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福留子孫
跳轉到: 導覽搜尋
教育政策
分類:電腦
 
(未顯示5位用戶所作出之64次版本)
第 8 行: 第 8 行:
  
 
==重要分類==
 
==重要分類==
==【偏袒的教育政策】==
+
===[[:分類:福留子孫政綱|福留子孫政綱]]===
 +
#[[推動福留子孫政綱十年計畫]]
 +
#[[福留子孫政綱草案]]
 +
#[[面對變革未來生活的新想像]]
  
一、高等教育機會不均等,偏袒高社經家庭
+
===[[:分類:教育政策|教育政策]]===
 
+
【說明】:
+
 
+
政府不顧台灣人民對等教育的需求,堅持少量公立大學質佳而學費低,而設計出有利於高社經家庭的入學方式進行篩選;使得窮人要靠讀大學翻身的機率降低,形成逆向的所得重分配,進一步拉大貧富差距。
+
 
+
根據美國學者特羅(Martin Trow)的定義,當一個國家高等教育(18~21歲)的「淨在學率」超過50%的時候,該國的高等教育已算是普及教育(15%以下為菁英教育,15%~50%為大眾教育)。拜經濟成長及十年教改之賜,台灣從民國80年代開始大幅擴充高等教育;93學年度,台灣高等教育的淨在學率就已經超過50%,98學年度更高達64.98%,若再看到98學年度高等教育的「粗在學率」為82.17%,就可見台灣民眾對高等教育有高度需求。
+
 
+
20年來,台灣大專生人口增加了一倍多(從55萬人增加為112萬人),但公立大專生的人數只成長了8成(從15萬人增加為28萬人)。根據教育部的最新統計,98學年度台灣四年制的大學及獨立學院共149所;加上15所專科學校,則我國正式之高等教育學校共164所。這164所大專院校當中,私立學校就佔了110所,佔全部的67%。再進一步看學生人數:98學年度大學本科生101萬人,其中私立約74萬人;專科生共10.9萬人,其中私立約9.7萬人;合計全國大專生共112萬人,其中私立83.5萬人,佔全體大專生的75%。換句話說,在台灣,10個大專生中,只有不到3個就讀學費較便宜,教學資源與品質相對較優良的公立學校,剩下的7成5則是私校學生。
+
 
+
■高所得家庭提供豐沛的教育資源,使其子女升學競爭居於優勢
+
 
+
當然,台灣「教育機會不均等」的現象在高中教育階段就已顯現,只不過高等教育的情況更嚴重;原因無他,因為公立高中職就學機會還有50%,而在大專,公立只佔25%。因此,不論用何種入學方式(除非用抽籤等「非篩選」的方式),高社經家庭都因為其財務資本、社會資本、及文化資本的優勢,而使得其子女得到較佳的入學機會、享有較佳的學習資源。
+
 
+
根據高師大教育系教授陳麗珠(2010)的研究發現:由於我國國民教育經費實施「差短補助」的中央調控制度,城鄉之間國中小公成本的差異並不明顯;然而,學生的私成本(主要用於「補習費」和「家庭教育活動費」)卻有者巨大的城鄉差異;以高雄、屏東為例,城市地區國中小學生的平均家庭教育支出是106,243元,鄉村地區卻僅有76,285元。此現象可解釋為鄉村家庭之平均收入較低,較無能力支付補習費及教育活動費。
+
 
+
根據主計處(2012)的統計,高所得家庭之「教育支出」遠高於低所得家庭。民國100年,前五分之一高所得家庭為67369元,後五分之一低所得家庭僅5642元,前者為後者之11.9倍;民國99年,前五分之一高所得家庭為70205元,後五分之一低所得家庭為5700元,前者為後者之12.3倍;民國98年,前五分之一高所得家庭為75319元,後五分之一低所得家庭為6730元,前者為後者之11.2倍。
+
 
+
■「公立大學升學機會偏袒高社經」的證據
+
 
+
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2011)的統計,99年度,台灣前五分之一高所得家庭子女受高等教育的比率為83.2%,而後五分之一低所得家庭子女受高等教育的比率只有57.7%,整整高出25.5個百分點(這二個數字在98年分別為80.5%和58.3%,在95年則為76%和58%,顯示差距的持續擴大)。
+
 
+
根據學者張富鈿等人(2005)的研究指出:在台灣,不論是1994年開始試辦的大學多元入學舊方案,還是2002年開始實施之新方案,家庭平均收入越低者,其子女就讀公立大學的機會越低;相較高收入家庭(11.7萬以上)子女進入公立大學的機會為41.4%(舊制)與46.6%(新制),低收入家庭(未滿3.4萬)子女進入公立大學的機會分別只有33.5%(舊制)與39.1%(新制)。田芳華(2009)更進一步指出:相較於高社經家庭,低社經家庭子女進入大學的機會較低;就讀公立大學的學生家庭社經背景相對優於私立大學;而高社經家庭子女更容易透過「推薦甄選」或「個人申請」進入大學。
+
 
