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合橫國小週三進修: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五)用行動學習訓練學生的過程技能) |
|||
(未顯示同用戶所作出之6次版本) | |||
第 1 行: | 第 1 行: | ||
− | [[分類: | + | [[分類:上課或演講]]__NOTOC__ |
本文主要探討「自主學習典範」(土雞典範)下的課程與教學。 | 本文主要探討「自主學習典範」(土雞典範)下的課程與教學。 | ||
==兩岸體制外教育的狀況== | ==兩岸體制外教育的狀況== | ||
第 253 行: | 第 253 行: | ||
33560×6=201360 | 33560×6=201360 | ||
− | + | 5 萬用於高一八天的境外行動學習 | |
− | + | 15 萬用於高三 30 天的全班行動學習 | |
+ | |||
+ | ===四、大學升學進路如何=== | ||
+ | |||
+ | 配合「高中就業儲蓄方案」,70% 以上上大學,其他從事電競、3D 列印、到日本去學甜點… | ||
+ | |||
+ | ==「自主學習典範」的進一步說明== | ||
+ | ===一、體制學校國中小單位成本變化(右圖)=== | ||
+ | <div style='float:right'><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a/ae/台灣學生單位成本.png' width=430 height=500 /></div> | ||
+ | |||
+ | #2000年台灣實施《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後,政府教育經費和政府收入掛勾,和教育量體脫勾。 | ||
+ | #國中每生單位成本高於國小每生單位成本,但差距在逐年縮小。 | ||
+ | #2012年後,教育部開始合計國中小每生單位成本。 | ||
+ | #過去十年國中小學生單位成本每年顯著成長,原因是教育經費增加、學生量體減少。 | ||
+ | #2018年全台國中小學生的單位成本首度升破 18萬/年,2019年全台國中小學生的單位成本是 18.9萬/年,2020年一定會破 19萬/年。 | ||
+ | |||
+ | 兩種典範所提供的教育品質差很大,而家境貧富差異造成自主學習參與機會不同,底層的原因不是經濟性的。 | ||
+ | |||
+ | ===二、自主學習典範的重要內容=== | ||
+ | <p style='font-size:13pt;font-family:標楷體;'>自主學習不是一種教學法,而是一整個生態系。</p> | ||
+ | <p style='font-size:20pt;font-family:標楷體;'>第一要訣:提高學習者的高度。</p> | ||
+ | 而「金字塔化」會讓「有高度」的位置成為稀有資源,然後就沒辦法讓大多數人都看高自己。 | ||
+ | <table style='border:none;width:100%'><tr> | ||
+ | <td style='border:none;'> | ||
+ | <table style='border:none;font-size:20pt;'> | ||
+ | <tr><th style='border:none;'></th><td style='border:non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small;'>學習者</span>主體性</td></tr> | ||
+ | <tr height='22pt'><th style='border:none;line-height:20pt;'>學習=增量×有用</th><th style='border:none;line-height:20pt;'>×(自我+群我)</th></tr> | ||
+ | <tr><td style='text-align:right;border:none;font-size:small;'>讀懂世界<br/>改善生活<br/>生涯發展<br/>公民素養</td><th style='border:none;'></th></tr> | ||
