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博局戲人偶: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六年制學程
跳轉到: 導覽搜尋
(新頁面: 六博在戰國時期就已經開始流行,與格五的塞戲並稱。在湖北江陵、山東曲阜等地就發現有戰國時期博局盤、博箸和棋子。 在秦漢時期,六...)
 
戰國時期
 
(未顯示2位用戶所作出之48次版本)
第 1 行: 第 1 行:
六博在戰國時期就已經開始流行,與格五的塞戲並稱。在湖北江陵、山東曲阜等地就發現有戰國時期博局盤、博箸和棋子。
+
===基本資料===
在秦漢時期,六博更為流行,
+
*年代:100到200
六博創製、流傳年代久遠,棋具和棋局結構複雜,走棋方式變化多樣,彩點名目繁複。由於年代久遠,記錄玩法的《古博經》、鮑宏的《博經》、《塞經》(《舊唐書》記載兩書名為《小博經》、《博塞經》)早已失傳,只留隻言片語。與六博還可能有關的書有《隋書》記載的《雜博戲》、《太一博法》、《雙博法》...等;《舊唐書》有《大小博法》、《皇博經》...等
+
*出處:湖北江陵、山東曲阜
陶六博俑(博局),東漢,藏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
*經緯度:30.0411、112.425
1973年長沙馬王堆3號西漢墓出土一套完整的漆盒裝六博棋具,盒內有方形博局盤一件,上有12個曲道4個飛鳥圖案,大象牙棋子12枚,6白6黑,灰色小象牙棋子20枚,箸分長短兩種,長箸12根,短箸30根,象牙削刀一件,灰黑色,呈竹葉形,兩邊有刃,有木柄,通長17.2厘米。象牙割刀一件,木骰一件,為球形十八面體,每面均陰刻篆體文字:一面刻驕,相對的一面刻男+妻,其餘各面分別刻數字一至十六。是迄今所見配套最齊全的博具。該墓遣策中有記博竹簡一組八枚:博一具;博局一;象棋十二;象直食其廿;象笄?三十;象割刀一;象削一;象口 口 口 口。所記與出土實物相符。該墓年代為漢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墓主為列侯。
+
 
1975年12月湖北雲夢睡虎地 11號、13號秦墓均出土博具。11號墓出土的博局盤長方形,盤面以中部方框為中心陰刻12個曲道紋和4個圓點。棋子12枚,其中6顆為長方體,博箸6根。13號墓出土的博局盤長方形,盤面也有以方框為中心的12個曲道4個圓點,盤的一側有一個長凹槽,內置骨棋子6枚竹箸6根,槽外蓋有一有圓孔的長木片,骨棋子一大五小,竹箸亦為半邊細長竹管製成。據11號墓竹簡知該墓年代為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
+
===簡介===
 +
方形博局盤,上有12個曲道4個飛鳥圖案,大象牙棋子12枚,6白6黑,灰色小象牙棋子20枚,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
 
1995年年3月湖北荊州紀城戰國墓一號墓,據稱發現六博盤,未見其它博具。盤為長方形,盤對角有兩個圓形穿孔。
 
1995年年3月湖北荊州紀城戰國墓一號墓,據稱發現六博盤,未見其它博具。盤為長方形,盤對角有兩個圓形穿孔。
有的墓葬雖隨葬全套博具,但出土時已朽壞殘缺:
 
 
1972年湖北雲夢大墳頭1號西漢墓出土方形木博局盤一件,盤面用紅漆繪方框、12曲道及4個圓圈。
 
1972年湖北雲夢大墳頭1號西漢墓出土方形木博局盤一件,盤面用紅漆繪方框、12曲道及4個圓圈。
 
1978年廣西西林縣西漢墓則出土銅質博局盤一件。
 
1978年廣西西林縣西漢墓則出土銅質博局盤一件。
第 12 行: 第 12 行:
 
1974年北京大葆台1號西漢墓出土象牙博棋子一枚。
 
1974年北京大葆台1號西漢墓出土象牙博棋子一枚。
 
1983年廣州二代南越王墓出土博具五、六套,但木博局盤均已殘朽,只剩下博局的銅框、貼花、殘漆片以及用青玉、水晶、象牙製成的幾副博棋子。
 
1983年廣州二代南越王墓出土博具五、六套,但木博局盤均已殘朽,只剩下博局的銅框、貼花、殘漆片以及用青玉、水晶、象牙製成的幾副博棋子。
2005年5月在徐州東郊一座西漢中期夫妻合葬墓,出土「六博」。該「六博棋」棋盤已經腐朽,只能看出大概輪廓,周圍散落著許多六博棋子。
+
2005年5月在徐州東郊一座西漢中期夫妻合葬墓,出土「六博」。「六博棋」棋盤已經腐朽,只能看出大概輪廓,周圍有很多散落的棋子。
2006年1月在徐州北洞山漢墓附近發現西漢楚王的陪葬墓。墓葬南部位置出土一套完整的六博棋具,12枚棋子均保存完好。六博棋具南北向整齊排列,寬2.5厘米長3厘米,紅彩,棋子邊放置一把籌碼,腐朽較為嚴重。從棋具下發現曲道的痕迹判斷,六博棋應當為骨制,但因腐朽痕迹模糊不清。
+
2006年1月在徐州北洞山漢墓附近發現西漢楚王的陪葬墓。墓葬南部位置出土一套完整的六博棋具,12枚棋子都保存很好。六博棋具南北向整齊排列,寬2.5厘米長3厘米,紅彩,棋子邊放置一把籌碼,腐朽較為嚴重。從棋具下發現曲道的痕迹判斷,六博棋應當為骨制,但因腐朽痕迹模糊不清。
[[File:Met, Earthenware figures playing liubo, Han Dynasty.JPG|400px]]
+
 +
[[File:Met, Earthenware figures playing liubo, Han Dynasty.JPG|Met, Earthenware figures playing liubo, Han Dynasty |400px]]
 +
 
