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姆河出土之祅教徒雕像: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歷史說明) |
|||
(未顯示同用戶所作出之3次版本) | |||
第 1 行: | 第 1 行: | ||
[[分類:大英博物館百品特展]] | [[分類:大英博物館百品特展]] | ||
+ | ==展品說明== | ||
<div class='thumbinner' style='width:240px;'> | <div class='thumbinner' style='width:240px;'> | ||
<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1/10/Gold_statuettes_from_the_Oxus_Treasure_by_Nickmard_Khoey.jpg' style='width:240px' /> | <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1/10/Gold_statuettes_from_the_Oxus_Treasure_by_Nickmard_Khoey.jpg' style='width:240px' /> | ||
<div class='thumbcaption'>阿姆河出土之祅教徒雕像</div> | <div class='thumbcaption'>阿姆河出土之祅教徒雕像</div> | ||
</div> | </div> | ||
− | *發現地: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邊界奧克蘇斯河附近出土 | + | *發現地: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邊界奧克蘇斯河附近出土(38.490861, 70.988955) |
*製造年代:公元前500~400 | *製造年代:公元前500~400 | ||
*材料:黃金 | *材料:黃金 | ||
− | |||
<br><br> | <br><br> | ||
波斯(Persia)帝國為2500年前的超級強權,此對金人雕像出土於遠東邊界的奧克蘇斯河岸。雕像人物服裝精緻,間上披掛刺繡外袍,為祅教(Zoroastranism)祭司或教徒。祅教徒視火為聖物,是以雕像人物手握成束之燃火用枝條(barsom)。他們覆蓋嘴部,係避免呼吸汙染神聖火焰。 | 波斯(Persia)帝國為2500年前的超級強權,此對金人雕像出土於遠東邊界的奧克蘇斯河岸。雕像人物服裝精緻,間上披掛刺繡外袍,為祅教(Zoroastranism)祭司或教徒。祅教徒視火為聖物,是以雕像人物手握成束之燃火用枝條(barsom)。他們覆蓋嘴部,係避免呼吸汙染神聖火焰。 | ||
<br><br> | <br><br> | ||
波斯帝國由居魯士大帝(Cyrus the Great)建立,橫擴張為世界第一大帝國。祅教為官方宗教,然其他宗教信奉者只要遵守各項規定,波斯皆予以包容。尊重多重信仰文化的統治方是為帝國逾兩百年的勝是奠下基礎,故此一時期間或成為波斯治世(Pax Persica)。 | 波斯帝國由居魯士大帝(Cyrus the Great)建立,橫擴張為世界第一大帝國。祅教為官方宗教,然其他宗教信奉者只要遵守各項規定,波斯皆予以包容。尊重多重信仰文化的統治方是為帝國逾兩百年的勝是奠下基礎,故此一時期間或成為波斯治世(Pax Persica)。 | ||
+ | <br><br> | ||
+ | 居魯士大帝(Cyrus II,559-530 B.C.)繼位後,以高明的軍事戰術揮軍出征,其疆土從地中海擴展到印度河,為史上第一個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為輝煌古波斯帝國的締造者. 在公元前539年攻下巴比倫後,入城握住巴比倫孚護神馬爾杜克的手,並下令製作一個外形如玉米芯的黏土圓柱,刻上楔形文字,宣示他為「世界之王」,以慈悲心對待征服者,並包容各地方宗教,且釋放在巴比倫被奴役的猶太人返回耶路撒冷重建神殿,居魯士大帝尊重多元文化,超過23個不同的民族和帄相處,他創造一個井然有序的偉大波斯帝國,. 居魯士圓柱是史上第一部「人權憲章」,是宗教與種族的自由召喚,比英國的《大憲章》早了將近2,000年,現藏於英國的大英博物館. 圓柱部份銘文中,他驕傲地說:我,居魯士,世界之王、偉大之王、合法之王、巴比倫之王、蘇美爾和阿卡得之王、孙宙之王。 | ||
