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網路成癮 的原始碼
←
網路成癮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分類:公案討論]] ==工作分配== #主持人:丁禾 #論述者:蔡依緁 #正方論點「網路成癮是一種病,需要治療,治療方法是甚麼」:謝酲洊、黃玟淇 #反方論點「網路成癮不是病」:仁益、書桓 #計時:仁益 #舉牌:丁禾 ==網路成癮症狀== *大略包括以下四項: *#理智上知道要控制網路的使用時間,但仍不能克制上網的衝動 *#不能上網時出現了身體或心理層面不適的現象 *#上網的慾望越來越不能滿足,所需上網時間越來越長 *#在相關生活層面出現狀況:比如在人際層面、健康層面、時間管理層面上都因為網路的過度使用而受到負面影響。 ==網路成癮類型== *可根據網路的使用內容分為五大類: *#網路性成癮:深受網路上與性相關的網頁內容所吸引,或沉溺於基於網路所引發之情色活動之中。 *#網路關係成癮:沉溺於網路上的人際關係活動之中。 *#網路強迫行為:包括沉溺於網路遊戲、網路賭博、網路購物與交易等活動。 *#網路資訊超載:沉溺於網路資訊的搜索與收集之活動。 *#網路電腦成癮:沉溺於與網路有關之電腦操作與探求之活動。 *通常網路成癮者的成癮行為有可能會橫跨兩類以上。 ==正方論點== ===發言者(一)=== *論點 *#美國每10個青少年或孩童中,裡面其中一個就有網路成癮的症狀,並可能因此造成耽誤學業及造成身體上的傷害。(身體傷害包括:因光線引起癲癇、手腕管症候群和視力受損。) *#美國一位教授曾對網路成癮和犯罪的關係進行研究,他發現:許多網路成癮者與犯罪的連結很密切,且特別是隨機犯罪。網路成癮情況越嚴重的使用者,犯罪的可能性越大,網路成癮雖不是犯罪為一指標,但仍是犯罪的首要原因之一,包括駭客、性攻擊與謀殺等,都是常見到網路成癮的影子。* *案例 *#案例一:2007年六月,16歲的白崔克因沉迷一款電玩,然後就幾乎都不動,有時甚至一天玩18個小時不停。隨後他的雙親覺得他玩的電玩太過暴力,於是將白崔克電玩沒收,放置於一個小櫃子中。過了一個星期,白崔克就將父親的鑰匙偷走,打算打開櫃子拿回電玩,但櫃子內還有一把手槍。隨後他將父母帶到客廳,告訴父母要給他驚喜,並叫他們閉上眼睛,而在他們閉上眼睛之後,白崔克持槍從後面射父母的頭部,白崔克的母親因此死亡,父親也受到重傷。 ===發言者(二)=== *論點 *#心理上的依賴行為,包括無法克制的使用網路、超出預期的使用時間、當無法使用時會煩躁不安、或想盡辦法上網。 *#對現實生活造成影響。包括對工作、學業、家庭功能所造成的影響。尤其最重要的是對人際關係的影響。 *#即使在知道網路已對自己生活或週遭的家人或朋友造成傷害,卻無法停止網路的使用。 *#經由網路行為可以得到心理的滿足,尤其是逃避現實生活中的無助感、罪惡感。 *#無法控制使用:想戒而戒不掉,甚至對人說謊,隱瞞上癮的程度。 *案例 *#阿豪每天下午三點起床,就立刻到魔獸世界裡「打怪」,怕離開電腦太久影響戰況,三餐吃泡麵度日,一個禮拜洗一次澡,三年來不願找任何工作,和家人衝突嚴重。有幾次斷線的時候,他很激動地大叫,甚至搥打牆壁。 *#李經理隨時都在查看電子郵件和訊息,就算週末休假在家,或者和家人到峇里島度假,他還是整天抱著筆記型電腦,完全忽略了老婆和女兒。終於,另一半受不了了, 準備跟他離婚。 ==反方論點== ===發言者(一)=== *論點 *#假如說「癮」是一種精神疾病,就醫學模式來說,應該有病理學上的基礎。以藥癮或酒癮為例,這兩種疾病的成立,必須有兩個基本症狀之一的呈現,即耐受性的產生或戒斷症狀的產生。前者的意思是說:一個人在連續十二個月當中,「飲酒」或「嗑藥」的「量」需要顯著的增加才能達到預期的心理效應;或者,雖然「飲酒」或「嗑藥」的「量」持續維持,但是得到的效果,卻顯著的降低;後者是說,倘若沒有「飲酒」或「嗑藥」就會產生戒斷症狀;或者,必須持續「飲酒」或「嗑藥」以消除戒斷症狀;戒斷的表現是自律神經系統亢奮,如噁心、嘔吐、心悸、頭暈、頭痛或流汗等等症狀,嚴重的戒斷症狀則是出現癲癇或意識混亂。這些症狀的表現是指,大腦受到酒或藥的傷害而產生病變。 *#然而到目前為止,並沒有任何有系統的研究指出,「上網」會直接造成中樞神經系統或其他器官組織的病變。 *#假如器官的病理學變化已然瞭解,則臨床上對於該疾病的診斷效度與信度當然會很好,而且在疾病末期所呈現的景象,很容易與非該類疾病區辨出來。