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實驗教育,明日公共教育: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今日實驗教育) |
|||
(未顯示同用戶所作出之19次版本) | |||
第 1 行: | 第 1 行: | ||
− | [[分類:教育社運]] | + | [[分類:教育社運]][[分類:上課或演講]]__NOTOC__ |
− | 承蒙今年雜學校策展單位在「實驗教育館」提供一個攤位給我們(振鐸六年制學程) | + | <p align=right>(全文)</p> |
+ | <p align=right>丁志仁 2017.10.19</p> | ||
+ | 承蒙今年雜學校策展單位在「實驗教育館」提供一個攤位給我們(振鐸六年制學程),我們就藉這個機會來談談想做的事,並且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受限於文章的篇幅,所以也臨時建了一個小網站 6year.jendo.org ,讓朋友可以對我們多一些了解。 | ||
我們想做的事,基本上分成三個部分: | 我們想做的事,基本上分成三個部分: | ||
第 8 行: | 第 10 行: | ||
==今日實驗教育== | ==今日實驗教育== | ||
===一、從實踐一個學程做起=== | ===一、從實踐一個學程做起=== | ||
+ | 為了「找出改良公共教育的方法」,振鐸學會從 2013 年起展開了「六年制學程」的課程實驗,預備將一個班由國一帶到高三,到今年是第四年了。由於是為了「找出改良公共教育的方法」,所以太貴而公共教育負擔不起的做法,我們便不會去做。截至目前為止,我們班的各種課程,除了「國際化教育」會涉及出國旅費之外,其他諸如以個別指導為基礎的教師人力配置、大量選修、更多符合未來需求的資訊教育、同學的職涯輔導與職場實習,完全是我國公共教育負擔得起的,只是其財務結構會與目前的體制學校完全不同。以六年制學程為例,「國際化教育」另計,學生的單位成本在每年 12 萬到 14 萬之間,完全和公立中學相當。 | ||
+ | |||
+ | 在這個學程當中,我們都在做些什麼? | ||
+ | |||
+ | (一)大量選修:從國二開始,我們班每年的選修課就快速增加。到了國三,每年的選修課的數目就總是超過學生的人數。這些選修課有很多是同學自己「組課」組出來的。有些選修課,家長有時來當老師、有時來當學生,充分體現親、師、生共學的風格。 | ||
+ | |||
+ | (二)推動學生自主學習:從國一開始,每位同學都必須自己選擇題目,準備教案、評量,對全班同學上一個主題三節連排的「主題備課」。在這個過程中同學去磨練蒐集資料、組織與架構資料、運用各種影音媒材、口條等過程技能。國三一開始更透過 OST 培養同學組課。所以每位同學是從聽課、講課、選課、組課一步一步來增加自己自主學習的深度。到了高中不但要求每位同學必須進行 100 天的職場實習,還鼓勵他們到校外去修課以及考證照。目前正在引進師徒制,來進行同學的專題課程。 | ||
+ | |||
+ | (三)行動學習:我們班是把行動學習當作同學解決問題的訓練。行動學習是非常典型的「任務導向式」的課程設計,可以提供同學「使用」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的機會。在過程中同學必須學習把大問題拆解成較小的問題,針對小問題設計出解決方案;最後再把各種小的解決方案串接起來,形成整體性的解決方案。 | ||
+ | |||
+ | 這種訓練必須由小到大一步一步來,所以我們班從單日行動學習、五日分組行動學習、單車600公里行程策畫、個人八天的境外行動學習,到後年要實施 30 天的全班境外行動學習,地點在歐洲。 | ||
+ | |||
+ | 行動學習也是訓練同學合作非常好的課程,同學分開來一個一個都算不上厲害,但是透過網路的加持和彼此的討論,一組人就可以變得很厲害。 | ||
+ | |||
+ | (四)改變老師的角色:在我們班,老師的角色像教練和陪伴者,多過像講課的授業師。而老師也強調要不斷的學習,而且在有些課,他們和同學共同扮演助教或學生的角色。說穿了,老師是資深學習者,同學是資淺學習者。 | ||
+ | |||
+ | 當然在這些課程後面,是有一些想法在支撐著我們的行為。這些想法,我就姑且稱之為座右銘吧,以下就撿幾條較重要的座右銘,幫助大家來了解我們: | ||
+ | #每個人天生都有能力:去調動身邊可用的資源,以解決他所面臨的任何問題(行動者思維)。 | ||
+ | #這個時代所有的知識和技能,都能從網路上近乎無償地取得。 | ||
+ | #眾人之事眾人管,眾人之事眾人扛;眾人之事,權責相符則成,權責不符則敗。 | ||
+ | #言教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 | ||
