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在實驗教育中發展自主學習: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福留子孫
(→課後討論) |
(→課後討論) |
||
第 24 行: | 第 24 行: | ||
#*思儒: | #*思儒: | ||
#*鈴諭: | #*鈴諭: | ||
− | #* | + | #*士賢:分組:讓參與者互相腦力激盪,產生群學共振目的;報告:各組參與者從短時間討論中,歸納出此組參與者的想法,經由報告方式,讓其他組別成員也能得之資訊,也參與此組別的想法,達到群學目的。 |
#將今日上午課程海報成果,數位化放在 concept borad | #將今日上午課程海報成果,數位化放在 concept borad | ||
#如何改進 100~180 分鐘版 | #如何改進 100~180 分鐘版 | ||
#*思儒: | #*思儒: | ||
#*鈴諭: | #*鈴諭: | ||
− | #* | + | #*士賢:從分組討論時間中,首先感覺到大多學生對於今天主題內容不熟悉,沒有辦法一下子融入主題,但經由QA的對話方式,有點概念性的知識跑出來。 |
2022年12月30日 (五) 13:35的修訂版本
課前規劃
2022.12.30 8:10~9:50 共 100 分鐘
- 講義牆 會前
- 選組 10 min
- 上課規則與 etherpad 使用說明 5 分鐘
- 台灣實驗教育的由來 10 min
- 實驗教育四大群落與自主學習 10 min
- 自主學習四大元素 35 min
- 分組討論 30 min
- 資淺學習者參與學習治理的30個方法。
- 群學中的共振。
- 提到群學共振,你想到什麼?三個關鍵字(寫便利貼) 3min
- 自己學習與找人一起學有什麼不同?(寫便利貼) 3min
- 2~3人一組,分享「自己一個人學」與「和其他人一起討論一起學習」的差異。10min
- 根據剛剛的經驗,分享在討論模式中你體驗到的共振現象,好的共振是?壞的共振是?
- 同村共養教育 / 行動學習可以怎麼做?
- 每組三分鐘「極簡述」 10 min
- 後續的參與機會 10 min ,課後 wiki 紀錄連結
課後討論
- 後設反思,如:為什麼要分組?為什麼要報告?
- 思儒:
- 鈴諭:
- 士賢:分組:讓參與者互相腦力激盪,產生群學共振目的;報告:各組參與者從短時間討論中,歸納出此組參與者的想法,經由報告方式,讓其他組別成員也能得之資訊,也參與此組別的想法,達到群學目的。
- 將今日上午課程海報成果,數位化放在 concept borad
- 如何改進 100~180 分鐘版
- 思儒:
- 鈴諭:
- 士賢:從分組討論時間中,首先感覺到大多學生對於今天主題內容不熟悉,沒有辦法一下子融入主題,但經由QA的對話方式,有點概念性的知識跑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