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史備課/施棋澧: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六年制學程
跳轉到: 導覽搜尋
石器時代
第 14 行: 第 14 行:
 
台灣北部重要的考古遺址之一。該遺址位於今新北市八里區淡水河海口交界處的南岸,挖掘出陶器、鐵器、墓葬等各類豐富的史前遺物。該遺址的主人生存於距今約1800至500年前,在文化上屬於台灣史前時期的前鐵器時代,是目前台灣確定幾乎接近擁有煉鐵技術但功虧一簣的史前居民,很有可能是台灣平埔族凱達格蘭人的祖先。該遺址被中華民國內政部訂為國家二級古蹟,目前保留遺址面積約一公頃,並在遺址旁設立十三行博物館,是台灣第一座縣立(今為新北市市立)考古博物館
 
台灣北部重要的考古遺址之一。該遺址位於今新北市八里區淡水河海口交界處的南岸,挖掘出陶器、鐵器、墓葬等各類豐富的史前遺物。該遺址的主人生存於距今約1800至500年前,在文化上屬於台灣史前時期的前鐵器時代,是目前台灣確定幾乎接近擁有煉鐵技術但功虧一簣的史前居民,很有可能是台灣平埔族凱達格蘭人的祖先。該遺址被中華民國內政部訂為國家二級古蹟,目前保留遺址面積約一公頃,並在遺址旁設立十三行博物館,是台灣第一座縣立(今為新北市市立)考古博物館
  
===出土的主要文物===
+
===13行出土的主要文物===
 
從十三行遺址出土的鐵渣、礦石的研究看來,並未發現煤炭的使用,因此並未顯示該遺址主人己知煉鐵,且鼓風爐、煉製高爐、坩鍋、重錘沒有一項製作成功或證明存在,因為必須有金屬鋸與刀具去製造密封的鼓風爐木器和鼓風皮製件,高爐必須密封,至少得有烤披薩的高爐製造水準才能將溫度提高到攝氏1千度以上,還得有坩鍋盛接鐵液,以便倒入模型進行焠火,從鋸子、煤炭、坩鍋、重錘、高爐、鼓風爐的缺乏得知,通過青銅器時代,是進入鐵器時代的基本要件。在十三行遺址從未發掘出成功的煉鐵作坊,因此無法證實成功的煉鐵在聚落內進行。
 
從十三行遺址出土的鐵渣、礦石的研究看來,並未發現煤炭的使用,因此並未顯示該遺址主人己知煉鐵,且鼓風爐、煉製高爐、坩鍋、重錘沒有一項製作成功或證明存在,因為必須有金屬鋸與刀具去製造密封的鼓風爐木器和鼓風皮製件,高爐必須密封,至少得有烤披薩的高爐製造水準才能將溫度提高到攝氏1千度以上,還得有坩鍋盛接鐵液,以便倒入模型進行焠火,從鋸子、煤炭、坩鍋、重錘、高爐、鼓風爐的缺乏得知,通過青銅器時代,是進入鐵器時代的基本要件。在十三行遺址從未發掘出成功的煉鐵作坊,因此無法證實成功的煉鐵在聚落內進行。
  
 
沒有真正出土的鐵器,除了因為氧化腐朽不易保存,真正原因在於技術差距過大,以致出土器物數量根本沒有。目前出土的鐵器皆器型不明,無法推斷是用來做武器,尤其鐵器是進入國家的強制力象徵。一般來說,如果具有農耕文化,未必應有金屬製的農具,或是類似物。目前十三行人的農耕技術還停留在使用木製與陶製器具階段,農耕技術並不高明,他們同時也會畜養家畜
 
沒有真正出土的鐵器,除了因為氧化腐朽不易保存,真正原因在於技術差距過大,以致出土器物數量根本沒有。目前出土的鐵器皆器型不明,無法推斷是用來做武器,尤其鐵器是進入國家的強制力象徵。一般來說,如果具有農耕文化,未必應有金屬製的農具,或是類似物。目前十三行人的農耕技術還停留在使用木製與陶製器具階段,農耕技術並不高明,他們同時也會畜養家畜
 +
 +
===左鎮人===
 +
左鎮人是目前在臺灣所發現年代最久遠的史前人類,因為其化石是在今臺南市左鎮區的菜寮溪所發現的,所以學者將其稱為「左鎮人」。左鎮人是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的現代人(智人種),其頭骨化石經過氟和錳計量的測定後,推測約有2萬至3萬年之久。這說明了至遲在距今2萬至3萬年以前,臺灣島上就已經開始有人類居住。但是由於發現化石的菜寮溪河床並非原始堆積所在,故沒有發現相關的文化遺址與遺物以確定其文化類型,而有學者認為左鎮人可能屬於在臺灣東部發現的「長濱文化」,但亦有看法認為可能是屬於住在丘陵臺地地區的網形文化