+ | <tr height='20pt'><td style='border:none;' colspan=2> </td></tr> | ||
+ | <tr><td style='border:none;' colspan=2><b>教育</b>:<span style='font-size:14pt;'>學習當中別人可以幫忙的部分</span></td></tr> | ||
+ | </table> | ||
+ | </td><th style='border:none;line-height:240pt;'><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1/13/不錯學群課程理念.png/480px-不錯學群課程理念.png' width=320 height=320 /></th> | ||
+ | </tr></table><br/> | ||
+ | <table style='border:none;width:100%'><tr> | ||
+ | <th style='border:none;line-height:256pt;'><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a/ae/學習的基本內容BW.png' width=373 height=340 /> | ||
+ | </th><th style='border:none;line-height:152pt;'><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d/d5/教育新典範.png' width=320 height=152 /> | ||
+ | </th></tr></table><br/> | ||
+ | <table align=center class=nicetable style='with:400pt;border:none;'> | ||
+ | <tr><th colspan=5 style='padding:15pt auto;border:none;line-height:52pt;'><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b/b8/課程演進五階段.png' width=633 height=50 /></th></tr> | ||
+ | <tr> | ||
+ | <td style='width:20%'>習近平時期<br/>台灣戒嚴體制<br/>統編課本</td> | ||
+ | <td style='width:20%'>學科專家宰制課程<br/><span style='font-size:x-small'>高中課程是大學內容的簡化版<br/>國中課程是高中課程的縮小版</span></td> | ||
+ | <td style='width:20%'>允許校定課程<br/>學校有課發會<br/>至少是學校選書</td> | ||
+ | <td style='width:20%'>學校是<br/><span style='font-size:small'>「自主學習社群」的聯盟</span></td> | ||
+ | <td style='width:20%'>學生自己打造學習<br/>適性揚才</td> | ||
+ | </tr> | ||
+ | </table> | ||
+ | |||
+ | ===三、群學=== | ||
+ | ====(一)傳統典範==== | ||
+ | <table style='border:none;width:100%;'><tr> | ||
+ | <td style='border:none;'><p class=p-1>1.學生甲、學生乙、學生丙、學生丁分別和老師建立「師承關係」</p> | ||
+ | <p class=p-1>2.不同同學在同一時間,通常進行近似的動作</p> | ||
+ | <p class=p-1>3.老師對各個學生進行統一教導</p> | ||
+ | <p class=p-1>4.老師對各個學生發布作業並批改作業</p> | ||
+ | <p class=p-1>5.老師對各個學生進行評量,並進行橫向比較</p> | ||
+ | <p class=p-1>6.一個學生「不學」,通常只會影響自己的學習與學習表現</p></td> | ||
