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小額募款核心文宣: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第 108 行: | 第 108 行: | ||
<li>青年世代不再需要常民政治了嗎? | <li>青年世代不再需要常民政治了嗎? | ||
<dl><dd> | <dl><dd> | ||
− | |||
A:剛好相反,當前台灣的青年世代,較諸過去,更需要青年世代團結,更需要常民政治。 | A:剛好相反,當前台灣的青年世代,較諸過去,更需要青年世代團結,更需要常民政治。 | ||
</dd></dl></li> | </dd></dl></li> | ||
第 114 行: | 第 113 行: | ||
<li>憐我青年,憂患實多 | <li>憐我青年,憂患實多 | ||
<dl><dd> | <dl><dd> | ||
+ | <div style='float:right'><img src='http://jendo.org/uploadFiles/譚翰駿/常民政治結構圖及微社群_0807灰階.svg' width=600 height=450 /></div> | ||
A:青年世代面臨的挑戰: | A:青年世代面臨的挑戰: | ||
#全球暖化 | #全球暖化 |
2024年9月6日 (五) 10:36的修訂版本
- 我們是誰
- A:四道陣線:振鐸 / 教育再公共化聯盟 / 自主學習公共化推動連線 / 福留子孫運動(台灣的公共政策治理走向中間偏左的方向)
- 我們想幹嘛?
- A:這一輪推動主要以小一到高三為範圍,並不包括學前教育與大學教育。
有三個主要目標:- 推動自主學習公共化在實驗教育與體制學校落實。
- 促成青年世代團結。
- 復振台灣教育領域的常民政治。
- A:這一輪推動主要以小一到高三為範圍,並不包括學前教育與大學教育。
- 我們正在幹嘛
-
A:
- 如右圖,我們正結合各路友軍,共同去推動前項的三個目標。打個比方就是找一個「梁山泊」,立一根「替天行道」的旗子,請各方的好漢,一起來聚義,以推進相關的基礎研究、蒐集與累積現場的實操經驗、發展組織、對同胞解說論述與進行廣宣、營造與維持政策影響力…。
其中「教育再公共化聯盟」扮演著樞鈕的角色,養著一個工作小組(約15人),每天消化掉工作清單中的大量工項。 - 最近正在策畫並推進各地說明會:
- 2024.9.22 宜蘭說明會一:主辦,傅心怡;接應:譚翰駿
- 2024.?? 宜蘭說明會二:主辦,周樂生;接應:
- 2024.10.4 台東說明會:主辦,丁志仁;接應:游士賢
- 2024.?? 台中說明會:主辦,施采邑(陳東玉);接應:范智鈞
- 2024.?? 高雄說明會:主辦,任懷鳴、蕭典義;接應:范智鈞
- 2024.?? 台北說明會:主辦,黃志順;接應:林芸伍
- 如右圖,我們正結合各路友軍,共同去推動前項的三個目標。打個比方就是找一個「梁山泊」,立一根「替天行道」的旗子,請各方的好漢,一起來聚義,以推進相關的基礎研究、蒐集與累積現場的實操經驗、發展組織、對同胞解說論述與進行廣宣、營造與維持政策影響力…。
-
A:
- 為什麼需要「自主學習公共化」:
-
A:從教育的本質與教育的當代適應,有以下四個理由。
- 簡單比方,傳統的公校應試教育猶如飼料雞典範,而自主學習猶如土雞典範,土雞典範優於飼料雞典範。
- 生成式 AI 須要新的教育生態:如「Go Basic」;透過 AI 讓學習者成為最懂行的「外行人」;透過群學,借重天下人的資源來優化學習。
- 少子化=>學生每年單位成本翻了不止一倍,已達每生每年 20 萬;
- 實驗教育對自辦義務的正當性爭奪:憲法規定國民教育免費 => 此權利實驗教育家庭也爭取享有。
- 在實驗教育中
補助項目 補助對象 大致基準 備註 學
習
資
源1.組課共學 學校、機構、團體、自學生 1. 學校在現有的補助基準下外加 10%
2. 其他對象以每生每學期 1.2 萬為上限
3. 支應項目:出席費、諮詢費、鐘點費、
講座鐘點費、勞工保險費、勞工自行提撥
之退休金及代理教師或非公教人員平安保
險之保險費、印刷費、交通費、住宿費、
膳費、場地費、教材教具費、資料集費、
學生平安保險之保險費、全民健康保险補
充保險費及雜支,或其他相關必要費用。
4. 講師費提高到每節 2000 元2.共組同好社團 學校、機構、團體、自學生 3.開設適性選修課程 學校、機構、團體、自學生 4.專家、達/職人教學支援 學校、機構、團體、自學生 5.場域實習 學校、機構、團體、自學生 輔
導
資
源1.聘用專業輔導人士 學校、機構、團體、自學生 2.輔導師資養成/增能研習(輔導人才增能研習) 實驗教育學校 / 機構 / 團體 3.特殊療育(如藝術治療)課程、活動 學校、機構、團體、自學生 但是此事仍面臨以下變數:
- 推動自主學習的政策方向會不會再轉變?
