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星培力/2019-1例會/2021.08.31: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福留子孫
(→(七)選修者限制:) |
|||
(未顯示2位用戶所作出之8次版本) | |||
第 95 行: | 第 95 行: | ||
#*紀錄片(朱純良可協助拍攝) | #*紀錄片(朱純良可協助拍攝) | ||
− | ===二、8. | + | ===二、8.28已建立「自主學習典範」的維基數據項目=== |
*維基數據(wikidata.org) | *維基數據(wikidata.org) | ||
*#審核比維基百科寬鬆,「自主學習典範」在維基百科上還建不了。因為不夠有名。 | *#審核比維基百科寬鬆,「自主學習典範」在維基百科上還建不了。因為不夠有名。 | ||
*#資料是「結構化」的 | *#資料是「結構化」的 | ||
− | *# | + | *#全球跨語言共編 |
*「自主學習典範」的惟一碼是 Q108304373 | *「自主學習典範」的惟一碼是 Q108304373 | ||
− | * | + | *其中文繁體的項目名稱,被丁志仁定為「自主學習典範」,需要再定中文簡體的項目名稱(須與大陸同學商量),以及英文的項目名稱(須與大陸同學商量) |
− | * | + | *被丁志仁歸到「教育理念」(educational concept,Q49094543) 項目之下。在教育理念項目之下,其他的還有「華德福教育」等項目。 |
==討論事項:== | ==討論事項:== | ||
第 163 行: | 第 163 行: | ||
#08.22(日)9:00~12:00,海星回顧與修正 | #08.22(日)9:00~12:00,海星回顧與修正 | ||
#09.11(六)18:30~21:00:擴大讀書會一(閉恩濡) | #09.11(六)18:30~21:00:擴大讀書會一(閉恩濡) | ||
− | #10.03(日) | + | #10.03(日)13:30~14:30:擴大讀書會二(傅心怡) |
− | #10.17(日) | + | #10.17(日)9:00~12:00:相關工作圈規畫(周樂生、柯穎瑄) |
− | #11.27(六) | + | #11.27(六)9:00~16:00:培力期間聚會一(丁志仁)學員名單確定後,相當於共識營開始<br/>2022年 |
− | #01.15(六) 14:00~16:30:培力期間聚會二(度昀奇) | + | #01.15(六) 14:00~16:30:培力期間聚會二(度昀奇),相當於學員自組織開始,而學員陪伴者就位後 |
*補充:工作圈在現在就開始醞釀,不可能在10/17一下子討論好。 | *補充:工作圈在現在就開始醞釀,不可能在10/17一下子討論好。 | ||
第 176 行: | 第 176 行: | ||
#是否邀請地方創生、社區教育、推廣新創教育……等不同領域的人員,一起來參加這個計畫? | #是否邀請地方創生、社區教育、推廣新創教育……等不同領域的人員,一起來參加這個計畫? | ||
#是否加入相關數據分析調查,例如在某區域有哪些團體、多少人、什麼人,對本議題有興趣,或正在從事類以/相關的活動? | #是否加入相關數據分析調查,例如在某區域有哪些團體、多少人、什麼人,對本議題有興趣,或正在從事類以/相關的活動? | ||
− | # | + | #拜訪人員從了教育官員外,教育委員會相關委員、議員、地方賢達……等是否也列入拜訪名單? |