+ | <th style='border:none;line-height:200pt;'><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f/fd/傳統師生關係圖示.svg/240px-傳統師生關係圖示.svg.png' width=200 height=200 /></th> | ||
+ | </tr></table> | ||
+ | |||
+ | ====(二)自主學習典範==== | ||
+ | <table style='border:none;width:100%;'><tr> | ||
+ | <td style='border:none;'><p class=p-1>1.全部師生會進入討論模式,必須把想法打磨到伙伴聽得懂,彼此才有辦法合作</p> | ||
+ | <p class=p-1>2.「群學主體」中的成員,特質會互補</p> | ||
+ | <p class=p-1>3.同一時間成員常進行平行操作(分工合作)</p> | ||
+ | <p class=p-1>4.成員之間會共振,只要正能量略大於負能量,整個學習就會螺旋攀高到新高度</p> | ||
+ | <p class=p-1>5.風險:一個成員「不學」,通常會變成負能量,若無法中和,「群學主體」會瓦解</p></td> | ||
+ | <th style='border:none;line-height:200pt;'><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4/41/群學共振圖示.svg/240px-群學共振圖示.svg.png' width=200 height=200 /></th> | ||
+ | </tr></table> | ||
+ | |||
+ | ===四、必須「開門辦教育」(從網絡中學習)才能趕上學習需求成長=== | ||
+ | <div style='float:right'><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9/9e/教育需求與供給剪刀差.png' width=182 height=200 /></div> | ||
+ | |||
+ | 右圖有兩條斜率不同的發展曲線: | ||
+ | :斜率較大的是家庭教育需求的成長線,每年增加 | ||
+ | :斜率較小的是學校教育供給的成長線,也每年增加 | ||
+ | 越是社會變遷速度快,教育需求的成長也會跟著增大;教育供給雖然也與時俱增,但受限於政府的稅收增加無法太快,其增長的速度會追不上社會變遷下教育需求的成長速度。兩者的差距發展會宛如剪刀的上下兩刃,我們稱之為「剪刀差」。 | ||
+ | |||
+ | 解決這個問題,只要「開門辦教育」一個辦法。 | ||
+ | #以資訊科技設置領域為例 | ||
+ | #再以 108 課綱,須增加校定選修,並由 1.2 倍率出發,漸漸走向 1.5 倍率為例 | ||
+ | #*量的問題,從蔣偉寧部長開始,即推動大學來幫高中開預科課程 | ||
+ | #*如果再同時考慮質與量,非把社大橋接進來不可 | ||
+ | #再以成功的教學,須整合課程與教學、輔導、社工、家庭教育四個系統的資源來說,須要走向「同村共養教育」 | ||
+ | |||
+ | ===五、兩種典範與不對稱性=== | ||
+ | <p class=p-1>'''師生教學典範'''<br/> | ||
+ | 概念很簡單:會的「師」教不會的「生」<br/> | ||
+ | 背景:</p> | ||
+ | #生師比很大,一位老師同時要教很多位學生。當生師比很大時,就算你要搞師生平權,也會是表面的、假的。 | ||
+ | #傳播工具比較原始,老師不教給學生,學生損失比較大。 | ||
+ | #社會比較金字塔化,等級森嚴。通常也需要一套儀式來鞏固尊卑,如「起立、敬禮、坐下」;大陸演員間互相尊稱為「老師」,即是一種老師身份較高的心理慣性運用。 | ||
+ | #知識、技能的折舊比較慢。 | ||
+ | '''此典範中老師需要不對稱的位置與權力,去布署:''' | ||
+ | #將學生「格式化」,以對得上老師「畫一」的教學。 | ||
+ | #選擇教學內容––以老師決定的課程目標為準。 | ||
+ | #決定教學節奏與活動內容––以老師決定的每堂教學目標為準。 | ||
+ | #布置作業,確保學生有一定強度的練習。 | ||