- 整個方案能否得到部內預算支持?
- 地方政府是否有誘因編列相應的配合款?
- 將補助對象細化到個人,在請款、核結是否有足夠的專業人力支持作業?
- 在體制學校中難在那裡?
- 會產生大量的偽自主學習/ 新規範:同行評價 / 結果論
- 從舉國體制到個人立約承責,如何轉變人們的思維與價值觀 / 用實施帶動準備
- 拆掉科層,轉為有機式的學習型組織 / 用老練地操作「有機型組課」取代
- 龐大的教育從業人員,接下來怎麼辦 / 只能用台灣社會的體量去淹沒教育界的 20 萬人
-
A:從教育的本質與教育的當代適應,有以下四個理由。
- 沒有友軍,Why?
- A:隨著台灣教育社運的主力「解嚴世代」年華老去,台灣教育的常民政治發展開展發生青黃不接的現象。由於以下四點原因,從微觀的角度看,青年的公共參與甚至比以前更為熱鬧。但是總是不會往中觀與宏觀的方向發展(改變法律與制度):
- 青年世代生計更為逼仄。解嚴世代成長於金融資本主義時代的早期,胡搞瞎搞日子總能過得下去;而青年世代成長時金融資本主義已趨成熟,並成為社會的主導力量,青年的勞動價值已追不上資產價格上漲,貧富落差更大。
- 青年世代一出生就什麼權就都有了。解嚴世代生長於警總年代,對上一輩的人來說若不出來帶領改革社會及國會,會深陷白色恐怖,所以會更主動去推動各種倡議。下一輩的人已經坐享其成果所以沒有更多動能。
- 附隨政黨是更快更爽的捷徑
- 「成不成自有天命在」的脈絡處境青年接受不了。微觀的公共參與成次花時間一定會有成就,然而花時間改變國家的法律制度未必能達到成果,無法發展成宏觀的公共參與。
- A:隨著台灣教育社運的主力「解嚴世代」年華老去,台灣教育的常民政治發展開展發生青黃不接的現象。由於以下四點原因,從微觀的角度看,青年的公共參與甚至比以前更為熱鬧。但是總是不會往中觀與宏觀的方向發展(改變法律與制度):
- 前十二個里程碑事件
-
過去四十年,台灣教育共發生了十二次的里程碑事件,這些里程碑事件的選擇標準如下:
- 由一或多個明確的事件構成
- 提供巨大的常民政治參與空間
- 改變了台灣教育的制度或生態
台灣教育十二個里程碑事件簡述
事件 年份 運作機構 重要參與者 簡述 影響 1 大學法修法 1987
~1994大學教育
改革促進會謝長廷、賀德芬、王九逵、陳滌清、王顯達、
劉源俊…1.由臺大、央大、成大、清華等教授成立促進會
2.提出「教授建議案」11點,800位各校教師連署
3.立院 1989.6.29 老委員支持政院版,甚至更保守
4.1989.9.28 舉行大學法的遊行
5.1993 年底完成三讀,1994 年元月公告實施1.大學自治,校長遴選
2.廢除大學共同必修學分表2 四一○遊行 1994 遊行籌
備團隊
人本教育
基金會黃武雄等 台灣民間團體於 1994.4.10 發起大遊行活動,並
成立四一〇教改聯盟持續推動。提出四項訴求:
1.落實小班小校
2.廣設高中大學
3.推動教育現代化
4.制定教育基本法1. 促成政府成立行政院教改會
2. 促成教育基本法立法
3. 促成降低中小學每班學生數3 行政院教育改
革審議委員會1994
~1996審議委員會 李遠哲、劉兆玄、林清江、黃榮村、曾憲政
周麗玉、張清溪、曹亮吉、陳伯璋、黃炳煌摩仿日本臨教審,1994年9月21日於行政院成立為
期兩年的臨時編組,在1996年12月2日提出《行政
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總諮議報告書》後解散。1. 使教育改革成為官方立場
2. 確立以鬆綁為教育發展路線
3. 得到名目編列1570億元的推動經費
(教育改革行動方案)聯絡人系統 曾憲政 4 家長會法治化 1989
~1994主婦聯盟 李美玲、竺鳳鳳、劉雲英、呂美鸞、萬佩萱
黃綉英、丁志仁、田光復、林文虎、李正三主婦聯盟教育委員會推動,起草「台北市中小學學
生家長會設置辦法」並在台北市議會通過。1997年
通過「臺灣省各級學校學生家長會設置辦法」,讓
家長能夠參與學校校務運作。1.之後台灣各級家長團體紛紛成立
2.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事務辦法通過