+ | <br><br> | ||
+ | 居魯士大帝深受瑣羅亞斯德教教義影響,以包容和公正的心治理天下. 亞茲德(Yazd)是瑣羅亞斯德(Zoroastrianism)的信仰中心與文化發源之地;目前伊朗仍有少數的信徒遵行教義,甚至伊朗曆的新年「Noruz」仍以傳統的春分為一年之始. 瑣羅亞斯德教(Zoroastrianism)又稱祆教,源於公元前1,000年左右,先知瑣羅亞斯德出身米底亞王國一個貴族騎士家庭,20歲離家隱居,30歲受神示,宣揚他的教義. 祆教意為天意所授之教,是一種獨特善惡二元論宗教,光明的善神與黑暗的惡神長期對抗.袄教基本是一神教,曾是伊朗的主要信仰. 瑣羅亞斯德教的主要經典是《阿維斯陀》(Zent-Avesta),意是「知識」,又稱《波斯古經》共有21卷.建構完整自成一格的宗教和神話體系,深深影響了中國人、猶太人的思想與文化。 | ||
==歷史說明== | ==歷史說明== | ||
*[[檔案:公元前500年地圖.png|600px]] | *[[檔案:公元前500年地圖.png|600px]] | ||
===阿契美尼德王朝(前553年-前334年)=== | ===阿契美尼德王朝(前553年-前334年)=== | ||
− | + | 古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是當時世界上領土疆域最大的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559年居魯士二世統一古波斯部落,建立阿契美尼德王朝。居魯士二世並於前553—前550年擊敗了當時統治波斯的米底亞王國,使波斯成為一個強盛的帝國,前547年居魯士二世武力入侵征服了當時小亞細亞西部的呂底亞王國,使得阿契美尼德王朝崛起,前546—前540年,居魯士二世向東武力入侵征服了帕提亞、阿利亞、巴克特里亞、德蘭吉亞那、格德羅西亞、阿拉霍西亞、馬爾基安娜、錫爾河與阿姆河之間的中亞河中地區(索格狄亞那)、乾陀囉、克蘭斯米亞。前539年,居魯士二世武力入侵征服在美索不達米亞的迦勒底帝國的首都巴比倫,但是不幸在前529年的出征錫爾河與阿姆河之間中亞河中地區的錫爾河谷地的馬薩革泰人的戰鬥中身亡。到了岡比西斯二世時代(前529—前522年)則最終於前525年征服古埃及後王朝. | |
− | + | ||
− | + | ||
到了大流士一世,帝國疆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大流士在前521年揮軍東征印度河平原,納入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治下,西面則出兵多瑙河三角洲、色雷斯、馬其頓王國、古希臘,但卻因馬拉松戰役(前490年)之失利而功敗垂成(前499—前449年的希波戰爭)。其子薛西斯一世後來(前480年)再度對希臘用兵,可惜最終未竟全功(見「溫泉關戰役」、「薩拉米灣海戰」和「普拉提亞戰役」)。 | 到了大流士一世,帝國疆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大流士在前521年揮軍東征印度河平原,納入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治下,西面則出兵多瑙河三角洲、色雷斯、馬其頓王國、古希臘,但卻因馬拉松戰役(前490年)之失利而功敗垂成(前499—前449年的希波戰爭)。其子薛西斯一世後來(前480年)再度對希臘用兵,可惜最終未竟全功(見「溫泉關戰役」、「薩拉米灣海戰」和「普拉提亞戰役」)。 | ||
− | + | ||
===瑣羅亞斯德教(波斯文:زرتشتیگری )=== | ===瑣羅亞斯德教(波斯文:زرتشتیگری )=== | ||
第 28 行: | 第 30 行: | ||