+ | #大人要先改變,同學才會改變。 | ||
+ | #資產就是包袱,包袱就是資產。 | ||
+ | #凡存在的必有道理,只是即將存的將更有道理。 | ||
+ | |||
+ | ====目標是走向「學習公社」==== | ||
+ | 我們的認知是:目前人類社會處於「科層暨市場體制」與「互聯共生網絡」混搭的時代,前者代表過去三百年的典範,後者代表未來的典範。而「學校」是「科層暨市場體制」下的產物,我們想把學校轉變成「學習公社」來適應未來以「互聯共生網絡」為主流的時代。我們還差得很遠,但正往前摸索。學習公社我想會具有以下的特性: | ||
+ | #學習公社本質上是一群人為了在學習上合作與分享,所揪集起來的社群。 | ||
+ | #為了有效管理並共用「學習資源」,大家在生活上、經濟上、治理上進行協作。 | ||
+ | #為了成就學習的共同目標,內部有調用勞力、資源、資金的明確規則。 | ||
+ | #調用規則由受這些規則影響的成員民主的決定與修改。 | ||
+ | #資源使用活動的監督者就是使用資源的人,大家對彼此負責。 | ||
+ | #違規使用資源的處罰應該分級,以免過度處罰損害大家的參與意願,並彼此產生敵意。 | ||
+ | #用低成本程序去調解使用糾紛。 | ||
+ | #政府法令接受學習公社自治的合法性。 | ||
+ | |||
+ | ===二、搬開四大障礙,大力發展實驗教育=== | ||
+ | 振鐸的目標是想讓台灣的實驗教育達到就學機會的 5% 。要達到這個目標,首先就要搬開目前妨礙實驗教育發展的四大障礙:場地、課程、經費、師資。 | ||
+ | |||
+ | 台灣辦實驗教育第一個困難就是不是什麼場地都可以拿來辦實驗教育,要符合建築物 D5 以上類組的場地,才能拿來辦實驗教育。而由於少子化,台灣每年大約會釋出 1000 間中小學教室,這些教室都屬於 D5 以上的空間。目前政府是已經把辦理實驗教育納入校園活化空間的利用範圍內。但是法令上許可跟實務上能夠取得,還是有很大的落差,這值得大家再去努力爭取。 | ||
+ | |||
+ | 發展實驗教育的課程太累人了,須要大家一起倡議與推動「自主學習資源共享平台」,而跨校選修系統就是朝向這條道路的第一步,目前已經上線,網址為 urclass.net ,正在逐步完善中。 | ||
+ | |||
+ | 目前國教署正在起草《補助推動實驗教育要點》,相信上路實施後,會對實驗教育在經費上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各種幫助。而更重要的是應該要去擴充《社會救助法》第16條地方政府對低收入戶或中低收入戶提供教育補助的內涵: | ||
+ | #此教育補助應涵蓋參與實驗教育的就學機會。 | ||
+ | #對此補助項目地方政府財力不足時,中央政府得予挹注。 | ||
+ | #此項補助計入教育經費額度內。 | ||
+ | 這樣實驗教育才不會變成中高社經家庭與低收入家庭「教育隔離」的藩籬。 | ||
+ | |||
+ | 傳統師培並不適合實驗教育的師資養成,實驗教育需要更加非結構的師資培力方式。目前政大的台灣實驗教育研究中心和自主學習促進會都在發展這一類的工作坊。兩者都會結合核心哲學課題探討、學員「組課」實作、參訪、實習等歷程。而大家都有共識:願意將培力資源公共化並加以共享,應該在一年內就會有所進展。 | ||
+ | |||
+ | 除了上述四大障礙的逐漸排開之外,實驗教育在升學方面,也有兩項讓人振奮的發展:第一是教育部委託暨南大學建置中的「高級中等教育階段學習歷程檔案系統」將實驗教育學生納入;第二是教育部技職司發展的大學入學特殊選才三管道,其中第二管道針對實驗教育設計,可以免參考統測成績升上技術學院。 | ||
+ | |||
+ | 總之,台灣辦理實驗教育的條件一年比一年要好,實驗教育的學生人數也在逐年增加中。當然要邁向就學機會的 5% ,未來還須要很多的努力,但已不是那麼遙不可及了。 | ||
+ | |||
+ | ===三、推動跨校選修系統,是目前教育發展的重中之重=== | ||
+ | 網址 urclass.net 的跨校選修系統已經在 2017.8 上線開始運作,但還須要花很大力氣去完善它。這個平台下一步將會有三項進展: | ||
+ | #發展師徒制課程的媒合功能。 | ||
+ | #建立專戶,提供第三方支付功能。 | ||
+ | #邀請大家,參與共同治理以及評價系統的建立。 | ||
+ | |||
+ | 在這個網路時代須要建一個平台,讓大家都可以在這個平台上組課(開課)、選課;在「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理想下,分享彼此的課程給彼此的子弟,用天下的資源來幫助台灣的孩子們學習。 | ||
+ | |||
+ | 這件事絕不容易做到,肯定要走很久很久。但對實驗教育的發展幫助會很大,值得去做。作用有四個: | ||