3.家長參與教育事務法難有進展5 師資改革 1989
~1995
~1999振鐸學會
教師人權
促進會謝長廷、丁志仁、石文傑、吳忠泰、張輝山、
張焯青…1.大法官 308 號解釋(1992)公立學校教師不適用公
務員服務法
2.《師範教育法》改為《師資培育法》(1994),普
通大學參與師資培育
3.《教師法》立法(1995)
4.教師會籌組運動1.公教分途
2.普通大學參與師資培育
3.公費改自費
4.分發改選聘
5.教師成立教師會
6.教師退休金由恩給制改儲金制6 社大成立
並發展1998~ 人本教育
基金會
社區大學
全國促進會黃武雄、陳水扁、顧忠華、蔡傳暉、林孝信、
張捷隆、林朝成、謝國清…1.1998年臺北市文山社區大學設立
2.1999年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成立
3.2002年《終身學習法》通過,社區大學入法1.普及平價的終身學習
2.發展地方學
3.講師層是一地達人的網絡
4.學員層是一地普羅的網絡
7 課程改革I 1993
~1999振鐸學會
教師人權
促進會翁金珠、彭百顯、李慶華、丁志仁…
一、1989年5月民間第一次參與國家課程標準討論
。
二、1993.12.25 翁金珠提出《國民教育法修正案》
教科書由教育部評鑑,縣市教師專業團體選
用。 1999.2.3 《國民教育法》修法成功:
1.課程與教科書改革
(1)課程標準改成課程綱要
(2)一綱多本,各出版社編書,政府審書
(3)教科書全面走向民編,經審查後學校選用
2.中小學校長由派任制改採遴選制
3.中小學重大校務應經校務會議議決
4.刪除國民教育以國家辦理為原則1.結束統編本教科書
2.中小學走向「校本」治理8 教育基本法 1994
~1999四一○
教改聯盟
人本教育
基金會翁金珠、朱惠良、范巽綠、林政則、蔡璧煌、
李慶華、黃武雄1.確立人民為教育權之主體,「學習權」置於「受
教權」之前。參考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
2.父母有對子女的國民教育選擇權
3.禁止對學生體罰及霸凌
4.教育對政治與宗教中立
5.中小學小班小校
6.保障教育經費
1.開啟 2014 年實驗教育三法立法
2.支持保障教育經費9 教育經費編
列與管理法1997
~2000人本教育
基金會
四一○
教改聯盟
中華民國教
育改革協會
全國教師會
促進會
927搶救教科
文行動連線
選教育當總
統行動聯盟
600個
教育團體眾教育團體負責人、劉進興、李慶安、朱惠良
林全、丁志仁1.1995年民間即著手起草《教育經費管理法》
2.1997.7.16~18國民大會凍結了原憲法第164條
3.1997.9.27 民間團體遊行並在國父紀念館前發動
5000名師生戶外教學(罷課)
4.1997.11劉進興提出《教育經費國庫負擔法草案》
5.1999.12 李慶安、朱惠良、范巽綠等跨黨派提出
《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草案》
6.2000年「選教育當總統行動聯盟」評許信良、朱
惠良為五組總統候選人第一名;陳水扁、呂秀蓮
為五組總統候選人第二名
7.選前兩天,陳水扁的競選團隊主動致電給教改團
體成員,表示願意支持其所提出「保障教育經費
占國民生產毛額(GNP)百分之六下限保障」
8.2000.6 各教育團體要求總統兌現承諾,否則將與
新政府決裂,同時發動大規模抗爭
9.教育團體與主計長林全協商以政府歲入 21.5% 為
政府教育經費編列下限
10.同時建立教育財政兩委員會,並實施地方教育發
展基金,以強化教育財政紀律1.教育經費平均每 4.4 年將增加約 1000
億
2.台灣教育發展不會受限於財源短絀
3.常民政治透過兩委員會參與教育財政治
理
4.教育各項支出成本越來越高10 九年一貫課程
(課程改革Ⅱ)1998
~2004
~2018總綱小組
七大領綱小組吳京、林清江、楊朝祥、陳伯璋、周麗玉
1.吳京請各學科掌門人在總綱制訂後再進場
2.原則上以能力指標取代學科知識內容
