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青年彈性學習/近未來數位公民/結案報告

出自福留子孫
在2024年11月18日 (一) 11:31由譚翰駿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跳轉到: 導覽搜尋

 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社區大學推動青年彈性學習計畫


目錄

壹、計畫綜合資料表 1

貳、計畫緣起 1

參、計畫目標 2

肆、辦理單位 2

計畫執行成果】

伍、工作小組會議暨顧問諮詢會議 3

陸、社大推動青年彈性學習網絡建置 5

柒、青年彈性學習需求調查 6

捌、課程開設 16

捌-1、近未來數位公民 - 自然人與AI協作 16

捌-2、近未來數位公民 – 假資訊判讀與資安 26

捌-3、近未來數位公民 – AI啟動創作魂 30

捌-4、全民國防教育–家用儲能與電網韌性 33

捌-5、不歪樓理財 41

捌-6、教育經費公共治理工作坊 43

捌-7、流域學校 48

玖、計畫效益 53

拾、社大推動青年彈性學習發展結論與建議 53

目錄

壹、計畫綜合資料表

申請單位 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申請日期 2023年01月10日
計畫名稱 社區大學推動青年彈性學習計畫
計畫總金額 新臺幣 750,000 元 申請教育部

補助金額

新臺幣675,000 元
申請單位資料 負責人 蔡素貞 聯絡人 柯穎瑄
立案字號 臺內社字第八八三五六二三號 聯絡電話 02-66050919 #317
E-mail napcuissue@napcu.org.tw 傳真 02-23685174
通訊地址 108048台北市萬華區中華路二段364巷24弄46號地下室

貳、計畫緣起

本計畫擬以青年世代——即18-35歲——的學習者為對象,發展社大面對全齡學習者的終身學習藍圖,結合社大長期對於建構公民社會的基礎,以及重視學習者生命歷程,發展知識、情意、技能並重的學習方法,推動針對該族群學習需求的社區大學發展軸線。其中的內容尤以面對當代社會適應課題,以及回應社會發展所需的學習內容為主要推動重點。一方面引動更多青年世代參與社大的學習,另方面則提供青世代進行終身學習的多元管道,尤其是具「平等取得精神」的公共性終身學習管道,同時讓青年在個人發展及社會參與上有所增進。

社區大學自1998年成立以來,以解放知識、提倡公民社會為目標,結合社會資源,推動學習活動,迄今全台共計89所社區大學,已成為全台推動終身學習的重要基地。隨著全台人口結構轉變,台灣逐漸邁向高齡社會,社大有許多學習者陪伴著社大的發展一路前行,20餘年前參與社區大學的學員也逐漸年長,當前社大的學員以35-55歲為主,未來則可能更朝向高齡邁進,許多社區大學的也逐漸關注學習人口結構的轉變,如何促使社區大學的學習與當代青年世代接軌,促進更多不同年齡層的國民參與,以社區大學為基地,作為當代年輕人在在離開體制教育後持續進行終身學習的場域,是近年來社區大學關注的課題。

2018年《社區大學發展條例》正式上路,其中更是將社大學員為18歲以上之民眾的限制移除;108課綱上路,社區大學於此前一年(2018)年8月起,即透過終身教育司部分補助推動《社區大學與十二年國教計畫》,此計畫延續至今由國教署持續部分補助執行,捲動全國社大推進與體制學校協作,也逐步建立針對不同年齡層以及混齡學習者的教學方式。

參、計畫目標

一、與其他異質學習節點協力,為青年提供完整、實用、高度社會參與的學習機會。運用社區大學所具備的社會網絡及學習資源,創造更多青世代終身學習的場域及資源。

二、長期為社大拓展以青年為主要客群的課程與獨立教育工作者社群。建置社區大學發展提供青年世代終身學習資源的基礎,完備台灣發展全齡終身學習體系的發展及能量。

三、扶持、陪伴以青年為主體的學習網絡治理社群。以前瞻性的學習內容,增進整體社會對於回應當代社會的終身學習發展,並促進青年終身學習需求與公民社會發展之鏈結。

肆、辦理單位

一、指導單位:教育部

二、主辦單位: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三、協辦單位:中華民國振鐸學會

計畫執行成果

本計畫分為兩階段進推動,第一階段以青年學習需求調查及網絡串連建置為主要目標,奠基社大開展回應青世代學習相關工作之基礎;第二階段為課程開設,集第一階段累積之資訊、網絡、師資,以實際開課為行動,推動社大發展青年彈性學習的具體進展。

第一階段調查及網絡建置之成果,將作為第二階段課程開設及規劃的參考依據;第二階段課程開設之情形,亦可針對第一階段調查分析結果進行驗證。本計畫首先針對五個回應當代社會適應課題的主題作為課程開設內容,後續於計畫結束後,則可以本計畫所產出的青年彈性學習需求發展報告,針對下一期課程開設及相關工作規劃進行調整,期未來能夠長期推動相關工作。

伍、工作小組會議暨顧問諮詢會議

一、工作目標

定期召開工作小組會議,針對計畫內容及推動進度進行追蹤。並透過顧問建議,針對計畫執行情況——包含青年彈性學習需求調查設計及結果、開課情形、推動策略——提供建議。

二、召開方式

全案共計召開8場次工作小組會議;視計畫執行需求,獨立召開或於工作小組會議中邀請顧問參與,辦理顧問諮詢會議,共計 4場次。

三、工作小組會議召開場次及討論內容

項次 召開日期 討論內容 與會者
1 2023.07.01 向工作人員說明整體計畫 丁志仁、任懷鳴、林芸伍、沈潔伃、

游士賢、譚翰駿、范智鈞

2 2023.08.05 與政大X學院協作事宜 丁志仁、任懷鳴、林芸伍、沈潔伃、

游士賢、譚翰駿、范智鈞

3 2023.09.02 問卷內容製作 丁志仁、任懷鳴、林芸伍、沈潔伃、

游士賢、譚翰駿、范智鈞

4 2023.10.07 問卷發放協調 丁志仁、任懷鳴、林芸伍、沈潔伃、

游士賢、譚翰駿、范智鈞

5 2023.11.04 自然人與 AI 協作開課事宜 丁志仁、任懷鳴、林芸伍、沈潔伃、

游士賢、譚翰駿、范智鈞

6 2023.12.02 AI啟動創作魂開課事宜 丁志仁、任懷鳴、林芸伍、沈潔伃、

游士賢、譚翰駿、范智鈞

7 2024.01.06 假訊息判讀與資安開課事宜 丁志仁、任懷鳴、林芸伍、沈潔伃、

游士賢、譚翰駿、范智鈞、林怡廷

8 2024.02.03 假訊息判讀與資安開課事宜 丁志仁、任懷鳴、林芸伍、沈潔伃、

游士賢、譚翰駿、范智鈞、林怡廷

四、顧問名單

姓名 職稱
謝國清 北投社區大學校長

社大連結十二年國教計畫主持人

台灣家長教育聯盟常務監事

詹志禹 國立政治大學副校長
莊福泰 高雄第一中學校長

社大連結十二年國教計畫顧問

陳健一 台灣土地倫理發展秘書長

社區大學講師

邱星崴 耕山農創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
彭仁鴻 行政院青年諮詢委員

五、顧問諮詢會議召開場次及內容:

項次 召開日期 討論內容 與會者
1 2023.06.01 1. 計畫整體討論

2. 與政大X學院協作事宜

顧問:彭仁鴻、詹志禹、邱星崴

與會:丁志仁、柯穎瑄、劉建成、吳宇倫

2 2023.09.01 問卷內容規畫 顧問:陳健一

與會:丁志仁、柯穎瑄、閉恩濡、吳宇倫、劉建成

3 2023.09.13 1. 問卷設計定稿

2. 問卷發放規畫

顧問:莊福泰

與會:柯穎瑄、丁志仁、吳宇倫、劉建成

4 2024.03.16 1. 自然人與 AI 協作開課規畫

2. 假訊息判讀與資安開課規畫

顧問:謝國清、莊福泰

與會:丁志仁、林怡廷

陸、社大推動青年彈性學習網絡建置

一、工作目標

建置社大推動青年彈性學習網絡社群,作為社大發展對接青年學習需求的人才庫,建立社大工作者、講師對於青年彈性學習需求之認知,並且促進學習活動設計上的轉型,以符合青世代的學習需求。

二、推動方法

透過拜訪、會議、座談等方式,盤點社大對於青年彈性學習規劃有意願持續發展之工作者及講師,籌組社大推動青年彈性學習社群,商討社大針對青世代課程開設的型態及內容。針對本計畫預計開設之課程主題,每主題進行至少1-3次的研商會議。

三、建置各課程微社群

彈性學習網絡之建置以建立微社群作為主要目標,各課程主題之微社群建置後,除了會議的召開以外,平時亦以通訊軟體持續針對該微社群可持續發展之主題、課程內容等進行討論。

編號 微社群 成員
1 近未來數位公民

(共三門課)

丁志仁、林怡廷、蔡杏芬、林津羽、黃于庭、

丁禾、吳文娟、蕭典義、沈若葳、陳玟瑾、

孫賜萍、劉彥伯、林立傑、范智鈞、羅善文、

李宛琦、曾蓉

研商會議召開日期 112.11.15、113.01.08、113.04.20、113.05.20、113.06.18、113.07.20
2 發展全民國防教育 任懷鳴、丁志仁、周樂生、張智堯、楊雨青、

沈昱丞、謝建民、譚翰駿、趙奕瑋、李澤林、

黃思宇

研商會議召開日期 112.10.19、112.12.26、113.04.10、113.06.22
3 不歪樓理財 丁志仁、蔡杏芬、林津羽、施采邑、譚翰駿
研商會議召開日期 112.09.26、112.11.15、113.05.06、113.07.01
4 教育經費公共參與 丁志仁、林芸伍、沈潔伃、施采邑、游士賢、

范智鈞

研商會議召開日期 113.02.17、113.03.15、113.04.23、113.05.26
5 流域學校 楊志彬、柯穎瑄、劉力華、康芳銘
研商會議召開日期 112.05.03、112.05.08、112.08.21、112.08.30、113.04.12、113.05.16

柒、青年彈性學習需求調查

一、工作目標

了解青年彈性學習需求,釐定社區大學作為終身教育機構所具備的學習資源,包含空間、學習社群、社會網絡、知識技藝等,可作為未來支持青年彈性學習的條件,並以此作為下一階段推動青年彈性學習發展的基礎。

二、推動方法

以訪調、問卷等方式,了解青年彈性學習之需求,包含青年世代的學習動機、學習需求、學習模式及習慣等面向。於訪談上,擬區分為國高中生、大學生/研究生、初出社會五年內之青年、30-35歲之青年,針對不同族群的青世代進行調查,共計訪談10名青世代。於問卷調查上,透過大學、實驗教育機構、NPO組織、社會企業,以及社群網路媒體協助發出問卷,以觸及涵蓋多元族群的青世代,共計收集300份問卷進行分析。

調查動機

  1. 量化與質化調查結合:調查將採用量化與質化相結合的方式,初期進行深度訪談,隨後設計問卷進行大範圍數據收集,確保調查結果的深度與廣度。
  2. 有意義的互動:透過範例化與具體案例進行有意義的互動,發掘青年學習網絡中的最佳實踐與挑戰,提供實用的參考依據。
  3. 操作性挑戰:如何在不同區塊聚集特定類型的青年,形成具有代表性的樣本,並在課程平台上實現分眾學習與互相陪伴。
  4. 資源整合與正當性:強調資源組合的正當性及論述的嚴謹性,確保調查結果的可信度和實用性。

四、研究探討

  1. 調查方法:先進行訪談,後進行問卷調查。訪談結果將用來設計更具針對性的問卷,確保調查數據的準確性。
  2. 階段性調查與動態調整:第一階段進行磨合,第二階段針對不同小群體調查,第三階段分析群體分化現象,動態調整調查方案。
  3. 課程觀察與機制評估:在課程進行過程中進行觀察,評估課程機制的可行性及改進之處,確保課程設計的實效性。
  4. 大架構論述與議題敏感度:調查過程中保持大架構論述的連貫性,並關注議題敏感度,確保論述的實際應用價值。

五、實施步驟

  1. 訪談設計階段:設計初步訪談,紀錄並覆盤訪談內容,調整訪談題綱。
  2. 問卷調查:發放300份問卷,針對不同年齡段與職業類型進行調查,確保樣本的多樣性與代表性。
  3. 進行訪談:邀請10名背景具備多樣性的受訪者進行訪談。
  4. 持續調查與動態調整:根據初步訪談結果,動態調整調查方法,確保調查的連續性與實效性。

