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邱灝芝討論(一):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福留子孫
跳轉到: 導覽搜尋
從網絡中學習
四、台灣教育的四大橋接
 
(未顯示同用戶所作出之26次版本)
第 1 行: 第 1 行:
[[分類:各方討論]]<p align=right>2020.10.4</p>
+
[[分類:各方討論]]__NOTOC__<p align=right>2020.10.4</p>
 
==關於「自主學習典範」==
 
==關於「自主學習典範」==
 
===一、學習與教育===
 
===一、學習與教育===
第 28 行: 第 28 行:
  
 
===二、同村共養教育===
 
===二、同村共養教育===
===(一)助人專業者的彼此協作===
+
====(一)助人專業者的彼此協作====
 
#教師:幫助人學習的專業者。
 
#教師:幫助人學習的專業者。
 
#心理師:幫助人打開心理糾結的專業。
 
#心理師:幫助人打開心理糾結的專業。
第 37 行: 第 37 行:
 
#壓迫:助人者忽視受助者的主體性,以「我為你好」為由,壓制受助者的選擇與負責。
 
#壓迫:助人者忽視受助者的主體性,以「我為你好」為由,壓制受助者的選擇與負責。
 
避免落入以上的陷阱,助人者與受助者之間最好建立清楚而忠誠的「約定」,這群約定應經助人者與受助者雙方面認可,而且最好能文件化。
 
避免落入以上的陷阱,助人者與受助者之間最好建立清楚而忠誠的「約定」,這群約定應經助人者與受助者雙方面認可,而且最好能文件化。
 +
 +
====(二)地方學習平台創研工作坊====
 +
*使用人力:成立工作圈,社大伙伴、柑園文教基金會、陶璽工作室來海星組課
 +
*以北投與柑園兩地區起頭,可再加一個地區如高雄第一社大
 +
*重點為:
 +
*#提倡「同村共養」的價值觀
 +
*#催化老師、心理師、社工師、終身學習合作
 +
*#建構「里」的參與主體
 +
*#整合地方的:地理、生命記憶、生活功能、生涯發展資源
 +
*#論述「台灣就是在地」
 +
*#橋接課綱的社會探究與實作、科學探究與實作、微課程
 +
 +
===三、比較===
 +
<div style='float:right'><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d/d5/教育新典範.png' width=320 height=152 /></div>
 +
#師徒教學典範
 +
#:概念很簡單:會的「師」教不會的「徒」
 +
#:背景:
 +
#:#生師比很大,一位老師同時要教很多位學生。當生師比很大時,就算你要搞師生平權,也會是表面的、假的。
 +
#:#傳播工具比較原始,老師不教給學生,學生損失比較大。
 +
#:#社會比較金字塔化,等級森嚴。通常也需要一套儀式來鞏固尊卑,如「起立、敬禮、坐下」;大陸演員間互相尊稱為「老師」,即是一種老師身份較高的心理慣性運用。
 +
#:#知識、技能的折舊比較慢。
 +
#:此典範中老師需要不對稱的位置與權力,去布署:
 +
#:#將學生「格式化」,以對得上老師「畫一」的教學。
 +
#:#選擇教學內容––以老師決定的課程目標為準。
 +
#:#決定教學節奏與活動內容––以老師決定的每堂教學目標為準。
 +
#:#布置作業,確保學生有一定強度的練習。
 +
#:#布置「診斷性評量」,確保學生有「聽」他教。
 +
#:#布置「檢定性評量」,評價學生是否達到「學會」的「儀式性定義」。
 +
#:#布置「選拔性評量」,激勵學生的學習動機。
 +
#:#處罰學生,以維護課堂紀律,作業與評量的有序進行。
 +
#:#擴大規模備妥畫一性教學後勤,於是有教科書、課程標準、課程綱要、設備基準…
 +
#:師生太過不對稱衍生的課題:
 +
#:#把學習者的「高度」壓得太低,學習會儀式化。學習者會做出「學會」的樣子,演出學會的儀式,其實未必想學,也不一定有學會。
 +
#:#學校會複製社會的權力支配關係,妨礙社會演進。
 +
#:#老師對學生的評價,比「事實」更加強橫得多。老師對學生的肯定與貶抑影響都太大。
 +
#:#老師在金錢上有較強的索要潛力。在台灣民主化之前,「養鴨子」(要學生到他家補習)幾乎是多數學校老師的副業。
 +
#:#老師能在情感上有較強的索要潛力。感情一定要對等,尤其是愛情,不然會形成「剝削」。
 +
