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德國: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六年制學程
跳轉到: 導覽搜尋
領土與鄰國
第 12 行: 第 12 行:
 
歐洲沒有國家採用總統制,德國總統是虛位元首,沒有行政權,僅做為國家的象徵。
 
歐洲沒有國家採用總統制,德國總統是虛位元首,沒有行政權,僅做為國家的象徵。
 
===領土與鄰國===
 
===領土與鄰國===
 +
其國土面積約35.7萬平方公里(約為我國的9.9倍),南北距離為876公里,東西相距640公里,從北部的北海與波羅的海延伸至南部的阿爾卑斯山。氣候溫和,季節分明。德國人口約8,180萬,為歐洲聯盟中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世界第二大移民目的地,僅次於美國。
 +
 
===近代簡史===
 
===近代簡史===
 
#神聖羅馬帝國 962年2月2日
 
#神聖羅馬帝國 962年2月2日

2018年5月9日 (三) 07:58的修訂版本

德國是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簡稱。國旗由「黑、紅、金」三條等寬的橫條組成,「黑、紅、金」同時也是德國國家代表色。注意:是「黑、紅、金」不是「黑、紅、黃」。其意為:

從被奴役的黑暗(黑色)中藉由流血(紅色)的抗爭得到自由的金色光芒。

德國在不同時期會使用不同的國旗,「黑、紅、金」三色旗為法蘭克福國民議會、威瑪共和、二戰後的東西德、1990年10月3日兩德統一後的今日德國所採用的國旗。

最早正式使用是短命的法蘭克福國民議會(1848–1850),議會提議使用三色旗為民主化德國聯邦的旗幟。一戰之後建立的威瑪共和國也使用三色旗為德國國旗。二戰後的東西德都將三色旗作為自己的國旗,直到1959年東德在三色旗上加上國徽前這兩個國家的旗幟是完全相同的。從1990年10月3日兩德統一後,黑、紅、金三色旗再次成為德國國旗。

德國是位於中西歐的聯邦國,由16個邦組成,聯邦政府採議會內閣制,首都與最大城市為柏林。

歐洲沒有國家採用總統制,德國總統是虛位元首,沒有行政權,僅做為國家的象徵。

領土與鄰國

其國土面積約35.7萬平方公里(約為我國的9.9倍),南北距離為876公里,東西相距640公里,從北部的北海與波羅的海延伸至南部的阿爾卑斯山。氣候溫和,季節分明。德國人口約8,180萬,為歐洲聯盟中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世界第二大移民目的地,僅次於美國。

近代簡史

  1. 神聖羅馬帝國 962年2月2日
  2. 德意志邦聯 1815年6月8日
  3. 德意志帝國 1871年1月18日
  4. 威瑪共和國 1919年8月11日
  5. 納粹德國 1933年1月30日
  6. 聯邦共和國 1949年5月23日
    成立歐洲經濟共同體 1958年1月1日
  7. 兩德統一 1990年10月3日

十六邦

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