若以這樣的疾病概念做為標準,則可以說:跟酒癮或藥癮不一樣,「上網成癮」不是病,因為沒有病程,也不知道病理的變化在哪裡。 *#所以,沒有人禁止你上網,但是有些人上網是會出現問題的。假如有人提醒你有上網的問題時,那就要非常注意了,因為這表示你的自我控制的功能有問題,可能行為有問題,也有可能是因為某種精神疾病的關係。 *#認為 ‘過度上網不能算是是成癮’ 的論說 *#過度上網比較像是一種強迫症,而不是成癮。過度上網,看起來和過度打電話並沒有太大的不同。過度上網的現象,可能只是有些有心理疾病的人逃避痛苦的方法之ㄧ,就好像這些人也往往會暴飲暴食,並不能把這些行為等同於上癮。過度上網的原因很多,有些人是迷上了網路拍賣,也有一些人是迷上了網路遊戲、賭博、或成人網站。也許可以稱他們“賭博成癮”、或“色情成癮”,但是不能把這些完全不同的成癮原因,混稱為一個“上網成癮”。 *案例 *#生長在單親家庭的小俊,今年就讀八年級,外表又瘦又小,像個國小五年級的孩子。因為父親打零工的時間和收入都不穩定,常漏給小俊零用錢,導致他好幾次都沒錢吃早餐。自從小俊八年級跟著其他同學迷上線上遊戲後,為了到網咖打遊戲,錢更是不夠用了;小俊頻頻因為缺錢跟父親起衝突,在學校情緒也不穩定,每當行為被糾正時就會回嗆老師,已經被記警告多次。本來成績不佳的他,現在更幾乎完全放棄學習,只想著趕快下課要去網咖玩線上遊戲,家長如何打罵、老師如何督促都無效。 *#小雨是七年級的國中女生,在學校總是一個人獨來獨往。上國中之後,她就被班上的幾位女同學排擠,在學校沒有朋友的她很寂寞,就開始試著在網路上建立部落格書寫自己的心情、找網友聊天。小雨在聊天室遇到了一些知音,她把自己的遭遇和心情都寫成網誌,他們似乎也很能理解,總會給予一些同情和支持;這讓一直以來覺得沒有人懂她的小雨相當高興。小雨在學校越來越少跟其他人互動,回家也不太願意跟爸媽聊天,只想趕快吃完飯回到房間上網。若被問到學校的情況,總是以一兩句話敷衍過去。小雨的爸媽雖然擔心她在網路上交到壞朋友,但因為她的成績還不錯,所以也說不動她。 ===發言者(二)=== *論點 *#當爸媽覺的孩子們上網的時間太長了,會指責孩子「網路成癮」,但是所謂「網路成癮」,並非只是好玩過了頭,或是基於外界對個案網路使用的不滿。事實上,對於自我概念逐漸形成的青少年甚至大學生而言,「網路成癮症候群」其實是個案自身深沈的無奈,因為,真正的網路成癮,個案往往知道自己已身陷其中,只是既難以面對現實的殘酷,更難以改變依附網路的現狀。這樣的成癮既非基於別人的假設或他人的判斷,而是基於個案真實面對下的內心的痛苦。 *# *# *# *# *案例 *#小易是七年級學生,家境小康,父親是長年在外工作的台商,母親是家庭主婦,下面還有兩個弟弟。小易國小時在師長眼中是聽話的孩子,一直都乖巧順從,功課也都在中上程度。但上了國中之後,小易開始變得叛逆,時常就與媽媽吵架、頂嘴,對媽媽的叮嚀和管教也是擺著臭臉回應。小易學校的死黨們最近都在風靡一個線上遊戲,因此小易每天放學回家後,就想開電腦跟同學連線玩遊戲及聊天。但媽媽認為這樣會影響功課,對小易下了禁玩電腦的命令。只要每次提到不准玩電腦,小易就會情緒失控,對著媽媽大吼大叫,甚至摔東西、找弟弟出氣。媽媽拿小易沒辦法,爸爸又在大陸無法介入,只好把電腦鎖起來。小易沒辦法跟上同學最新的遊戲進度,大家聊天時也變得較難參與,心情變得很差,對媽媽更是沒有好臉色。 *#小哲是九年級的學生,爸媽都是老師,對他的課業期待頗高。小哲從國小就開始玩線上遊戲,上了國中之後,每天至少花五、六個小時坐在電腦前,甚至忘記吃飯都無所謂,假日更是整天玩不停。小哲對讀書、學習、課外活動都沒什麼興趣和動機,上課不是在睡覺就是發呆,回家只想玩電腦而不想做作業,考試時就從頭猜到尾。小哲的七年級成績平均約70分,現在退步到30分左右,爸媽對此相當苦惱,但他自己一點也不在意,對於畢業後的升學也沒什麼目標或期待,反正除了線上遊戲之外,他沒有別的興趣或做得來的事了。 ==辯論方式== *題目:網路成癮需不需要治療 *規則: *# *正方代表 *#曾明哲 *#張子宜 *#范鎮鈞 *反方代表 *#柯智懷 *#沈昀羲 *#謝酲洊
返回到
網路成癮
。
導航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使用說明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