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實驗教育的對話與合作/陪伴型教育者人才稀缺
出自福留子孫
- 良好陪伴者稀缺
- 良好的陪伴者稀缺 ⇔ 陪伴者培力問題要如何解決?
- 師資培訓的認證?=>✘除了公立學校外,根本不看教師證,也應該鼓勵「不看教師證」
- 由於實驗教育單位目前多數的教育理念公約數,是培養自主與自決的公民,而要達成上述發展方向,人們逐漸發現,具備「陪伴與引導」技術的教育者,比起具備「教學」技術的教育者,更能幫助學生走上前述的圖像。因此,在實驗教育單位裡,逐漸興起不以教師證為唯一選材標準,而是綜合對方的陪伴與輔導知能,來決定是否採用該教育者進入該場域。另一方面,自108課綱所提出的「自發、互動、共好」教育理念,其實與「自主學習」的概念相呼應。然而,目前傳統體制的教育模式,仍舊認為僅需要透過多元課程來達成這樣的理念,因此,如何讓體制教育現場也認知到,要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必須要透過具「陪伴技術」的教育者來實踐,是接下來要倡議的方向。更希望可以透過倡議,讓教育部為這樣的陪伴型教育者,提供一定程度的資源與經費來進行規模化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