+ | #<b>減少</b>大家課程資源的<b>閒置</b>與浪費,降低大家的開課成本,使得有限的資源能開出更多課。 | ||
+ | #長久下來,會<b>降低</b>進入實驗教育的課程規畫<b>門檻</b>,因為很多課程可以透過平台相互取得。 | ||
+ | #對小型實驗教育團體和個人自學幫助更大,這樣會有更多人<b>勇於進入實驗教育</b>這個領域。 | ||
+ | #逐漸<b>形成</b>實驗教育領域橫向的合作<b>網絡</b>,並在這個網絡之上進行課程之外的合作事務。 | ||
+ | |||
+ | 跨校選修也是「橋接體制學校與實驗教育」的關鍵。後年全國的高、國中小實施 108 課綱,課程教學要更走向適性學習,選修課和社團課都需要大幅增加。引入跨校選修對學校和學生才最有利,一則課容易開得多、開得成,二則學生可以跟其他學校的學生當同學,同儕資源豐富可有助於自主學習。 | ||
+ | |||
+ | 選修與社團本質上是最打破體制學校班級建制的,和其他班的學生當同學也只與和其他校的學生當同學只有一步之遙。但引發的思維轉變卻十分重大。而能和其他學校的學生當同學,就能和實驗教育的學生當同學。 | ||
+ | |||
+ | 目前新北市政府也看到跨校選修這個未來趨勢,不過只敢從線上課程入手,還不敢讓學生跑來跑去。台中市走的更前面,已經有實體課程的跨校選修,下一步應該會試辦共同的跨校選修日,以及學校間彼此採認跨校選修課的成績。 | ||
+ | |||
+ | 教育部看得更遠,已經在規畫試辦「教師揪團增能」,期待能讓一部分熱中專業發展的老師,先形成自身的組課經驗,以及跨校的合作網絡,作為 108 課綱活化課程教學的基礎。 | ||
+ | |||
+ | 機不可失,失不再來。體制學校進行活化教學時會有種種困難與限制,但是這些困難對不受課綱與教師法限制的實驗教育領域來說,是不存在的。橋接體制學校與實驗教育,一定可以加速體制學校活化教學的腳步。 | ||
+ | |||
+ | 對實驗教育領域來說,更多人使用、認同實驗教育的想法和做法,改善實驗教育處境就會更容易。反之,社會上認同和支持傳統課程教學的人越多,社會就會越覺得實驗教育是在找麻煩,搞特權。 | ||
==明日公共教育== | ==明日公共教育== | ||
+ | 要橋接實驗教育與公共教育,並且運用實驗教育的實踐經驗來幫助改良公共教育,就一定要想辦法把教師當中熱衷學習的那 5% 的人「勾引」出來。勾引的方法,可以透過教師揪團增能,並且一步步培養這些老師「組課」的能力與習慣,增加他們的校內外人脈,釋放他們的動能,這是第一步。 | ||
+ | |||
+ | 第二步則是推動民版課綱,為這 5% 的老師拓寬在體制學校中的辦學空間,讓體制學校中也有 5% 左右較為合理的課程與教學。 | ||
+ | ===一、教師揪團增能=== | ||
+ | 教師揪團增能的基本概念是把一小部分政府教師進修的經費變成「點數」,由老師彼此結合點數,自己規畫課程,自己組課來從事增能與進修。這樣老師才能由過去的「被自主學習」,轉變為「自主學習」,承擔起課程教學合理化的責任。 | ||
+ | |||
+ | 實施的步驟大體如下: | ||
+ | #主管教育行政機關設定進修的範疇。 | ||
+ | #將教師進修經費變成點數,每位老師每年 1000 元為一點。 | ||
+ | #建立媒合平台及登記系統,由老師合作使用點數,去規畫研習或工作坊,並在平台上簡易核銷。 | ||
+ | #在平台上進行口碑評價。 | ||
+ | #每四個月將未規畫使用的進修點數,回收重分配。第一次重分配,還是分配給全體老師,第二次重分配,加權分配給熱衷自主進修的老師。 | ||
+ | |||
+ | 這個制度的重要性在於: | ||
+ | #老師由揪團進修(跨校行為),導入老師跨校共同備課,再導入老師合作開「跨校選修」課程。 | ||
+ | #老師由合作開「跨校選修」,再導入老師「揪團辦學」,解決體制學校老師缺少「實驗教育辦學團隊」的困難。 | ||
+ | #老師會鼓勵同學由聽課到選課再到組課的「自主學習學習路徑」。 | ||
+ | |||
+ | 至於可以揪團的主題,建議涵蓋面要夠廣,例如: | ||
+ |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教學實例。 | ||
+ | #校長與教師共同備課、公開課與專業回饋。 | ||
+ | #各領域/學科核心素養導向之多元課程設計、教材研發、教學策略、學習評量等。 | ||
+ | #跨領域教學、議題融入領域教學、探究與實作統整學習。 | ||
+ | #合作學習模式之發展(如分組合作學習、學習共同體)。 | ||
+ | #班級經營、生涯輔導、職涯規畫。 | ||
+ | #學生適性學習之課程發展(如選修課與社團規畫)。 | ||
+ | #校外課程之研發。 | ||
+ | #國際化教育。 | ||
+ | #學生專題指導。 | ||
