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星培力/論述與實踐/第四次上課/分組討論/第四組

出自福留子孫
跳轉到: 導覽搜尋

第四組討論選題:

請分享一段你的教學經驗(對象可以是學生或自己的孩子等,如果沒有教學經驗,就想像一段設計),並說明這種教學經驗(或設計)如何呼應主動原則、適應原則及/或發展原則,因而頗能引導自主學習!

簡述:

  1. 會議時間:2020.04.23
  2. 會議地點:Jitsi Meet
  3. 參與人:傻剛、曉偉、鈴諭、鵑娟
  4. 經選題決定討論第2題。鈴諭先舉一個例子,組員間有不同意見,於是討論建構論中的三原則分別代表什麼意思?
    最後再重新思考先前的例子,是否符合建構論的三原則?如果不符合的話,可以如何修改這個教案,使之符合建構論的原理原則?

例子:

<對象>:五六年級的小孩。
<活動設計>
  1. 先讓每個小孩先講述自己認知到的「圓」是什麼概念。
  2. 請小孩google「圓形」,挑選自己有興趣的結果(文字、影片),向老師口述內容。
<發現>
  1. 第一階段,每個孩子從不同角度描述「圓」的概念。數學的、繪畫的、音樂的……
  2. 第二階段,每個人的興趣不同,選擇的文本(文字、影片)也不同。
  3. 孩子必須經由數次的練習,才能口述出自己想表達的意思。
  4. 同一文本,老師理解的內容和孩子口述出的內容不完全一致。

本例符合建構論三原則嗎?=

一、先釐清三個原則是什麼。
  1. 主動原則。
    1. 只有主動學習才是真正的學習。
    2. 知識由主體主動建造而成,無法被灌輸。

    3. <傻剛>:主動原則不只是主動學習。個體主觀的認同(識)某個概念也算是。
      沒有人可以從外刻寫某個概念到別人的腦袋裡。

    4. <曉偉>:學生是在完成老師的任務,違反主動原則。應該是學生提出自己想做的,有意義的來做。
      如果不是學生主動要學的,就是違反主動原則。
      舉讀經為例,不斷背誦讀經,這算是主動學習嗎?

  2. 適應原則。
    1. 知識是適應環境的結果,不是本體性的真實。可改善可提升...
    2. 知識是主觀性。知識是人主觀對這個世界的解釋。
    3. 認知的功能是用來組織經驗世界的。

  3. 發展原則。
    1. 知識的成長是透過「同化」、「調適」、及「反思性抽取」等歷程,逐漸發展而成。後續知識必須植基於先備知識,且受限於先備知識。
    2. 皮亞傑認識發展論。
二、上述的例子符合建構論三原則嗎?
  1. 主動原則:挑選自己有興趣的結果。
  2. 適應原則:讓每個小孩先講述自己認知到的「圓」是什麼概念。
  3. 發展原則:
三、提問:
<问题一>:项目式教学是依循建构主义的吗?
<问题二>:晓伟的意思是,主动原则需要先有学习意愿的主动
<问题三>:傻刚的意思是,主动原则是大脑中的学习活动是主动的(非灌输/听)嗎?
四、詹志禹老師的回應:
  1. 主動是有程度上的差異。
  2. 傻剛提問:建構論的主動原則是指意志上的主動選擇,還是知識被主動建構?
    詹老師回應:主要是指主動建構。

課後補充的例子(知剛)

以前小時候在兒童福利中心遊戲的經驗,如果用建構論來分析:

  1. 主動原則:所有的知識都是主動建構而成,沒有問題。
    (我在想是不是用「主觀建構」會比較不容易誤解呢?但主觀也可以是「主動」+「適應」?)
    主動性。兒福中心裡面的所有設施都是兒童可以自由取用的,在裡面的狀態基本上接近托育,所以遊戲內容大多以自主選擇為主。
  2. 適應原則:設施及玩具所具有的意義,其中之一便是透過親自動手學習到的經驗,這個過程符合適應原則。
    ex. 圓形的球比較好握,方形的物品砸到自己的腳會痛。
  3. 發展原則。兒福中心的區域有大方向的年齡劃分,有為了安全性的劃分,也有依認知程度的劃分。

例如把比較適合年紀大的孩子的玩具及書籍放在同一個區域,這些物品年紀小的孩子也可以使用,但他們可能無法理解這有什麼好玩的。

回過頭來我想到,既然建構論是描述知識如何產生的,
那麼只要是知識的產生過程都可以用建構論來描述吧,否則就沒辦法被普遍接受啦。

如果能對三項原則的運作過程有更細部的理解,對教育者來說應該比較能知道要如何展現在教學設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