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革命: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六年制學程
跳轉到: 導覽搜尋
科層暨市場體制的興起
丁丁補充:「互聯共生網絡」圖示
第 17 行: 第 17 行:
 
===丁丁補充:「互聯共生網絡」圖示===
 
===丁丁補充:「互聯共生網絡」圖示===
 
{|style='border:none'
 
{|style='border:none'
|style='border:none' rowspan=3|新能源||rowspan=3|┌<br/>│<br/>┤<br/>│<br/>└||style='text-align:center'|物聯網||rowspan=2|┐<br/>├<br/>┘||rowspan=2|自<br/>動<br/>化||rowspan=2|產<br/>消<br/>合<br/>一  
+
|style='border:none' rowspan=3|新能源||style='border:none;' rowspan=3|┌<br/>│<br/>┤<br/>│<br/>└||style='border:none;text-align:center'|物聯網||style='border:none;' rowspan=2|┐<br/>├<br/>┘||style='border:none;' rowspan=2|自<br/>動<br/>化||style='border:none;' rowspan=2|產<br/>消<br/>合<br/>一  
 
|--
 
|--
 
|style='border:none'|自造運動
 
|style='border:none'|自造運動
 
|--
 
|--
|style='border:none'|共享經濟||colspan=3|社企/公社
+
|style='border:none'|共享經濟||style='border:none;' colspan=3|社企/公社
 
|}
 
|}
  

2017年1月9日 (一) 07:18的修訂版本


物聯網時代簡介

第一章

社會組織典範

動力與能源/溝通

資本主義市場/政府/共享聯盟(common)

科層暨市場體制的興起

第二~四章

  • 人力、獸力/多層封建/共有管轄權
  • 水力、風力(英、法十至十一世紀)/印刷術(1436年),
    1. 風是免費的,不受限於土地
    2. 土地由種糧維生→養羊供毛,生存→市場,十三世紀
    3. 印刷使:地圖標準化且便宜、掃除文盲、印刷簿記、宗教改革
    4. 世居土地的農民,掌握生產工具的工匠→資本家的支薪勞工
    5. 商人和專制君主聯手,推動全國市場和國際貿易,取代市鎮、工藝同業公會、農奴
  • 第一次工業革命:煤(1769)/外燃機(大)/蒸氣印刷(1814)/電報(1860)/蒸氣火車
    1. 1848年法國水力動力比蒸氣動力多出 2.5 倍
    2. 十九世紀下半葉,蒸氣動力1850年 400 萬匹馬力到1870年的 1850萬匹馬力
    3. 鐵路:美國1870年7萬英里到1900年20萬英里→現代股份公司,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開
    4. 科層制度,一切可預測,沒有太多即席創作空間,垂直整合
    5. 公立學校、報紙、郵政、郵購
  • 第二次工業革命:石油/內燃機(中)/公路/電話
    1. 資本更大,更需要垂直整合
    2. 2008年到頂並崩潰
  • 第二.五代工業革命:電動馬達(小)/電波
  • 意識型態:中世紀神學→新教「改善個人天職」→具生產力及市場價值→私有財產乃自然權利→社會達爾文主義,擊垮了封建共享聯盟

互聯共生網絡(分散與共享的新典範)

其實這一波人類社會的典範轉移,自 ipv4 40億個位址將所有的人與機構連接成單一的接入空間時,就已經開始,只是變化會隨物聯網的發展而擴大和深化。

丁丁補充:「互聯共生網絡」圖示

新能源



物聯網






自造運動
共享經濟 社企/公社

丁丁補充:Ivan Illich的四大學習網絡

本書作者傑瑞米.里夫金是經濟學者,對教育不熟,只能指出傳統學校教育與新社會典範「互聯共生網絡」不合。其實適配新典範的教育系統是 Ivan Illich 1971年在《非學校化社會》中所提出的四大學習網絡。注意:四大學習網絡,是為公共教育設計的,不是為私塾設計的。

目前丁丁和新莊社大正以此出發,開始建構「學習公社」的理論與實踐。

(一)教育用品網

  1. 用1000萬美元維持連接六呎寬小道,連接四萬個小村+20萬輛三輪小機動車(每台125美元)+人民有「自造」小機動車的能力
  2. 教育用品去標籤化,去金字塔化。就是生活中在用的物品。
  3. 消除資本主義大廠對製造、修理知識與技能的壟斷。