#:時代的演進:學生由「聽課」進化到「選課」,再進化到「組課」。<br/>配套演化出「同學自行組課群學」+「自行策畫實務浸潤」+「自行規畫學習成果發表」
 +
#自主學習典範
 +
#:概念是:
 +
#:#「資深學習者」擔任「資淺學習者」的嚮導、教練與陪伴者,由學習者「自主學習」
 +
#:#教育是一種「生態化」的助人活動。要避免「依賴」與「剝削」。
 +
#:#總訣竅是:提升學習者的高度。強調「自主學習/自我培力」、「無界學習」、「群學」。<br/>相信:每個人天生都有能力:去調動身邊可用的資源,以解決他所面臨的任何問題(行動者思維)。<br/>別老想著當同學的英雄,讓同學做自己的英雄。
 +
#:理想是:生命自覺、學習自主、生活自立、責任自負、需求自造
 +
#:一些背景上的改變:
 +
#:#像台灣這種社會,已經負擔得起以個別指導為基礎的教育典範。
 +
#:#從「電波傳播革命」之後學習者知識與技能的來源就不斷拓展,到了「網際網路」之後,基本上可以實現 Illich 用「人從網絡中學習」取代「人從機構中學習」的構想。這使得「主題備課」(讓同學備課上課),行動學習(移地、學習者策畫、群學)等當代自主學習式的課程模組變得具有可行性。
 +
#:#社會由水平整合(網絡)混搭垂直整合(科層),微權力興起,平權運動當道。只有如中國般的「權本社會」,還會依權力大小,將人用森嚴的等級排序。
 +
#:#知識、技能的折舊極快,須要用「群學」抵消一部分知識與技能折舊的效應。
 +
#:#<img src='http://jendo.org/files/福留子孫/文明新典範1.png' width=225 height=135 />
 +
 +
===四、變遷===
 +
<div style='float:right'><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b/b8/課程演進五階段.png' width=398 height=30 /></div>
 +
#
 +
#
 +
#
 +
#
 +
#
 +
===五、實踐「終身自主學習的人生觀」===
 +
#世界就個大型的教練場,人就是來學習的。學習是本能與本份,不是為了什麼功利的目的。因學習得到的好處是附帶的。
 +
#不管自己位置多資深,終身都不斷組課,組織群學,培力自己。
  
 
==從網絡中學習==
 
==從網絡中學習==
第 46 行: 第 107 行:
  
 
===二、必須幫自己建立群學網絡===
 
===二、必須幫自己建立群學網絡===
 +
網際網路帶來的學習新課題:
 +
#知識增量多、快到個人學不了
 +
#你也不知道什麼是真的
 +
辦法:
 +
#群學×私有雲
 +
#建構新的「學習信用」體系,很快「可信的」會變成一種很高的價值:一塊磚一塊磚去叠。
 +
 +
===三、四大重點與基本內容===
 +
<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d/d5/不錯學群課程理念BW.png' width=350 height=350 />   <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a/ae/學習的基本內容BW.png' width=385 height=350 /><br/><br/>
 +
<div style='float:right'><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a/a7/主題備課BW.png' width=400 height=215 /></div>
 +
#
 +
#
 +
#
 +
#
 +
#
 +
#
 +
#
 +
#
 +
#
 +
<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7/76/不錯學群課程區塊BW.png' width=460 height=340 />   <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0/0a/六年制學程工具能力BW.png' width=340 height=340 />
 +
 +
===四、上課描述===
 +
*同學組課與主題備課
 +
*行動學習
 +
*#原理
 +
*#宜蘭行
 +
*#單車600公里
 +
*#境外行動學習
 +
*#歐洲行動學習
 +
*動手學科學
 +
*百事數學
 +
*大英百品
 +
*職場實習
 +
*吃飯說菜
 +
*專題探討
 +
 +
===五、同學和老師們的描述===
  