教義:阿胡拉·馬自達是代表光明的善神,阿里曼則是代表黑暗的惡神;善神的隨從是天使,惡神的隨從是魔鬼,互相之間進行長期、反覆的鬥爭,為了戰鬥,阿胡拉‧馬自達創造了世界和人,首先創造了火。瑣羅亞斯德的出生是善神阿胡拉‧馬自達勝利的結果,瑣羅亞斯德的精髓每一千年產生一個兒子,他指定第三個兒子為救世主,以徹底肅清魔鬼,使人類進入「光明、公正和真理的王國」。人死後要進入「裁判之橋」,根據其生前所作所為決定入地獄或天堂,但在世界末日時都要最後受一次最後審判,惡人的靈魂可以盪除罪惡而復活。種植是善行,所以種地人又叫雅利亞人。 | 教義:阿胡拉·馬自達是代表光明的善神,阿里曼則是代表黑暗的惡神;善神的隨從是天使,惡神的隨從是魔鬼,互相之間進行長期、反覆的鬥爭,為了戰鬥,阿胡拉‧馬自達創造了世界和人,首先創造了火。瑣羅亞斯德的出生是善神阿胡拉‧馬自達勝利的結果,瑣羅亞斯德的精髓每一千年產生一個兒子,他指定第三個兒子為救世主,以徹底肅清魔鬼,使人類進入「光明、公正和真理的王國」。人死後要進入「裁判之橋」,根據其生前所作所為決定入地獄或天堂,但在世界末日時都要最後受一次最後審判,惡人的靈魂可以盪除罪惡而復活。種植是善行,所以種地人又叫雅利亞人。 | ||
瑣羅亞斯德教的主要經典是《阿維斯陀》,意思是「知識」,也叫「波斯古經」,主要記述瑣羅亞斯德的生平以及教義。原有21卷,根據後來瑣羅亞斯德教的傳說,亞歷山大大帝征服波斯後,認為信仰瑣羅亞斯德的波斯 人太勇於作戰,故毀瑣羅亞斯德教所有經典,所倖存下來的阿維斯陀僅有一卷,而在希臘留有的一部完整21卷抄本,後來散佚。在波斯薩珊王朝期間,瑣羅亞斯德教復興,這一卷《阿維斯陀》被拼湊、補齊成為21卷,但與原來的版本已不可同日而語。 | 瑣羅亞斯德教的主要經典是《阿維斯陀》,意思是「知識」,也叫「波斯古經」,主要記述瑣羅亞斯德的生平以及教義。原有21卷,根據後來瑣羅亞斯德教的傳說,亞歷山大大帝征服波斯後,認為信仰瑣羅亞斯德的波斯 人太勇於作戰,故毀瑣羅亞斯德教所有經典,所倖存下來的阿維斯陀僅有一卷,而在希臘留有的一部完整21卷抄本,後來散佚。在波斯薩珊王朝期間,瑣羅亞斯德教復興,這一卷《阿維斯陀》被拼湊、補齊成為21卷,但與原來的版本已不可同日而語。 | ||
+ | ==參考連結== | ||
+ | *關鍵字 | ||
+ | **祅教 | ||
+ | **波斯帝國 |
2015年8月16日 (日) 15:40的最新修訂版本
展品說明
- 發現地: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邊界奧克蘇斯河附近出土(38.490861, 70.988955)
- 製造年代:公元前500~400
- 材料:黃金
波斯(Persia)帝國為2500年前的超級強權,此對金人雕像出土於遠東邊界的奧克蘇斯河岸。雕像人物服裝精緻,間上披掛刺繡外袍,為祅教(Zoroastranism)祭司或教徒。祅教徒視火為聖物,是以雕像人物手握成束之燃火用枝條(barsom)。他們覆蓋嘴部,係避免呼吸汙染神聖火焰。
波斯帝國由居魯士大帝(Cyrus the Great)建立,橫擴張為世界第一大帝國。祅教為官方宗教,然其他宗教信奉者只要遵守各項規定,波斯皆予以包容。尊重多重信仰文化的統治方是為帝國逾兩百年的勝是奠下基礎,故此一時期間或成為波斯治世(Pax Persica)。
居魯士大帝(Cyrus II,559-530 B.C.)繼位後,以高明的軍事戰術揮軍出征,其疆土從地中海擴展到印度河,為史上第一個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為輝煌古波斯帝國的締造者. 在公元前539年攻下巴比倫後,入城握住巴比倫孚護神馬爾杜克的手,並下令製作一個外形如玉米芯的黏土圓柱,刻上楔形文字,宣示他為「世界之王」,以慈悲心對待征服者,並包容各地方宗教,且釋放在巴比倫被奴役的猶太人返回耶路撒冷重建神殿,居魯士大帝尊重多元文化,超過23個不同的民族和帄相處,他創造一個井然有序的偉大波斯帝國,. 居魯士圓柱是史上第一部「人權憲章」,是宗教與種族的自由召喚,比英國的《大憲章》早了將近2,000年,現藏於英國的大英博物館. 圓柱部份銘文中,他驕傲地說:我,居魯士,世界之王、偉大之王、合法之王、巴比倫之王、蘇美爾和阿卡得之王、孙宙之王。
居魯士大帝深受瑣羅亞斯德教教義影響,以包容和公正的心治理天下. 亞茲德(Yazd)是瑣羅亞斯德(Zoroastrianism)的信仰中心與文化發源之地;目前伊朗仍有少數的信徒遵行教義,甚至伊朗曆的新年「Noruz」仍以傳統的春分為一年之始. 瑣羅亞斯德教(Zoroastrianism)又稱祆教,源於公元前1,000年左右,先知瑣羅亞斯德出身米底亞王國一個貴族騎士家庭,20歲離家隱居,30歲受神示,宣揚他的教義. 祆教意為天意所授之教,是一種獨特善惡二元論宗教,光明的善神與黑暗的惡神長期對抗.袄教基本是一神教,曾是伊朗的主要信仰. 瑣羅亞斯德教的主要經典是《阿維斯陀》(Zent-Avesta),意是「知識」,又稱《波斯古經》共有21卷.建構完整自成一格的宗教和神話體系,深深影響了中國人、猶太人的思想與文化。