六、訪談結果

  1. 訪談名單:依照以下原則擇定10名訪問對象;受訪者特質擇定:對於探索學習比較積極者;會積極思考生涯規劃者;對當前工作、下一份工作的條件限制有想法者;有一定程度的就業急迫性者。

  2. 分年齡段(以受訪對象當下的生命階段為擇定標準,並於訪問過程補充受訪者過去生命階段之經歷):

  3. 就學階段:3-5名

    1. 其中包含一名國中生或高中生,觸及更小年齡層之對象。

    2. 大學生包含國立/私立等不同體系之對象。

  4. 就業階段:5-7名(訪問對象同類別不要重複,必選技術職業者)

  1. 技術職業者:至少1名

  2. 初出社會(3-5年內),較多一人狀態:2-3人

  3. 出社會一段時間,30歲以上、已成家或考慮成家者:2-3人

  4. 斜槓/自由工作者:至少1人。

  1. 受訪者名單

編號 姓名 年齡 性別 受訪者最高學歷背景/現職
1 楊O淳 14 國中生
2 柯O文 20 國立政治大學大一生/工讀:補習班老師
3 徐O菱 20 國立政治大學大二生/地方工作室實習生
4 鍾O安 21 私立淡江大學大三生
5 楊O存 21 國立中正大學大三生
6 陳O良 26 私立科大→私立科大夜校/木工
7 羅O庭 28 私立大學工業設計系/室內設計師
8 蔡O佑 27 私立嘉南藥理大學(科大)/

環保顧問公司→社大工作者

9 羅O雯 29 國立台灣大學/自由工作者(以家教工作為主)
10 度O奇 35 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

影像工作者→公家機關聘任人員→社大工作者

  1. 訪談題目

一、基本資訊:
  1. 姓名:
  2. 年紀:
  3. 性別:

二、求學、就業經歷:

  1. 過去曾就讀的學校性質(體制學校/實驗教育),也請多加描述選擇學校的考量因素。
  2. 曾做過什麼樣的工作?為何選擇這個工作?有什麼樣的考量?

三、目前的就學/就業階段:

  1. 對於當下的學習狀態的想法或評估?
  • 想要學習/探索哪些面向的內容?有付出什麼實際的行動?
  • 參與學習的經驗:是否曾經參與過體制外的不同學習內容/職業訓練?若有,請分享一下經驗。
  1. 對您來說,學習的目的是什麼?
  • 參考:功能取向/增能取向;長期/短期
  • 目前或曾經參與的學習內容,進行學習主要目的為何?
  1. 學習的形式(學習習慣)
  • 參考:實體課程、實作工作坊;自己看書;線上平台的課程;讀書會
  • 為什麼選擇這樣的學習形式?您認為各種形式的優缺點?
  1. 學習現場的樣貌
  • 參考:自主;社群
  • 學習如何進行的?一個班有多少人,課程通常怎麼進行?您對於這樣的學習現場樣貌有什麼想法/建議/調整,以有助於更有效增進學習效果?

四、學習環境

  1. 在探索學習管道的時候,是否曾遇到困難?如何解決?(e.g.不知道從哪裡找到學習資源?難以判斷如何選擇學習場域……。)
  1. 您認為當前台灣的學習環境缺乏什麼?(進修、學習的主要管道;特定面向的學習不好找……。)

五、關於社區大學

  1. 是否曾經聽過社區大學或參與過社區大學的學習?你理解的社區大學是什麼樣的地方?
  1. 社區大學的學習會吸引你嗎?為什麼?(如前一題回答無,此題可不作答。)
  1. 訪談結果整理

    1. 體制學校的學習經驗對於受訪者針對「學習」的想法有深刻的影響。

根據受訪者於個人求學/就業經歷的描述中,很明顯可以看見體制學校中經歷到的同儕、學習體驗及家庭態度,將很大程度影響未來對於學習的想法。例如,K國中校風自由,對於其未來的學習便帶有更大的「興趣」導向;B、D皆經歷過以升學為導向的學習環境,在追求特定目的及想像的環境中,在學習上也更偏向對於賺錢、取得功名成就之目的。
  1. 越年輕的受訪者,對於學習的目的會更傾向「功利」。

受訪者中年齡較輕者(國中、高中、大學生),對於學習的看法仍多偏向就業及賺錢,對於多方面的學習雖不算排斥,但對於學習的時間、金錢成本投資,仍有此取向;有一定工作經驗的受訪者,對於自我培力的需求更清晰,或許是有一定的社會歷練及經濟基礎,從工作及關懷中延伸探索,對於學習的想法也較為自在且更看見個人的課題。例如:J由個人生命經歷出發,接觸許多心靈療癒方面的內容,也願意多將學習的關注投入到健康、瘦身等課題;H參與運動課程則是連結到幼時經驗,重拾球拍。
  1. 學習形式多元,對於「線上課程」幾乎都同時給予正反面評價。

幾乎所有受訪者皆經歷過線上的學習形式,對於線上課程不受地點限制,如為自行購置課程之類型甚至可以自行安排學習時間,多半給予正面評價;然而,也都同時提到「單向輸出」、「缺乏互動」的限制,抑或是即便設有討論機制,仍不若實體來得順暢。C也提到,透過線上課程學習語言雖方便,但獨自上課容易分心,彈性大也考驗自行安排學習進度的自制力,並且缺乏互動練習。

線上學習對於大多數受訪者來說,可謂是最方便的學習方式,但若要達到良好的效果,則多半需要設有相關配套,例如:J提到其所參與的心理課程雖為線上,但有良好效果,主要原因在於課程安排大量實作練習,並設有分組實作設計。

  1. 介於個人與社群之間的學習,在意「個人」需求但也強調「互動」的重要性。

大多數受訪者遇到想了解的課題,經常採取「自主學習」的方法,於此所指涉之自主學習多半係採網路搜尋、自行查找相關資料等方式進行。由其描述中也可見採取此方式的原因在於更能回應個體的學習興趣、需求及步調,是初接觸新的領域/課題時所採取的第一個行動。

強調個人需求、看似偏好個人學習的青年群體,在談及學習效果時,卻大多提到互動對話及實作的重要性。大部分的受訪者一方面提及自主學習能夠回應個體需求的彈性及好處,卻都不約而同提到因缺少互動跟對話,因此難以有深刻的學習體驗。E則是表示由於對於建立新的人際關係感到壓力,以及擔心跟不上其他人的水準,故多半採取自己一個人學習的方式,但也表明深知在這樣的條件下,需要有更多意識的規劃學習時間、檢視學習的進度。由此可見於自主學習以外,「群學」的重要性。

  1. 學習資源豐厚,但針對專精之深度學習,在學習資源的取得有較高的門檻。

多數的受訪者認為當今台灣社會的學習資源豐富,透過網路資源大多能找到所需資訊以及所需之學習資源,甚至是面對多元的學習愛好及興趣,網路文章、自媒體跟坊間各式各樣的線上課程,也都能夠找到對應的資訊。

然而,大部分的線上課程仍有其侷限,此亦與前一點所描述之狀況有所關聯,當學習到一定程度後,一般能夠取得的資源便無法滿足需求,一方面是需要更多的實作及對話,以加深學習的厚度,另一方面則是線上課程作為商品多半會鎖定大眾群體,以取得較高的收益,更加專精的學習由於市場需求低,則需要花費高成本以取得學習資源。例如E便提到,常見的課程都是職場技能或社群媒體相關,偏學術的只有開放式課程,而通常也都只有通識或大一必修等級,選擇其實不多,若要更深更廣則需要向國外平台找,需要增進英語聽讀能力;而C則是提到個人在學術性的學習需求,在體制外的學習價格都很高。

  1. 但資訊紛雜且偏向特定領域,課程內容資訊不足。

當今市面上的課程固然容易取得,但多數受訪者也認為經常集中在特定領域,並且難以判斷品質及課程實際的內容。J觀察到當今市面上的課程多是社群行銷、網紅套利,品質良莠不齊,很難評估成效與價值,經常能接觸到的都是類似資訊,不知道真正「有料」的課程該去哪裡找;A也認為,目前市面上越來越多近似於「明星講師」課程的推出,令人們盲目追隨而失去了學習的初衷。

曾經參與過職訓局課程的F在受訓過程中,也頻頻對於課程的安排產生質疑,即便職訓局有面試的設計,但仍是以了解報名者情況為主而設計的環節,對於受訓者的需求不容易照顧到,F認為如果在面談時可以有老師簡單地讓他知道這個課程的內容是不是需要的,才會對每個人比較有幫助。

前段描述顯示了當今學習資訊紛雜所帶來的亂象,更進一步來說,當今青年學習者雖擅長於查找學習資源,但對於課程資訊未能充分揭露的情況也無可奈何,如何判定個人程度是否合適於特定課程,也是一大課題。

  1. 社區大學之學習於青年彈性學習上的優勢及劣勢

就本次10位受訪者來說,或許存在取樣上的誤差,對於社區大學皆有或深或淺的認識。淺則是聽過或曾經接觸過,其想像皆以「中高齡者快樂學習」的地方;進一步可能曾經參與過社區大學辦理之課程或活動;深則如其中一名受訪者本身即為社大工作者。

根據受訪者對於社區大學的觀察,首先多半會提到在參與上,個人與班級其他學員有年齡層上的差異,另則是課程節奏偏慢,相較於其他市面上的課程學習效率較低。也就是說,社區大學存在於社會中的刻板印象(抑或是確實為「現實狀況」),對於學習目標明確、追求效率且重視個人需求的青年來說,確實缺乏吸引力。

但也有不少受訪者表示未來有意願參與社大的課程,其原因或契機在於社區大學開設的學習領域豐富多元,如有符合需求且將符合興趣,則有嘗試的意願。而對社區大學有較深入認識或曾經參與者,多半在社大對於學習者帶來的社會性效益也皆有略加描述,就社大提供人與人學習互動交流的特性,也給予肯定性的評價,然而,這樣的互動多半仍被視為是個人心靈層面的加成,連結到實際的學習需求,似乎仍不特別是青年學習者所看重的。

七、問卷結果

  1. 問卷說明
學習的型態越來越多元,在當今強調終身學習的社會當中,除了在學校、學院中的學習外,不論是在學習的管道或是方式都有來越多的可能性。透過這份問卷,我們希望能夠收集當今青年(18-35歲)的學習習慣及方式,同時,也期待藉由填答者的回饋,針對如何強化學習資源的社會支持,有更多的意見收集。

本問卷結果將收錄於本會受教育部部分補助辦理「社區大學推動青年彈性學習」計畫之成果報告書中,我們也將會將問卷統計結果發送至您所填答的Email中。

再次感謝您的填答,希望對於台灣的終身學習環境建置,能夠開啟更豐富的想像。

一張含有 文字, 螢幕擷取畫面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設置本問卷調查專屬線上問卷頁面,包含手機版及網頁版介面。

291x269px

  1. 問卷題目設定

ㄧ 、基本資訊

1. email:設定一定要登入才能填寫

2. 性別:____(簡答)

3. 年齡:____(簡答)

4. 職業:高中生/高職生/自學生/大學生(學院、研究型)/大學生(技職體系)/研究所/「職業類別」/斜槓(勾選後簡答)

5. 教育程度:高中畢業/大學畢業/研究所畢業

二、學習需求調查

1. 你認為你現在對於學習的需求有多高?(量表:1~5)

2. 學習的目的為何(複選):興趣/工作需要/自我增能/其他:_____

3. 曾經參與或正在參與的學習管道(複選):學校/補習班/職業訓練單位/線上課程平台/社區大學/其他:_____

4. 通常從哪裡獲得學習資訊(複選):親友推薦/網路查找/廣告傳單&看板/其他:_____

5. 哪些學習內容引起你的興趣(複選):投資理財/自然生態環境/藝術音樂/手工藝/資訊工程、程式設計/影音創作/文史記憶/語言/其他:_____

6. 願意花多少時間在學習上:每週___小時

7. 你願意花多少費用在學習上:每月___元

8. 目前有參與哪些學習課程?多久上一次課?

9. 你目前參與公共治理的領域有哪些?(可填無)

10. 你未來想參與公共治理的領域有哪些?(可填無)

11. 目前台灣社會的學習環境中,你覺得還缺乏什麼樣的支持或面向?

