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柯智懷/境外/最後兩日 的原始碼
←
柯智懷/境外/最後兩日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第六日 <small>5/31</small>== ===品川車站 品川駅 <small>08:56</small>=== 第五日就把預定要去的車站都去完的關係,我們在第六日進行了建築巡禮,預定地點有慶應大學、東京鐵塔、惠比壽啤酒廣場、東京鐵塔和東京車站周邊新穎和古老的建築等等。 從大鳥居站出發的列車只開到品川站,同時也因為搭膩了地下鐵淺草線(幾乎每天都搭乘京急和淺草線的直通列車離開飯店),所以在這裡進行轉乘,前往最接近慶應大學的鐵路車站田町站。 品川站內部開放明亮,使用大量挑高設計,有新現代主義的風格,不過主站房外觀仍是規規矩矩的實用主義格式;挑高的部分類似上野車站的棚架,是事後在既有站房的後方多架設出來的。 先前在新橋車站一段提過,雖然新橋車站最早動工、也是零點標誌所在地,品川車站其實是日本第一個開業的鐵道車站。當年通車,現在被稱為東海道本線的鐵路,使用了當時作為鐵路沿線地理教材的歌曲《鐵道唱歌》作為發車音樂。 《鐵道唱歌》是明治時期創作的六篇長歌,每篇有40至72行歌詞,一行四句。一篇全部唱完要花上20分鐘,所以說是長歌可不是說假的。其中第一篇第一行的歌詞現在被刻在新橋站旁的石碑上,今日仍繼續傳唱著。 ''汽笛一声新橋ヲ、ハヤ我汽車ハ離レタリ、愛宕ノ山ニ入リ残ル、月ヲ旅路ノ友トシテ。'' ''汽笛一聲響徹新橋,蒸汽火車載我馳離,入愛宕山中不回頭,只願明月伴我旅路。<small>-《鐵道唱歌》第一篇第一行</small>'' [[File:JR and keihin shinagawa sta.jpg|thumb|500px|center|品川前站「高輪口」正面右側外觀。作為與澀谷、日暮里等同一等級的轉乘站,品川車站顯得較為低調。站房本體「駅」字後方的三角形結構是上面提到的挑高部分;再右邊過去有京急車站的快速入口。]] [[檔案:品川車站剪票口望向主站房.jpg|thumb|500px|center|品川車站中央剪票口望向車站本體方向。可看見挑高屋頂具有一定斜度。]] [[檔案:品川車站主站房望向剪票口.jpg|thumb|500px|center|另一側,從車站本體望向中央剪票口。雖然採光沒有京急蒲田或東京車站八重洲口積極,不過新現代主義的氣質仍相當顯著。]] '''筆記》'''儘管記得在兩個時間點來過品川車站進行轉乘,不過已經不記得確切日期了,也沒有留下照片(其中一次很可能是在第二天的上午,因為那天我問了列車有沒有經過品川車站)。 ===慶應義塾大學 慶應義塾大学 <small>09:36</small>=== 慶應義塾大學最古老的三田校區本部位於東京都中部偏西的港區田町一帶,是日本最大的私校,也是許多首都圈高校畢業生的私校第一志願。 慶應義塾最初開始於福澤諭吉於築地所開設的蘭學塾,教授在江戶後期相當流行的荷蘭科學與文化思想。1868年,福澤蘭學塾遷校到濱松町,因當年年號是慶應所以從此改稱慶應義塾;「義塾」為英語「公共學校」的翻譯。 1871年,慶應義塾遷至現址,時逢明治維新,日本政府希望能將義塾改造成日本一流的私校,撥款支持興建新校區,所以義塾內布滿了以愛德華式、文藝復興式及巴洛克式為主的維新主義建築。戰後留存下來的兩座古老建築,花崗岩建成的'''三田演說館'''與赤煉瓦建成的'''圖書館舊館'''被列為重要文化財,定期整修及妥善保存;大學內部也保存了多道煉瓦牆,往後赤煉瓦變成了這作大學的重要特徵,包含'''大學東館'''在內的部分新建築也以赤煉瓦建造。 [[File:三田演說館20170531.jpg|thumb|500px|center|'''三田演說館'''是愛德華式維新主義建築,使用這種建築並不常用的花崗岩石材;外牆正在整修。]] [[File:三田演說館立面局部20170531.jpg|thumb|500px|center|愛德華式建築是巴洛克式建築的收斂版本,由英國國王愛德華七世於20世紀初提倡,但實際上此種建築風格在愛德華登基之前的維多利亞時代已經出現,只是並不非常風行而已。]] [[File:慶應大學圖書館舊館20170531.jpg|thumb|500px|center|'''圖書館舊館'''是融合巴洛克式成分的文藝復興式建築,具有巴洛克式的尖塔與菱柱石拱門造型,以及高級住宅的圓形側塔設計,但同時也引入了文藝復興式的整體穩定感,不致於高挑。]] [[檔案:慶應大學圖書館整修外觀解說牌.jpg|thumb|500px|center|圖書館舊館當時在進行外貌大修及免震工程,被高大的圍牆圍起,不舉起相機的話幾乎什麼都看不到。雖然有一些藏書仍然放在裡面沒有移走,不過沒有學生證是進不去的。]] [[File:慶應大學東館20170531094620.jpg|thumb|500px|center|'''大學東館'''是相當氣派壯觀的文藝復興式建築,這座建築是後來慶應大學以其赤煉瓦印象新建的建築。圓柱拱門上方以拉丁文寫著慶應大學創辦人福澤諭吉的名言:「天在人之上不造人,在人之下也不造人。」,意喻人人平等的同時也指出教育世人乃人類社會本身的責任。]] '''筆記》福'''澤諭吉就住在大學的校區內,連他的祠堂也在這裡;其墓被稱為「終焉之地」。 ===科威特大使館 クウェート大使館 <small>10:30</small>=== 慶應大學的北邊就是東京鐵塔,儘管並非風格特殊的建築,但距離如此接近也不好錯過。 似乎是因為東京鐵塔作為廣播塔的關係,大部分國家的駐日大使館都圍繞在東京鐵塔周邊,所以在向東京鐵塔前進的路上繞去看了幾個國家的大使館,其中比較特別的就是科威特大使館。 科威特大使館特殊的造型是由日本建築師丹下健三設計,大使館落成於1970年,是日本新現代主義建築的先驅。建築使用清水混凝土作為外牆,由於上層有微妙的漂浮感而有天空之城的別稱。我們去時發現外牆水漬嚴重(這是清水混凝土外牆最大的敵人),缺乏維護,事後查詢時發現大使館已因311大地震後的防震檢查未通過而準備進行改建工程,也許會如東京車站或慶應大學的舊圖書館一樣在其下方加上免震結構,但不像前述那些文化財的這座大使館也有可能就此消失;看見它並非像我們造訪的許多地方正在進行大規模整修也許算是某種幸運。 [[File:科威特駐日大使館20170531.jpg|thumb|500px|center|大使館的側面。雖然有嘗試拍攝正面,但因道路過於狹窄而拍不出來。]] '''筆記》'''其他拜訪或嘗試拜訪的大使館有擠在一棟大樓的大洋洲諸國大使館(包含東加、吐瓦魯、萬那杜等等,國旗夾在大使館所在樓層的窗台上所以一目了然)、外表普普通通的匈牙利大使館和莊嚴的義大利大使館等等。義大利大使館雖然在別人的照片裡看起來很漂亮,不過似乎所有設施都鎖在大鐵門之後,也沒有為此按下門鈴。 ===東京鐵塔 東京タワー <small>11:08</small>=== 東京鐵塔是位於日本東京都港區芝公園內的電波塔,其自從完工起就成為了東京和日本的重要地標。不過作為與東京車站並列的地標建築物,東京鐵塔的原創性質其實不高,東京鐵塔與巴黎的艾菲爾鐵塔相當相似,而且實際上即是以艾菲爾鐵塔為藍本建造的。 艾菲爾鐵塔本身是沒有實際用途的,而東京鐵塔就像在天空樹一段提到的,實際上是一座電波塔,並有「日本電波塔」這個正式名稱,「東京鐵塔是座電波塔」這個事實也是新東京鐵塔,即東京天空樹或晴空塔誕生並取代這座東京鐵塔的原因;現在天空樹吸收了許多東京鐵塔的旅客,所以東京鐵塔變得相對比較空,不過我們還是沒有上去。 [[File:東京鐵塔20170531.jpg|thumb|500px|center|東京鐵塔。經典的鐵塔結構、方形的展望台、標誌性的紅白防空警戒色,無須多加解釋。]] '''筆記》'''東京鐵塔高333公尺,比艾菲爾鐵塔高13公尺,比天空樹矮301公尺;東京都廳曾嘗試限制整個港區的建築物高度,但後來只限制周邊的建築物,並有了新東京鐵塔這個備案計畫。 ===增上寺 増上寺 <small>12:18</small>=== 東京鐵塔所在的山丘上,俯瞰範圍雖然不如在東京鐵塔瞭望台上看到的大,不過仍能看見比鄰的芝公園裡那間與東京鐵塔形成對比的古老寺廟、這間叫做增上寺的佛寺經歷了幕府時期、大日本帝國和戰後日本最艱辛的那段時光,在它身後的東京鐵塔代表著科技、現代化、與世界接軌的同時,增上寺代表著信仰、歷史的樣貌、人與人心靈之間的聯繫;在櫻花季時,人們來到增上寺,將綻放的櫻花、增上寺的本殿和東京鐵塔放入同一張照片。 或許增上寺的存在感沒有東京鐵塔大,不過代表的意義相同重要。 1867年,江戶幕府末代將軍德川慶喜將政權歸還給明治天皇,日本正式進入明治時代,同時也開始了明治維新。為了強調天照大神後代的天皇才是日本最高的統治者,強力鼓吹神道,並且為了進一步區分神道與佛教,於是下了一道神佛分離令。這一來造成了日本佛教遭到排斥與摧毀,雖然原本的神佛分離令本意並非是要排斥佛教,不過還是引發了廢佛毀釋的運動。 增上寺由於本身也屬神佛共存,因此在1874年以及1909年都遭到排佛主義者的放火與破壞,本堂因此被燒毀兩次。同時也因為神佛分離令的影響,寺廟的領地大大的縮小,空出來的部份約20萬坪寺領成為現在的芝公園。寺內原本祭祀德川家康壽像的「安國殿」,由於神佛分離令的關係,因此脫離增上寺改名為芝東照宮,但位置沒有變動。 1875年,增上寺被列為淨土宗的大本山,加上有伊藤博文等新的信徒加入,開始了增上寺的復興建設。大正時代將被燒毀的大殿重建,其他被摧毀的堂宇也開始著手整備與復建。不過到了1945年,受到太平洋戰爭的影響,增上寺一帶遭受到空襲,所有的復興重建都在一瞬間被摧毀。 戰爭結束後的1952年,增上寺設置了臨時本堂。並在1971年開始歷經約四年的時間,重新建造了新的本殿,沿用至今。 增上寺的大門從江戶時代存在至今,擁有類似淺草寺的雷門和穴守稻荷大鳥居的地位,雖然經過戰火轟炸之後,大門仍然矗立,但門內已是世俗社會的住所,大門的內外人們一天接著一天同樣為了活下去而不斷忙碌著,而非過去追求解脫的淨土了。 兩座建築物作為不同時代的象徵之下,是否也反映出了過去和現代社會的不同面向? [[檔案:東京鐵塔與增上寺.jpg|thumb|500px|center|東京鐵塔與增上寺]] '''筆記》'''增上寺大門也是先前轉乘的大門站之名稱來源。雖然這麼叫,大門站其實也沒有離大門很近。 ===東京國際論壇 東京国際フォーラム <small>12:18</small>=== 東京國際論壇是位於日本東京都千代田區丸之內的會議展覽中心,是公共綜合文化設施,也是東京的主要國際會議場所之一。東京國際論壇大樓原為舊東京都廳舍所在地,在都廳搬遷至新宿後開始改建,鄰近有樂町站、京葉線東京站等鐵路車站。整個設施分為7個會堂、展覽廳、33個會議室、商店、餐廳、相田光男美術館等,供各種節目及展覽等活動舉行。 其設計是以國際建築師協會之基準為基礎舉行國際公開比賽,勝出者為烏拉圭建築師拉斐爾維諾利。玻璃建成的大堂以船為題材,巨大壯觀的外觀成為建築物的象徵。 建築物外觀上沒有太多複雜的設計元素,與墨田北齋美術館比較起來前衛的成分偏少、較為靠近標準新現代主義的建築風格,主要追求的是平滑的科技感。 [[File:東京國際論壇20170531.jpg|thumb|500px|center|'''筆記》'''由於和墨田北齋美術館不同,東京國際論壇的照片裡沒有比例尺,從照片沒辦法感受到那種壯觀的感覺。雖然並非熱門的景點,如果對建築有興趣的話也是一個必看的地方。]] ===皇居 皇居 <small>13:28</small>=== |thumb|500px|center| ====外苑==== ====東御苑==== ====北之丸==== ===其他地點=== |thumb|500px|center| ==第七日 <small>6/1</small>== 我們在第七日返台。前往機場前,宅在飯店裡什麼也沒做。 飛機在日本時間下午五點從羽田機場起飛,並在台北時間晚上七點抵達松山機場,飛行時間三小時;日本快台灣一小時。
返回到
柯智懷/境外/最後兩日
。
導航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使用說明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