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史備課/施棋澧: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六年制學程
跳轉到: 導覽搜尋
十三行遺址
石器時代
第 6 行: 第 6 行:
 
*金屬器時代:十三行文化、番仔園文化、蔦松文化、靜浦文化
 
*金屬器時代:十三行文化、番仔園文化、蔦松文化、靜浦文化
  
===石器時代===
+
===長濱===
臺灣原住民的祖先是在1萬5000年前冰河時期結束之前,從東南亞島嶼等地遷徙至臺灣。根據考古遺址的發掘,台灣在舊石器時代晚期(50,000年前-7,000年前),就已經開始有人類居住。以現有的證據而言,目前台灣最早的文化為長濱文化(以八仙洞遺址最具代表性),這是在東海岸所挖掘出來的考古遺跡。而在台南縣左鎮一帶,則挖掘出原始人類骨骸,史稱左鎮人。在台北盆地則有圓山文化、芝山岩文化和植物園文化等新石器時代遺址。然而,以目前的考古學證據而言,對於台灣在舊石器時代晚期所出現的文化,並不能確定是哪一種族群的人類所留下的遺留。
+
長濱文化是至今在台灣所發現最古老的文化,出現在台灣尚與亞洲大陸相連時,是一個以漁獵和採集為生的隊群社會,人口不多,主要居住在海邊的洞穴及岩蔭,不知農耕、畜牧,亦不會製陶,但已知用火,以敲(打)擊的方式製作石器,而其石器製作方式與當時中國東南地區史前文物相似,生活則靠狩獵和採集自然食物維生,分布地點則於台灣東部及恆春半島海岸。該文化由1968年台大考古隊於台東縣長濱鄉八仙洞發現,並根據考古通則,以該地長濱為名。
  
能夠確定的,是新石器時代(始於6,500年前)以來的史前文化,是台灣南島系民族的遺留。也就是說,在原住民定居於台灣以前,可能還有別的族群曾經在此定居過。日本學者移川子之藏就曾表示:「今日在台灣被視為原住民的諸民族之間,不乏證明存在更早期先住民族的口頭傳承。自史前時代起,在本島即有近二十種的先住民族」。
+
長濱文化的年代最早可以推到距今約5萬年以上,一直到5000多年前才逐漸消失
 
+
台灣的原住民族呈現多元而複雜情況,大致分成平埔族和高山族(日治時代稱為高砂族)。 高山族分成十三族:泰雅族、賽夏族、卑南族、阿美族、排灣族、布農族、鄒族、魯凱族、達悟族、邵族、太魯閣族(由泰雅族的賽德克亞族分出)、撒奇萊雅族(2007年1月宣佈,由阿美族分出)、賽德克族(2008年4月宣佈,由泰雅族分出),多居住在山地與東海岸縱谷,其體質和文化特色至今大抵尚清晰可辨。平埔族亦大致上可以分成十族:凱達格蘭族、巴賽族、噶瑪蘭族、道卡斯族、巴則海族、巴布拉族、貓霧捒族、洪雅族、西拉雅族、以及猴猴族,在荷西時期曾經出現過類似國家組織的部落共主大肚番王(大肚王國),於清雍正時期滅亡。經過三個世紀漢人移入者的同化,以及生存的需要,平埔族的文化特色逐漸消失,與漢人難以區分。台灣很多地名、姓氏、風俗、信仰、歌謠等,則保留了平埔族歷史文化的遺緒。
+
  
 
===十三行遺址===
 
===十三行遺址===

2014年9月26日 (五) 14:39的修訂版本

代表文化

  • 舊石器時代晚期:台南的左鎮人、台東的長濱文化、苗栗的網形文化
  • 新石器時代早期:大坌坑文化
  • 新石器時代中期:訊塘埔文化、牛罵頭文化、牛稠子文化、東部繩紋紅陶文化
  • 新石器時代晚期:圓山文化、植物園文化、芝山岩文化、營埔文化、大湖文化、卑南文化、麒麟文化
  • 金屬器時代:十三行文化、番仔園文化、蔦松文化、靜浦文化

長濱

長濱文化是至今在台灣所發現最古老的文化,出現在台灣尚與亞洲大陸相連時,是一個以漁獵和採集為生的隊群社會,人口不多,主要居住在海邊的洞穴及岩蔭,不知農耕、畜牧,亦不會製陶,但已知用火,以敲(打)擊的方式製作石器,而其石器製作方式與當時中國東南地區史前文物相似,生活則靠狩獵和採集自然食物維生,分布地點則於台灣東部及恆春半島海岸。該文化由1968年台大考古隊於台東縣長濱鄉八仙洞發現,並根據考古通則,以該地長濱為名。

長濱文化的年代最早可以推到距今約5萬年以上,一直到5000多年前才逐漸消失

十三行遺址

台灣北部重要的考古遺址之一。該遺址位於今新北市八里區淡水河海口交界處的南岸,挖掘出陶器、鐵器、墓葬等各類豐富的史前遺物。該遺址的主人生存於距今約1800至500年前,在文化上屬於台灣史前時期的前鐵器時代,是目前台灣確定幾乎接近擁有煉鐵技術但功虧一簣的史前居民,很有可能是台灣平埔族凱達格蘭人的祖先。該遺址被中華民國內政部訂為國家二級古蹟,目前保留遺址面積約一公頃,並在遺址旁設立十三行博物館,是台灣第一座縣立(今為新北市市立)考古博物館

出土的主要文物

從十三行遺址出土的鐵渣、礦石的研究看來,並未發現煤炭的使用,因此並未顯示該遺址主人己知煉鐵,且鼓風爐、煉製高爐、坩鍋、重錘沒有一項製作成功或證明存在,因為必須有金屬鋸與刀具去製造密封的鼓風爐木器和鼓風皮製件,高爐必須密封,至少得有烤披薩的高爐製造水準才能將溫度提高到攝氏1千度以上,還得有坩鍋盛接鐵液,以便倒入模型進行焠火,從鋸子、煤炭、坩鍋、重錘、高爐、鼓風爐的缺乏得知,通過青銅器時代,是進入鐵器時代的基本要件。在十三行遺址從未發掘出成功的煉鐵作坊,因此無法證實成功的煉鐵在聚落內進行。

沒有真正出土的鐵器,除了因為氧化腐朽不易保存,真正原因在於技術差距過大,以致出土器物數量根本沒有。目前出土的鐵器皆器型不明,無法推斷是用來做武器,尤其鐵器是進入國家的強制力象徵。一般來說,如果具有農耕文化,未必應有金屬製的農具,或是類似物。目前十三行人的農耕技術還停留在使用木製與陶製器具階段,農耕技術並不高明,他們同時也會畜養家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