+
事實上,根據一份名為〈誰是台大學生?〉的研究,台大經濟系教授駱明慶(2002)發現,要成為台大學生,與家庭背景有極大的正相關,包括父母學歷、所得及住所區域等。換句話說,學歷越高、工作所得越高、住所越接近城市(因為政府資源越多),成為台大學生的機率越高。
+
 
+
所有台大學生裡,來自台北縣市的比率占57.6%,至於苗栗縣、嘉義縣、花蓮縣、新竹縣、台東縣等則都低於1%。成為台大學生的機率台北市(3.06%)是台東縣(0.19%)的16倍,大安區(6.1%)更是台東縣(0.19%)的31倍。
+
在台大(法學院)學生中,父親是大學畢業生比例高達42.42%,遠高於一般大學的17.19%,和一般人口的5.85%;母親為大學畢業生的比率也高達26.69%,遠高於另二類人口的7.53%與2.23%。
+
 
+
台大學生父親是公教人員的比例為30.67%,高於一般大學生和一般人口的17.59%和9.79%;母親為公教人員的比例為28.79%,高於一般大學生和一般人口的10.11%和4.65%。
+
 
+
若以父或母為公務人員便可以領取教育補助費的角度來看,台大學生之父或母為公教人員的比例為41.69%,高於一般大學生和一般人口的21.73%和11.5%。(2000年,台大法學院的學費為21,590元,公教人員的子女教育補助費為13,600元,約為學費的63%,自付成本只有7,990元。)
+
 
+
■政策如何改善:擴充公立大學容量
+
 
+
或許有人說,高等教育的市場化與私立化乃是世界性的趨勢,並非台灣的特有現象;各國政府在新自由主義思潮及全球經濟困境中,大多無力支付龐大的公辦高等教育;包括傳統上「大學免費」的社會福利國家(如北歐諸國),也開始要求學生分擔部分大學教育的開支(P. G. Altbach, L. Reisberg, L. E. Rumbley, 2009)。但大家不應該忽略,除了東亞,全世界大部分國家的大學還是以公立為主,即使最資本主義的英國、美國,私立大學學生人數也在30%以下。或許最該稱道是古巴這個小國家:在人均GDP不到4000美元的古巴,2007年的高等教育粗在學率竟高達109%,而古巴的大學全部是公立,讀大學完全免費!
+
 
+
結論是:台灣「升大學」的真正問題不在繁星要不要併推薦,或哪一種管道的名額多一點少一點;真正的問題在於「平價質佳的公立大學不足」!我們應該大聲呼籲:既然高等教育已是普及教育,政府就有責任提供「充裕、質佳、人民可負擔」的就學機會,以滿足人民的基本需求!
+
 
+
■參考資料:
+
 
+
[http://www.uis.unesco.org/Library/Documents/trends-global-higher-education-2009-world-conference-en.pdf P. G. Altbach, L. Reisberg, L. E. Rumbley(2009)。Trends in Global Higher Education: Tracking an Academic Revolution. A Report Prepared for the UNESCO 2009 World Conference on Higher Education.]
+
 
+
[http://blog.roodo.com/floratien/archives/10395991.html 田芳華、田弘華(2009)。大學多元入學制度與家庭社經背景關係之探究。資料來源:Floratien田芳華老師教學研究網誌。]
+
 
+
[http://win.dgbas.gov.tw/fies/doc/result/100.pdf 行政院主計總處(2012),100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
+
 
+
[http://win.dgbas.gov.tw/fies/doc/result/99.pdf 行政院主計總處(2011),99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
+
 
+
[http://win.dgbas.gov.tw/fies/doc/result/98.pdf 行政院主計總處(2010),98年家庭收支調查報告。]
+
 
+
[http://www.epa.ncnu.edu.tw/forum/%E8%AB%96%E6%96%87/vol8/vol8-2/8-2-1%20%20%E5%A4%A7%E5%AD%B8%E5%A4%9A%E5%85%83%E5%85%A5%E5%AD%B8%E6%96%B9%E6%A1%88%E5%B0%8D%E5%85%A5%E5%AD%B8%E6%A9%9F%E6%9C%83%E4%B9%8B%E5%BD%B1%E9%9F%BF%EF%BC%88%E5%BC%B5%E9%88%BF%E5%AF%8C%E3%80%81%E8%91%89%E9%80%A3%E7%A5%BA%E3%80%81%E5%BC%B5%E5%A5%95%E8%8F%AF%EF%BC%89.pdf 張鈿富、葉連祺、張奕華(2005)。大學多元入學方案對入學機會之影響。教育政策論壇,8(2),1-24。]
+
 