 +
===戰國時期===
 +
*博局也稱「椐」,木質方形,盤面髹黑漆,也有白漆的,有一方形大框,框內中部是一方框,周邊有有T L V I形的棋路,名為曲道,共十二道,四角處有四個圓點,中間區域稱為水。有些博局是中央方框與四角曲道以斜線相連,傅舉有認為是塞戲。博局形式似乎是模仿自栻盤,栻盤關於生門、死門、相生、相剋的說法,對博局也產生了影響,博局上的十二曲道中就有不利行棋的「惡道」。1993年,尹灣6號墓出土刻有「博局紋圖」的漢墓簡牘,為研究帶來了重大突破。此博局紋圖為占卜所用,棋盤標有干支占位,直行為占卜事項,橫列是占卜術語,兩方對應得出占卜結果。
 +
[[File:LiuboDivinationDiagram.png|thumb|六博棋盤|200px]]
 +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4/46/戰國七雄地圖-zhtw.png 戰國七雄形勢]
 +
 
 +
===秦漢時期===
 +
[[檔案:秦始皇赢政 .jpg|200px]]
 +
 
 +
秦漢時期是中國秦漢兩朝大一統時期的合稱。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首次完成了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統一,秦王政改號稱皇帝,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秦朝。秦始皇廢封建,立郡縣,開始實行全面的統一。然而由於缺乏歷史經驗,秦朝二世而亡。在經過短暫的分裂之後,漢朝繼之而起,並基本延續秦的製度,史稱“漢承秦制”。秦漢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統一時期。也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奠基時期。
 +
 
 +
[[檔案:西元100年~200年.PNG|550px]]

2018年10月15日 (一) 23:46的最新修訂版本

基本資料

  • 年代:100到200
  • 出處:湖北江陵、山東曲阜
  • 經緯度:30.0411、112.425

簡介

方形博局盤,上有12個曲道4個飛鳥圖案,大象牙棋子12枚,6白6黑,灰色小象牙棋子20枚,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 1995年年3月湖北荊州紀城戰國墓一號墓,據稱發現六博盤,未見其它博具。盤為長方形,盤對角有兩個圓形穿孔。 1972年湖北雲夢大墳頭1號西漢墓出土方形木博局盤一件,盤面用紅漆繪方框、12曲道及4個圓圈。 1978年廣西西林縣西漢墓則出土銅質博局盤一件。 1978年宜昌前坪105號西漢墓出土銅質博棋子一枚。 1974年北京大葆台1號西漢墓出土象牙博棋子一枚。 1983年廣州二代南越王墓出土博具五、六套,但木博局盤均已殘朽,只剩下博局的銅框、貼花、殘漆片以及用青玉、水晶、象牙製成的幾副博棋子。 2005年5月在徐州東郊一座西漢中期夫妻合葬墓,出土「六博」。「六博棋」棋盤已經腐朽,只能看出大概輪廓,周圍有很多散落的棋子。 2006年1月在徐州北洞山漢墓附近發現西漢楚王的陪葬墓。墓葬南部位置出土一套完整的六博棋具,12枚棋子都保存很好。六博棋具南北向整齊排列,寬2.5厘米長3厘米,紅彩,棋子邊放置一把籌碼,腐朽較為嚴重。從棋具下發現曲道的痕迹判斷,六博棋應當為骨制,但因腐朽痕迹模糊不清。

Met, Earthenware figures playing liubo, Han Dynasty

戰國時期

  • 博局也稱「椐」,木質方形,盤面髹黑漆,也有白漆的,有一方形大框,框內中部是一方框,周邊有有T L V I形的棋路,名為曲道,共十二道,四角處有四個圓點,中間區域稱為水。有些博局是中央方框與四角曲道以斜線相連,傅舉有認為是塞戲。博局形式似乎是模仿自栻盤,栻盤關於生門、死門、相生、相剋的說法,對博局也產生了影響,博局上的十二曲道中就有不利行棋的「惡道」。1993年,尹灣6號墓出土刻有「博局紋圖」的漢墓簡牘,為研究帶來了重大突破。此博局紋圖為占卜所用,棋盤標有干支占位,直行為占卜事項,橫列是占卜術語,兩方對應得出占卜結果。
六博棋盤

秦漢時期

秦始皇赢政 .jpg

秦漢時期是中國秦漢兩朝大一統時期的合稱。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首次完成了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統一,秦王政改號稱皇帝,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秦朝。秦始皇廢封建,立郡縣,開始實行全面的統一。然而由於缺乏歷史經驗,秦朝二世而亡。在經過短暫的分裂之後,漢朝繼之而起,並基本延續秦的製度,史稱“漢承秦制”。秦漢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統一時期。也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奠基時期。

西元100年~200年.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