#是否從讀書會開始,建立社群識別系統? | #是否從讀書會開始,建立社群識別系統? | ||
#請問關於工作圈規劃加入OST之後,有關討論議題的延續,會有相對應方式嗎? | #請問關於工作圈規劃加入OST之後,有關討論議題的延續,會有相對應方式嗎? | ||
第 183 行: | 第 183 行: | ||
決議: | 決議: | ||
#向國教署申請補助 | #向國教署申請補助 | ||
− | #依前述(六) | + | #依前述(六)進行 |
#可單堂報名 | #可單堂報名 | ||
+ | #參加人員(已報名):丁志仁、傅心怡、周樂生、柯穎瑄、度昀奇、閉恩濡、蕭典義、朱純良、黃鈴諭 |
2024年8月30日 (五) 12:39的最新修訂版本
時間地點與會者
時間:2021.08.31(二)19:00~20:30 正式議程
地點:線上參與
主持人:丁志仁
約定未來擔任主持人順序:(主席遇有事,找人對調)
黃鈴諭→度昀奇。
紀錄:黃鈴諭
與會者:丁志仁、周樂生、度昀奇、吳啟新、傅心怡、蕭典義、黃鈴諭、朱純良(志工)、閉恩濡(列席)
報告事項
一、海星回顧與修正活動報告
依2021.07.19決議辦理
- 時間:2021.08.22(日)9:00~12:00
- 地點:慢慢(台北市中正區南昌路一段60號)
- 參會者:丁志仁、周樂生、柯穎瑄、度昀奇、鍾宜真、朱純良、閉恩濡、黃鈴諭
- 活動目標:
- 反思海星計畫執行狀況
- 討論與催化一輪工作圈
- 提出自主學習帶領者的操作版本
- 活動手冊:海星增殖手冊
問卷歸納:
您認為海星計畫的主要目標是什麼?
- 培力體制學校老師從事教育自造者的帶領、培養相關人才
- 有帶領者經驗者再成為下一輪的陪伴者
- 發展社群組織、建立運作模式
- 讓更多人體驗自主學習
- 建立相關資源連結、網絡;成為推廣「自主學習典範」核心工具箱
- 推廣自主學習的方式
- 學習如何自主組織課程與學習
過去兩年您參與計畫的過程中,有否感受過成員間的共振?如有,請簡述一下。
- 討論章程時候
- 建立自我根概念、欣賞異己,討論的時候、聆聽他人分享時
- 貢獻越大、收穫越多
- 私下聊天時
- 籌備的時候
- 辦「共識營」的時候
- 組課的時候
- 例會的時候
- 認識其他在做教育的人,認識其他生活圈的人,有不同的想法
在參與海星培力的過程中,您有發展出新的學習方式嗎?如有,請簡述一下。
- 從無章法中形成共識(秩序)
- 發現有價值的資源,相信每個人都能調度
- 欣賞資淺學習者並幫忙增強。
- 找到機會可以找到人一起學。自己學找的資源、方法有限。有人一起學對突破瓶頸有幫助。
- 線上會議經驗
- 觀察如何讓成員共學時,從加法協作到乘法協作
- 資訊運用的能力,例如:wiki撰寫等
- 課程/活動設計需要思考的點有哪些?
- 如何做社群經營/班級經營
- 如何運用群學的力量,維持學習的強度
- 大群包小群的組課模式
- 透過兩岸同學互動,增加了學習的廣度
自我培力對您來說,主要的困難何在?
- 情境轉換
- 形成共識
- 時間、持續下去很難
- 動機不強烈
- 學習模式的改變,例如:要開始自己找資料、先自己試試看找解決方式
- 沒有與我現階段的興趣或學習目標契合
- 凝聚夥伴共識
- 老師教學生學的文化慣性
- 很難找到適當的實習指導者
您覺得海星社群應該對成員提供哪些協助?
- 詳細的紀錄
- 提供充分數據分析資料與開源學習,建立與管理資料庫
- 適當的分工,讓每一個人都有事情做
- 共同組課的對象
- 個別化的輔導或諮詢服務
- 定期討論組織課程,培力方法
- 提供充分數據分析資料與開源學習,建立與管理資料庫,並開放討論改善
- 詳細的紀錄,參與海星計畫以來,學員的心境變化,成長過程
您認為海星社群應該是一個什麼樣的社群?