+ | #布置「診斷性評量」,確保學生有「聽」他教。 | ||
+ | #布置「檢定性評量」,評價學生是否達到「學會」的「儀式性定義」。 | ||
+ | #布置「選拔性評量」,激勵學生的學習動機。 | ||
+ | #處罰學生,以維護課堂紀律,作業與評量的有序進行。 | ||
+ | #擴大規模備妥畫一性教學後勤,於是有教科書、課程標準、課程綱要、設備基準… | ||
+ | '''師生太過不對稱衍生的課題:''' | ||
+ | #把學習者的「高度」壓得太低,學習會儀式化。學習者會做出「學會」的樣子,演出學會的儀式,其實未必想學,也不一定有學會。 | ||
+ | #學校會複製社會的權力支配關係,妨礙社會演進。 | ||
+ | #老師對學生的評價,比「事實」更加強橫得多。老師對學生的肯定與貶抑影響都太大。 | ||
+ | #老師在金錢上有較強的索要潛力。在台灣民主化之前,「養鴨子」(要學生到他家補習)幾乎是多數學校老師的副業。 | ||
+ | #老師能在情感上有較強的索要潛力。感情一定要對等,尤其是愛情,不然會形成「剝削」。 | ||
+ | 時代的演進:學生由「聽課」進化到「選課」,再進化到「組課」。<br/>配套演化出「同學自行組課群學」+「自行策畫實務浸潤」+「自行規畫學習成果發表」 | ||
+ | <p class=p-1>'''自主學習典範'''<br/> | ||
+ | 概念是:</p> | ||
+ | #「資深學習者」擔任「資淺學習者」的嚮導、教練與陪伴者,由學習者參與自己的「學習治理」。<br/>老師自己首先要是好的學習者。<br/>老師每天都在度量各種知識、技能與學生生命遠近的關係。 | ||
+ | #教育是一種「生態化」的助人活動。要避免「依賴」與「剝削」。 | ||
+ | #總訣竅是:提升學習者的高度。強調「自主學習/自我培力」、「無界學習」、「群學」。<br/>相信:每個人天生都有能力:去調動身邊可用的資源,以解決他所面臨的任何問題(行動者思維)。<br/>別老想著當同學的英雄,讓同學做自己的英雄。 | ||
+ | 理想是:生命自覺、學習自主、生活自立、責任自負、需求自造 | ||
+ | |||
+ | '''一些背景上的改變:''' | ||
+ | #像台灣這種社會,已經負擔得起以個別指導為基礎的教育典範。 | ||
+ | #從「電波傳播革命」之後學習者知識與技能的來源就不斷拓展,到了「網際網路」之後,基本上可以實現 Illich 用「人從網絡中學習」取代「人從機構中學習」的構想。這使得「主題備課」(讓同學備課上課),行動學習(移地、學習者策畫、群學)等當代自主學習式的課程模組變得具有可行性。 | ||
+ | #社會由水平整合(網絡)混搭垂直整合(科層),微權力興起,平權運動當道。只有如中國般的「權本社會」,還會依權力大小,將人用森嚴的等級排序。 | ||
+ | #知識、技能的折舊極快,須要用「群學」抵消一部分知識與技能折舊的效應。 | ||
+ | #<img src='http://jendo.org/files/福留子孫/文明新典範1.png' width=225 height=135 /> | ||
+ | |||
+ | ===六、飼料雞越來越難適應這個時代––從「當代適應」看兩種教育典範=== | ||
+ | <img src='http://jendo.org/files/福留子孫/當代適應1.png' width=510 height=286 /> |
2024年4月25日 (四) 07:37的最新修訂版本
本文主要探討「自主學習典範」(土雞典範)下的課程與教學。
兩岸體制外教育的狀況
一、台灣的狀況
(一)一○八課綱下的「微型自主學習空間」
「自主學習典範」需要改變三個向度:技術選項、人際關係、價值觀。
一○八課網總綱的前三章(背景、理念、目標),調整了「價值觀」的部分,宣告走向「自發、互動、共好」,完全走向「自主學習典範」;但四~七章仍維持傳統典範,並沒有同步去動「技術選項」、「人際關係」這兩個向度,所以靈魂跟肉體有點分離。但仍保留最多約八節的校定課程,這部分是有機會去操作「自主學習典範」的。只是大部分學校不會想去推動自主學習典範,也不知道要怎麼做。
到底在自主學習典範下有哪些技術選項要改變?你如果想採傳統典範,大約會依照教科書教學;如果你想採自主學習典範,大約就不會想依教科書教。你如果想走傳統典範,你一定會傾向一節一節排課;如果在自主學習典範下你一定會三節連排。在傳統典範下會採用週課表;自主學習典範就會傾向學期課表。