+ | #學生自主學習規畫。 | ||
+ | #校外資源運用。 | ||
+ | #親職教育與親師生共學。 | ||
+ | #實驗教育參訪。 | ||
+ | #隨著一輪一輪實施,再陸續增加揪團的主題。 | ||
+ | |||
+ | ===二、起草並推動「民版課綱」=== | ||
+ | 起草「民版課綱」的主要目標是混搭「規格化教學」與「以個別指導為基礎的課程教學」,讓體制學校公共教育得到接近實驗教育的辦學空間。但混搭的方式和比重還是保留給教學現場的各個學校。例如,學校腳步較慢,可以 90% 維持「規格化教學」,那就相當於落實 108 課綱;而公辦民營學校和指定辦理實驗教育的學校也可以大幅推進「以個別指導為基礎的課程教學」,和目前的實驗教育差不多。 | ||
+ | |||
+ | ====(一)基本立場:==== | ||
+ | #去年五月修法,通過課程審議會任期四年,並且每次只能汰換一半,諭示我國的課程發展由臨編性質走向常規化。而合理的課程發展週期:大週期應為八年,小週期應為四年。 | ||
+ | #大週期由教育部委託起草,大量延請專家,如這次的 108 課綱,帶入課綱的是「科層體制」的優點,小週期可由民間自發起草,帶入課綱的是「網絡式全民參與」的優點,兩者交叉前進,共同為我國課程發展做出不同的貢獻。 | ||
+ | #這一輪的民版課綱起草,是繼承 108 課綱,繼續自發、互動、共好的目標,不會另起爐灶,也不是反對 108 課綱。 | ||
+ | |||
+ | ====(二)必要性說明==== | ||
+ | 目前台灣的高、國中小,現場採取「規格化」的教學,使用全國統一的課程與進度,這種公共教育未必適合大學數的學生。而政府使出洪荒之力能夠推進適性學習的程度,大約就是 108 課綱的樣子。之後就有賴民間社會,運用網絡連結的方法,去打造一部更傾向「適性揚才」的新課綱草案,讓教學現場能:混搭「規格化教學」與「以個別指導為基礎的課程教學」,在傳統的「規格化教學」之外,增加選修、學生自主學習、學生合作學習、生活實踐、過程技能訓練、學校與家庭功能橋接、校外過程…等等課程設計。 | ||
+ | |||
+ | 要在課綱中增加「以個別指導為基礎的課程教學設計」,就需要借鏡實驗教育已經累積了的大量實踐經驗、先進國家正在推動的課程改革構想。 | ||
+ | |||
+ | 預備要實施的108課綱,提倡「自發、互動、共好」,又對高國中小的課程進行垂直整合與水平整合,還在自然與社會兩領域實施探究與實作課程。所以使得民版課綱只要順著 108 課綱的路再往前走,甩開政府無法甩開的既得利益,四年後民版課綱應該能夠做出來並送入教育部課審會審議。 | ||
+ | |||
+ | ====(三)三大目標:==== | ||
+ | <div style='float:right;margin: 0.5em 0 0.8em 1.4em;'><img src='http://quality-learning.net/2017/uploads/agenda/8/合理調整課程安排BW.png' width='500' height='274' /></div> | ||
+ | #增加過程技能與當代適應,取代過多的學科內容。 | ||
+ | #大幅增加現場的課程與教學彈性。 | ||
+ | #讓學校有開門辦教育,結合各種社會資源幫助同學學習的空間。 | ||
+ | #*橋接「體制學校」與「實驗教育」 | ||
+ | #*橋接「學校教育功能」與「家庭教育功能」 | ||
+ | #*橋接「社大、NGO」與「高國中小」 | ||
+ | |||
+ | ====(四)推動芻議:==== | ||
+ | #繼承 108 課綱的自發、互動、共好的理念,水平統整(普通+技術)、垂直統整(高國中小)、擴大選修、增加校本課程比重、新設新住民領域、新設資訊領域、自然與社會兩領域導向探究與實作、特教體系完整化等成就。 | ||
+ | #在此成就下再往:內容減量、(學習)彈性增加、學校開門等方向推進。 | ||
+ | #零版民版課綱是全民的課綱採「相同方式分享」授權或「公共版權」,上網公開,任何個人或團體都可以採取其中全部或一部分,再衍生自己的課綱草案版本,自己去送課審會。 | ||
+ | #內容來自:先進國家的課程規畫(透過民間與政府人員雙軌蒐集)、台灣實驗教育之實踐、108 課綱內容。 | ||
+ | #職員為策畫層人力一人、協調層及執行層人力一人,共兩人。每人月薪四萬,年僱用成本每人 64 萬,兩人 128 萬。課程發展小組十一人,扣除策畫層職員,其餘為十人,每人每年費用 4 萬,每年費用 40 萬,平台租賃每年 1 萬,延請國教院為顧問,顧問費為5萬。每年的維運經費約180萬。三年約540萬,四年約720萬。經費來自群眾募資、不特定對象捐款、游說勸募。 | ||