歷史說明
阿契美尼德王朝(前553年-前334年)
古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是當時世界上領土疆域最大的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559年居魯士二世統一古波斯部落,建立阿契美尼德王朝。居魯士二世並於前553—前550年擊敗了當時統治波斯的米底亞王國,使波斯成為一個強盛的帝國,前547年居魯士二世武力入侵征服了當時小亞細亞西部的呂底亞王國,使得阿契美尼德王朝崛起,前546—前540年,居魯士二世向東武力入侵征服了帕提亞、阿利亞、巴克特里亞、德蘭吉亞那、格德羅西亞、阿拉霍西亞、馬爾基安娜、錫爾河與阿姆河之間的中亞河中地區(索格狄亞那)、乾陀囉、克蘭斯米亞。前539年,居魯士二世武力入侵征服在美索不達米亞的迦勒底帝國的首都巴比倫,但是不幸在前529年的出征錫爾河與阿姆河之間中亞河中地區的錫爾河谷地的馬薩革泰人的戰鬥中身亡。到了岡比西斯二世時代(前529—前522年)則最終於前525年征服古埃及後王朝. 到了大流士一世,帝國疆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大流士在前521年揮軍東征印度河平原,納入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治下,西面則出兵多瑙河三角洲、色雷斯、馬其頓王國、古希臘,但卻因馬拉松戰役(前490年)之失利而功敗垂成(前499—前449年的希波戰爭)。其子薛西斯一世後來(前480年)再度對希臘用兵,可惜最終未竟全功(見「溫泉關戰役」、「薩拉米灣海戰」和「普拉提亞戰役」)。
瑣羅亞斯德教(波斯文:زرتشتیگری )
伊斯蘭教誕生之前中東和西亞最具影響力的宗教,古代波斯帝國的國教。曾被伊斯蘭教徒貶稱為「拜火教」,在中國稱為「祆教」或「白頭教」。
瑣羅亞斯德教的思想屬西方理論定義下的二元論,有學者認為它對猶太教以及後來的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影響深遠。瑣羅亞斯德教的神「密特拉」也進入到羅馬帝國的宗教中。目前此教在伊朗偏僻山區和印度孟買一帶的帕西人(又譯作巴斯人)中仍有很大的影響。
此教的創始人是瑣羅亞斯德,出身於米底王國的一個貴族騎士家庭,20歲時棄家隱居,30歲時聲稱受到神的啟示,破斥當時的多神教,宣說拜火教,但受到當時的多神教祭司的迫害。直到42歲時,阿契美尼德帝國的宰相娶他女兒為妻,將他引見國王,瑣羅亞斯德教才在波斯迅速傳播,77歲時他在一次戰爭中,在神廟中被殺身亡。另有說法瑣羅亞斯德的生存年代要更早,瑣羅亞斯德教也非他首創,有源自更遠古的繼承。
教義:阿胡拉·馬自達是代表光明的善神,阿里曼則是代表黑暗的惡神;善神的隨從是天使,惡神的隨從是魔鬼,互相之間進行長期、反覆的鬥爭,為了戰鬥,阿胡拉‧馬自達創造了世界和人,首先創造了火。瑣羅亞斯德的出生是善神阿胡拉‧馬自達勝利的結果,瑣羅亞斯德的精髓每一千年產生一個兒子,他指定第三個兒子為救世主,以徹底肅清魔鬼,使人類進入「光明、公正和真理的王國」。人死後要進入「裁判之橋」,根據其生前所作所為決定入地獄或天堂,但在世界末日時都要最後受一次最後審判,惡人的靈魂可以盪除罪惡而復活。種植是善行,所以種地人又叫雅利亞人。
瑣羅亞斯德教的主要經典是《阿維斯陀》,意思是「知識」,也叫「波斯古經」,主要記述瑣羅亞斯德的生平以及教義。原有21卷,根據後來瑣羅亞斯德教的傳說,亞歷山大大帝征服波斯後,認為信仰瑣羅亞斯德的波斯 人太勇於作戰,故毀瑣羅亞斯德教所有經典,所倖存下來的阿維斯陀僅有一卷,而在希臘留有的一部完整21卷抄本,後來散佚。在波斯薩珊王朝期間,瑣羅亞斯德教復興,這一卷《阿維斯陀》被拼湊、補齊成為21卷,但與原來的版本已不可同日而語。
參考連結
- 關鍵字
- 祅教
- 波斯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