人際關係在傳統典範中會強調尊師重道,也一定會盡量拉高老師跟學生的階層差別,讓學生格式化,格式化才有辦法讓千千萬萬班的學生在同時間上同一個進度。自主學習典範下的人際關係,會拉高學習者的高度,讓他不覺得他是小屁孩。一邊是一樣會叫起立敬禮坐下,另一邊是直接叫老師的名字,兩者在人際關係上完全不一樣。
(二)五類體制外實驗教育
台灣實驗教育大致可以分為三大群落:
- 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
- 多元文化與多元信仰:來自《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以及《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兩公約國內法化的要求
- 引進外國的另類教育:如華德福、蒙特梭利、瑟谷、耶拿、KIPP 與 KIST、SDGs(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二、大陸的狀況
整體而言,大陸民間社會在「自主學習典範」上的發展暫落後於台灣,但因為比台灣還要「野生」,所以發展和進化的節奏比台灣快,但是受到以下三方面的限制:
- 共產黨專政的壓制。
- 金字塔社會的限制。
- 過度商品化。
(一)體制外教育湧現的背景
- 大陸不可能將高中普及到全國各處,所以在制度上必須允許人民年齡到了就可以報考大學,毋須高中文憑。所以小學、初中、高中沒有唸體制學校並沒有關係,只要能出國或考上國內大學即可。
- 新式的體制外教育從六七年前開始湧現。這得力於改革開放帶來的經濟成長,以及習近平走回頭路,如「一地多本」被次第取消。
- 非常商品化,共產黨不准人民從事宗教與社運,只開放做生意。所以大陸體制外教育一律是掛「公司」的牌子,(上海盛行國際學校例外)。你只要講我做這個事不是為了賺錢,共產黨大約就不會讓你做下去了。
- 有明顯的聚落現象,重鎮是成都、深圳、北京、大理、上海(以國際學校的形式)。
- 非常樂於和台灣的自主學習交流。台灣也喜歡中國有更多小孩是用自主學習典範養大的。
- 比較進步的體制外辦學單位合組了「創新教育交流會」。
(二)先鋒教育聯盟
深圳的安格、成都的先鋒、佛山的悅谷、北京的一出和小蘋果樹,是五個大陸體制外辦學機構,由於理念相近(讓學生自主學習),他們之間組成盟校,並均由「學校」改稱為「學習社區」(台灣應該翻成「學習社群」較為貼近)。整個聯盟叫「先鋒教育聯盟」,取這個名字,是由於劉曉偉首先在成都創辦先鋒學校,應該是大陸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要理念的體制外辦學之濫觴。但晚近由於不贊同「學校」這種體制,所以改名為「學習社區」(也省得跟他們政府爭論)。
目前這五個學習社區之間:
- 各社區導師間相互支持,彼此交流教育教學理念/方法/經驗/資源/運營/管理。
- 互相承認學分,支持不同社區的學生互相轉學、遊學。
- 支持導師們互相去彼此社區訪問/學習/休息/工作,甚至交換老師。
- 招生工作交流,並共享生源與升學出口。
- 每個社區管理層會出1~2名成員,通過線上會議的方式,討論整個盟校的運營,共同為五個社區出謀劃策。
他們發現結盟之後的確都比自己一家摸索要進步快得多,所以會再磁吸其他以自主學習為主要理念的體制外辦學機構。
(三)其他與台灣自主學習領域有教師培力交流的學校
- 上海田字格到貴州遵義去辦興隆實驗小學,推動偏遠農村的教育。
一個台灣體制外機構實驗教育的課程舉隅
一、課程規畫
(一)設計原則
- 任務驅動=利益共同體 => 群學主體
- 兼顧基本內容與工具能力
- 揉和:學習者參與學習治理+群學+生活實踐+無界學習(依序)
- 鼓勵同學組課
- 開門辦教育
(二)部分課程列表
- 敘事課(輔導)
- 真心好話大冒險(輔導)
- 親師生晤談(輔導)
- 家長成長課程(輔導)
- 教師成長課程(輔導)
- ☆性教育(家長)(輔導)
- ☆性教育(學生)(輔導)
- 自辦成果發表(成果發表)
- 對教育局成果發表(成果發表)
- 單車課(戶外與體驗教育)
- ☆單車600公里課程(戶外與體驗教育)
- 自學生運動會(戶外與體驗教育)[大隊接力進階]
- 爬雙北郊山(戶外與體驗教育)
- 五寮尖(戶外與體驗教育)
- 溯溪、垂降(戶外與體驗教育)
- 野外求生(戶外與體驗教育)[選修]
- ☆原子與元素(科學)
- 化學鍵(科學)
- 單位(科學)
- 電解水(科學)