3.國中、國小整合成一套課程
4.合各科為七大學習領域
5.領域外另訂議題課綱
6.學校可通過課發會自訂課程
7.老師可以自編教材
8.學期課表取代週課表
9.民間團體主持若干領綱修訂
10.2001年試行、2004年全面實施1.與傳統師培的各學科掌門人結仇
2.確立學校在課程治理中的地位
(校本課程)
3.以符號系統劃分學習領域
4.確立「領域」「議題」兩大類課綱單位
5.確立老師可以自編教材或選用教科書
6.擴大混用週課表與學期課表
7.開始倡議「學習典範」取代「教學典範
」,但仍未穩固
8.開始倡議「親師生共學」
9.高中課綱拒絕銜接九年一貫課程的九年
級課綱11 十二年國教 2009
~2014
~全國家長
團體聯盟
人本教育
基金會
正確推動12
年國教參見
同胞列車馬英九、蔣偉寧、林淑芬、鄭麗君、陳學聖、
謝國清、史英、丁志仁、吳忠泰1.2009年,全國家長團體聯盟、人本教育基金會等
民間團體發起「712我要十二年國教」遊行
2.2010年教育部召開第八次全國教育會議,延長國
教年限為該會議的重要討論項目之一
3.2011年總統馬英九元旦談話宣布十二年國教將於
2014年上路
4.2011.9.26~10.10 53個民間團體發動「正確推動
十二年國教參見同胞列車」舉辨全台 16 場座談
5.2011.12修《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政府教育
經費下限由歲入 21.5% 提高至 22.5% ,每年新
增 200 億教育經費,支持推動十二年國教
6.林淑芬、鄭麗君提出民進黨版《十二年國教推動
條例草案》;陳學聖提出國民黨版《十二年國教
推動條例草案》
7.2013.7立《高級中等教育法》為十二年國教法源
8.2014年,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發布
9.2019年「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常被
稱為108課綱,課程改革Ⅲ)全面實施。
1.國庫每年支付 200 億反轉高中生家庭
社經逆分配(私立高中生免學費補助)
2.國中升高中逐漸走向免試
3.推動第三輪課程改革(參考左欄下圖)
4.高中生實施學習歷程檔案
5.大學入學更加走向多元入學12 實驗教育
三法立法2012
~2014
~保障教育
選擇權聯盟
振鐸學會
各地既存的
實驗教育團
體與家庭蔣偉寧、吳思華、林佳龍、黃志雄、莊國榮、
丁志仁、陳怡光1.2012.4.28,均優學習論壇提出「立法保障實驗
教育」開始推動立法
2.台灣智庫莊國榮與丁志仁、陳怡光以非公開座談
整合各既存的實驗教育團體意見
3.2012.11.7黃志雄提出國民黨版《實驗教育實施
條例草案》
4.2012.12.12林佳龍提出跨黨派版《機構實驗教育
實施條例草案》
5.2013.5.15林佳龍提出跨黨派版《家長自主教育
條例草案》《公辦民營實驗教育學校實施條例草
案》
6.2014.9 教育部提出實驗教育三法草案
7.2014.10.15 立法院趕在縣市長選舉前協商完成
所有實驗教育立法版本
8.2014.11.4,立法院完成實驗教育三法三讀1.人民可以動手打造符合自己需求的教育
台灣教育開始有了「教育自造」精神
2.加速自主學習典範論述與實踐的發展
3.啟發 108 課綱中的自主學習精神
4.台灣加速引進國際間的各種理念學校
5.讀經教育(聖經、佛經、儒經)合法化
6.開啟混搭式的國民教育支持模式
7.若干年後補習班辦理機構實驗教育
8.開啟自辦義務教育的正當性爭奪
9.逐步擴展國庫對「國民自造教育」的補
助
10.開啟教師端的自主學習帶領培力
11.為銜接「後AI公共教育」提供基礎
12.開啟「班本課程」的探索與發展台灣教育諸里程碑事件催化關係圖解
- 藍線代表過去十二個里程碑事件的相互關聯。
- 而「自主學習公共化」有機會成為第十三個里程碑事件。
- 紅線代表過去的里程碑事件如何影響「自主學習公共化」。
- 由左至右分為三個階段:
- (1)走出戒嚴:①~⑦
- (2)走向公共:⑧~⑩
- (3)典範轉移:⑪~⑫