  1. 問卷調查結果:本次問卷調查共取得300份有效問卷,以下為問卷調查結果分析:

  1. 調查對象基本資訊

    1. 性別比例

其他 不願透露
56% 41% 2% 1%
  1. 年齡分佈

18-22歲 23-30歲 31-35歲
20% 54% 26%
  1. 職業屬性

學生 研究人員 房地產
37% 3% 1%
資訊業 藝術 經商
13% 3% 1%
其他或斜槓 交通/運輸/旅遊 軍警人員
13% 3% 1%
服務業 法律相關行業 金融/保險
8% 2% 1%
教師 流通/零售 娛樂/出版
4% 2% 1%
社會工作者 醫療相關行業 傳播/公共關係/廣告行銷
4% 2% 1%
*斜槓工作類別包含:自由工作者、接案設計師、會計、行政助理、工程師、科技業、儲能/綠電/碳管理ESG顧問、家教、藝術創作、音樂、獨立教育工作者、NGO、平面設計師/網路節目企劃、自媒體創作……。
  1. 在學中學生類別(在學中學生佔37%)

高中生 12%
大學生(學院、研究型) 39%
大學生(技職體系) 7%
研究所 39%
自學生 3%
  1. 已就業者最高學歷(已就業者佔63%)

高中畢業 14%
大學畢業 56%
研究所畢業 26%
其他 4%
  1. 問卷內容統計分析

    1. 學習需求:有高達近8成的問卷填答在自我評估上,有偏高的學習需求(滿分1-5分)

1 2 3 4 5
1.8% 3.8 16% 38.7% 39.7%
  1. 學習目的:大部分的問卷填答者學習目的不脫興趣、工作需要、自我增能三項,其中又以工作需要為最主要目的。在其他選項上,則有教學相長、義務教育、創業、與時俱進、好玩、增加收入、考試、打發時間等目的。

興趣 工作需要 自我增能
76% 79% 71%
  1. 學習管道:大部分問卷填答者仍以學校作為最主要的學習管道,佔71%,其次為線上課程平台(61%)及補習班(50%)。也有許多學習者會透過Youtube等線上資源進行學習,除此之外,參與讀書會、營隊、找家教、自行閱讀,也都是問卷填答者有提及之學習管道。

學校 補習班 職業訓練

單位

線上課程平台 社區大學
71% 50% 16% 61% 6%
  1. 學習資訊取得:網路搜尋(79%)可說是當今大部分學習者取得學習資訊的重要管道,而透過親友推薦(76%)、廣告傳單或看板(71%)取得資訊的比例也頗高。此外,社區大學、商業見習、任職公司之教育訓練、線上學習平台也都是被提及之資訊來源。

親友推薦 網路搜尋 廣告傳單或看板
76% 79% 71%
  1. 學習興趣:「藝術音樂」於本次問卷調查中有55%的填答者感興趣,其次,於投資理財(43%)、影音創作(40%)及語言(42%)、資訊工程/程式設計(38%)則位居2-5名,而此四項也與當今社會職場所需或工作技能提升有高度關係。

投資理財 自然科學及生態環境 藝術音樂 手工藝
43% 36% 55% 29%
資訊工程/程式設計 影音創作 文史記憶 語言
38% 40% 29% 42%
  1. 學習時數(每週):41%的問卷填答者每週願意花費3.5小時~8小時進行學習,相當於願意花費1-2個晚上或是週末一整天的時間進行學習;而願意花費8.5小時~20小時者則佔26%,整體來說,多數人都願意撥出閒暇時間進行學習。

3小時內 3.5~8小時 8.5~20小時 20.5小時以上
18% 41% 26% 15%
  1. 學習費用:以月為單位,每月願意花費之金額。

1000元以下 1001~3000元 3001~5000元 5000~10000元 10000以上
21.6% 34.3% 25.5% 14.7% 3.9%
  1. 對於公共治理之關注:針對問卷填答者之回應,目前關注之公共治理領域,以「教育」、「環境(能源轉型、碳預算、智慧電網)」、「網路科技(台灣網路基礎建設維護平台、g0v)」議題佔大宗,再者則為「醫療及公共衛生」、「公正轉型(關注各領域弱勢、冤獄平反)」、「公共設計」等領域,另也有針對特定議題,如舞蹈、聚落創生、國土開發、人權、勞權、學生自治等之關注。而在參與公共治理的管道上,透過網路資訊、新聞、立法院相關資訊、NGO組織、g0v則頗為常見。

捌、課程開設

一、工作目標

透過實際課程開設,了解青年進行彈性學習之情況,以前瞻、面對當代社會適應課題具備即應用特質的內容,一方面實際支持青世代離開學校後的學習需求,另方面則透過課程開設情形,回過頭來提供本計畫未來發展之反饋,做追後續發展之依據。

二、推動方法

本計畫開設之課程,同時以青年彈性學習需求調查結果,針對特定課程內容、課次內容、課程進行方式進行調整。課程內容如下:

捌-1、近未來數位公民 - 自然人與AI協作

ㄧ、發起背景與內容探討

「科層暨市場體制」下的近現代公共教育:

  • 以工業革命為基底
    1. 大量生產:工廠 / 產品,學校 / 學生
    2. 教育的末端目標是人民的兩大品質:提供有用的生產力;易洗腦的消費者,必須讓「君子成器」
    3. 追求「增量」的價值觀,滲透進生活的方方面面
    4. 教育以生成「職業隔間」為目標
    5. 社會進行高度科層的金字塔化,擅長垂直整合
  • 格式化
    1. 以學齡 / 年齡為基礎建構學制(學校制度)
    2. 以國家課綱或州課綱決定學生的學習內容
    3. 以金字塔化的大考、期考、月考、小考落實控制與節奏
    4. 以分科教材教法訓練教師
  • 主要工具箱:
    1. 學校
    2. 教室
    3. 黑板 / 粉筆
    4. 教科書 / 考卷
    5. 師培 / 教師 => 「科本」,老師是一種機器零件,可「對調」「更換」
  • 教育界陳說的「故事」與「教育現場的事實」有一定落差,不是一回事。

「互聯共生 / 人機協作網絡」對教育現狀的打破
以自然為師。如:人腦與 AI 的「高耗能」。

  1. 大腦平均佔人體總重量的2%,但卻能消耗掉人體內20%的能量
  2. AI 神經架構搜索(NAS,Neural Architecture Search)

改變的走向

自主學習典範的四大元素
  1. 大混齡
    • 年齡學制會被打破
  2. 學習者會走向:自主學 / 動手學
    • 自定義福祉
    • 才能放寬,斜槓職涯,讓「君子不器」
  3. 學習機構:自組識,能演進
  4. 「網約教育」比重增加
  5. 減科層,增網絡,「格式化」再也框不住學習樣態

二、策略與執行

依托「近未來數位公民」微社群推動以下三門組課,以組課來壯大微社群

  1. 自然人與 AI 協作
  2. 假資訊判讀與資安
  3. AI 啟動創作魂

「近未來數位公民」微社群的簡述:

  • 發起人:丁志仁、林怡廷
  • 性質:跨境社群
  • 宗旨:分享與傳播訊息;資源累積
  • 關切焦點:
  1. 自然人與 AI 協作
  2. 資訊查找與辨識
  3. 當代的資訊治理
  4. 維護個人福祉
  5. 舉辦活動:
  • 組課
  1. 每月分享會
  2. 工作坊
  3. 高質量的討論

人數上限:30人

招生籌備

  1. 安排報名介面
  2. 場地
    • 社創銀河(台北市中山區新生北路三段3巷51號),3/25~4/29每周一的晚上18:00~21:00
  3. 找尋課主並創建 line 群
    • 於3/18建立課主line群:丁志仁,林立傑,孫賜萍,蘇世榮,課程助理
  4. 向課主說明狀況:
    • 各位新舊伙伴大家好,邀請大家來擔任「自然人與 AI 協作」這門課程的講師與課主。這門課並不是一般的上課,而是希望透過課程,可以啟動、活化一群以「探討近未來數位公民」的「微社群」,在各位課主們分享自己的主題後,學員可以自行組課或建立工作坊,去討論更深層次、更細節或是更應用層面的分支課程。

=============本門課程資訊=============
●組課共學是一種透過與他人群學的方式,不斷培力自己的學習方法,期待學員可以透過組課共學去更接近自主學習典範(更多資訊可參考 http://well-being-ng.net/wellBeingNg/index.php?title=組課共學簡介%2F政大三梯 組課共學)
●本課程會是「近未來數位公民」五階段組課的第一階段,每一階段組課結束,會重新開始一輪報名,以微社群成員為優先。新參與課程者可以看到之前的課程資料。
●本課程微社群所討論的過程與成果,將會在五月初的均優進行發表,與大家互相分享這幾周的所見所聞所感。
●本課程共分為六個課次,每課次進行三小時(18:00~21:00),這三個小時共分為三個階段,每階段一小時,如下所示:
1.達人分享
2.分組主題討論
3.全體QA
=============討論課次內容=============
建立本line群的目的就是要討論課程主幹下,各位老師擅長的領域(主題),來協調老師們的日期與課次,也讓學員更了解即將上的課程內容,方便預報名。
我們已經借用場地:
●地點:社創銀河(台北市中山區新生北路三段3巷51號,靠近捷運中山國小站)
●時間:3/25(說明會)、4/1、4/8、4/15、4/22、4/29、5/13 每週一晚上18:00~21:00
想詢問各位課主們,對於負責課次有沒有甚麼想法?或是是否有意願發起或協助未來的分支課程?

  1. 協調課主負責課次
  2. 內建「說課」環節。說明課程組成的原理、如何吸引學員
  3. 合作單位:教育再公共化聯盟,台灣人工智能產業協會,智新資通
  4. 招生要求:台灣部分 35 歲青年須佔一半以上
  5. 通路合作單位:
    1. 教育再公共化聯盟,發展教育社群聯絡網
    2. 台灣實驗教育機構
    3. 社大與社大全促會,社大連結十二年國教
  1. 僱請課程助理、陪伴群學者,與其他必要協助人員
  2. 內建「說課」環節。說明課程組成的原理、如何吸引學員
  3. 參課者須選題分組,並向全班分享
  4. 每課次時間分配:達人分享、分組報告、全班討論各 1 小時
  5. 共商分組題目

廣宣文案

報名網址 QR code

✨【 近未來數位公民 】「自然人與 AI 協作」組課✨
丁志仁和林怡廷發起了【 近未來數位公民 】微社群,準備找「願意為邁入近未來開始自我修練」的伙伴,長期群學!
我們準備了一系列的組課,其中第一輪組課「自然人與 AI 協作」已經開始報名了,報名截止日是 4.6 。
關於「微社群」和「組課」的說明與👇報名連結,在:
http://urclass.net/AL/signup/signup.php

報名參加【 近未來數位公民 】微社群與報名「自然人與 AI 協作」組課,兩者雖然彼此獨立,但是:微社群成員將優先錄取組課,並有權再發起小型工作坊。由於我們的行政資源有限,能支持的「微社群」規模目前訂在 30 人以下。

🗓 組課的課次時間在:
2024年4月1日~5月13日(週一)
6:00PM—9:00 PM
📍 上課採實體混搭線上,
實體上課地點:台北市新生北路三段3巷51號
(社創銀河,近捷運中山國小站)

🔗【報名方式】🔗
👇報名連結
http://urclass.net/AL/signup/signup.php

4.6 報名截止,但 4.1 就有第一堂課,參加了又覺得不合適,可以退課。

📣 【為邁入近未來自我修練】📣

自 2022.11 以來,人類社會的變遷又再度加速,
有人想一步步跟上,我們就建議現在就開始自我修練。
但千萬不要被「自我修練」的「自我」兩個字誤導了,
因為「群我也是我」。
偏偏要因應這一波的時代變遷,就沒有辦法由個人單槍匹馬來因應,
至於怎麼依托於社群來因應時代變遷,只能在參課中透過群學來體會。

希望能有緣能跟您同行一段路!

