古大陸分離與靈長類

  1. 六千五百萬年前恐龍滅絕,給哺乳類發展的空間,亞洲和歐洲隔著海,和美洲也隔著冰橋,阻絕了兇猛的鳥禽,使哺乳類有空間演化成兇猛的肉食動物。
  2. 五千五百萬年前歐洲和格林蘭分離,地殼運動造成氣溫上升,亞洲和美洲之間的冰橋溶解,使肉食哺乳類移入其他大陸,消滅兇猛的肉食巨鳥。
  3. 全球暖化也使適應寒冷的針葉林大量消失。闊葉林變高,樹冠出現,靈長類不用冒著被捕食的危險下到地面,得以大量繁衍並演化。演化出立體視覺(雙眼由側方移向前方),得以準確測量樹枝間的距離,有助於在兩棵樹間跳躍遷移。
  4. 三千三百萬年前南極和澳洲分離,改變世界洋流,南極開始冰封。海平面下降,闊葉林退到赤道附近,激化生物間的競爭。靈長類演化出眼窩壁和中央窩,大幅提高視力(焦點視覺),使其能夠比同類花費更少的時間覓食,有利於在氣溫低、食物來源減少的時代生存。
  5. 演化出焦點視覺後,靈長目演化出強壯的臉部肌肉,能做出更豐富的表情,使靈長類有社會化和複雜分工的能力。
  • 結果:靈長類取得優勢,演化出立體視覺、焦點視覺和表情(社會化)

喜馬拉雅山與人科

  1. 七百萬年前,印度半島和歐亞板塊碰撞,喜馬拉雅山脈突破五千公尺,改變氣候,非洲形成撒哈拉沙漠。
  2. 草本植物出現,大量取代熱帶雨林。為了取得更多食物,靈長類演化成以雙腳站立,下到草原上尋找更多糧食來源。
  3. 初期的人科動物有兩股分支:以塊根為主食的羅百氏人及靠撿拾大型獵食動物剩肉維生的匠人。肉類比球根營養,能提供大腦更多發育的能量。開始吃肉後,匠人的腦部開始巨大化,最後取代掉了羅百氏人。
  4. 四萬年前,離開非洲的智人在歐洲遇到尼安德塔人。尼安德尼塔人的發聲系統不如智人,難以像智人一樣用複雜的語言溝通。智人透過合作和社會化取代了比自己強壯聰明的尼安德塔人。
  • 結果:靈長類演化出直立行走、雜食、溝通及社會化。

Origin of Us: Bone

  1. 六~七百萬年前:出現脊骨豎直的猿猴,能用雙腳站立(查德沙赫人)。
    1. 脊椎插入腦部的方向改變,使腦部發展的空間變大
    2. 直立使人空出雙手
    3. 骨盆變厚,難產率提高,提前生產,育幼期延長,幼童有更多時間在父母身邊學習文化。
  2. 三百萬年前:為適應急速擴張的非洲草原,人猿腳踝成90度,穩穩站在地上(露西)
  3. 一百五十萬年前:出現適應長跑的人種(直立人)
    1. 窄腰:可來回扭動,抵銷雙腳奔跑造成的不穩定性,保持平衡
    2. 大膝蓋:承受奔跑造成的衝擊
    3. 頸韌帶:在奔跑時固定頭部
    4. 臀大肌:人體最大的肌肉,提供奔跑的動力
    5. 脫毛與流汗:幫助人調節長跑的體溫
  4. 智人的雙手
    1. 靈活的小指(方便抓取物品)
    2. 強壯的大拇指(靈活使用工具)
    • 我們製造的工具形塑了自己的手

Origin of Us: Guts

  1. 三千萬年前,靈長類眼睛圓錐體突變,發展出全色視覺,令猴類能辨別果實熟度和樹葉軟硬。
  2. 經過基因比對,確認人類和獅子身上的條蟲幾乎一樣。研究指出人類大約是在八十萬~一百七十萬年前感染條蟲。說明原始人類開始和獅子一樣以大型草食動物為食。
  3. 早起猿類牙齒大而平,咀嚼肌較大,主要用於磨碎樹葉果實,無法吃肉。直立人的牙齒小而尖,咀嚼肌較小,能咬穿肉的纖維。但研究員發現直立人牙齒磨損,經常吃堅硬的根莖類,代表他們的飲食非常多樣化,大幅增加人類對不同環境的適應性。
  4. 人類唾液中的澱粉酶是黑猩猩的六~八倍,代表他們能更有效的利用澱粉中的糖。
  5. 一百五十萬年前,人類開始用火烹飪。吃生食耗時,需要花更多能量消化。熟食好咀嚼,消化不費力。這對支持耗能的腦幫助很大。
  6. 男女分工,共享食物,共同撫育孩子。人類發展出一夫一妻制。

Origin of Us: Brain

  • 到演化後期,人類從生理演化轉變為文化演化。文化的變遷比生理演化快,適應性也很高,使人類能在極短時間內發展出大量文明科技。
  • 要發展出複雜文化,高度社會化及細緻分工必不可少。
  1. 人類是世界上唯一有眼白的動物,人可以用眼白形成「眼神」,並表達出自己的情緒。這加速了人類社會化的過程。
  2. 空出雙手後,人類開始製作工具,製作工具需要抽象思考能力,這刺激了人類大腦的演化。
  3. 人類開始傳遞製作工具的技術,發展出語言,使得文化能廣泛傳播,相互學習,令人類的思維複雜化。
  4. 人類大腦增大,使女性難產機率高。
  5. 人類必須早產,產生哺乳、祖母效應。停經的祖母會幫忙女兒照顧孫輩,提升孩子存活率。
  6. 人口增長、人才多、知識傳播範圍廣

化學式

光合作用

  1. 光反應:12H2O +陽光→ 12H2 + 6O2
  2. 碳反應:12H2 (來自光反應) + 6CO2 → C6H12O6 (葡萄糖) + 6H2O
  3. 淨反應6CO2+12H2O+光能→C6H12O6+6O2+6H2O

氧化鐵生成

化學式: 4Fe + 3O2 + 3H2O → 2Fe2O3‧3H2O


甲烷水合物

錳核生成

錳核是海中的金屬碎片圍繞海床上砂礫等雜質沉澱而成的塊狀礦物。錳核的成分很多元,最常見的是錳、鐵和銅。錳核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和印度洋,其組成因地域有所差異。


世界錳核分布


各地錳核成分

古代水陸分布


兩千萬年前,現今地貌



一億年前,南美與非洲分裂


一億五千萬年前,剩餘的盤古大陸分為北美、南美—非洲及印度-澳洲-南極


兩億年前,歐亞脫離盤古大陸


兩億兩千萬年前,盤古大陸完全合併


兩億六千萬年前,西伯利亞大陸與原勞倫西亞大陸合併,形成盤古大陸


三億四千萬年前,勞倫西亞大陸與岡瓦那大陸相接


四億三千萬年前,巨神海消失,勞倫西亞大陸形成(加里東造山運動)


四億五千萬年前,阿瓦隆尼亞、巴爾提卡和西伯利亞大陸逐漸合併,造成巨神海收縮


五億年前,巨神海擴張到極限


五億六千萬年前,阿瓦隆尼亞、巴爾提卡和西伯利亞大陸從潘諾西亞大陸分裂,巨神海在三大陸間擴張


六億年前,潘諾西亞大陸

超大陸旋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