+ | #課發小組的主要功能為「做決定」,成員涵蓋:科學家(數學及科學) 、藝術家、社會科學者、語文學者、終身學習機構成員(社大)、教師組織成員、教師專業社群成員、家長組織成員、校長組織成員、實驗教育工作者等十方面的人士。由各方面來推舉,不一定是現在組織的幹部,但是一定要有空開會、smart、心胸開闊、喜歡學新東西。 | ||
+ | #內容管理全部採取數位化。數位化管理工具也全部採取「相同方式分享」授權或「公共版權」。 | ||
+ | #振鐸會起草「推動計畫」,含:核心說明、文宣、經費規畫、參與者和參與規則。 | ||
+ | #「核心說明」含:民版課綱的意義與作用、內容與精神、發展模式、當前進展。 | ||
+ | #以下人員被視為參與課程發展,限制參加課審會分組審議:課發會委員、民間課發小組成員、領域研修委員、受教育部委託擬定課綱之機構成員、附錄中提到的參與研發人員、候審領域的研修委員、課審會分組會議未審議其參與研修之課綱草案。所以民版課綱在延攬伙伴時要有所分工,一部分參與民版課綱研發,另外留一些人才日後推荐他們參加教育部課審會。才不會一部內容很好的課綱,因為得不到課審會而難以通過。 | ||
+ | |||
==台灣教育的新典範== | ==台灣教育的新典範== | ||
+ | 只要 5%(實驗教育) + 5%(體制學校課程改良) 的局面成形,對人民來說追求合理的課程教學,就是個還有蠻大機會可以實現的目標,不再是看得到卻吃不到的空想。這將給台灣全體學校一定程度的壓力,大家都必須想辦法創造出更多合理的課程,否則便要面對學生流失的冏境。體制學校便會漸漸走向新的教育典範。 | ||
+ | |||
+ | 台灣的地方分成三級:都會、市鎮、鄉村,各自有不同的治理邏輯和治理方法。在都會地區比較可能用 5%+5% 的方法來改善課程與教學。至於市鎮、鄉村,則還要想更多不同的辦法,例如:透過「公辦民營實驗教育」的方式,來推動「地方教育創生」,其要領在於提升偏鄉地區的生活機能,讓鄉村能留住人才,活化教育。 | ||
+ | |||
+ | 我們以六年制學程為起點,始終不懈地追求台灣教育能兼顧:有效幫助受教者與教育機會均等這兩大目標,讓下一代能擁有既「均」且「優」的教育。希望您能有同感,並且願意和我們一起努力。 |
2024年7月20日 (六) 18:16的最新修訂版本
(全文)
丁志仁 2017.10.19
承蒙今年雜學校策展單位在「實驗教育館」提供一個攤位給我們(振鐸六年制學程),我們就藉這個機會來談談想做的事,並且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受限於文章的篇幅,所以也臨時建了一個小網站 6year.jendo.org ,讓朋友可以對我們多一些了解。
我們想做的事,基本上分成三個部分:
- 透過實驗教育的發展,讓台灣有 5% 的教育是人民自己動手,按自己的需求去打造出來的。
- 透過修訂民版課綱、推展教師揪團進修…等等作為,讓體制學校中,也有 5% 的班級,能走向以個別指導為基礎的課程、教學。
- 橋接上面的兩個 5% ,對九成的傳統課程教學構成壓力和競爭,促成台灣教育全面的典範轉移,真正走向適性揚才的發展道路。
今日實驗教育
一、從實踐一個學程做起
為了「找出改良公共教育的方法」,振鐸學會從 2013 年起展開了「六年制學程」的課程實驗,預備將一個班由國一帶到高三,到今年是第四年了。由於是為了「找出改良公共教育的方法」,所以太貴而公共教育負擔不起的做法,我們便不會去做。截至目前為止,我們班的各種課程,除了「國際化教育」會涉及出國旅費之外,其他諸如以個別指導為基礎的教師人力配置、大量選修、更多符合未來需求的資訊教育、同學的職涯輔導與職場實習,完全是我國公共教育負擔得起的,只是其財務結構會與目前的體制學校完全不同。以六年制學程為例,「國際化教育」另計,學生的單位成本在每年 12 萬到 14 萬之間,完全和公立中學相當。
在這個學程當中,我們都在做些什麼?
(一)大量選修:從國二開始,我們班每年的選修課就快速增加。到了國三,每年的選修課的數目就總是超過學生的人數。這些選修課有很多是同學自己「組課」組出來的。有些選修課,家長有時來當老師、有時來當學生,充分體現親、師、生共學的風格。
(二)推動學生自主學習:從國一開始,每位同學都必須自己選擇題目,準備教案、評量,對全班同學上一個主題三節連排的「主題備課」。在這個過程中同學去磨練蒐集資料、組織與架構資料、運用各種影音媒材、口條等過程技能。國三一開始更透過 OST 培養同學組課。所以每位同學是從聽課、講課、選課、組課一步一步來增加自己自主學習的深度。到了高中不但要求每位同學必須進行 100 天的職場實習,還鼓勵他們到校外去修課以及考證照。目前正在引進師徒制,來進行同學的專題課程。
(三)行動學習:我們班是把行動學習當作同學解決問題的訓練。行動學習是非常典型的「任務導向式」的課程設計,可以提供同學「使用」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的機會。在過程中同學必須學習把大問題拆解成較小的問題,針對小問題設計出解決方案;最後再把各種小的解決方案串接起來,形成整體性的解決方案。