三、課程內容

主課次:
課次主題如下:

  1. 4/1(一) AI比人進化快的時代,怎麼學才不落伍
    • 課主:丁志仁 (振鐸學會理事、課程召集人)
    • 課程概述
      1. 歷數過去一年來,各式AI的應用情形
      2. 過去一年來,對AI運用的各種「歪樓」建議
      3. 運用AI對人類社會的風險
  2. 4/8(一) AI與簡報設計
    • 課主:孫賜萍 (智薪資通講師、前教育部自由軟體諮詢中心執秘)
    • 課程概述:除了介紹ChatGPT與簡報設計外,另外再介紹gamma純粹的雲端簡報設計。
    • 可能的分組討論
      1. AI與簡報設計
      2. NotionAI
      3. 其他Office軟體與AI協作
  3. 4/15(一) 課程名稱: AIGC 學習歷程檔案整理與運用
    • 課主:林立傑 (台灣人工智能產業理事長)
    • 課程概述: 本課程旨在介紹人工智慧與智能學習中的學習歷程檔案,以及如何有效地整理、分析和應用。學生將學習如何收集、存儲和處理學習歷程數據,並探索如何應用這些數據來優化教學和學習過程。
    • 可能的分組討論
      1. AI與學習歷程檔案
      2. AI與大數據
      3. AI與諮商
  4. 4/22(一) 課程名稱: AIGC 輔助自主學習
    • 課主:林立傑 (台灣人工智能產業理事長)
    • 課程概述: 本課程旨在探索如何利用人工智慧與智能學習技術來輔助自主學習。學生將學習使用 AIGC 工具和平台來自主設定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獲取學習資源、評估學習進展,從而提高自主學習的效率和成效。
    • 可能的分組討論
      1. AI與自主學習
      2. AI與生活
      3. AI的輔助程度是否該限制
  5. 4/29(一) 用AI作影片-剪映應用
    • 課主:蘇世榮 (智新資通、軟體協會電腦講師)
    • 課程概述:剪映是由字節跳動旗下臉萌科技開發的一款影片剪輯軟體,該軟體依託於抖音平台,且基本面向該平台使用者製作短影音內容,併兼容iOS、安卓、Windows、Mac OS等作業系統。並推出可以在瀏覽器執行的網頁版。本課程將會對剪映做介紹與應用。
    • 可能的分組討論
      1. 剪映的應用與限制(危機?)
      2. AI與短影音對近未來的影響
      3. 抖音、小紅書的應用與限制
  6. 5/13(一)
    • 課主:丁志仁 (振鐸學會理事 課程召集人) /孫賜萍 (智新資通講師、前教育部校園自由軟體諮詢中心執秘)

分支課次:

  1. 善用自己看 youtube
  2. AI 繪圖

內容重點:

  • 自小培養「群學」經驗
  • AI 的使用風險與應對策略
  • 工具介紹與分組練習
    1. Notion AI(孫賜萍老師)
    2. 聊天機器人 (chatGPT v.s. bard v.s. bing)(孫賜萍老師)
    3. 用 AI 做影片(蘇世榮老師)
    4. 工具進步很快,須與時俱進,導入這些工具使用方法讓參課者能持續跟上(林立傑老師)

討論子題:

  • 復盤與補遺:
  1. 社會進入高速變遷時代,所有事情以很快速度折舊,唯一確保不落伍的方法就是一直在學習的脈絡中
  2. 要避免在AI時代落伍:三項策略:待補蒙娜麗莎
  3. 目前AI發展到哪裡
  4. 加速派和煞車派在想什麼
  5. AI取代人類的三個天花板
  6. AI / 大語言模型 / 生成式AI
  7. AI 到底是什麼?
  8. ChatGPT 提示要領與提示總覽
  9. ChatGPT 運用方法分享
  10. 剪映:AI 協助剪片
  11. Suno:AI詞曲創作
  12. 虛擬主播


同學報告:http://jendo.org/uploadFiles/%e8%b7%a8%e6%a0%a1%e9%81%b8%e4%bf%ae/197/%e8%aa%b2%e6%ac%a14/0422.pptx

建置網路資庫

第一課次: http://jendo.org/uploadFiles/跨校選修/197/課次1/

第二課次: http://jendo.org/uploadFiles/跨校選修/197/課次2/

第三課次: http://jendo.org/uploadFiles/跨校選修/197/課次3/

第四課次: http://jendo.org/uploadFiles/跨校選修/197/課次4/

第五課次: http://jendo.org/uploadFiles/跨校選修/197/課次5/

第六課次: http://jendo.org/uploadFiles/跨校選修/197/課次6/

建置共筆頁

第一課次:http://twees.info:9001/p/PeopleCoopAI-1

第二課次: http://twees.info:9001/p/PeopleCoopAI-2

第三課次: http://twees.info:9001/p/PeopleCoopAI-3

第四課次:http://twees.info:9001/p/PeopleCoopAI-4

第五課次:http://twees.info:9001/p/PeopleCoopAI-5

第六課次:http://twees.info:9001/p/PeopleCoopAI-6

簡報內容整理

第一課次:丁志仁

  1. 社會進入高速變遷時代,所有事情以很快速度折舊,唯一確保不落伍的方法就是一直在學習的脈絡中
  2. 要避免在AI時代落伍:三項策略
    • Go basic
      1. 聚焦於最基礎、最核心、最有槓桿力的知識與技能
      2. 更深入去了解「突現」 (emergence )

組成複雜性
關係複雜性

      1. 強迫自己回到一定比例的人際互動
    • 成為最懂行的「外行人」
      1. 跨領域去學習其他行業最基礎的知識與技能
      2. 單科沒那麼多,而且有 AI 幫你

舉例:物質科學:100個 => 10 個

    • 用群學去幫自己達成以上兩點
      1. 一、討論模式(討論)
      2. 二、相互糾錯(糾錯)
      3. 三、平行運作(協作)
      4. 四、安全與信任(相挺)
      5. 五、立約承責(立約承責)
  1. 目前AI發展到哪裡
    • 已產生數百項應用,成為生意,有生態系排行
    • 由單模態走向多模態
    • 大語言模型已和具型機器人開始整合
    • 還處於模仿階段,LLM 尚未達成自主學習
  2. 加速派和煞車派在想什麼
    • 人類社會被淹沒在 AI 提供的噪音與噪點中
    • 工作與分工重新洗牌,人類社會來不及適應
    • 武器化
    • 社會不公平失去最基本的制約
  3. AI取代人類的三個天花板
    • 產能過剩 → 經濟窒息
    • 人類+AI → 碳排失控
    • 飼料雞社會 → 巨嬰社會

第二課次:孫賜萍

筆記:https://ludicrous-tracker-99f.notion.site/ChatGPT-AI-7f51addddeb145feab25a35534e47edc

第三、四課次:林立傑 AI / 大語言模型 / 生成式AI

  • AI≠生成式AI(AIGC)
  • AI 到底是什麼?
  • ChatGPT 運用方法分享
    1. 辯論或對抗
    2. 角色扮演互動局
    3. 事先分工設定不同角色的初始腳本
    4. 課堂上,由 AI 陪伴互動

第五課次:蘇世榮

第六課次、復盤與補遺:孫賜萍

AI 作詞曲:Suno

可於此任意瀏覽各式各樣的音樂風格。
找靈感、認識各種音樂類型。
生成限制:3分30內(premiere)

    • 優點
      1. 給予所有人認識以及學習音樂的機會
      2. 發展想像空間
      3. 簡易、小型商業應用
      4. 加速藝術市場汰換
      5. 若普及能「有限度」提升藝文水準
    • 缺點
      1. 目前限制稍多,需要買到Pro較為完善
      2. 缺乏人類藝術情感
      3. 中文(或其他文化),仍受該文化市場中藝術商品數據之影響,非英語、日語國家要做出相應之水準稍有困難(數據庫之影響)
      4. 一定程度迫使小型音樂接案工作者流失工作機會
  • 英語影片說中文
  • 虛擬主播 :孫賜萍
    1. 到Freepik找人像
    2. 到ChatGpt生文案
    3. 到D-ID將文案與人像結合成虛擬主播

捌-2、近未來數位公民 – 假資訊判讀與資安

ㄧ、課程目標

  1. 理解假訊息對個人及社會之影響
  2. 理解及運用假訊息判讀方法及工具
  3. 運用資訊判讀防範詐騙
  4. 理解資安的重要性、方法及工具

二、策略與執行

講師名單:

  1. 台灣放伴教育協會理事長-王希
  2. Cofacts真的假的共同發起人-Bil
  3. 台灣數位信任協會召集人-劉彥伯

報名連結:http://urclass.net/AL/signup/signup.php
課程助理:林芸伍、譚翰駿
內容合作單位:

  • 放伴教育協會
  • Cofacts
  • IORG

上課方式:

  1. 課程進行流程:
    • 領域專家學者分享
    • 學員小組報告:每位學員報名時都需要選擇一個主題報告,並提出至少兩個延伸討論的問題。最終分組將於第一堂課程時確認,學員也可於第一堂課提出自己想做的題目。分享時長為一小時。
    • 小組報告題目:
      1. 為什麼有人要騙你?怎麼騙?
      2. 如何判讀新聞的真實性?
      3. 如何辨別網站的安全性?
      4. 個資外洩的嚴重性與防範方式
      5. 小紅書中的台灣
      6. 可信度是什麼?
    • 延伸討論:將依照學員提供的延伸問題,以及現場提問進行交流對話。
  2. 進行地點:
    • 線上: jitsi meet 會議軟體
    • 實體:臺北市小實光實驗教育機構(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三段162-16號號4樓),上課場地有大型液晶螢幕或投影機,若需要請自行攜帶 HDMI 對筆電的轉接頭。過程以 etherpad 為全班筆記與即時共筆工具。


廣宣文案

🤔從誤判假訊息到被詐騙,再到個資外洩,甚至影響國家安全,成為全球議題
現代公民如何#辨別假訊息#防詐騙#護個資?

「假訊息判讀與資安系列課程」邀請 8 位長期致力於資訊判讀與資安的專家分享,
並加入學員小組報告與討論,用共學的方式共同對抗假訊息的威脅,為社會創造更健康的資訊環境。

▪️有哪些專家會來分享呢?
1️「假訊息的威脅有多大?」
- 時間與地點:07/08(一)19:30-21:30,線上
- 分享者:台灣放伴教育協會理事長 - 王希

2️「如何判別假訊息?可信度評量的原則與實作」
- 時間與地點:07/15(一)19:30-21:30,線上
- 分享者:IORG 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共同主持人 - 王希

3️「處處有詐騙!如何用資訊判讀守住荷包」
- 時間與地點:07/18(四)19:30-21:30,線上
- 分享者: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教育主任 - 陳柏樺

4️「運用群眾力量破解假訊息!假訊息查找工具」
- 時間與地點:07/23(二)19:30-21:30,線上
- 分享者:Cofacts 真的假的共同發起人 – Bil

5️「從個資到技術,在數位時代保護自身安全」
- 時間:07/27(六)09:30~12:30
- 地點:臺北市小實光實驗教育機構(同步提供線上參與)
- 分享者: 台灣數位信任協會召集人 - 劉彥伯

6️「前五堂課程回顧與補充」
- 時間:08/03(六)09:30~12:30
- 地點:臺北市小實光實驗教育機構(同步提供線上參與)
- 分享者:振鐸學會發起人 - 丁志仁 & 振鐸學會助理 - 林芸伍、譚翰駿

三、課程內容

  1. 「假訊息的威脅有多大?」
  2. 「如何判別假訊息?可信度評量的原則與實作」
    • 時間與地點:07/15(一)19:30-21:30,線上
    • 分享者:IORG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共同主持人-王希
    • 課程共筆頁:http://twees.info:9001/p/antiFake-2
  3. 「處處有詐騙!如何用資訊判讀守住荷包」
    • 時間與地點:07/18(四)19:30-21:30,線上
    • 分享者: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教育主任-陳柏樺
    • 課程共筆頁:http://twees.info:9001/p/antiFake-3
    • 講綱:
      1. 我們是誰
      2. 資訊判讀
      3. 案例分析
      4. 詐騙手法揭秘
      5. 事實查核工具和資源
  4. 「運用群眾力量破解假訊息!假訊息查找工具」
  5. 「從個資到技術,在數位時代保護自身安全」
    • 時間:07/27(六)09:30~12:30
    • 地點:臺北市小實光實驗教育機構(同步提供線上參與)
    • 分享者:台灣數位信任協會召集人-劉彥伯
    • 課程共筆頁:http://twees.info:9001/p/antiFake-5
    • 講綱:
      1. 資訊安全跟我有關嗎?
      2. 萬物皆可詐你氣詐了嗎?
      3. 如何保護個人資料不要外洩?
  6. 「前五堂課程回顧與補充」
    • 時間:08/03(六)09:30~12:30
    • 地點:臺北市小實光實驗教育機構(同步提供線上參與)
    • 分享者:振鐸學會發起人-丁志仁 & 振鐸學會助理-林芸伍、譚翰駿)
    • 課程共筆頁:http://twees.info:9001/p/antiFake-6

捌-3、近未來數位公民 – AI啟動創作魂

ㄧ、課程目標

  1. 導引參課者,進入相關的微社群
  2. 幫助參課者,深入了解組課的後設(meta)架構
  3. 透過實作,讓參課者體驗「自然人與 AI 協作」
  4. 讓參課者分享交流:「對 AI 進行提示的要領」,並製成資源池

二、策略與執行

選修者限制:

  1. 以政大實驗教育工作者培力第七梯學員為優先
  2. 如有剩餘參課名額,開放各界報名,額滿為止
  3. 本課程基隆以南桃園以北的參課者請實體參課,以外地區可線上參課

評量方式:

  1. 上課到課
  2. 參與分組創作與演出
  3. 配合全組提交「提示清單」

上課規範:

  1. 請假須告知本課課程助理,第二至四課次得請假一次,但參課者自己要上台發表那次不得請假。
  2. 如有錄影檔可自行上網補課,須繳交課程筆記。

廣宣文案:

✨【 近未來數位公民 】微社群✨
✨「假訊息判讀與資安」組課✨
✨「AI啟動創作魂」組課✨

本次由丁志仁丁丁老師以及聯盟的夥伴,發起了【 近未來數位公民 】微社群,尋找「願意探討」的伙伴,一起來與我們長期群學!
可自由選擇報名參加【 近未來數位公民 】微社群、「假訊息判讀與資安」組課、「AI啟動創作魂」組課,或是三個都報名 。有參加【 近未來數位公民 】微社群成員將優先錄取組課,並且後續能夠微社群中在發起小型工作坊唷!