 
==留福台灣,人本中國==
 
==留福台灣,人本中國==
 
開放政府,常民政治
 
開放政府,常民政治
 +
 +
公共教育永遠是「文明鑄造與傳承」的部分。
 +
===一、人類文明正走向新的典範===
 +
<img src='http://jendo.org/files/福留子孫/文明新典範1.png' width=451 height=270 />
 +
===二、文明典範與教育===
 +
<img src='http://jendo.org/files/福留子孫/文明新典範2.png' width=520 height=301 />
 +
 +
===三、當代教育不可漏接的課題——當代適應===
 +
<img src='http://jendo.org/files/福留子孫/當代適應1.png' width=510 height=286 />
 +
 +
===四、台灣教育的四大橋接===
 +
學習場域由一個個的城堡,向裡面搬運糧草,變成一個個浮在資源海洋上的浮島。
 +
 +
<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2/2d/教育橋接.svg/640px-教育橋接.svg.png' width=600 height=400 />
 +
 +
#狹義的平台化界定:
 +
{{:平台化/界定}}
 +
#平台化系統
 +
{{:平台化/堆叠B/word}}
 +
 +
===五、台灣走到歷史的十字路口===
 +
<img src='http://jendo.org/files/福留子孫/歷史的路口.png' width=245 height=510 />
 +
 +
===六、留福台灣===
 +
{{:吾土吾民,福留子孫}}
 +
 +
==附錄==
 +
#跨校選修
 +
#GIS 實做細節
 +
#大英百品的實做細節
 +
#百事數學
 +
#動手學科學

2021年1月29日 (五) 22:39的最新修訂版本

2020.10.4

關於「自主學習典範」

一、學習與教育

  1. 學習=增量×有用×學習主體性(個體我+團體我)
  2. 教育是學習中的一個子集合:學習中能夠「由一個人或一群人幫助另一個人或另一群人學習」的活動。
    所以「『教育』本質上是一種『助人活動』」。

對「增量」的說明:

  1. 增加讀懂世界的能力
  2. 有助充實生活內涵
  3. 推進對生涯的反思與探索
  4. 增進公民素養
  5. 開拓生命的潛能
  6. 其他

對「有用」的說明:

一定要由學習者賦予意義與價值,旁人說的不算。但學習者不一定當下就能準確的清楚其作用,學習者可能在稍後的人生階段,其作用才漸漸明朗。

對「學習主體性」(個體我+團體我)的說明:

學習者本身對於學習活動以及學習活動的治理,有一定程度的決定權,使學習活動是以他的福祉為中心展開的。

偽教育:

雖然有增量,甚至有時增量還蠻明顯的,但這些增量對學習者本身沒有意義,學習者通常不會使用這些增量來改善自己的人生。

反教育:

直接斵傷學習者的主體性,而常常是打著為學習者好的名義,但往往剝奪學習者本身對意義與價值感受與認定權利。

上述的框架還有很多待發展之處

  1. 學習者主體是漸次成長的,承擔能力也由小而大。嬰兒便與成人不同,不同階段主體性如何對待。
  2. 人類的內在結構採「拮抗性設計」,所以主體天生帶有「矛盾性」。主體內在矛盾的統一與整合,歷程非常複雜。
  3. 團體我包含許多層次:如家庭、團伙、社群、社會、人類…,不同尺度下的團體我各有所欲,個體我夾在中央要如何權衡?
  4. 學習主體–我,是自變數同時也是因變數,具有可塑性。教育對其影響的倫理界限為何?