- 其中的「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與「十二年國教」適合向青年世代當作宏觀公共參與的戰例解說。
※當前運用解說:
- 其中的「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與「十二年國教」適合向青年世代當作戰例解說
- 而:自主學習公共化可能是第 13 個里程碑事件
-
過去四十年,台灣教育共發生了十二次的里程碑事件,這些里程碑事件的選擇標準如下:
- 常民政治 / 復振常民政治
-
- 界定:一不當官二不參選的普通百姓,建立起參與及監督公共政策的機制。背後的意識型態是:揚棄青天,國家是人民的國家。
- 常民政治的優點:
- 較不容易「異化」。
- 規則健康:靠訴求被反復錘煉至缺點較少,以及倡議者勤於跟各方溝通建立影響力。
- 珍惜經費與資源。
- 使用較多的非科層組織,較能適應變遷,參與者動機與動能較高。
- 台灣公共政策治理的特性
- 職業政治與常民政治互補。
- 社運開創,政黨收割。
- 不靠青天領導。
- 走向公共:眾人之事眾人管,眾人之事眾人扛。
- 靠反覆微調解決問題。沒有大國麻木。
-
- 青年世代不再需要常民政治了嗎?
- A:剛好相反,當前台灣的青年世代,較諸過去,更需要青年世代團結,更需要常民政治。
- 憐我青年,憂患實多
-
A:青年世代面臨的挑戰:
- 全球暖化
- 貧富差距
- AI衝擊
- 習近平準備攻打台灣
今天,台灣的青年世代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全球暖化逐漸加劇,威脅我們的自然生態;金融資本主義導致貧富差距日益擴大,多數青年生活逼仄困頓;生成式AI快速發展,正逐步取代傳統職位,使得青年的就業前景愈發暗淡。更為迫切的是,對岸政權預備對台武力攻擊,本地青年目前擁有的政治權利與思想行動自由都可能在旦夕之間消失。
在這樣的環境之下,當今台灣的青年相較於過去,更需要團結起來,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為自己爭取一個較為有利的生存環境。 然而吊詭的是,需要熱心參與公共事務的當代青年,對於公共事務的關心卻遠比上一世代冷漠。根本的因素在於他們在金融資本主義之下生活困難,難有餘裕;享受前人已爭取完備的自由民主生活實難激發改變制度的鬥志;同時,在今日台灣的政治環境之下,有心投身社會運動者往往發現附隨現有政黨是最容易成功的捷徑,因而難以創造自己的格局。最後,改變社會需要宏觀的視野與無比的耐心,也無法預期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成果,我們看到今日台灣青年有理想肯努力者雖多,但他們所投身的多是能立見成效的、規模較小的事業。
幸而憂患雖多,希望隨之。例如我們提倡建立以能源為基礎的基本收入制度,這不僅能保障青年在經濟上的基本生活,更能激勵青年投身於創新與創業之中,從而帶動經濟的新動能與社會的正向改變。我們相信,透過實施這樣的制度,可以在未來形成一個更為公平、更具包容性的社會。
總之,台灣的青年需要一個強大的支持體系,讓他們能夠團結一致,積極參與公共事務,共同面對種種挑戰,推動必要的社會與政治改革。因此,我們發起這次的募款活動,希望集結社會各界的力量,支持青年的團結與公共參與。每一筆捐款,無論大小,都將直接用於支持青年參與公共事務的各種活動,如研討會、講座、工作坊等,以及推動政策倡議和社會運動。透過這些活動,不僅提升青年的公共參與能力,也為他們創建一個展示才能與實現夢想的舞台。
-
- 我們能提供給台灣的另一個願景 / 我們能提供給台灣教育的另一個願景
-
- 教育經費每四年會增加 1000 億,治理的新倡議因之容易在教育界中發起與立足。
- 教育每年 1000 億的補助款,幾乎可以投射給台灣任何重要的倡議。
-
- 請捐錢
「小額募款核心文宣」分類中的頁面
此分類有 5 個頁面,以下列出了 5 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