👇「微社群」與「組課」說明及報名連結👇
http://urclass.net/AL/signup/signup.php


📍 上課方式採實體課程搭配線上課程(參訪課程除外),日後會通知線上課程連結

📣 【假訊息判讀與資安】📣
本課程旨在讓學員理解假訊息對個人及社會的嚴重影響,並學會使用各種方法和工具來判讀假訊息。此外,課程將指導學員如何運用資訊判讀技巧來防範詐騙,同時強調資訊安全的重要性,介紹相關的方法和工具,以提升學員的資安意識和能力。透過這些學習目標,學員將能更有效地應對和防範各種網絡威脅,保護個人及社會的安全。

📣 【AI啟動創作魂】📣
本課程旨在引導參課者進入相關的微社群,幫助他們深入了解組課的後設架構。通過實作,參課者將體驗「自然人與 AI 協作」,並分享交流「對 AI 進行提示的要領」,形成一個資源池。最終,各組將與 AI 合作創作劇本殺,展示協作成果。

三、課程內容

時間 活動內容 人員與分組
09:30~9:50 本課次說明 主持人:丁志仁
10:00~11:00 OST 1. 討論「組課共學簡則」起草

2.討論「場域實習簡則」起草
3.其他關於七梯或跨界的倡議

11:05~11:35 說課型組課說明會 課主們
11:35~12:05 Q & A 全體出席者與課主們
2:05~12:30 討論與第一輪

選課與選題

全體出席者
  1. 首課次 6.2(日) 9:30~12:30 ,為說明會。
  2. 第二課次為 6.22(六) 18:00~21:00
  3. 第三課次為 7.28(日) 14:00~17:00
  4. 第四課次為 8.24(六) 9:30~12:30

第二至四課次(共三次)

  1. 每位參課者都必須參與選題與演出
  2. 圍繞著三個選題,組成三個「創作小組」
  3. 前現代(如:民初或古代)
    • 當代
    • 未來
  4. 每個創作小組與 AI 協力創造:
    • 合於時代背景的故事與劇情
    • 合於時代背景的角色
    • 各種相關文本
    • 各種相關的圖像
    • 各種相關的音樂
    • 各種相關的影片
  5. AI 參與協力創作的比重各組自訂,從 0~100%
  6. 各組必須向全班進行演出:
    • 可以播放協力創作出來的影片
    • 可以純真人演出
    • 可以混搭以上兩者
  7. 每課次時長為三小時,分為三段進行:
    • 達人分享
    • 演出或演出前分組討論
    • 全班討論(含說課)
  8. 參課者除參與全體參與的四個課次之外,尚可舉辦工作坊與小組聚會
  9. 各組須繳交對 AI 所下的「提示清單」與各 AI 回應提示的生成產出

捌-4、全民國防教育–家用儲能與電網韌性

ㄧ、發起背景及內容探討

台灣三大電力樞鈕:

  1. 桃園市龍潭超高壓變電所。
  2. 南投中寮超高壓開閉所,清一色只有 345 千伏斷路器與匯流排等,沒有變壓器。
  3. 臺南市龍崎超高壓變電所。

台灣電力系統脆弱,主要分成南、北兩個主電網,南、北彼此也有連結,找出南北電網的樞鈕,以及南北電網的連結點,即可打癱台灣的供電系統。

工研院綠能所電網組的博士說:「303停電,台灣自己已經告知習近平,開戰時該打哪裡」。

歷次大停電

  1. 1999年7月29日臺南縣左鎮鄉第326號的輸電鐵塔,因為連日豪雨致地基流失而傾斜,龍崎超高壓變電所為了自我保護跳電,最後導致台南以北大規模停電。事後,政府請《危機管理聖經》作者邱強來台診斷並提對策。
  2. 1999年921大地震:地震導致全台停電。
  3. 2017年8月15日16時51分起,台電大潭發電廠的天然氣供應管線因巨路國際公司更換卡片不當,造成意外停止運作,導致大潭發電廠6部機組全部跳停,進而造成全臺電力備轉容量(3.17%)不足,供電系統避免全面崩潰,啟動保護措施而分區停電。592萬戶停電。
  4. 2021年5月13日高雄市路竹路北超高壓變電所匯流排故障,導致興達電廠共4部機組跳脫,電網啟動自動保護機制,導致462萬戶停電。
  5. 2022年3月3日高雄興達電廠開關場發生事故,導致南部地區電力供需失衡,龍崎超高壓變電所造成南機組跳脫,電力系統自動切離保護,導致台灣549萬戶停電。
  6. 除了2017年815大停電外,其餘大停電前夕,台灣電力備轉容量都在 10% 或以上。

303大停電
2022年3月3日上午9點7分,興達電廠開關場因操作人員失誤,未依照標準程序填充絕緣氣體,導致設備出現問題,9台發電機組無法送出電力,使南部電力系統的電力輸出能力瞬間下降,龍崎超高壓變電所無法反應,於是先行跳脫,以保護整個電網。

龍崎超高壓變電所肩負1050萬瓩的電力,系統跳脫後影響嘉義以南大區域的停電,全台停電戶數達整體1400萬用戶的549萬戶,占比39.2%,影響重大。

同時,北部地區也啟動低頻卸載,造成點狀式部分停電。最終停電超過550萬戶。

微電網範例:福山國小防災型微電網
2015 年 8 月蘇迪勒風災後,福山部落斷電 17 天,台電於福山國小建置「微電網」,2017.1.18啟動,供當地避難收容處所之緊集用電。

工研院資料:

  1. 三組太陽能光電合計 29kW + 材油發電機 60kW ,儲能設備 50kWh(50度,鋰電池)。
  2. 太陽能光電依新北市地均平均日照,日發電量 75 度,油料儲備 14 天用量。
  3. 配電盤有切換聯網與獨立微電網的模式。
  4. 整套設備總經費 700 萬。
  5. 太陽能光電平日與公用電網併聯,提供在地電力,減少當地電力需求。
  6. 設置地本身不能被風災、水災、土石流波及。

當前建議:

鐵鋰電池之優缺點:

  • 優化學校微電網設計,將鋰電池改成鐵鋰電池(磷酸鐵鋰)
  • 以正極材料命名(負極是碳)
  • 磷、鐵存在於地球的資源含量豐富,不含鈷等貴重元素,價格低
  • 安全性極佳,濫用測試下,不爆炸,不起火,不冒煙。即使在最惡劣的交通事故中也不會產生爆炸。完全解決了鈷酸鋰和錳酸鋰的安全隱患。居民嫌惡度低
  • 循環壽命約2000 次,循環壽命長。最符合環保要求。
  • 能量密度低於普通的鋰離子電池。
  • 低溫特性比鋰離子電池差(不容易估計電池電量)。

以 100 億的建置經費:

  • 90 億用於建置 1500 個學校微電網
  • 以 5 億用來建置「動手學」「自主學」「一起學」的電學、化學課程與學具。平均每教學點 25 萬。

微電網之重要及必要性

  1. 提高能源可靠性:微電網可以在主電網發生故障或維護時,繼續為用戶提供穩定的電力供應。這對於醫院、數據中心等對電力高度依賴的機構尤為重要。
  2. 支持可再生能源整合:微電網能夠有效地整合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有助於減少對傳統化石燃料的依賴,降低碳排放。
  3. 增強電網韌性:在自然災害或其他極端天氣事件中,微電網能夠維持關鍵基礎設施和服務的運行,提高社區的韌性。
  4. 促進分散式能源系統發展:微電網的發展鼓勵了更分散、更靈活的能源生產和消費方式,有助於優化整體能源系統的效率。
  5. 經濟效益:通過降低峰值需求和更有效地利用本地能源資源,微電網可以幫助降低能源成本,對用戶和運營商都具有經濟利益。
  6. 促進鄉村和偏遠地區電氣化:對於偏遠地區或電網難以覆蓋的區域,微電網提供了一種可行的電力解決方案,促進了這些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
  7. 支持智慧城市建設:微電網的智能管理系統與物聯網技術結合,可以支持智慧城市的建設,實現更高效和可持續的城市運營。

微電網不僅提升了能源系統的靈活性和可靠性,而且對環境友好,是實現能源轉型和應對氣候變化挑戰的重要工具。

增強整體電網韌性時,以下幾種單位特別適合建立微電網:

  1. 醫療機構:醫院和其他醫療設施對電力的可靠性有著極高的要求,因為許多生命維持設備和緊急服務都依賴於穩定的電力供應。
  2. 數據中心:數據中心需要不間斷的電力來保證數據的安全和服務的連續性。微電網可以提供備用電源,確保數據不會因電網故障而丟失或服務中斷。
  3. 軍事基地:軍事設施需要高度的安全性和自給自足的能力,微電網可以確保在各種情況下都能獨立運行。
  4. 學校和大學:教育機構可通過微電網提供穩定的電力,確保教學和研究活動不受干擾。
  5. 工業園區:工業生產活動對電力的穩定性和可靠性要求極高,微電網可以減少因電力問題而導致的生產中斷。
  6. 商業中心:購物中心、辦公大樓等商業設施可以通過微電網減少對主電網的依賴,提高能源效率和業務連續性。
  7. 住宅社區:對於追求高度能源獨立性和可持續性的住宅社區,微電網可以提供一個有效的解決方案。
  8. 島嶼和偏遠地區:這些地區常常與主電網隔離,微電網可以提供更經濟、更可靠的電力供應。
  9. 應急服務和災害應對中心:在自然災害和其他緊急情況下,這些中心需要可靠的電力來協調救援行動和提供關鍵服務。

這些單位建立微電網可以大幅提高它們在面對電網失效或其他緊急情況時的運營穩定性和安全性。此外,微電網還有助於這些單位在日常運營中提高能源效率和降低成本。

考慮到公共安全和災害或戰亂情況下的需求,以下單位特別應該考慮建立微電網:

  1. 醫院和急救中心:這些設施在災害或戰亂期間提供醫療救護,對電力的連續供應有著絕對的需求。
  2. 應急服務和災害應對中心:如消防局、警察局、救災中心等,這些單位在災害或戰亂中扮演關鍵角色,需要穩定的電力來維持通訊和運營。
  3. 基礎設施控制中心:包括水處理廠、電信設施、交通控制中心等,它們的運作對於維持城市基本功能至關重要。
  4. 政府機關和緊急指揮中心:在緊急情況下,政府機關需要持續運作來協調救援和應對措施。
  5. 軍事設施和國防工業:為了保障國家安全和防衛需要,在這些地點建立微電網尤為重要。
  6. 供水和供氣設施:確保在任何情況下都能提供基本的生活需求,如清潔飲用水和供暖。
  7. 食品供應和存儲設施:在災害發生時,保證食品的安全存儲和供應至關重要。
  8. 避難所和臨時庇護所:這些地方在災害期間提供給民眾臨時的居住和避難場所,需要穩定的電力來維持基本生活條件。
  9. 學校和社區中心:在一些情況下,這些地點可能被用作緊急庇護所或救援物資的分發中心。

這些單位在災害或戰亂情況下扮演著關鍵角色,微電網的建立可以大幅提高它們在極端情況下的運作能力和自給自足的能力,從而保障公共安全和服務的持續提供。

在學校建設微電網有其獨特的優缺點:

優點

  1. 提高能源可靠性:微電網能確保學校在主電網故障時仍能持續供電,保障教學和研究活動的正常進行。
  2. 支持可再生能源:學校可利用太陽能板等可再生能源設施,減少對傳統化石燃料的依賴,降低碳足跡。
  3. 教育和研究機會:微電網可以作為一個實驗和學習平台,讓學生親身參與並學習現代能源技術和可持續發展相關知識。
  4. 節能減排:通過更有效的能源管理,微電網有助於降低能源成本和減少排放。
  5. 增強社區韌性:在災害或緊急情況下,學校微電網可以作為社區的臨時避難所或救援中心,提供穩定的電力供應。