- 支持性社群
- 分享共學、自我培力資訊、組織的社群
- 自我實現/實踐,自我負責,圍繞共同目標和價值的行動團體。
- 自發,互動,共好
請您提出對海星社群的提議。
- 新成員彼此間有沒有足夠強的連結,參與感明顯低落,或是較難有新的成員加入,造成開放性不足,發展可能性較侷限。
- 多些教小孩自主學習的討論與交流
- 共同目標和價值似乎還沒有很明確。
- 儘量接近社會上新事物,尋求各項議題延續發展之可能
- 設計宣傳海星培力理念的工具
- 文字
- 紀錄片(朱純良可協助拍攝)
二、8.28已建立「自主學習典範」的維基數據項目
- 維基數據(wikidata.org)
- 審核比維基百科寬鬆,「自主學習典範」在維基百科上還建不了。因為不夠有名。
- 資料是「結構化」的
- 全球跨語言共編
- 「自主學習典範」的惟一碼是 Q108304373
- 其中文繁體的項目名稱,被丁志仁定為「自主學習典範」,需要再定中文簡體的項目名稱(須與大陸同學商量),以及英文的項目名稱(須與大陸同學商量)
- 被丁志仁歸到「教育理念」(educational concept,Q49094543) 項目之下。在教育理念項目之下,其他的還有「華德福教育」等項目。
討論事項:
提案一、處理「成員將培力時程延長到三年」之後續事宜
提案人:丁志仁、黃鈴諭
說明:
- 2021.07.19例會決議,當日未出席提出延長需求者,得於會後提出延長申請,於下次會議進行追認。
- 當日會議已提出延長申請者:丁志仁、周樂生、柯穎瑄、度昀奇、黃鈴諭
- 會後有提出延長申請者:蕭典義。
- 是否於本次會議進行追認?
決議:通過
提案二、「海星增殖」構想說明與預報名
提案人:丁志仁、黃鈴諭
說明:
(一)多元性與基本說明:
- 本課程對海星社群內部為「『海星增殖』組課」(六個課次),對外為「『自主學習帶領者培力』第一階段籌備/籌辦」(五個活動)。
- 組課課主:丁志仁、周樂生、柯穎瑄、度昀奇、傅心怡、閉恩濡
- 每次活動為 6~20 人,擴大活動增加線上參加人數 0~10 人。
(二)「自主學習帶領者培力」工作項目:
- 建立籌備/籌辦團隊
- 建置工作與社群網站
- 前期準備工作
- 拜訪教育局處
- 招募學員並進行簡易面談
- 「教育部補助要點平台」建置與使用
- 「一○八課綱」自主學習空間剖析
- 「校內微型自主學習課程計畫」發展與實踐
- 引導學員「自組織」
- 陪伴學員「組課共學」
- 陪伴學員「實務浸潤」
- 陪伴學員辦理「成果發表」
- 陪伴學員進行「組課典藏」
- 陪伴學員發展社群
(三)擬申請補助:
計畫期程:110年9月11日至112年11月10日 | |||||||
計畫經費總額:新臺幣1047128元,向國教署申請補助金額:942400元,自籌款:104728元。 | |||||||
經費項目 | 計畫經費明細 | 申請教育部補助經費 | |||||
---|---|---|---|---|---|---|---|
單價(元) | 數量 | 總價(元) | 說明 | 金額 | 說明 | ||
人 事 費 | 計畫主持人 | 4028 | 26月 | 104728 | 主持人1人×4028元×26個月 | 0 | 自籌 |
小計 | 104728元 | 0 | |||||
業 務 費 | 出席費 | 2000 | 50人次 | 100000 | 全計畫共分為 10 個工作圈,各工作圈平均 配置 5 人次的出席費,共 50 人次 | 100000 | |
指導費 | 2000 | 50人次 | 100000 | 實務浸潤 2400 小時(20 位學員×每人 120 小時)以每指導 48 小時,發給一次實習 指導費計算,共 50 人次 | 100000 | ||
講師費 | 1500 | 150小時 | 225000 | 學員組課依經驗值應達 13 門課 16.5 學 分,合計約為 300 小時,其中一半補助鐘 點費,計為 150 小時 | 225000 | ||