2014年9月26日 (五) 16:47的修訂版本

代表文化

  • 舊石器時代晚期:台南的左鎮人、台東的長濱文化、苗栗的網形文化
  • 新石器時代早期:大坌坑文化
  • 新石器時代中期:訊塘埔文化、牛罵頭文化、牛稠子文化、東部繩紋紅陶文化
  • 新石器時代晚期:圓山文化、植物園文化、芝山岩文化、營埔文化、大湖文化、卑南文化、麒麟文化
  • 金屬器時代:十三行文化、番仔園文化、蔦松文化、靜浦文化

長濱

長濱文化是至今在台灣所發現最古老的文化,出現在台灣尚與亞洲大陸相連時,是一個以漁獵和採集為生的隊群社會,人口不多,主要居住在海邊的洞穴及岩蔭,不知農耕、畜牧,亦不會製陶,但已知用火,以敲(打)擊的方式製作石器,而其石器製作方式與當時中國東南地區史前文物相似,生活則靠狩獵和採集自然食物維生,分布地點則於台灣東部及恆春半島海岸。該文化由1968年台大考古隊於台東縣長濱鄉八仙洞發現,並根據考古通則,以該地長濱為名。

長濱文化的年代最早可以推到距今約5萬年以上,一直到5000多年前才逐漸消失

十三行遺址

台灣北部重要的考古遺址之一。該遺址位於今新北市八里區淡水河海口交界處的南岸,挖掘出陶器、鐵器、墓葬等各類豐富的史前遺物。該遺址的主人生存於距今約1800至500年前,在文化上屬於台灣史前時期的前鐵器時代,是目前台灣確定幾乎接近擁有煉鐵技術但功虧一簣的史前居民,很有可能是台灣平埔族凱達格蘭人的祖先。該遺址被中華民國內政部訂為國家二級古蹟,目前保留遺址面積約一公頃,並在遺址旁設立十三行博物館,是台灣第一座縣立(今為新北市市立)考古博物館

13行出土的主要文物

從十三行遺址出土的鐵渣、礦石的研究看來,並未發現煤炭的使用,因此並未顯示該遺址主人己知煉鐵,且鼓風爐、煉製高爐、坩鍋、重錘沒有一項製作成功或證明存在,因為必須有金屬鋸與刀具去製造密封的鼓風爐木器和鼓風皮製件,高爐必須密封,至少得有烤披薩的高爐製造水準才能將溫度提高到攝氏1千度以上,還得有坩鍋盛接鐵液,以便倒入模型進行焠火,從鋸子、煤炭、坩鍋、重錘、高爐、鼓風爐的缺乏得知,通過青銅器時代,是進入鐵器時代的基本要件。在十三行遺址從未發掘出成功的煉鐵作坊,因此無法證實成功的煉鐵在聚落內進行。

沒有真正出土的鐵器,除了因為氧化腐朽不易保存,真正原因在於技術差距過大,以致出土器物數量根本沒有。目前出土的鐵器皆器型不明,無法推斷是用來做武器,尤其鐵器是進入國家的強制力象徵。一般來說,如果具有農耕文化,未必應有金屬製的農具,或是類似物。目前十三行人的農耕技術還停留在使用木製與陶製器具階段,農耕技術並不高明,他們同時也會畜養家畜

左鎮人

左鎮人是目前在臺灣所發現年代最久遠的史前人類,因為其化石是在今臺南市左鎮區的菜寮溪所發現的,所以學者將其稱為「左鎮人」。左鎮人是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的現代人(智人種),其頭骨化石經過氟和錳計量的測定後,推測約有2萬至3萬年之久。這說明了至遲在距今2萬至3萬年以前,臺灣島上就已經開始有人類居住。但是由於發現化石的菜寮溪河床並非原始堆積所在,故沒有發現相關的文化遺址與遺物以確定其文化類型,而有學者認為左鎮人可能屬於在臺灣東部發現的「長濱文化」,但亦有看法認為可能是屬於住在丘陵臺地地區的網形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