這些問題不可能在這一次的交流中處理,只能記下,往後投入更多的資源再來探討。不過上述的框架,已經可以用來對很多關於教育本質的混淆與爭論提供一個解答的方向了。

二、同村共養教育

(一)助人專業者的彼此協作

  1. 教師:幫助人學習的專業者。
  2. 心理師:幫助人打開心理糾結的專業。
  3. 社工師:幫助人解決團體我方面糾結的專業,尤其是家庭。

助人工作的一些陷阱:

  1. 依賴:助人者忘記助人工作竹宗旨是幫助「受助者自立」,耽溺於享受受助者依賴他而無法自立的狀態。父母時常會落入這種陷阱。
  2. 剝削:受助者利用「幫助」關係,故意將其應該承擔的責任與付出,外部化給幫助者。
  3. 壓迫:助人者忽視受助者的主體性,以「我為你好」為由,壓制受助者的選擇與負責。

避免落入以上的陷阱,助人者與受助者之間最好建立清楚而忠誠的「約定」,這群約定應經助人者與受助者雙方面認可,而且最好能文件化。

(二)地方學習平台創研工作坊

  • 使用人力:成立工作圈,社大伙伴、柑園文教基金會、陶璽工作室來海星組課
  • 以北投與柑園兩地區起頭,可再加一個地區如高雄第一社大
  • 重點為:
    1. 提倡「同村共養」的價值觀
    2. 催化老師、心理師、社工師、終身學習合作
    3. 建構「里」的參與主體
    4. 整合地方的:地理、生命記憶、生活功能、生涯發展資源
    5. 論述「台灣就是在地」
    6. 橋接課綱的社會探究與實作、科學探究與實作、微課程

三、比較

  1. 師徒教學典範
    概念很簡單:會的「師」教不會的「徒」
    背景:
    1. 生師比很大,一位老師同時要教很多位學生。當生師比很大時,就算你要搞師生平權,也會是表面的、假的。
    2. 傳播工具比較原始,老師不教給學生,學生損失比較大。
    3. 社會比較金字塔化,等級森嚴。通常也需要一套儀式來鞏固尊卑,如「起立、敬禮、坐下」;大陸演員間互相尊稱為「老師」,即是一種老師身份較高的心理慣性運用。
    4. 知識、技能的折舊比較慢。
    此典範中老師需要不對稱的位置與權力,去布署:
    1. 將學生「格式化」,以對得上老師「畫一」的教學。
    2. 選擇教學內容––以老師決定的課程目標為準。
    3. 決定教學節奏與活動內容––以老師決定的每堂教學目標為準。
    4. 布置作業,確保學生有一定強度的練習。
    5. 布置「診斷性評量」,確保學生有「聽」他教。
    6. 布置「檢定性評量」,評價學生是否達到「學會」的「儀式性定義」。
    7. 布置「選拔性評量」,激勵學生的學習動機。
    8. 處罰學生,以維護課堂紀律,作業與評量的有序進行。
    9. 擴大規模備妥畫一性教學後勤,於是有教科書、課程標準、課程綱要、設備基準…
    師生太過不對稱衍生的課題:
    1. 把學習者的「高度」壓得太低,學習會儀式化。學習者會做出「學會」的樣子,演出學會的儀式,其實未必想學,也不一定有學會。
    2. 學校會複製社會的權力支配關係,妨礙社會演進。
    3. 老師對學生的評價,比「事實」更加強橫得多。老師對學生的肯定與貶抑影響都太大。
    4. 老師在金錢上有較強的索要潛力。在台灣民主化之前,「養鴨子」(要學生到他家補習)幾乎是多數學校老師的副業。
    5. 老師能在情感上有較強的索要潛力。感情一定要對等,尤其是愛情,不然會形成「剝削」。
    時代的演進:學生由「聽課」進化到「選課」,再進化到「組課」。
    配套演化出「同學自行組課群學」+「自行策畫實務浸潤」+「自行規畫學習成果發表」
  2. 自主學習典範
    概念是:
    1. 「資深學習者」擔任「資淺學習者」的嚮導、教練與陪伴者,由學習者「自主學習」
    2. 教育是一種「生態化」的助人活動。要避免「依賴」與「剝削」。
    3. 總訣竅是:提升學習者的高度。強調「自主學習/自我培力」、「無界學習」、「群學」。
      相信:每個人天生都有能力:去調動身邊可用的資源,以解決他所面臨的任何問題(行動者思維)。
      別老想著當同學的英雄,讓同學做自己的英雄。
    理想是:生命自覺、學習自主、生活自立、責任自負、需求自造
    一些背景上的改變:
    1. 像台灣這種社會,已經負擔得起以個別指導為基礎的教育典範。
    2. 從「電波傳播革命」之後學習者知識與技能的來源就不斷拓展,到了「網際網路」之後,基本上可以實現 Illich 用「人從網絡中學習」取代「人從機構中學習」的構想。這使得「主題備課」(讓同學備課上課),行動學習(移地、學習者策畫、群學)等當代自主學習式的課程模組變得具有可行性。
    3. 社會由水平整合(網絡)混搭垂直整合(科層),微權力興起,平權運動當道。只有如中國般的「權本社會」,還會依權力大小,將人用森嚴的等級排序。
    4. 知識、技能的折舊極快,須要用「群學」抵消一部分知識與技能折舊的效應。