助教費 | 500 | 30小時 | 15000 | 共筆撰寫、Jitsi meet 設定與使用、網路 資料表建立與協作、GIS等技能性課程,須 助教協助學員完成技能學習 | 15000 | ||
臨時工作人 員/工讀費 | 199680 | 2年 | 399360 | 每天8小時×每週3天×每月四週×26個月 | 399360 | ||
印刷費 | 4000 | 2年 | 8000 | 印製面談手冊、組課講義、會議資料、實習 日誌、成果發表手冊、課程典藏相關資料 | 8000 | ||
交通費 | 1350 | 10人次 | 13500 | 以台北-台南高鐵費用預估。提供會議、講 者國內交通支出 | 13500 | ||
膳費 | 120 | 57人次 | 6840 | 小型座談會及全日研討會與會者膳費 | 6840 | ||
住宿費 | 1600 | 12人天 | 19200 | 提供遠地講師 / 參與者之前一日住宿費 | 19200 | ||
場地費 | 3500 | 3次 | 10500 | 租用晤談、小型座談及研討會場地 | 10500 | ||
雜支 | 22500 | 2年 | 45000 | 防疫物資、郵資,文具等 | 45000 | ||
小計 | 942400元 | 942400 | |||||
合計 | 1047128元 | 942400 |
(四)組課目標:
- 再界定「海星培力」,並以「自主學習帶領者培力」為具體實踐場域。
- 更合情合理的界定社群生態中的各種角色。
- 喚起有志協作「培力自主學習帶領者」的伙伴自組織,並催化各相關工作圈成立及運作。
- 陪伴未來「自主學習帶領者培力」的學員。
- 擴大社群基礎。
(五)三大階段:
- 反思海星培力兩年來的過程,並修正各項規則,使之更可行。
- 討論並催化一輪培力的各相關工作圈。
- 陪伴未來「自主學習帶領者培力」的學員。
(六)各次主題:
- 2021年
- 08.22(日)9:00~12:00,海星回顧與修正
- 09.11(六)18:30~21:00:擴大讀書會一(閉恩濡)
- 10.03(日)13:30~14:30:擴大讀書會二(傅心怡)
- 10.17(日)9:00~12:00:相關工作圈規畫(周樂生、柯穎瑄)
- 11.27(六)9:00~16:00:培力期間聚會一(丁志仁)學員名單確定後,相當於共識營開始
2022年 - 01.15(六) 14:00~16:30:培力期間聚會二(度昀奇),相當於學員自組織開始,而學員陪伴者就位後
- 補充:工作圈在現在就開始醞釀,不可能在10/17一下子討論好。
(七)選修者限制:
海星培力2019、2020成員,「自主學習論述與實踐」、「自主學習輔導平台設計」兩門課的參課者,政大實驗教育工作者培力四梯參與「自主學習帶領者培力」籌備/籌辦學員,振鐸學會專兼任職員。
建議:
- 因疫情緣故,計畫可能會有無法在期程內完成的風險,是否需要事先規劃延期結案,或其他應變方案?
- 是否邀請地方創生、社區教育、推廣新創教育……等不同領域的人員,一起來參加這個計畫?
- 是否加入相關數據分析調查,例如在某區域有哪些團體、多少人、什麼人,對本議題有興趣,或正在從事類以/相關的活動?
- 拜訪人員從了教育官員外,教育委員會相關委員、議員、地方賢達……等是否也列入拜訪名單?
- 是否從讀書會開始,建立社群識別系統?
- 請問關於工作圈規劃加入OST之後,有關討論議題的延續,會有相對應方式嗎?
- 提議每季辦小均優,在不同縣市輪流辦,可以認識不同城市的人脈和教育議題。
決議:
- 向國教署申請補助
- 依前述(六)進行
- 可單堂報名
- 參加人員(已報名):丁志仁、傅心怡、周樂生、柯穎瑄、度昀奇、閉恩濡、蕭典義、朱純良、黃鈴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