(二)技能交換網

技能教師+持有學習券(基本貸款)的每位國民

(三)伙伴選配網

  1. 本質是一種同好俱樂部。
  2. 運用計算機+電傳打字機來媒合伙伴選配。

(四)教育諮詢網

  1. 學校教師消亡,獨立教育工作者興起
  2. 家長是天生的教育工作者
  3. 教育管理者→教育顧問
  4. 教育網絡的設計者和維護者
  5. 無學生紀律的維持、教師雇用、監督與解雇、課程編寫、教科書、校園、學校設備、校際競賽

丁丁補充:「互聯共生網絡」與「科層暨市場體制」的價值觀比較

互聯共生網絡 科層暨市場體制
夠用 要更多
生態永續,收支平衡 儘量用,造更多
循環利用,材料效率,能源效率(熱效率) 一次性開採、製造,再丟棄到環境中
自給自足 靠政府和市場
問口碑 廣告
充分就業,人人衣食無缺 GDP要成長
所得分配不要差太大 為了把餅變大,所得分配惡化沒關係
貨幣與金融回歸基本功能 衍生金融奴役制度
不必剝削壓榨其他族群 為了我國不必要的消費可以增加,可以對外國進行帝國主義
不必全球暖化,生態浩劫 為了目前許多不必要的消費,全球暖化以後再說
成功得助於公共 成功得自於自己的天分、努力、資本家才能

丁丁補充:工作圈與科層

工作圈 科層
成員協調工作 分科設層,明訂執掌
成員創造力、士氣好表現皆較好 成員易僵固、受挫、等因奉此
運作成本隨人數增加而指數增加(補圖) 運作成本隨人數增加而等比例增加(補圖)
隨大規模點對點溝通工具發達而規模得以擴大,並且運作的更成功 隨大規模點對點溝通工具發達而缺點畢露
人的大腦只能大約熟識 250 人左右,還要分配給不同的人際圈

《物聯網革命》摘要

第五~六章

  • 分散、共享:再生能源/物聯網(ipv6)/物流網絡/協同共享聯盟
    1. 只有物聯網能靈活管理再生能源的網絡。
    2. 邊際成本降到接近零
    3. 音樂、出版、印刷、電子媒體舊產業瓦解,雖奮力抵抗但徒勞無功。
    4. 「那不是你的功勞。」基礎建設(公共財),電網、石油、天然氣管線、通訊網路、道路、學校的功勞大過資本家的才能。
  • 驅動力:與他人聯繫、共享。
  • 非營利共享聯盟 2.2 兆美元,在美、加、日、法、比利時、澳、紐、捷克佔GDP 5% ,超過公用事業、等於建築業、接近銀行、保險、金融服務。
  • 能源的熱效率由 13% 將提到 40% 。
  • 感測器:2007年1000萬個,2013年35億個,2030年100兆個。
  • 用大數據、演算法和自動化來改善熱效率,提高生產力,將邊際成本降到接近零。
  • 個人穩私減少,透明度提高,但資訊安全仍為首務。
  • 樹莓派(Raspberry Pi),窮人的超級電腦、窮人無人機、窮人的髒彈、窮人的網際網路。
  • 以 3D 列印機生產 3D 列印機。
  • Maker 社群,公開格式,自由軟體,共享用容。

第七章 教育

  • 在「科層暨市場體制」中學習被科層化。
  • 知識被財產化
  • 化約主義
  • 人是獨自私下學習的
  • 高等教育的 CP 值下降,並使人民在中年之前都負債
  • 出售的是機構認證
  • 在網路時代,高等教育經濟已崩潰

檢討私有財產制度

第九~十二章

  • 公共財的財源:
    1. 稅收(左)
      • 所得稅
      • 遺產稅
      • 地價稅
    2. 階段性收費(右)
  • 物聯網時代所需的公共化與基礎建設
    1. 潔淨網路運動(用黑客松來找出提高能源效率的方法)
    2. 智慧電網、能源收購制度
    3. wifi 電波頻段的公共化
  • 基因是共有資源卻被申請專利,但基因定序的費用由每百萬對DNA十萬美元跌到六美分,使基因更容易成為共有資源
  • 專利保護 vs GPL、CC 皮映射到 土地私有 vs 保育地役權(土地私有但只能用於生態用途)
  • 蓋亞假說(地球是活的、是整體)對抗分割圈地自用
  • 維護網路中立性
    1. 封包分級爭議
    2. 大廠壟斷並販售個資
    3. 演算法中立不易維持
  • 點對點的網絡
  • 合作社勢力再起

丁丁補充:財產概分為四種

一種財貨:

  1. 從消費方面的觀點上,具有「非競爭性」(或稱「非獨享性」、「共享性」、「非敵對性」)
    某甲消費了,不會減損某乙的消費。
  2. 從供給方面的觀點上,具有「非排他性」。
    由大自然提供或由大我對其成員平等提供,而非由個人或小群體提供,對大我的內部成員而言,誰也沒有排除其他人利用的正當性。