- 水分子(科學)
- 科學主題備課(科學)
- 動手玩數學I(數學)
- 動手玩數學II(數學)
- ☆金融財務概論(數學)
- 數學社(數學與科學)[選修]
- ☆自然科學概論(數學與科學)[選修]
- ☆進階數學及科學/概述(數學與科學)[選修]
- 進階數學與科學(數學與科學)[選修]
- 進階數學與科學/三角形(數學與科學)[選修]
- 收音機的原理與實作(數學與科學)[選修]
- ☆地球大歷史(數學與科學)
- 電子工程社(數學與科學)[選修]
- 議事規則(治理)
- 章則制定與實施(治理)
- 世界和平遊戲 WPG (治理,社會)
- ☆臺灣史地(社會)
- 公案討論(社會)
- ☆大英百品學世界史(社會)
- 我國的領土範圍(社會)
- 當代社會議題(社會)
- 為什麼貧窮(社會)
- 司馬庫斯(社會)
- 世界史地(社會)
- 物聯網革命(社會)
- 當代社會(社會)
- 比較利益(社會)
- ☆OST同學組課(社會)
- 服務學習(均優志工)(社會)
- 校慶園遊園(社會)
- 動手玩科學(科學)
- 職場實習(職場實習)
- 同學主題備課(自主與專題)
- 同學自主命題(自主與專題)
- 專題探討(自主與專題)
- 木工(藝術與手作)[建議找阿德]
- 協力造屋,進階課未及實施(水電、太陽能)(藝術與手作)
- 勾針編織社(藝術與手作)[選修]
- 生活手作社(藝術與手作)[建議找哲鳳開課]
- 烹飪社(藝術與手作)[選修]
- 烘焙社(藝術與手作)[選修;建議找郁絜開課]
- 麵包社(藝術與手作)[選修]
- 寵物美容(藝術與手作)[選修]
- 生活速寫(藝術與手作)[選修;建議找正宏老師開課]
- 樂團(藝術與手作)[選修]
- 攝影社(藝術與手作)[選修]
- 電影社(藝術與手作)[選修]
- 音樂藝術課(藝術與手作)[選修]
- 烏克麗麗社(藝術與手作)[選修]
- 台灣東部行動學習(行動學習)
- 進階版司馬庫斯行動學習(行動學習)
- 境外行動學習(行動學習)
- 歐洲全班行動學習(行動學習)
- 德文(語文/德)[選修]
- 日文(語文/日)[選修]
- 英文(語文/英)[建議優先找芸真]
- 國英閱讀社(語文/英)[選修]
- 英文閱讀社(語文/英)[選修]
- 影識英文與應用(語文/英)[選修]
- 文言識讀(語文/華)
- 全班共讀(語文/華)
- 悅讀社(語文/華)[選修]
- 文學賞析(語文/華)[選修]
- 韓文(語文/韓)[選修]
- 工具(FTP設定、上傳下載)(資訊)
- wiki入門語法(資訊)
- HTML(資訊)
- SVG向量繪圖(資訊)
- Inkscape向量繪圖(資訊)
- GIS(地理資訊系統)(資訊)
- 網頁程式撰寫(資訊)
- 資訊基礎應用(資訊)
- Youtube 直播(資訊)[可再擴充其他直播平台]
- 3D造模與3D列印(資訊)
- 虛實設計(資訊)[選修]
- 動手玩創意(資訊)[選修]
- 動手玩創意/進階(資訊)[選修]
- 定格動畫(資訊)[選修]
- 3D工具應用(資訊)[選修]
- 文書軟體應用(資訊)[選修]
- 15世紀機械工程設計(資訊)[選修]
- 魔術方塊社(遊戲)[選修]
- 日本麻將社(遊戲)[選修]
- 人生桌遊社(遊戲)[選修]
- ☆吃飯說菜(食農)
- 農園課(新埔校內)(食農)
- 農園課(陽明山菜菜子農場)(食農)
- 農耕生活與生態(食農)[選修]
- 多元運動探索(體育)[選修]
- 籃球社(體育)[選修]
- 空手道社(體育)[選修]
- 街舞社(體育)[選修]
- 射箭社(體育)[選修]
- 桌球社(體育)[選修]
- 羽球社(體育)[選修]
- 生存遊戲(體育)[選修]
二、無界學習
無界學習也要「開門辦教育」
行動學習=移地+群學+學習者策畫
(一)入門
- 溯溪(中坑溪)(雅敏)
- 腦波教室(施馨檸)
- 板橋公園(陳思瑜)
- 單車80公里、60公里、30公里(士賢)
- 大棟山(繡蕾)
- 中正山(丁丁)
- 天上山(丁丁)
- 大屯山連峰與二子坪步道(劉庭安)
- 五寮尖(申晴、又甄)
- 氣象局(柯智懷)
- 硬漢嶺(觀音山)(士賢)
- 頭城海水浴場(龜山朝日露營園區)(士賢)
- 草嶺古道(士賢)
- 三峽(丁丁未及實施)
- 國教院
- 北大特區
- 台北大學
- 鳶山
- 野外求生(劉國安)
- 農園參訪(雅敏)
- E7鐳射(莊惟智)
- 雷亞遊戲公司參訪(盧星瑜)
- 宜蘭兩日(教師團隊策畫)
- 高雄三日(策畫小組)
- 司馬庫斯三日(全班策畫)