這種訓練必須由小到大一步一步來,所以我們班從單日行動學習、五日分組行動學習、單車600公里行程策畫、個人八天的境外行動學習,到後年要實施 30 天的全班境外行動學習,地點在歐洲。
行動學習也是訓練同學合作非常好的課程,同學分開來一個一個都算不上厲害,但是透過網路的加持和彼此的討論,一組人就可以變得很厲害。
(四)改變老師的角色:在我們班,老師的角色像教練和陪伴者,多過像講課的授業師。而老師也強調要不斷的學習,而且在有些課,他們和同學共同扮演助教或學生的角色。說穿了,老師是資深學習者,同學是資淺學習者。
當然在這些課程後面,是有一些想法在支撐著我們的行為。這些想法,我就姑且稱之為座右銘吧,以下就撿幾條較重要的座右銘,幫助大家來了解我們:
- 每個人天生都有能力:去調動身邊可用的資源,以解決他所面臨的任何問題(行動者思維)。
- 這個時代所有的知識和技能,都能從網路上近乎無償地取得。
- 眾人之事眾人管,眾人之事眾人扛;眾人之事,權責相符則成,權責不符則敗。
- 言教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
- 大人要先改變,同學才會改變。
- 資產就是包袱,包袱就是資產。
- 凡存在的必有道理,只是即將存的將更有道理。
目標是走向「學習公社」
我們的認知是:目前人類社會處於「科層暨市場體制」與「互聯共生網絡」混搭的時代,前者代表過去三百年的典範,後者代表未來的典範。而「學校」是「科層暨市場體制」下的產物,我們想把學校轉變成「學習公社」來適應未來以「互聯共生網絡」為主流的時代。我們還差得很遠,但正往前摸索。學習公社我想會具有以下的特性:
- 學習公社本質上是一群人為了在學習上合作與分享,所揪集起來的社群。
- 為了有效管理並共用「學習資源」,大家在生活上、經濟上、治理上進行協作。
- 為了成就學習的共同目標,內部有調用勞力、資源、資金的明確規則。
- 調用規則由受這些規則影響的成員民主的決定與修改。
- 資源使用活動的監督者就是使用資源的人,大家對彼此負責。
- 違規使用資源的處罰應該分級,以免過度處罰損害大家的參與意願,並彼此產生敵意。
- 用低成本程序去調解使用糾紛。
- 政府法令接受學習公社自治的合法性。
二、搬開四大障礙,大力發展實驗教育
振鐸的目標是想讓台灣的實驗教育達到就學機會的 5% 。要達到這個目標,首先就要搬開目前妨礙實驗教育發展的四大障礙:場地、課程、經費、師資。
台灣辦實驗教育第一個困難就是不是什麼場地都可以拿來辦實驗教育,要符合建築物 D5 以上類組的場地,才能拿來辦實驗教育。而由於少子化,台灣每年大約會釋出 1000 間中小學教室,這些教室都屬於 D5 以上的空間。目前政府是已經把辦理實驗教育納入校園活化空間的利用範圍內。但是法令上許可跟實務上能夠取得,還是有很大的落差,這值得大家再去努力爭取。
發展實驗教育的課程太累人了,須要大家一起倡議與推動「自主學習資源共享平台」,而跨校選修系統就是朝向這條道路的第一步,目前已經上線,網址為 urclass.net ,正在逐步完善中。
目前國教署正在起草《補助推動實驗教育要點》,相信上路實施後,會對實驗教育在經費上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各種幫助。而更重要的是應該要去擴充《社會救助法》第16條地方政府對低收入戶或中低收入戶提供教育補助的內涵:
- 此教育補助應涵蓋參與實驗教育的就學機會。
- 對此補助項目地方政府財力不足時,中央政府得予挹注。
- 此項補助計入教育經費額度內。
這樣實驗教育才不會變成中高社經家庭與低收入家庭「教育隔離」的藩籬。
傳統師培並不適合實驗教育的師資養成,實驗教育需要更加非結構的師資培力方式。目前政大的台灣實驗教育研究中心和自主學習促進會都在發展這一類的工作坊。兩者都會結合核心哲學課題探討、學員「組課」實作、參訪、實習等歷程。而大家都有共識:願意將培力資源公共化並加以共享,應該在一年內就會有所進展。
除了上述四大障礙的逐漸排開之外,實驗教育在升學方面,也有兩項讓人振奮的發展:第一是教育部委託暨南大學建置中的「高級中等教育階段學習歷程檔案系統」將實驗教育學生納入;第二是教育部技職司發展的大學入學特殊選才三管道,其中第二管道針對實驗教育設計,可以免參考統測成績升上技術學院。
總之,台灣辦理實驗教育的條件一年比一年要好,實驗教育的學生人數也在逐年增加中。當然要邁向就學機會的 5% ,未來還須要很多的努力,但已不是那麼遙不可及了。
三、推動跨校選修系統,是目前教育發展的重中之重
網址 urclass.net 的跨校選修系統已經在 2017.8 上線開始運作,但還須要花很大力氣去完善它。這個平台下一步將會有三項進展:
- 發展師徒制課程的媒合功能。
- 建立專戶,提供第三方支付功能。
- 邀請大家,參與共同治理以及評價系統的建立。