公共財的效用不可分割地影響整個公眾,而不管其中任何個人是否願意消費。

在現實生活中,幾乎沒有完全的非競爭性,以及無法排他性的財貨。而大略具備這兩種特性的財貨,稱為「公共財」。例如空氣、國防、知識等。如果每一位消費者的邊際成本趨近於零,我們稱這種公財為「純公共財」。

經濟學家認為公共財應該由政府提供或者有政府干預。

供給角度
可排他的 非排他的



競爭的 私有財產
食物、汽車、衣物
共有財產
漁業資源、水資源、煤炭
共享的 集團財產
衛星電視信號、圖書館、電影
公共財產
知識、國防、免費電視節目、空氣

丁丁補充:私有財產正當性的起源––公有地悲歌

又叫公地悲劇,假設一個牧羊人在公有牧場上放牧:牧羊人應該極大化他的牧場,並且儘可能的增加他的羊群。而每增加一頭羊,皆會帶來正面與負面的影響:

  • 正面:牧羊人可以從增加的羊隻上獲得所有的利潤
  • 負面:牧場的承載力因為額外增加的羊隻有所耗損

然而,關鍵在於這兩者的代價並非平等:牧羊人獲得所有的利益,但是資源的虧損卻是轉嫁到所有牧羊人的身上。因此,就理性觀點考量,每一位牧羊人勢必會衡量如此的效用,進而增加一頭頭的羊隻。但是當所有的牧羊人皆做出如此的結論,並且無限制的放牧時,牧場負載力的耗損將是必然的後果。於是每一個個體依照理性反應所做出的決定將會相同,畢竟獲得的利益將永遠大於利益的耗損。而無限制的放牧所導致的損失便是外部性的一個例子。

由於這樣的個體行為是可預見的,並且將持續發生,因此Hardin稱之為「悲劇」:「持續進行,永無休止的悲劇」。從這個的假設出發,可以發現追求自我利益的行動並不會促進公共利益。

一些公有資源類似這個例子,如空氣、海洋、河流、魚群、國家公園、廣告甚至是停車收費器。此外,當地球資源成為所有人類的公地時,人口的成長會帶來災難性的影響。

公地悲劇一文還指出針對公地問題舉出潛在的管理解決方式,如:私有化、污染者付費、管制與規範等。從他原始的牧場理論出發,哈丁認為應該將公有地加以分類與規範。他反對以良心作為管理公地的規範,他認為以良心作為規範反而有利於自私的個體侵害他人的權益。

公地悲劇符合「囚犯兩難」賽局。

丁丁補充:未來生活想像––艾西莫夫筆下的索拉利星

  • 裸陽
  • 基地與地球

丁丁補充:社會學觀點的補充––贍養人類

丁丁補充:社會學觀點的補充––金融奴役

發展中的共享經濟

第十三~十六章

閒置產能/共用平台/用戶群

  1. 網約車 Uber 、 Zipcar
    • 私有汽車閒置時間佔 92%
    • 每一輛共用汽車會減少十五輛私有汽車
    • 無人駕駛將進一步減少私有汽車
  2. 共用單車 youbike
  3. 住家 Airbnb 、 HomeAway 、 沙發衝浪
  4. 免費回收網(TFN)
  5. 服飾 ThredUP
  6. 生活用品共享 Yerdle
  7. 玩具 Baby Plays …
  8. 技能 Skillshare:
  9. 菜園共享 ShareEarth 、 社群支持農業
  10. 健康照護
    • 病友社群
    • 病患導向研究,大幅降低雙盲臨床實驗的成本並提高速度
  11. 大數據追蹤流感
  12. 大數據 DNA 資料庫
  13. 共享口碑代替廣告,會員聲譽評價
  14. 群眾募資
  15. 點對點借貸
  16. 社群代幣(全球有四千種)取代主權國家法幣
  17. 時間銀行 TaskRabbit
    -----丁丁補充-----
  18. 食物銀行
  19. 共享三餐 Feastly
  20. 共享停車位 JustPark
  21. 3D 列印組織

社會企業

  • 低獲利的公司或法人
  • 四十二國共有資源非營利機構營收:50%論量計酬、政府資助36%、私人慈善補助14%
  • 勞力出處
    1. 共享基礎建設
    2. 公益
  • 同理心高於物質主義
  • 環保優先於經濟成長
  • 人類末日兩大威脅
    1. 全球暖化
    2. 網路恐怖分子:用分散式網路(如微型電網)對抗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