- 期末行動學習五日(分組策畫)
(二)中階
- 2014單車600公里(全體親師生)
- 2016中國川西行動學習(丁丁)
- 2018兩岸行動學習(丁禾,李彥廷)
- 高中8日境外行動學習(每位同學)須產出網站
(三)進階
2019全班行動學習,把學生丟到歐洲一個月,前十天共同行程,後二十天分五條路線:http://jendo.org/2019AL
- 打破在台灣這個大型舒適圈的慣性思維框架
- 短時間掌握另一個社會的「生活機能」
- 大型協作能力
(四)行動學習是一種解決問題的訓練
行動學習是非常典型的「任務導向式」的課程設計,可以提供同學「使用」知識和技能的機會。
- 教同學如何「問對問題」:這次「任務」的本質是什麼。例如:一次行程的路線安排。
- 把大問題拆解成較小的問題。例如:先將一次行程的拆解成:路線、經費、日程三個問題。而經費再拆解成:食、宿、交通、門票…等更小的問題。
- 找出事情變化規則。例如:食的經費會分成早、中、晚三餐,而且每天週而復如。
- 把問題抽象化,把細節淡出。例如:早餐的菜色可以在抽象化過程中忽略,專注於早餐的預算額度。
- 蒐羅、學習解決問題有關的知識或技能。
- 設計針對性的解決方案:例如:可以在預算額度內,又營養、美味的早餐方案是什麼。
- 串接小問題再還原成原來的問題。
- 將解決方案代回真實脈絡,驗證解決方案的有效性。
- 發表是吸收的利器,也可以幫助同學整理經驗。
(五)用行動學習訓練學生的過程技能
- 各種透過網路蒐集資料的能力
- 分工合作與集思廣益的能力
- 策畫的能力
- 地理與地圖的能力
- GIS 的製作能力
- 網站的製作能力
- 生活自理的能力:如熟飪、記帳
- 外文能力
- 面山教育
- 視不同任務,會鍛煉出不同面向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學生單位成本
(一)不含「境外」行動學習
勞基法 base 的「自主學習典範」(教師月薪 4.5 萬外加勞保健保勞退,一個月年終,師生比 1:7),學生單位成本是 18萬/年 ,成分如下:
- 導師:10.3萬/生.年
- 教室折舊:0.14萬/生.年
- 選修/組課:6萬/生.年
- 行政支出:1.58萬/生.年
主要是因為實施「班本課程」,再加上導師、家長、同學、合作課程共同分擔課務,使得成本下降。
(二)「境外」行動學習(高中)
政府每學期對高中實驗教育學生補助 NT33560 ,本班要家長存入臺灣銀行的專戶專帳。
33560×6=201360
5 萬用於高一八天的境外行動學習
15 萬用於高三 30 天的全班行動學習
四、大學升學進路如何
配合「高中就業儲蓄方案」,70% 以上上大學,其他從事電競、3D 列印、到日本去學甜點…
「自主學習典範」的進一步說明
一、體制學校國中小單位成本變化(右圖)
- 2000年台灣實施《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後,政府教育經費和政府收入掛勾,和教育量體脫勾。
- 國中每生單位成本高於國小每生單位成本,但差距在逐年縮小。
- 2012年後,教育部開始合計國中小每生單位成本。
- 過去十年國中小學生單位成本每年顯著成長,原因是教育經費增加、學生量體減少。
- 2018年全台國中小學生的單位成本首度升破 18萬/年,2019年全台國中小學生的單位成本是 18.9萬/年,2020年一定會破 19萬/年。
兩種典範所提供的教育品質差很大,而家境貧富差異造成自主學習參與機會不同,底層的原因不是經濟性的。
二、自主學習典範的重要內容
自主學習不是一種教學法,而是一整個生態系。
第一要訣:提高學習者的高度。
而「金字塔化」會讓「有高度」的位置成為稀有資源,然後就沒辦法讓大多數人都看高自己。
|
習近平時期 台灣戒嚴體制 統編課本 |
學科專家宰制課程 高中課程是大學內容的簡化版 國中課程是高中課程的縮小版 |
允許校定課程 學校有課發會 至少是學校選書 |
學校是 「自主學習社群」的聯盟 |
學生自己打造學習 適性揚才 |
三、群學
(一)傳統典範
1.學生甲、學生乙、學生丙、學生丁分別和老師建立「師承關係」 2.不同同學在同一時間,通常進行近似的動作 3.老師對各個學生進行統一教導 4.老師對各個學生發布作業並批改作業 5.老師對各個學生進行評量,並進行橫向比較 6.一個學生「不學」,通常只會影響自己的學習與學習表現 |
(二)自主學習典範
