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額募款核心文宣/共用/2版: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福留子孫
跳轉到: 導覽搜尋
三、我們正在幹嘛
一、我們是誰(自主學習公共化連線)
第 1 行: 第 1 行:
 
[[分類:小額募款核心文宣]]
 
[[分類:小額募款核心文宣]]
===一、我們是誰(自主學習公共化連線)===
+
===一、我們是誰===
 
我們是自主學習公共化推動連線(簡稱自動連)
 
我們是自主學習公共化推動連線(簡稱自動連)
  

2024年9月5日 (四) 16:20的修訂版本

一、我們是誰

我們是自主學習公共化推動連線(簡稱自動連)

由一群希望推動自主學習能夠在全台灣落實的17個組織共同發起,包括:

  1. 教育再公共化聯盟
  2. 中華民國振鐸學會
  3. 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
  4. 自主學習促進會
  5. 孩籽實驗教育協會
  6. 台北市立和平實驗小學
  7. 哈柏露塔實驗教育機構
  8. 身生實驗教育機構
  9. 1221未來教育發展協會
  10. 5歲都要懂的國際觀
  11. 五明國際學苑
  12. 原來學苑實驗教育機構
  13. 社團法人臺灣厭學者引路協會
  14. 新莊社區大學
  15. 魚水教育催化劑
  16. 島島阿學學習社群
  17. 青醒人

二、我們想幹嘛 / 整個plan

自動連有三大目標:

  1. 教育的自主學習公共化:推動自主學習公共化漸次在實驗教育與體制學校落實。
  2. 促成青年世代團結:邀請更多年輕參與在中觀與宏觀層次上的教育系統變革。
  3. 復振台灣教育領域的常民政治:促發更多公民參與教育社會運動,並找到永續發揮影響力的位置。

三、我們正在幹嘛

  1. 在行政院教育經費基準委員會中提案「自主學習支援人力」應納入教育經費計算
    自動連的執行秘書丁志仁(振鐸學會理事長)身為行政院教育經費基準委員的委員,已在2023年提出研議將「自主學習支援人力」納入教育經費計算裡,即除了「教學人力」、「行政人力」外,需新增「自主學習支援人力」。 如果不這麼做,台灣未來的教育經費仍會以教科書統一教學為教育經費計算基準。此提案雖未能立刻通過,但教育部長指示可辦理委託研究,將研究成果提委員會後持續討論。

    下一步行動:與國教署、政治大學教育學院侯永琪教授合作,研究和設計新的教育品質指標,將評鑑標準從學科分數轉向為自主學習

  2. 持續參與教育部教育經費分配審議委員會
    教育經費分配審議委員會每年負責審議台灣321項,從國教、高教、社教到綜合約莫九百億的教育補助要點。 委員的工作即為搜集民間意見,並檢視現有補助要點是否有需修正之處、預算編列增修合不合理,如我們發現「推動國際教育經費作業要點」未增列實驗教育學生,故在委員會上提出修正意見,應納入以保障學子權益。

    下一步行動:持續舉辦教育培力工作坊,培養更多新世代的教育財政人才,以鞏固現有300多項補助要點。此外建立補助要點平台,讓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這個平台了解自己可以申請的補助,或是未來需要增列補助要點的項目有哪些。

  3. 創建「自主學習帶領者培力計畫」,幫助教育現場轉型
    教育部國教署的國中小組課程科已補助我們辦理「自主學習帶領者培力計畫」,帶領現場教師學會自主學習的教學引導模式。 目前已開發出的自主學習課程樣態已有15種,期望教師能由傳統學習漸次構築教師導學、學生自學、分組內外相互學習等多元互動模式,以建立起台灣的自主學習典範。

    比較 自主學習典範 公校學習典範
    概念 「資深學習者」陪伴、嚮導、教練「資淺學習者」 有知識和技能的「老師」,傳授知識和技能給還不會的「學生」
    作法 學生往前 教師後退一步
    學習動機 鼓勵學生的內在動機,增加參與度和興趣。 學生的動機可能更多來自外在壓力,如分數、成績和標準化考試。
    學習
    主動性
    讓學生自己有能力調動資源來解決問題,
    教師扮演陪伴者,提供工具、資源的管道給學生。
    格式化學生,請他們認真「聽課」,
    由老師做一切的教學布署與資源分配
    課程結構 課程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和需要調整。 課程內容和結構通常是固定的,
    由教育機構或政府機構預先設計。
    教學方法
    和評估
    強調探究式學習、項目式學習和實踐活動,
    評估方式更加多元,包括自我評估和同儕評估。
    給一個大方向指引,並給予豐富的學習環境與資源,
    讓學生可以運用並解決問題。
    多以講授式教學為主,評估方式通常依賴標準化考試。
    教學方式可以稱之為「導向飛彈」,有數個需學生達到的目標,
    以學生有無達成來評價學生的學習狀況。
    知識媒介 電波媒體 / 網路 / AI 機構(如學校)中的老師
    知識折舊 知識、技能折舊極快,需用群學、共享來抵銷知識折舊 系統內知識技能折舊慢,可以靠傳統師培和老師
    人際關係 群學的個體互相聽懂後就可以平行分工,