四、變遷

五、實踐「終身自主學習的人生觀」

  1. 世界就個大型的教練場,人就是來學習的。學習是本能與本份,不是為了什麼功利的目的。因學習得到的好處是附帶的。
  2. 不管自己位置多資深,終身都不斷組課,組織群學,培力自己。

從網絡中學習

一、必須從網絡中學習才能趕上學習需求成長

由於社會變遷,教育供給與教育需求會不均勻成長

解嚴後的台灣,教育需求的成長速度總是大於教育供給的成長速度

二、必須幫自己建立群學網絡

網際網路帶來的學習新課題:

  1. 知識增量多、快到個人學不了
  2. 你也不知道什麼是真的

辦法:

  1. 群學×私有雲
  2. 建構新的「學習信用」體系,很快「可信的」會變成一種很高的價值:一塊磚一塊磚去叠。

三、四大重點與基本內容

   

   

四、上課描述

  • 同學組課與主題備課
  • 行動學習
    1. 原理
    2. 宜蘭行
    3. 單車600公里
    4. 境外行動學習
    5. 歐洲行動學習
  • 動手學科學
  • 百事數學
  • 大英百品
  • 職場實習
  • 吃飯說菜
  • 專題探討

五、同學和老師們的描述

留福台灣,人本中國

開放政府,常民政治

公共教育永遠是「文明鑄造與傳承」的部分。

一、人類文明正走向新的典範

二、文明典範與教育

三、當代教育不可漏接的課題——當代適應

四、台灣教育的四大橋接

學習場域由一個個的城堡,向裡面搬運糧草,變成一個個浮在資源海洋上的浮島。

  1. 狹義的平台化界定:
  2. 本文所稱的平台化,是指:以網際網路的資訊平台,去媒合特定社群的資源共享,以達到僅靠少量資源補注,即可使共享資源的質與量能維持在一定水準以上,足以長期對抗折舊。
  3. 從三要素進行五點思考:
    1. 要素一:資源,對於某種「明確資源」的進行合作與共享。一般的譬喻是「水」。共享資源通常是「公共財」(某甲消費了,不會減損某乙的消費,如:知識、用過的舊品、閒置的資源)。
    2. 要素二:平台,有固定的域名或網址(URL),做為資源的集散地或媒合平台。一般的譬喻是「水缸」。
    3. 要素三:社群,在平台上合作創造資源與共享資源有長期的受益者。一般的譬喻是舀水來喝的人。
    4. 對抗折舊:合作與共享的好處大到一部分社群成員願意 maintain 平台, maintain 的強度足以對抗平台資源的自然折舊。一般的譬喻為「舀水補注水缸,使水量不致枯竭」。社群合作對抗折舊的程度,可分為三種結果:
      • 超過折舊,這時平台化活動即會自動成長。
      • 約略抵消掉折舊,這時平台化活動可以自我維持。
      • 略小於折舊,這時平台化活動可否自我維持,就要看有沒有來自外部的補注了。
    5. 補注:如果社群合作對抗折舊的程度,無法完全抵消全部的折舊,但能抵消大部分的折舊,如果有來自外部的補注,也能長期維持。
    提議一個平台化項目,要一點一點地經過以上五點的檢核。如果通不過以上五點的檢核,那就要用「燒錢」的方法來推動,優先得考慮:燒的錢要從哪裡來?能燒多久?有沒有辦法在錢燒完之前將服務平台化?
  4. 平台化系統
4F約<
10人
班本教育
支援平台
實驗教育
的AI課
台中科學
探究五日遊
川西行
動學習
整理補
助要點
論述
與實踐
資源池