1.全部師生會進入討論模式,必須把想法打磨到伙伴聽得懂,彼此才有辦法合作 2.「群學主體」中的成員,特質會互補 3.同一時間成員常進行平行操作(分工合作) 4.成員之間會共振,只要正能量略大於負能量,整個學習就會螺旋攀高到新高度 5.風險:一個成員「不學」,通常會變成負能量,若無法中和,「群學主體」會瓦解 |
四、必須「開門辦教育」(從網絡中學習)才能趕上學習需求成長
右圖有兩條斜率不同的發展曲線:
- 斜率較大的是家庭教育需求的成長線,每年增加
- 斜率較小的是學校教育供給的成長線,也每年增加
越是社會變遷速度快,教育需求的成長也會跟著增大;教育供給雖然也與時俱增,但受限於政府的稅收增加無法太快,其增長的速度會追不上社會變遷下教育需求的成長速度。兩者的差距發展會宛如剪刀的上下兩刃,我們稱之為「剪刀差」。
解決這個問題,只要「開門辦教育」一個辦法。
- 以資訊科技設置領域為例
- 再以 108 課綱,須增加校定選修,並由 1.2 倍率出發,漸漸走向 1.5 倍率為例
- 量的問題,從蔣偉寧部長開始,即推動大學來幫高中開預科課程
- 如果再同時考慮質與量,非把社大橋接進來不可
- 再以成功的教學,須整合課程與教學、輔導、社工、家庭教育四個系統的資源來說,須要走向「同村共養教育」
五、兩種典範與不對稱性
師生教學典範
概念很簡單:會的「師」教不會的「生」
背景:
- 生師比很大,一位老師同時要教很多位學生。當生師比很大時,就算你要搞師生平權,也會是表面的、假的。
- 傳播工具比較原始,老師不教給學生,學生損失比較大。
- 社會比較金字塔化,等級森嚴。通常也需要一套儀式來鞏固尊卑,如「起立、敬禮、坐下」;大陸演員間互相尊稱為「老師」,即是一種老師身份較高的心理慣性運用。
- 知識、技能的折舊比較慢。
此典範中老師需要不對稱的位置與權力,去布署:
- 將學生「格式化」,以對得上老師「畫一」的教學。
- 選擇教學內容––以老師決定的課程目標為準。
- 決定教學節奏與活動內容––以老師決定的每堂教學目標為準。
- 布置作業,確保學生有一定強度的練習。
- 布置「診斷性評量」,確保學生有「聽」他教。
- 布置「檢定性評量」,評價學生是否達到「學會」的「儀式性定義」。
- 布置「選拔性評量」,激勵學生的學習動機。
- 處罰學生,以維護課堂紀律,作業與評量的有序進行。
- 擴大規模備妥畫一性教學後勤,於是有教科書、課程標準、課程綱要、設備基準…
師生太過不對稱衍生的課題:
- 把學習者的「高度」壓得太低,學習會儀式化。學習者會做出「學會」的樣子,演出學會的儀式,其實未必想學,也不一定有學會。
- 學校會複製社會的權力支配關係,妨礙社會演進。
- 老師對學生的評價,比「事實」更加強橫得多。老師對學生的肯定與貶抑影響都太大。
- 老師在金錢上有較強的索要潛力。在台灣民主化之前,「養鴨子」(要學生到他家補習)幾乎是多數學校老師的副業。
- 老師能在情感上有較強的索要潛力。感情一定要對等,尤其是愛情,不然會形成「剝削」。
時代的演進:學生由「聽課」進化到「選課」,再進化到「組課」。
配套演化出「同學自行組課群學」+「自行策畫實務浸潤」+「自行規畫學習成果發表」
自主學習典範
概念是:
- 「資深學習者」擔任「資淺學習者」的嚮導、教練與陪伴者,由學習者參與自己的「學習治理」。
老師自己首先要是好的學習者。
老師每天都在度量各種知識、技能與學生生命遠近的關係。 - 教育是一種「生態化」的助人活動。要避免「依賴」與「剝削」。
- 總訣竅是:提升學習者的高度。強調「自主學習/自我培力」、「無界學習」、「群學」。
相信:每個人天生都有能力:去調動身邊可用的資源,以解決他所面臨的任何問題(行動者思維)。
別老想著當同學的英雄,讓同學做自己的英雄。
理想是:生命自覺、學習自主、生活自立、責任自負、需求自造
一些背景上的改變:
- 像台灣這種社會,已經負擔得起以個別指導為基礎的教育典範。
- 從「電波傳播革命」之後學習者知識與技能的來源就不斷拓展,到了「網際網路」之後,基本上可以實現 Illich 用「人從網絡中學習」取代「人從機構中學習」的構想。這使得「主題備課」(讓同學備課上課),行動學習(移地、學習者策畫、群學)等當代自主學習式的課程模組變得具有可行性。
- 社會由水平整合(網絡)混搭垂直整合(科層),微權力興起,平權運動當道。只有如中國般的「權本社會」,還會依權力大小,將人用森嚴的等級排序。
- 知識、技能的折舊極快,須要用「群學」抵消一部分知識與技能折舊的效應。
六、飼料雞越來越難適應這個時代––從「當代適應」看兩種教育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