    成員會共振,正能量>負能量就會螺旋向上。

    不同學生要做出近似的動作,受老師統一指導與比較,

    有人聽不懂課程還是會繼續,個體被送去補救教學。
    一個學生不學,通常只影響自己。

    開門
    辦教育
    善用跨校間老師、同學、校外達人
    獨立教育工作者
    把台灣當成一所沒有屋頂的大學校
    靠校內老師、校內資源


    下一步行動:透過連結體制內的教師社群,包括社區大學總計210位教育工作者、及補助22縣市政府精進計畫共計134個跨校(區)社群/ 策略聯盟,以建立連結增進交流並突破同溫層困境。

  4. 推動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補助推動實驗教育補助要點草案
    為了推動在台灣推動自主學習典範,目前教育部國教署國中小組偏遠暨創新科已選定項目,決定在實驗教育中先行辦理自主學習補助要點,補助內容如下:

    補助項目 補助對象 大致基準 備註



    1.組課共學 學校、機構、團體、自學生

    1. 學校在現有的補助基準下外加 10%
    2. 其他對象以每生每學期 1.2 萬為上限
    3. 支應項目:出席費、諮詢費、鐘點費、
    講座鐘點費、勞工保險費、勞工自行提撥
    之退休金及代理教師或非公教人員平安保
    險之保險費、印刷費、交通費、住宿費、
    膳費、場地費、教材教具費、資料集費、
    學生平安保險之保險費、全民健康保险補
    充保險費及雜支,或其他相關必要費用。
    4. 講師費提高到每節 2000 元

    2.共組同好社團 學校、機構、團體、自學生
    3.開設適性選修課程 學校、機構、團體、自學生
    4.專家、達/職人教學支援 學校、機構、團體、自學生
    5.場域實習 學校、機構、團體、自學生



    1.聘用專業輔導人士 學校、機構、團體、自學生
    2.輔導師資養成/增能研習(輔導人才增能研習) 實驗教育學校 / 機構 / 團體
    3.特殊療育(如藝術治療)課程、活動 學校、機構、團體、自學生


    下一步行動:擴大自動連夥伴,拜訪各縣市教育局處,實際推演補助要點的實踐做法

四、為什麼需要「自主學習公共化」

在當前的台灣社會,教育體制面臨著因循守舊與不足以應對未來社會挑戰的困境。 「自主學習公共化」的推動,正是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並滿足學生、社會及未來的需求。

傳統教育過於重視標準化測驗和單一知識的灌輸,忽略了學生個別的學習需求與多樣性;自主學習則強調以學生為中心,鼓勵學習者主動探索,發展批判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有助於培養學生成為終身學習者。

同時,自主學習的公共化的目的之一在於促進社會公平。台灣的教育資源分布不均,城鄉差距明顯,推廣自主學習,能使所有學生不論背景和地區,都能接觸到多元化的學習資源,實現教育機會均等。自主學習提供了一個平台,讓學生能夠自由選擇學習內容,發展興趣,從而適應未來多變的社會環境。

五、沒有友軍的原因

台灣解嚴前,經濟發展集中於政府主導的進出口工業,強調「經濟優先、政治穩定」。社會結構高度層級化,財富與權力集中於少數精英階層。政府實行威權統治,壓制異議,民眾政治參與有限,主要關注個人經濟發展和生活改善。

在台灣走出戒嚴的過程中,培養出強大「常民政治」的傳統。

解嚴後,經濟結構逐漸轉型,從勞力密集產業轉向科技、金融服務等高附加價值產業。隨著全球化的影響,社會分層更加明顯,貧富差距拉大,社會多元化趨勢增強。政治方面,民主化進程使公民參與成為可能,言論自由和結社自由大幅擴展,民眾對政治的關注從經濟利益轉向社會正義、環境保護等議題。

人民對公共政治的態度從被動轉為積極,開始關注政策透明度與政府問責。社會運動興起,公民意識抬頭,民眾不再僅是政治的旁觀者,而成為公共政策的參與者與監督者,逐漸形成多元、民主的社會氛圍。

台灣高度金融資本主義化,延續了解嚴後經濟與社會結構的轉型。社會結構更加分化,貧富差距明顯擴大。過去在解嚴後初期,經濟轉型帶來了一定的社會流動性,但在當前金融資本主義主導下,財富持續向少數精英集中,中產階級逐漸萎縮。資產階級藉由金融投資與房地產等手段迅速累積財富,工薪階層則面臨工資成長緩慢與生活成本上升的壓力,社會階級固化的問題日益嚴重。

此外,人民對於公共政治的態度也隨著金融資本主義的深化發生轉變。

解嚴後至今的民主化進程使得民眾對於公共政策更加關注,然而在高度金融化的現今,資本力量對政策制定的影響越來越大,政府在制定經濟政策時常顧及金融市場與跨國企業的利益,導致資本對於公共政策的主導地位超越了民眾的實際需求。

儘管公民意識仍然強烈,但面對金融資本的影響,民眾的政治參與感日益疏離,尤其是在社會正義與經濟公平議題上,矛盾更加突出。 在這樣的背景下,台灣現今的金融資本主義化帶來了社會分化、階級固化、以及民眾對於公共政策疏離感的問題,挑戰台灣過去經濟轉型與民主化過程中的進展與理想。

在這樣的環境下,青年世代越來越沒有「本錢」去從事如同當年解嚴世代的社運,生活無法支撐。費時費神的抗爭運動難以在時間內讓民眾感受到改變,使得更多有想法的人更願意去從事職業政治,而不是回到基層公民參與的社會運動甚至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