在這個網路時代須要建一個平台,讓大家都可以在這個平台上組課(開課)、選課;在「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理想下,分享彼此的課程給彼此的子弟,用天下的資源來幫助台灣的孩子們學習。
這件事絕不容易做到,肯定要走很久很久。但對實驗教育的發展幫助會很大,值得去做。作用有四個:
- 減少大家課程資源的閒置與浪費,降低大家的開課成本,使得有限的資源能開出更多課。
- 長久下來,會降低進入實驗教育的課程規畫門檻,因為很多課程可以透過平台相互取得。
- 對小型實驗教育團體和個人自學幫助更大,這樣會有更多人勇於進入實驗教育這個領域。
- 逐漸形成實驗教育領域橫向的合作網絡,並在這個網絡之上進行課程之外的合作事務。
跨校選修也是「橋接體制學校與實驗教育」的關鍵。後年全國的高、國中小實施 108 課綱,課程教學要更走向適性學習,選修課和社團課都需要大幅增加。引入跨校選修對學校和學生才最有利,一則課容易開得多、開得成,二則學生可以跟其他學校的學生當同學,同儕資源豐富可有助於自主學習。
選修與社團本質上是最打破體制學校班級建制的,和其他班的學生當同學也只與和其他校的學生當同學只有一步之遙。但引發的思維轉變卻十分重大。而能和其他學校的學生當同學,就能和實驗教育的學生當同學。
目前新北市政府也看到跨校選修這個未來趨勢,不過只敢從線上課程入手,還不敢讓學生跑來跑去。台中市走的更前面,已經有實體課程的跨校選修,下一步應該會試辦共同的跨校選修日,以及學校間彼此採認跨校選修課的成績。
教育部看得更遠,已經在規畫試辦「教師揪團增能」,期待能讓一部分熱中專業發展的老師,先形成自身的組課經驗,以及跨校的合作網絡,作為 108 課綱活化課程教學的基礎。
機不可失,失不再來。體制學校進行活化教學時會有種種困難與限制,但是這些困難對不受課綱與教師法限制的實驗教育領域來說,是不存在的。橋接體制學校與實驗教育,一定可以加速體制學校活化教學的腳步。
對實驗教育領域來說,更多人使用、認同實驗教育的想法和做法,改善實驗教育處境就會更容易。反之,社會上認同和支持傳統課程教學的人越多,社會就會越覺得實驗教育是在找麻煩,搞特權。
明日公共教育
要橋接實驗教育與公共教育,並且運用實驗教育的實踐經驗來幫助改良公共教育,就一定要想辦法把教師當中熱衷學習的那 5% 的人「勾引」出來。勾引的方法,可以透過教師揪團增能,並且一步步培養這些老師「組課」的能力與習慣,增加他們的校內外人脈,釋放他們的動能,這是第一步。
第二步則是推動民版課綱,為這 5% 的老師拓寬在體制學校中的辦學空間,讓體制學校中也有 5% 左右較為合理的課程與教學。
一、教師揪團增能
教師揪團增能的基本概念是把一小部分政府教師進修的經費變成「點數」,由老師彼此結合點數,自己規畫課程,自己組課來從事增能與進修。這樣老師才能由過去的「被自主學習」,轉變為「自主學習」,承擔起課程教學合理化的責任。
實施的步驟大體如下:
- 主管教育行政機關設定進修的範疇。
- 將教師進修經費變成點數,每位老師每年 1000 元為一點。
- 建立媒合平台及登記系統,由老師合作使用點數,去規畫研習或工作坊,並在平台上簡易核銷。
- 在平台上進行口碑評價。
- 每四個月將未規畫使用的進修點數,回收重分配。第一次重分配,還是分配給全體老師,第二次重分配,加權分配給熱衷自主進修的老師。
這個制度的重要性在於:
- 老師由揪團進修(跨校行為),導入老師跨校共同備課,再導入老師合作開「跨校選修」課程。
- 老師由合作開「跨校選修」,再導入老師「揪團辦學」,解決體制學校老師缺少「實驗教育辦學團隊」的困難。
- 老師會鼓勵同學由聽課到選課再到組課的「自主學習學習路徑」。
至於可以揪團的主題,建議涵蓋面要夠廣,例如:
-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教學實例。
- 校長與教師共同備課、公開課與專業回饋。
- 各領域/學科核心素養導向之多元課程設計、教材研發、教學策略、學習評量等。
- 跨領域教學、議題融入領域教學、探究與實作統整學習。
- 合作學習模式之發展(如分組合作學習、學習共同體)。
- 班級經營、生涯輔導、職涯規畫。
- 學生適性學習之課程發展(如選修課與社團規畫)。
- 校外課程之研發。
- 國際化教育。
- 學生專題指導。
- 學生自主學習規畫。
- 校外資源運用。
- 親職教育與親師生共學。
- 實驗教育參訪。
- 隨著一輪一輪實施,再陸續增加揪團的主題。
二、起草並推動「民版課綱」
起草「民版課綱」的主要目標是混搭「規格化教學」與「以個別指導為基礎的課程教學」,讓體制學校公共教育得到接近實驗教育的辦學空間。但混搭的方式和比重還是保留給教學現場的各個學校。例如,學校腳步較慢,可以 90% 維持「規格化教學」,那就相當於落實 108 課綱;而公辦民營學校和指定辦理實驗教育的學校也可以大幅推進「以個別指導為基礎的課程教學」,和目前的實驗教育差不多。
(一)基本立場:
- 去年五月修法,通過課程審議會任期四年,並且每次只能汰換一半,諭示我國的課程發展由臨編性質走向常規化。而合理的課程發展週期:大週期應為八年,小週期應為四年。