缺點

  1. 初期投資成本高:建立微電網需要購買和安裝設備,如發電機、太陽能板、儲能系統等,初期投資成本相對較高。
  2. 技術和維護要求:微電網的運維需要專業知識,學校可能需要培訓員工或聘請專業團隊來管理系統。
  3. 空間限制:安裝太陽能板等設施可能需要較大的空間,對於空間有限的學校來說可能是一個挑戰。
  4. 監管和合規問題:在某些地區,微電網的建設和運營可能需要遵守複雜的法規和標準。
  5. 技術風險:作為一種相對新穎的技術,微電網可能面臨一些尚未完全解決的技術問題或未知風險。

綜合考量,雖然微電網為學校帶來了諸多益處,尤其是在提高能源可靠性和支持可持續發展方面,但它也帶來了一定的經濟和技術挑戰。這些因素需要在決策過程中仔細衡量。

二、策略與執行

依托「發展全民國防教育」微社群以推動組課,以組課來壯大微社群。

「發展全民國防教育」微社群簡述:

  • 發起人:丁志仁、任懷鳴
  • 性質:本地社群
  • 宗旨:分享與傳播訊息;資源累積
  1. 維護個人福祉
  2. 舉辦活動:
    • 組課
    • 每月分享會
    • 工作坊
    • 高質量的討論

招生籌備

  1. 報名連結:http://urclass.net/AL/signup/signup.php
  2. 實地參訪:
    • 6/15(六)14:00~17:00 倍米科技 臺北市內湖區瑞光路316巷58號6樓
    • 6/22(六)14:00~17:00
  3. 場地:新莊社大 映畫空間(新北市新莊區中平路135號(新莊高中內)),6/4,6/18(二)晚上19:00~21:30

實地參訪:6/15,6/22(六)參訪時間14:00~17:00

  1. 拉課主 line 群
    • 協調課主負責課次
    • 於5/20建立課主line群:丁志仁,高宇能源鄭宇峻先生
    • 僱請課程助理、陪伴群學者,與其他必要協助人員
      • 課程助理:林芸伍
      • 陪伴與觀察員:譚翰駿
  2. 內建「說課」環節。說明課程組成的原理、如何吸引學員
  3. 設定共商分組題目方向
  4. 合作單位:教育再公共化聯盟,台灣人工智能產業協會,智新資通
  5. 招生要求:台灣部分 35 歲青年須佔一半以上
  6. 通路合作單位:
    1. 教育再公共化聯盟,發展教育社群聯絡網
    2. 台灣實驗教育機構
    3. 社大與社大全促會,社大與十二年國教
  1. 僱請課程助理、陪伴群學者,與其他必要協助人員
  2. 內建「說課」環節。說明課程組成的原理、如何吸引學員
  3. 參課者須選題分組,並向全班分享
  4. 每課次時間分配:達人分享、分組報告、全班討論各 1 小時
  5. 共商分組題目
  6. 建構共筆頁
課次ㄧ:http://twees.info:9001/p/ES-1

課次二:http://twees.info:9001/p/ES-2

課次三:http://twees.info:9001/p/ES-3

課次四:http://twees.info:9001/p/ES-4

  1. 成員每半年一次表示是否繼續參加

廣宣文案

✨【 全民國防 】「家用儲能與電網韌性」組課✨6/4起,讓我們一起更有「韌性」!

台灣目前的電力網絡,以大電網架構為主,透過北、中、南三座電力樞鈕調配,但若因不可抗力之因素、天災發生緊急停擺,有可能導致全台斷電斷網,對社會全體的穩定運作將造成莫大威脅。

因應上述危機,解決方式便是「參與能源自主建設」。例如,架設眾多分散的微電網,運用家用儲存能源的設備等等方式。因應超高壓電網受損時,依然有一定程度的能源供應。

透過此次共學,我們期待在思考電力能源的開源時,也應該思考如何將「能源」儲存?這樣才能讓我們在生活中遇到危險時,更有防富能力。

我們期望能夠在民間建立起共識,共同努力應對能源轉型的挑戰,讓台灣能夠在危機中更具韌性。

「家用儲能與電網韌性」即日起開放報名至課程當日6/4日止 。

課次時間如下:

6月4日(二) 7:00PM—10:00 PM
課程內容:認識電池、用電量以及電網概念。
6月15日(六) 14:00PM—16:30 PM
參訪民間能源科技公司體驗教室
課程內容:家用儲能設備體驗與介紹
6月18日(二) 7:00PM—10:00 PM
課程內容:認識電網韌性與政府電網韌性探討
6月22日(六)14:00PM—16:30 PM
課程內容:社區型微電網參訪
📍 上課方式採實體課程搭配線上課程(參訪課程除外)
實體上課地點:6/4, 15 - 新莊社大,6/18, 22 - 實地參訪(地點後續通知) 。

📣 【全民國防教育微社群招募】📣
本次由丁志仁老師以及全民國防聯盟的夥伴,發起了【 全民國防 】微社群,尋找「願意探討全民國防教育」的伙伴,一起來長期共學!
因「家用儲能與電網韌性」為本次聯盟組課,若有報名參加【 全民國防 】微社群成員將優先錄取「家用儲能與電網韌性」課程。
歡迎大家加入【 全民國防 】的微社群,未來會持續發起小型工作坊/課程。
※由於行政資源有限,目前「微社群」以不超過30 人為主。

👇報名連結、組課說明及「微社群」介紹 👇
http://urclass.net/AL/signup/signup.php

三、課程內容

  • 課主:高宇能源鄭宇峻先生,丁志仁
    • 聯絡方式:02-2298-2937 (新北產業園區五工二路94巷3號)
    • 聯絡方式:02-2772-8517 (台灣台北市大安區忠孝東路四段250號4樓之2)
    • 信箱: info@interxie.com
  • 課程助理:林芸伍
  • 參課者:18人
  • 內容重點:
    1. 電池的原理
    2. 常見家用電器的功耗與用電量
    3. 三種鋰電池的差別
      • 三元鋰電池
      • 磷酸鐵鋁電池
      • 固態電池
    4. 磷酸鐵鋁電池的各種行情
    5. 露營車及車用電池的應用
    6. 與太陽能板協同的案例,含陽台掛式太陽能板
    7. 台灣電網的架構弱點與改善之道
    8. 參觀微電網,並詢價架設成本

課次主題如下:

  1. 2024.06.04(二)
    • 課主:丁志仁 (振鐸學會理事、課程召集人),鄭宇峻(高宇能源負責人)
    • 檔案資料庫:http://jendo.org/uploadFiles/跨校選修/199/課次1/
    • 課程概述
      1. 電池的原理 =>國中、小自然領域
      2. 電池的種類 =>國中、小自然領域
      3. 電的計算單位:度=千瓦・小時 =>國中、小自然領域
      4. 常見家用設備的耗電功率 => 國中、小自然領域
      5. 抽水馬達的耗電功率
      6. 電網的初步認識 =>國中、小自然領域
      7. 從發電廠到家戶
      8. 參課成員提出並選題討論方向:
        • 學校微電網的改建規劃與相應成本
        • 如何讓台灣電價趨向合理?
        • 中小型企業創建微電網的益處為何?
  2. 2024.06.15(六)
    • 課主:丁志仁,鄭宇峻
    • 實體參訪:倍米科技
    • 檔案資料庫:http://jendo.org/uploadFiles/跨校選修/199/課次2/
    • 課程概述
      1. 家用儲能設備體驗與介紹,實作+QA
      2. 逆變器 / 電池 / 市電的組合使用
      3. 配合太陽能發電
      4. 賺離峰電價的價差
      5. 車用電池
      6. 參課成員根據前次選題分組報告
  3. 2024.06.18(二)
  4. 2024.06.22(六)

捌-5、不歪樓理財

ㄧ、發起背景及內容探討

皮凱提《21世紀資本論》中依實證資料證據提出: 21 世紀的人類社會盛行經濟體制,其實更像 19 世紀,而非 20 世紀。

如圖: 19 世紀歐美的經濟體制,由土地擔當財富幫浦的角色,將整個社會的產出自動「打到」上層階級手中; 20 世紀兩次大戰後,中產階級興起,新增財富多數流入中產階級;而 21 世紀又復現 19 世紀的情形,只是將整個社會的產出自動「打到」上層階級的財富幫浦,改由「金融」這個角色來扮演。

19 世紀 20 世紀 21 世紀

此研究對當代的主要啟發如下:

  1. 21 世紀更像 19 世紀,而不是更像 20 世紀。
  2. 社會系統自動將財富抽往擁有鑄幣權的政府與資本家
  3. 美國對美元擁有鑄幣權,所以能透過國際金融向全世界割韭菜。
  4. r > g :資本回報率經常性大於經濟增長率, 21 世紀的財富增長將大幅拋離經濟增長,更多的財富將落入最富裕的 1% 手中。
  5. 各國政府的理想通膨是每年 2% ,這代表每 34 年,擁有鑄幣權的一方可以拿走社會一半的財富。
  6. 以上的理論模型在新冠疫情期間被完美驗證。
  7. 溫和斯文的建議既得利益如果都不肯放行,必將引發社會動盪。

歪樓的理財教育

  1. 教導青年要提高財商,用理財去得到「財務自由」。
  2. 其實整個局就像發行彩券的局,用少數「樣本」為餌,誘使青年去追隨對他們世代不利的經濟制度,而不會走向青年世代團結,去修正對他們不利的經濟制度。
  3. 理財可以對抗通膨,減少被「擁有鑄幣權的人」剝削,這才是不歪樓的理財教育宗旨

二、這一路課程與其他課程的基本不同

  1. 參課者如果對學習內容一知半解,或產生誤解,是會蒙受具體財務損失的。甚而與開課者產生糾紛。
  2. 如果為避免上述風險,使得學習內容完全不涉及具體操作,則不會對青年產生吸引力,也達不到發展這路課程的初衷。

最後得到的結論是,「不歪樓的理財課」須要更長的發展時間(約兩年),但可以先發展「微社群」,利用微社群不公開的討論,多方面測試課程的發展方向。

三、具體進展

(一)組建了微社群

微社群成員名單為:丁志仁、蔡杏芬、林津羽、施采邑、譚翰駿。

(二)進行基礎研究

  1. 由於丁志仁之前在六年制學程時,就已開過「理財入門」的課,累積有對記帳、銀行、保險、證券、債券、外匯、房地產等基礎學習資料。
  2. 經討論後確認課程的焦點之一在「台灣房價」,也確認台灣不斷抬高房價,是財富分配往不利青年世代方向發展的重要原因。初步探討結果:台灣不斷提高房價的趨勢,其實不可持續。原因如下:
    • 台灣整體人口已開始走入下降階段。
    • 台灣新建案的每戶居住人數,長期趨勢也是下降,即每戶居住單位在縮小。
    • 台灣缺少進一步「城鎮化」的空間。
    • 抑制高房價已成為施政上的「政治正確」。

對照 2023,2024 年中國房地產價格下行的經過,以上探討大致不謬。然尚在整理中國大陸房地產與台灣房地產的「結構」與「階段」差異。否則極容易掉進引諭失義的陷阱中。

所以決定:

  1. 延長此課程的基礎研究期。
  2. 本課程的開設方式,適合以微社群「組課」為主。
  3. 開始籌備 youtube 、 podcast 的資源。以求在參課人數不多的前提下,仍有對公眾提供終身學習機會的通路。

捌-6、教育經費公共治理工作坊

ㄧ、發起背景及內容前置探討

台灣公共教育如何邁向未來?

  • 怎麼因應少子化、國中小四分之一幅度的生員縮減危機?
  • 怎麼升級高、國中小的公共教育方法與內容,以跟上快速變遷的「當代」?
  • 怎麼運用近未來的通訊發展,翻轉台灣非都會地區的地方發展與教育發展?
  • 怎麼促成行政減量,讓老師專心於課程、輔導與學生的學習帶領?

