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革命/第九章: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六年制學程
跳轉到: 導覽搜尋
人民擁有物聯網的支配權
推動綠色電力,德國領先群雄
第 53 行: 第 53 行:
 
*一般人開始成為產銷合一者投入電力生產,代表大企業無法再使用大量金融資本來獲得國家電力的壟斷權。
 
*一般人開始成為產銷合一者投入電力生產,代表大企業無法再使用大量金融資本來獲得國家電力的壟斷權。
 
====推動綠色電力,德國領先群雄====
 
====推動綠色電力,德國領先群雄====
*到2011年底,德國建置完成的綠色產能中只有7%屬於大型企業所有,相對的,個人卻握有40%的再生能源產能。
+
*到2011年底,德國建置完成的綠色產能中只有7%屬於大型企業所有,相對的,個人卻握有40%的再生能源產能,其中有一半以上的德國風力葉輪機歸當地居民所有。
 +
*歐洲正出現一股從中央集權式電力大規模轉換成分散型電力的風潮,歐洲的大型電力公司即將崩潰,因為電力生產漸漸轉為由消費者自行生產。
 +
 
 
====能源網路成本昂貴,但比起電力耗損的成本便宜太多====
 
====能源網路成本昂貴,但比起電力耗損的成本便宜太多====
 
====共享協同時代,整體能源效率將從十四%提升至四○%====
 
====共享協同時代,整體能源效率將從十四%提升至四○%====

2017年1月15日 (日) 20:06的修訂版本

第九章 智慧經濟體系的持續擴張

物連網的所有權必須掌握在公眾手上。

  • 公共財:需包含以下兩種條件:

非排他:不因為某甲使用,某已就不能使用。 共享:物品非為某一個體所擁有,而是全體共享。

排他的 非排他的
競爭的 私有財產
食物、汽車、衣物
共有財產
漁業資源、水資源、煤炭
共享的 集團財產
衛星電視信號、圖書館、電影
公共財產
國防、免費電視節目、空氣
  • 邊際成本:每增加一單位產品所需要增加的成本,不包含前置成本(生產第一個產品前所需要的成本,例:產初一本書前要付給作者、編輯的稿費等)。例:每多印一本書所需要的錢(紙錢)。
  • 公共財應由政府擁有,而非資本家。
  • 公共基礎建設的建置成本來自稅收(前置成本已由稅收分攤掉了),它是一種公共財,為照顧全體福祉,應以邊際成本銷售事物。
  • 公共財應任由私人企業自然獨佔?避免大富翁狀態,最好每條路都是同一家。
    • 自然獨佔的扭曲:以公共財安排的基礎建設,讓民間企業自然獨佔,形成壟斷,並以高於邊際成本的定價提供服務(企業的宗旨是獲利,光以邊際成本定價它會虧本),而為了令人民可以便利、平價使用,變成政府要加給補貼。多花錢、效益不高。
  • 人民必須擁有物連網,成為產消合一者,才能提高公共資產的效益。此對人類的各方面會產生哪些有利的影響:能源、資訊…

公共財邊際成本的爭議

  • 最高的全體福祉就是以邊際成本銷售所有事物。
  • 但企業不可能這麼做,因為不能回收資本投資,也因此公共財的財源最好是全體稅收。
  • 可現在大部分的學者和政府都支持把公共財交給民間企業自然獨佔,公共財財源來自民間企業。

自然獨占的民間企業反而享有最多的政府補助

  • 民間企業一方面享有政府補助,一方面又將使用價格訂於邊際成本之上,這是十分沒效益和危害大眾福祉的行為。
  • 美國有超過一半的聯邦稅收都流向四個企業:金融、公用事業、電信和石油、汽油和管線業,除了金融,其他產業都具備公用事業的所有特徵,在2008~2010年間,天然氣與電力獲得超過310美金的政府補貼,電信業300億,石油、汽油與管線業則是240億。
  • 物聯網的潛力能使眾多經濟領域的成本趨近於零,這也是為何邊際成本爭議在現在如此重要的原因,而這項潛力是否能有效發揮,關鍵取決於這個平台的財源和主控者來自何方。

人民擁有物聯網的支配權

  • 在第一及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民間資本的大量累積,造成一群創業家勇於認購,提供基礎建設財源,進而掌握了公共財的控制權。
  • 然而物聯網的資金來源於資本家的程度並不是那麼高,多數來源於消費者和納稅人。
  • 現今誰都不能真正支配網路,它是個虛擬公共廣場,所有聯網者都允許進入,而在這發送和取得各式資訊的成本正趨近於零。

物聯網的財源從何處來?

  • 漸漸興起的能源制度資金來源多半是由消費者自行提供,政府的資金只是用來促進技術的研究與開發。
  • 能源收購制度:政府在設定期限(十五到二十年)內以高於其他市場的能源價格來收購綠能,以鼓勵早期發電者投入綠色發電,但隨著投入的人越來越多和技術的成熟,綠色電力生產的效益會越來越大,最終能淘汰掉收購制度。

能源收購制度驅動再生能源網的發展

  • 目前已有六十五個國家建立綠色能源收購制度,其中一半以上是開發中國家,全球有三分之二的風力和87%的光電產能是在此制度下建立。
  • 能源收購制度的財源通常來源於對全國電價的微幅調整,也就是說此制度的資金是來自於消費者與納稅人。
  • 一般人開始成為產銷合一者投入電力生產,代表大企業無法再使用大量金融資本來獲得國家電力的壟斷權。

推動綠色電力,德國領先群雄

  • 到2011年底,德國建置完成的綠色產能中只有7%屬於大型企業所有,相對的,個人卻握有40%的再生能源產能,其中有一半以上的德國風力葉輪機歸當地居民所有。
  • 歐洲正出現一股從中央集權式電力大規模轉換成分散型電力的風潮,歐洲的大型電力公司即將崩潰,因為電力生產漸漸轉為由消費者自行生產。

能源網路成本昂貴,但比起電力耗損的成本便宜太多

共享協同時代,整體能源效率將從十四%提升至四○%

分散與協同的特質,讓網路效力最大化

潔淨的網路:改變人類消費資源的方式

週末駭客馬拉松:研發利用網路管理綠色能源的應用程式

巨量資料的力量,賦予用戶控制自身能源的能力

影響個人改變能源生活型態,社群媒體是關鍵要素

每個人都享有免費Wi-Fi

免費Wi-Fi以終端使用者為中心,將取代電信業者的服務

擺脫政府和市場的支配

協同經濟新典範下的一個治理實體:網路連結共享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