3F<30人推動部分班級
辦理實驗教育
全民科
學平台
不錯學群海星培力
2F300~
500人
跨校選修聯盟
1F1000人均優學習論壇 / 均優 2.0 推動小組

五、台灣走到歷史的十字路口

六、留福台灣

-----宜居國土-----
  1. 人口穩定在 1500 萬, 300 萬戶。分布在約 1000 個低碳排的生態村中。能源、淡水、糧食都不算緊張。
  2. 人口大多居住在 1000 公尺以下的國土內, 1000 公尺以上的國土,基本不開發。以此為基礎治河,再以尊重河川水道為基礎,決定聚居地,所以沒有太嚴重的水患問題。
    -----轉換能源基礎-----
  3. 能源以地熱、黑潮、河川水力、生質能為基載電力,太陽能、風能支援中載、尖載電力。
    • 建立智慧電網,人人發電給人人用。
    • 實施能源的「基本收入制度」,各家戶都有充裕的能源支援自造活動。也就是政府提供的基本收入是能源而非成品,人民仍須「勞動」來換取生活所需。
    • 電費、水費合理化。但因為實施能源的「基本收入制度」,所以合理電價並不會使窮人生活難過,但卻會抑制水電的浪費行為。
    • 建築均為環保綠建築,表面積不是用來發電就是用來水耕。
    • 能源總用量減少,能源效率增加,尖峰用電縮小。
    -----多元經濟-----
  4. 經濟活動分為三塊:自造經濟、共享經濟、市場經濟。台灣成為華人社會中第一個「產消合一社會」與「多元社會」。
  5. 人民有自行發行代幣的權利,與政府發行的法幣並行,以此制約政府和資本家透過金融活動對其他人進行掠奪。致富得靠「實業」,不是靠金融手段。這樣算是「素樸」的資本主義,也符合中間偏左的經濟發展路線。
    -----糧食自給自足-----
  6. 亞洲的食品勝地,台灣出產就等於是食物的品質保證。糧食自給率約 70% ,難以封鎖。食農教育極為發達,人民吃得健康,健保容易維持。
    -----網絡是公共的-----
  7. 物聯網的所有權屬於公眾;約有 50 萬家戶有家用 AI 馴養能力。對全民實施程式教育,其中有 15% 人口達到精通的水準。
    -----軍隊是大學校-----
  8. 實施徵募並行的兵役制度,常備軍 20 萬,後備軍 100 萬。將不對稱作戰發揮到極致。
    • 軍隊改革成為一個「大學校」。
    • 「全民國防」基本在高中階段和大學階段成為必修課,但是由後備軍(人民)中具造詣與素養者來帶課,課程具自主學習風格。
    -----均富與社會安全網-----
  9. 租稅負擔率約 20% ,採累進稅制,資本利得要課稅。交由開放政府治理:學習、學前託育、老人照護接近免費;健保依財富等級分級收費。基礎建設、環境治理、警政司法、國防外交、社會安全網則是政府的施政重點。
    -----人從網絡中學習-----
  10. 「人從網絡中學習」取代「人從科層中學習」與「人從市場中學習」,公共教育傳遞「剛好比最好更好」、「勞作神聖」、「自給自足」等價值觀。


附錄

  1. 跨校選修
  2. GIS 實做細節
  3. 大英百品的實做細節
  4. 百事數學
  5. 動手學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