1980年代後不斷擴張的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假設私部門比公部門能提供更高品質的教育,因為公司或商業組織運作會比公部門的教育系統治理上更有效率,這進而使得教育產業成為全世界僅次於健康醫療的第二大產業,越多越多人推崇教育商品化的模式、鼓勵學習者購買各式學習服務,促成社經地位造成的學習落差不斷擴大。

然而,當公共教育逐漸轉向私有化與市場化,當教育變成一種經濟消費性產品、旨在單純滿足學習者的虛求,這個過程扭曲了教育的本質,荷籍教育學者 Biesta 指出,教育的目的不是幫助人找到工作,「任何名符其實的教育都應該有助於主體化過程,讓受過教育的人在思考和行動上變得更加自主和獨立」,真正的教育是幫助一個人認識自己、找到真正想要或需要的東西。(待補充出處)同時,教育與社會發展的關係……。

因此,復興公共教育治理與參與有十分的必要性,不應該無限制擴張教育市場,因為「市場排除了政治,並將決策留給代表個人、短期利益的不同群體之間競爭的結果」(Tedesco,1995,p 108)。

公共政策應該是一個參與性和民主的過程,與教育領域的私人市場之間的區別「非常重要,值得捍衛」(Burch,2009),乘載者確保公平、機會均等、社會正義和人權等原則,許多研究也證明,採用市場機制作為解決全球教育面臨的問題的方法,提供標準化解決方案可能會導致各種形式的排斥和歧視。

台灣獨有的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

政府的教育經費主要源自國家稅收,而稅收來自於人民繳納的稅款。因此政府收入的多寡,會影響國家公共教育的預算編列。

在台灣,政府的稅收取決於當年的國內生產毛額(GPD)乘以租稅負擔率。租稅負擔率指的是國民繳納的稅款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率,越高代表人民賦稅越重。因為台灣近年來採輕稅簡政,因此台灣的租稅負擔率跟已開發國家相比偏低,民國109年至111年分別為12%、13.2%及14.3%。

同時,台灣政府為保障人民的學習、受教權與健全教育體制發展,在20年前制定《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裡頭第三條訂定,各級政府的教育經費預算不能低於過去三年收入的23%。這表示,當國內生產毛額(GDP)和租稅負擔率上升,國家的教育經費就會有所提升,加上人口結構少子化,每位學生可獲得的教育預算便會逐步提高。

根據數據顯示,台灣在過去20年內,平均5.5年就會增加1000億的教育預算,在113年達到3925億元,較前一年增加509億元。這麼龐大的數字,不可能單靠任何團體遊說達成。

其他國家想要推動教育政策常卡在經費問題,因為教育相比其他社福政策難以速成政績,難以和其他部門競逐預算。台灣卻很例外,從未因錢而卡住,較容易達成當代適應&改變的基礎,這是台灣與他國相比的獨到優勢。

因此隨著政府歲入逐年升高,台灣近年來有許多新興教育政策,包含:

  1. 十二年國教
  2. 降低每班班級人數:每班學生人數從1981年國小每班52人、國中每班48人,降至國小每班28人、國中每班29人
  3. 增加每班教師編制
  4. 節節升高的公教人員退撫支出
  5. 各校充裕水電
  6. 網路與資訊建設
  7. 「班班有冷氣、校校會發電」
  8. 「班班有網路、生生用平板」: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買了大量的平板電腦
  9. 不排富,定額補助私立大學生與高中生學費:2023年朝向「0到22歲國家一起栽培」的目標,讓公私立高中職全面免學費,並補助私立大學學費。
  10. 「0-6歲國家一起養」:近年大量以津貼(教育券)方式補助學前教育

台灣政府會有如此多新興舉措,即因在2018年,國家便已編不出足夠的教育預算去達成法定下限的23%,同時行政院長年進行一般教育補助,每年維持在500億,少子化、多出的錢不知道要花在哪裡,因此,此時推動學前教育公共化、公立學校導入自主學習正是最好的時機。

改革面向 推動沿革
師資改革 1994年1月18日將《師範教育法》改成《師資培育法》,讓普通大學參與培育師資;1995年8月9日推動通過《教師法》:1. 公教分途 2. 特定院校培育走向普通大學參與培育,公費改自費,分發改選聘 3.教師成立教師會 4.聘任改革 5.給付由恩給制改為儲金制。
教育財政 1995年民間即著手起草《教育經費管理法》,2000年12月13日《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立法成功,制定:教育經費下限保障、基本需求差短補助、補助基本教育設施、教育部特定教育補助需經審議、地方教育發展基金、學校校務發展基金、教育財政透明公開
教育行政再造 1999年1月,中小學結束校長獨任治理,並行遴選制;三權下放,合議治理
課程改革 1999年2月3日《國民教育法》修正,課程標準改成課程綱要,教科書由統編走向全面民編,經審查後學校選用。中小學校長由永任制走向遴選;1989年5月民間第一次參與國家課程標準討論。1999-2000年民間預備提出民版課綱,以為官版課綱的競爭性設計。這一次十二年國教課綱,民間預備開始讓課程由教育人員的課程走向台灣社會的課程。修改大學法,廢除大學共同必修學分表,包含國父思想(三民主義),從以權為本的課程變成以科為本的課程

公共政策治理的核心影響力來自於兩個元素:勤奮的和大眾溝通、和社會各方的打磨實踐方案進而提升可行性。舉個例子來說,一開始大家都沒聽過反核的理念,但經過倡議團體自1985年來不斷地努力,民眾逐漸認識和理解此概念,開始會討論「非核家園」、不用核電台灣如何持續發電?

而現行的台灣,已經超過20年沒有文官提出重要的政策倡議,因為在現行的制度底下,政治人物自行提出倡議與改革的風險太高,媒體開放、民眾易抗議,如歷年教育部長曾提出大學學費調漲政策,造成民眾直接到教育部抗議;國家課綱欲調整時,也有民眾到教育部與國家教育研究院前抗議。在這樣的狀況下,要推進政策的調整,更有力的推動模式是由倡議者負責倡議,與大眾持續溝通、創造理解後由文官採用,進而降低其政治風險。這是台灣常民政治發展出來的優勢。

二、廣宣文案

📣 一起參與公共教育治理,推動教育公平多元發展!

教育是國家發展的根基,直接影響著國家的未來發展。而公共教育的品質和公平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 #公共教育經費的分配與使用,若未能有效配置,不僅影響教育體系的運作,也制約了整體社會的進步發展。

台灣長期有公私/ 官民協力的歷史,因此公共教育經費的分配治理一直有民間團體監督與審議的機制,讓民間代表參與「教育經費基準委員會」和「教育經費分配審議委員會」,代表現場親師生多方發聲。

本次工作坊將由歷年民間代表分享兩委員的運作願景與審議機制,希望藉由本次培力,讓更多下一代青年 #參與台灣公共教育經費的治理與審議,成為引領台灣教育發展的新力量!|

——#教育經費公共參與工作坊—— 活動時間|2024年7月13日 09:00-16:30 活動地點|台北市和平實驗國小(台北市大安區敦南街76巷28號 主辦單位|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振鐸學會、臺北市和平實驗國民小學 👉報名連結|http://urclass.net/AL/courseListWallR.php

三、工作坊內容

教育是國家發展的根基,直接影響著國家的未來發展。

而公共教育的品質和公平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公共教育經費的分配與使用,若未能有效配置,不僅影響教育體系的運作,也制約了整體社會的進步發展。

台灣長期有公私/ 官民協力的歷史,因此公共教育經費的分配治理一直有民間團體監督與審議的機制,讓民間代表參與「教育經費基準委員會」和「教育經費分配審議委員會」,代表現場親師生多方發聲。

本次工作坊將由歷年民間代表分享兩委員的運作願景與審議機制,希望藉由本次培力,讓更多下一代青年參與台灣公共教育經費的治理與審議,成為引領台灣教育發展的新力量!

簡介:
活動時間|2024年7月13日 09:00-16:30
活動地點|台北市和平實驗國小(台北市大安區敦南街76巷28號)
主辦單位|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振鐸學會、臺北市和平實驗國民小學

時間 活動 講者/引導者
09:00–10:15 教育經費兩委員的作用與相關工具箱 丁志仁

(教育再公共化聯盟執行長)

10:15–10:30 休息
10:30–11:45 教育經費兩委員的審議經驗與操作願景 謝國清

(教育再公共化聯盟召集人)

11:45–13:00 午餐休息
13:00–14:00 Open Space 1 全體參與者
14:00–14:10 休息
14:10–15:10 Open Space 2 全體參與者
15:10–15:20 休息
15:20–16:30 綜合討論 全體參與者

工作坊效益

  1. 提升認知:提高青年對教育經費的公共治理的運作模式與重視程度。
  2. 促進參與:培養未來能積極參與教育公共治理的青年生力軍。
  3. 建立網絡:促進參與者之間的交流和合作,建立一個關注教育經費治理的青年網絡。

工作坊助理:沈潔伃、范智鈞、游士賢

捌-7、流域學校

ㄧ、發起背景及內容探討

宜蘭有得天獨厚的水環境,是臺灣唯一沒有水庫也不致缺水的地方。宜蘭也有底蘊雄厚的環境意識,愛護鄉土的精神是宜蘭人的驕傲。而滋養著宜蘭這片土地的母親之河們,背後埋藏著甚麼樣的河川生命故事呢?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自2017年發起流域學校聯盟,串聯全國各地關心河川議題夥伴,各自於認養的河段持續發展多元豐富的學習活動。今年全促會與羅東社大、宜蘭高中、宜蘭惜溪聯盟等在地夥伴合作,邀請宜蘭流域滿懷熱情的行動者們,擔任此次營隊的講師、工作人員,或是近身與同學們互動的青年隊輔,共同促成了一場4天3夜的「宜蘭流域地方知識學高中營」。

水宜蘭營集結了一群對宜蘭這片土地的流域滿懷熱情的行動者們,構築宜蘭整體水文化與水環境知識。營隊課程有四個重要元素,分別為文史變遷、河相學、生態與行動經驗,營隊前期安排營隊的重要先備知識,帶領大家從文史的視角建立宜蘭流域整體觀,從河相學了解河川自然營力與形貌成因,認識宜蘭溪流與生態的重要關係與豐富面貌,並從蘭博館策展思維認識水的敘事與乘載的文化行動意義,建立對宜蘭水文風土的新理解,回看自身與宜蘭的連結。

藉由一條溪的完整學習設計,建立解讀河溪的知識框架,選定宜蘭最後一段野溪——大湖溪為主題,以單車與溯溪的方式實地踏查,透過多方關係人座談認識大湖溪保育行動經驗。宜蘭各具特色的河溪環境與精彩的在地守護組織的行動經驗,也邀請到近年民間守護行動的代表分享大溪川、52甲溼地、安農溪與阿里史溪的議題與深度觀察。

除了精彩課程與深度走讀之外,也安排宜蘭流域的音樂之夜,透過創作體會流域動人的力量,將在最後一天彙整營隊過程的觀察與發現,將以小組為單位分享學習任務「環境誌」的內容,協助同學歸納與彙整營隊裡豐富的觀察與發現。將邀請宜蘭講者、在地學校老師與家長們參與及回饋。強調課程互動及小組討論時間,希望能提供同學自發與探索空間,習得運用於生活或自主學習的知識與方法。

在認識世界之前,一起學習如何擁抱家鄉,期待水宜蘭高中營作為一個契機,打開對於宜蘭流域的多元視角與互動經驗,觸發高中生對於水議題的興趣、關注及探討,往後持續探索宜蘭流域知識的豐富內涵。

二、辦理方式及學習核心

以集中4天3夜之營隊方式進行,以建構宜蘭流域地方知識學為核心,並以文史/變遷、生態、行動經驗、河相作為四大元素,進行相應的議程設計。

●      核心元素對應的議程設計

元素 議程設計
文史/變遷 【講座】宜蘭水學整體觀-宜蘭惜溪聯盟康芳銘召集人

【踏查】蘭陽平原水環境/水地景巡禮-宜蘭惜溪聯盟康芳銘召集人

生態 【講座】

宜蘭溪流生態整體觀-宜蘭大學生物技術與動物科學系陳永松教授

從策展認識宜蘭的水與生態-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陳碧琳館長

【踏查】

大湖溪生態走讀-宜蘭高中生物科陳賢賓老師、宜蘭高中地理科徐銘鴻老師、宜蘭大學生物技術與動物科學系陳永松教授、宜蘭惜溪聯盟康芳銘召集人

河相 【講座與分組實作】河相學-中興工程顧問公司工程美學中心楊佳寧博士
行動經驗 【講座】

大湖溪流域保育行動經驗-在地關係人分享-宜蘭惜溪聯盟康芳銘召集人、羅東社大吳國維校長、內城社區發展協會簡裕鴻總幹事

【宜蘭水議題組織行動經驗】

大溪溪-文字工作者胡冠中老師

52甲濕地-荒野保護協會宜蘭分會楊欣惠老師、宜蘭縣文化協會郭稟翰常務監事

安農溪-宜蘭縣安農溪總體發展協會代表

蘇澳鎮阿里史溪-蘇澳KPI張台賜共同創辦人

三、議題盤點

溪流名稱 相關政府單位

與計畫

守護組織 議題
大湖溪 一河局/礦務局/宜蘭縣政府/自來水公司 宜蘭惜溪聯盟、羅東社大與內城社區發展協會等組織 地下水、採礦、農地重劃、水環境改善
大溪溪 水保局 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觀察家生態顧問有限公司 生態、獨流入海型河川
52甲濕地 營建署/宜蘭縣政府 宜蘭惜溪聯盟、荒野保護協會宜蘭分會等組織 生態系統服務、土地利益衝突
安農溪 一河局/前瞻計畫 宜蘭縣安農溪總體發展協會 民間河川環境營造與認養
蘇澳鎮阿里史溪 前瞻計畫 蘇澳KPI 都會型河川議題