- 大週期由教育部委託起草,大量延請專家,如這次的 108 課綱,帶入課綱的是「科層體制」的優點,小週期可由民間自發起草,帶入課綱的是「網絡式全民參與」的優點,兩者交叉前進,共同為我國課程發展做出不同的貢獻。
- 這一輪的民版課綱起草,是繼承 108 課綱,繼續自發、互動、共好的目標,不會另起爐灶,也不是反對 108 課綱。
(二)必要性說明
目前台灣的高、國中小,現場採取「規格化」的教學,使用全國統一的課程與進度,這種公共教育未必適合大學數的學生。而政府使出洪荒之力能夠推進適性學習的程度,大約就是 108 課綱的樣子。之後就有賴民間社會,運用網絡連結的方法,去打造一部更傾向「適性揚才」的新課綱草案,讓教學現場能:混搭「規格化教學」與「以個別指導為基礎的課程教學」,在傳統的「規格化教學」之外,增加選修、學生自主學習、學生合作學習、生活實踐、過程技能訓練、學校與家庭功能橋接、校外過程…等等課程設計。
要在課綱中增加「以個別指導為基礎的課程教學設計」,就需要借鏡實驗教育已經累積了的大量實踐經驗、先進國家正在推動的課程改革構想。
預備要實施的108課綱,提倡「自發、互動、共好」,又對高國中小的課程進行垂直整合與水平整合,還在自然與社會兩領域實施探究與實作課程。所以使得民版課綱只要順著 108 課綱的路再往前走,甩開政府無法甩開的既得利益,四年後民版課綱應該能夠做出來並送入教育部課審會審議。
(三)三大目標:
- 增加過程技能與當代適應,取代過多的學科內容。
- 大幅增加現場的課程與教學彈性。
- 讓學校有開門辦教育,結合各種社會資源幫助同學學習的空間。
- 橋接「體制學校」與「實驗教育」
- 橋接「學校教育功能」與「家庭教育功能」
- 橋接「社大、NGO」與「高國中小」
(四)推動芻議:
- 繼承 108 課綱的自發、互動、共好的理念,水平統整(普通+技術)、垂直統整(高國中小)、擴大選修、增加校本課程比重、新設新住民領域、新設資訊領域、自然與社會兩領域導向探究與實作、特教體系完整化等成就。
- 在此成就下再往:內容減量、(學習)彈性增加、學校開門等方向推進。
- 零版民版課綱是全民的課綱採「相同方式分享」授權或「公共版權」,上網公開,任何個人或團體都可以採取其中全部或一部分,再衍生自己的課綱草案版本,自己去送課審會。
- 內容來自:先進國家的課程規畫(透過民間與政府人員雙軌蒐集)、台灣實驗教育之實踐、108 課綱內容。
- 職員為策畫層人力一人、協調層及執行層人力一人,共兩人。每人月薪四萬,年僱用成本每人 64 萬,兩人 128 萬。課程發展小組十一人,扣除策畫層職員,其餘為十人,每人每年費用 4 萬,每年費用 40 萬,平台租賃每年 1 萬,延請國教院為顧問,顧問費為5萬。每年的維運經費約180萬。三年約540萬,四年約720萬。經費來自群眾募資、不特定對象捐款、游說勸募。
- 課發小組的主要功能為「做決定」,成員涵蓋:科學家(數學及科學) 、藝術家、社會科學者、語文學者、終身學習機構成員(社大)、教師組織成員、教師專業社群成員、家長組織成員、校長組織成員、實驗教育工作者等十方面的人士。由各方面來推舉,不一定是現在組織的幹部,但是一定要有空開會、smart、心胸開闊、喜歡學新東西。
- 內容管理全部採取數位化。數位化管理工具也全部採取「相同方式分享」授權或「公共版權」。
- 振鐸會起草「推動計畫」,含:核心說明、文宣、經費規畫、參與者和參與規則。
- 「核心說明」含:民版課綱的意義與作用、內容與精神、發展模式、當前進展。
- 以下人員被視為參與課程發展,限制參加課審會分組審議:課發會委員、民間課發小組成員、領域研修委員、受教育部委託擬定課綱之機構成員、附錄中提到的參與研發人員、候審領域的研修委員、課審會分組會議未審議其參與研修之課綱草案。所以民版課綱在延攬伙伴時要有所分工,一部分參與民版課綱研發,另外留一些人才日後推荐他們參加教育部課審會。才不會一部內容很好的課綱,因為得不到課審會而難以通過。
台灣教育的新典範
只要 5%(實驗教育) + 5%(體制學校課程改良) 的局面成形,對人民來說追求合理的課程教學,就是個還有蠻大機會可以實現的目標,不再是看得到卻吃不到的空想。這將給台灣全體學校一定程度的壓力,大家都必須想辦法創造出更多合理的課程,否則便要面對學生流失的冏境。體制學校便會漸漸走向新的教育典範。
台灣的地方分成三級:都會、市鎮、鄉村,各自有不同的治理邏輯和治理方法。在都會地區比較可能用 5%+5% 的方法來改善課程與教學。至於市鎮、鄉村,則還要想更多不同的辦法,例如:透過「公辦民營實驗教育」的方式,來推動「地方教育創生」,其要領在於提升偏鄉地區的生活機能,讓鄉村能留住人才,活化教育。
我們以六年制學程為起點,始終不懈地追求台灣教育能兼顧:有效幫助受教者與教育機會均等這兩大目標,讓下一代能擁有既「均」且「優」的教育。希望您能有同感,並且願意和我們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