四、營隊議程

第一天 112/8/12(六)

地點 時間 主題
 

宜蘭

高中

 

0800-0830 報到
0830-0930 破冰與小組時間
0930-1000 開幕引言
1000-1200 【河相學】專題講座與分組實作

楊佳寧(中興工程顧問公司工程美學中心博士)

1200-1330 午餐
1330-1730 【蘭陽平原水環境/水地景巡禮】戶外踏查

康芳銘(宜蘭惜溪聯盟召集人)

1730-1830 晚餐
1830-1930 【環境誌】專題講座 徐銘鴻(宜蘭高中地理科老師)
1930-2030 【小組時間】課程內容回顧與心得分享
2030– 盥洗休息

 

第二天 112/8/13(日)

地點 時間 主題
宜蘭

高中

0800-0900 早餐、小組時間
0900-1000 【宜蘭溪流生態整體觀】專題講座

陳永松(宜蘭大學生物技術與動物科學系教授)

1000-1100 【從策展認識宜蘭的水與生態】專題講座

陳碧琳(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館長)

1100-1200 【綜合座談】

陳永松(宜蘭大學生物技術與動物科學系教授)、

陳碧琳(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館長)

1200-1300 午餐、小組時間
1300-1400 【宜蘭水學整體觀(一)】專題講座

康芳銘(宜蘭惜溪聯盟召集人)

1400-1600 【宜蘭水議題組織行動經驗】專題講座

專題講座(每主題分享20分,共80分)、綜合座談(40分)

分享者:

大溪溪(自由工作者胡冠中老師)

52甲濕地(荒野保護協會宜蘭分會楊欣惠老師、宜蘭縣文化協會郭稟翰常務監事)

安農溪(宜蘭縣安農溪總體發展協會代表)

蘇澳鎮阿里史溪(蘇澳KPI張台賜共同創辦人)

1600-1700 【營隊任務分組】

介紹小組導師與隊輔專長,

協助同學媒合興趣主題形成環境誌任務分組

1700-1800 晚餐
1800-1900 【宜蘭水學整體觀(二)】專題講座

康芳銘(宜蘭惜溪聯盟召集人)

1900-2000 【音樂之夜】

宜蘭在地流域創作分享-《噶瑪蘭ㄟ珍珠》流域歌曲

石乃丰(宜蘭縣政府教育處國教輔導團國中藝術領域專任輔導員與宜蘭三星國中視覺藝術教師)

2000-2100 【小組時間】

課程內容綜整回顧與心得分享,

隨隊老師與隊輔協助小組討論環境誌呈現形式與主題

2100- 盥洗休息

 

第三天 112/8/14(一)

日期 時間 主題
宜蘭高中/大湖溪流域 0800-0900 早餐、小組時間
0900-1200 【大湖溪生態走讀】實地踏查

水下生態與濱溪帶植物觀察|騎腳踏車、青蛙裝溯溪

陳賢賓(宜蘭高中生物科老師)、

徐銘鴻(宜蘭高中地理科老師)、

陳永松(宜蘭大學生物技術與動物科學系教授)、

康芳銘(宜蘭惜溪聯盟召集人)

1200-1300 午餐、小組時間
1300-1500 【大湖溪流域保育行動經驗-在地關係人分享】

講座(每位分享人分享15分,共60分)、綜合座談(60分)

主持人:吳國維(羅東社大校長)

分享者:簡裕鴻(內城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

陳建志(羅東社大植物高級班講師)、

李光平(深溝水源生態園區志工隊隊長)、

經濟部水利署第一河川局代表(邀請中)

1500-1730 【分組探秘】實地踏查

小組依主題興趣進行深入實地探查,

蒐集環境誌任務所需田野資料

1730-1830 晚餐
1830-2030 【導師之夜】

隨隊老師與隊輔協助小組任務討論

2030– 住宿

 

第四天 112/8/15(二)

地點 時間 主題
宜蘭

高中

0800-0900 早餐、小組時間
0900-1200 【環境誌小組任務】

小組討論時間

1200-1300 午餐
1300-1530 【結業式】

小組任務發表、講師回饋、頒發學習證書

15:30- 大合照、賦歸

五、微社群後續運作

透過112年宜蘭高中營的辦理,集結羅東社大、宜蘭高中、宜蘭惜溪聯盟等社群夥伴對於本議題的投入。113年由宜蘭高中作為主要統籌者,持續辦理第二屆宜蘭流域地方知識學高中營。於此過程中,亦可見社群夥伴在課程結束後的持續連結,112年擔任隊輔角色的青年,到了113年的營隊中也以講師及工作者的身份參與其中。後續,本會亦持續與宜蘭在地的青年社群及NPO在流域課題上進行各式行動連結,包含名水百選、社區GIS、水文化等課題之探討。

玖、計畫效益

一、以社群發展的形式,連結社大工作者/講師以青年學習為關注對象,啟動社大未來對於青年彈性學習需求的發展及持續精進。並藉此回應社大學員人口結構轉型之課題,促進社大開發符合當代年輕人需求之規劃。

二、開設6門回應台灣社會課題的課程,並另外成立1主題之微社群,以課程捲動微社群之建置,增加面對當代適應的終身學習內容,促使學習者在回應自身需求的學習當中,亦能更加了解社會情勢,作為建置整體社會面對未來發展的基礎。

三、透過針對青年學習者之訪談及問卷調查,分析青年彈性學習需求,建構對於當代青年彈性學習需求的認知,完成社大推動青年彈性學習發展報告,作為未來持續推動相關課題的基礎。

拾、社大推動青年彈性學習發展結論與建議

本計畫分為兩階段進推動,第一階段以青年學習需求調查及網絡串連建置為主要目標,奠基社大開展回應青世代學習相關工作之基礎;第二階段為課程開設,集第一階段累積之資訊、網絡、師資,以實際開課為行動,推動社大發展青年彈性學習的具體進展。第一階段調查及網絡建置之成果,作為第二階段課程開設及規劃的參考依據;第二階段課程開設之情形,亦可針對第一階段調查分析結果進行驗證。

一、福格行為模型原理解說

右圖叫「福格行為模型」,簡單表述為「B=MAT」,即任何行為只會發生於「動機」「能力」「提示」三個要素同時出現的時候。

兩個區域,它首先考慮兩個維度:

  1. 縱軸代表「動機」,人對一個行為的動機越強,越容易行動。
  2. 橫軸代表「能力」,人受限於時間、金錢、體力、專注力、人脈…等限制,不是有動機就有能力去追求的。

綜合以上兩者,得到中間這條曲線,它叫做「行動線」。行動線的右上代表我們有動機也有能力去做的事;行動線的左下代表我們或許動機不足,或者力有未逮,所以不會去做這件事。

提示和前面兩者不一樣,它要麼有,要麼沒有。在行動線右上時,它如果出現,我們就會去做。舉例來說:你昨晚沒睡飽,需要提神,這是動機; 7-11 咖啡一杯 55 元,你買得起,而且店面就在上班的路上,路過去買也很方便,這是能力;剛好這個時候呢 7-11 透過手機發給你一張咖啡優惠券,這個就是提示了;動機、能力、提示三大因素都出現,必須來一杯了。你的購買行為於是就這麼發生。不睏的話你不會買,沒錢你不會買,手機沒跳優惠券,你多半在想其他事情,也不會買。

在當代社會中,「人」其實是被「想做的事」與「能做的事」所淹沒的,其中的絕大部分皆因為須要注意的事太多而沒有發生,而「提示」常常扮演臨門一腳的角色。

其實了解「福格行為模型」,對建構生活中的好習慣,通常很有用,例如:早晨起來固定運動……。


二、以福格行為模型構成聯絡網

聯絡網要促成特定行為發生,主要須要進行兩件事:

  1. 找出行動線與其右上的「提示反應區」,這一點可以透過過濾掉動機不夠或力有未逮的人群來達成。
  2. 建立提示系統,穩定、可靠地向「提示反應區」中的目標群體發送「提示」。右圖的聯絡網就是一種穩定、可靠的提示發送系統

右圖中:

  1. T1 是整個「小聯絡網」的「線頭」,每張「小聯絡網」只有一位。
  2. 由 T1 聯絡兩位 T2 ,和一位「提示接受對象」成員。
  3. 兩位 T2 各聯絡三位 T3 ,六位 T3 再各聯絡三位「提示接受對象」。
  4. T1、T2、T3 (虛線方框內),負有「系統性放送提示」的「責任」,所以應致贈酬謝。
  5. 虛線方框外即是「提示」要放送的對象。
  6. 一個小型聯絡網共 28 人,其中約三分之一是聯絡員。整體構成一個「可靠」的提示發布系統。

匯集若干個小型聯絡網就可以構成整個社群聯絡網。


三、以聯絡網支持線上課程的群眾基礎

目標:

  1. 讓網中人都有上線確認參與。
  2. 讓「名目聯絡網」與「實質聯絡網」兩者合一。
  3. 相較網中人,聯絡人太多時,聯絡人可以新認之前報名的討論者為下線,使聯絡人與網中人的比例大約為一比三。

原則:

  1. 當事人有上線確認參與網中人、擔任聯絡人的意願。(立約承責)
  2. 聯絡人邀請其下線建立 line 友人時,受邀者拒絕回應,算無意願參與網中人或擔任聯絡人。
  3. 聯絡人可以簡化流程,但是請不要打破福格式聯絡網的結構。
    • 傳訊內容以「訊息傳遞列表」為準。
    • 上下線傳訊的鏈條,可以是 line、 messenger 、 email、discord,只要是上下線諸人皆有在用的社群軟體即可。
    • 上下線請建群,且該群只包含上下線,上下線彼此沒那麼熟沒關係,相互知道背景即可。運用同梯固有的 line 群廣播訊息被允許,但不能取代上下線的專屬建群。
    • 上線傳訊可以改寫跟簡化訊息,但請附訊息原始連結。
  4. 聯絡網整編期間,可以複式聯絡。

四、結論與建議

聯絡網能發揮功能的要件

聯絡網不用太大,但動作要落實

近似的動作要求標準

是一對一聯絡,不是在群組中貼活動貼文

映對到實體的人際關係 / 以實體的人際關係為基底 / 不能一切都是虛擬的或線上的

多元的通路而不是只用 line

  • 受聯絡者會看的主群軟體不一定須要相同

行政資源:

  • 提示(trigger)管理
  • 有資源池更好

透過酬謝激勵聯絡網的諸節點

能突破同溫層嗎?

從實體互動到社群擴散

隨著網路普及,資訊傳播方式也日益多元,本報告將現今的網路資訊傳播方式分為五個等級。

第一級:實體一對一或三人以內的聚會方式

此為最傳統的資訊傳播方式,透過面對面的交流,進行資訊的傳遞。這種方式的優點是傳播效果佳,且能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缺點是受限於時間與空間,且傳播範圍有限。

第二級:在實體活動發傳單

此為傳統的資訊傳播方式,至今仍有一定的效果。這種方式的優點是成本低廉,且能快速觸及大量潛在受眾;缺點是傳單易被丟棄,無法掌握傳播效果,難以評估活動的效益。

第三級:社群軟體有準備好通路,用個別一對一資訊傳播的方式

透過社群軟體的私訊功能,將資訊傳遞給特定對象。這是一種兼具傳播精準與客製化溝通優點的資訊傳播方式。

第四級:透過某種社群軟體,針對有特定對象(群)的貼文

透過社群軟體的社團或群組,可以將資訊發布給特定群體,優點是可以有效觸及目標受眾,且能引起群體討論,但缺點是需定期經營維護。

第五級:透過某種社群軟體,沒有特定對象(群)的貼文

社群軟體的公開貼文是一種將資訊發布給所有追蹤者或公開瀏覽者的常見方式。其優點是傳播範圍廣泛,且能吸引潛在受眾;缺點是難以掌控傳播效果,且易受社群演算法影響。

108048臺北市萬華區中華路二段364巷24弄46號地下室

電話:02-66050919

傳真:02-23685174

http://www.napcu.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