+
陳麗珠,〈高雄縣市教育經費的城鄉差距〉,高雄縣市合併願景民間論壇(教育組)手冊,2010年1月16日。
+
 
+
[http://homepage.ntu.edu.tw/~luohm/NTU.pdf 駱明慶(2002),〈誰是台大學生?--- 性別、省籍和城鄉差異〉,《經濟論文叢刊》,30:1,113-147。]
+
 
+
 
+
二、高中職教育機會不均等,偏袒都會區
+
 
+
【說明】:
+
 
+
100學年升高中的這個年齡層來說,總人數約32萬3千人;而五專前三年加上高中職日夜間部、實用技能班的就學機會有331800,約為學齡人數的102%;就學機會看似充分,但是分布卻極不均。以縣市分析,台北市公立高中的就學機會是嘉義縣的5倍,公立學校就學機會台北市也是嘉義縣的4.3倍,就算公私立高中職合起來算,台北市仍然是嘉義縣的兩倍多。以聯招區來算,情況會稍好,但基北區公立高中的就學機會仍為嘉義區的1.6倍,基北區公立高中職的就學機會仍為桃園區的1.5倍;而公私立高中職合起來算,基北區還是高於屏東區1.5倍。
+
 
+
 
+
===[[:教育政策]]===
+
 
#[[:分類:教育社運]]
 
#[[:分類:教育社運]]
#*[[:臺灣教育社運]]
+
#*[[臺灣教育社運]]
 +
#*[[:分類:實驗教育]]
 +
#*[[:分類:部分班級實驗教育]]
 +
#*[[走向教育的新典範]]
 +
#*[[提升教育品質領航計畫]]
 +
#*[[地方教育創生]]
 
#[[:分類:十二年國教]]
 
#[[:分類:十二年國教]]
 
#*[[:分類:十二年國教/課程與教學]]
 
#*[[:分類:十二年國教/課程與教學]]
 +
#*#[[:分類:新住民課綱]]
 +
#*#[[:分類:中學課程架構建議]]
 
#*[[:分類:十二年國教/公共參與網絡]]
 
#*[[:分類:十二年國教/公共參與網絡]]
 +
#[[:分類:全民國防]]
 
#[[:分類:技職教育]]
 
#[[:分類:技職教育]]
 
#[[:分類:教育財政]]
 
#[[:分類:教育財政]]
 
#[[:分類:終身學習]]
 
#[[:分類:終身學習]]
 +
#[[:分類:學前教育]]
 +
#其他
 
#*新移民
 
#*新移民
 
#*樂齡學習
 
#*樂齡學習
 
#*掃盲
 
#*掃盲
 
#[[:分類:國際與兩岸]]
 
#[[:分類:國際與兩岸]]
陸生比照國際生
+
#*[[:分類:各國教育]]
 +
#*陸生比照國際生
  
 
生源減少與大學入學多元取才
 
生源減少與大學入學多元取才
 +
*[http://news.ltn.com.tw/news/opinion/paper/799148 考試有利弱勢是誤解]
  
 
===[[:環境政策]]===
 
===[[:環境政策]]===
 +
#[https://www.livingbiginatinyhouse.com/small-off-grid-earthship-home/ 地球之家]
 +
 
===[[:產業政策]]===
 
===[[:產業政策]]===
 
#[[:偏袒工商業犧牲農業]]
 
#[[:偏袒工商業犧牲農業]]
第 99 行: 第 51 行:
 
#[[:偏袒資本投機犧牲實業]]
 
#[[:偏袒資本投機犧牲實業]]
 
#[[:偏袒僱主犧牲勞工]]
 
#[[:偏袒僱主犧牲勞工]]
 
 
===[[:租稅政策]]===
 
===[[:租稅政策]]===
 
===[[:國土政策]]===
 
===[[:國土政策]]===
  
 
===[[:財政政策]]===
 
===[[:財政政策]]===
 +
===[[:分類:社會|社會]]===
 +
===[[:分類:自由NGOs]]===
 +
*[[:分類:工具程式]]
 +
 +
===[[:分類:電腦]]===
 +
*[[:分類:標準]]
 +
*[[:分類:硬體]]
 +
*[[:分類:程式語言]]
 +
*[[:分類:作業系統]]
 +
*[[:分類:應用軟體]]
 +
*[[:分類:網路服務]]
 +
**[[:分類:AI]]
 +
**#[[以圖照生成影片]]
 +
**#[[以人臉蒐人]]
 +
*[[:分類:資訊安全]]
 +
*[[:分類:內容資源]]
 +
*#[[:分類:素材]]
 +
*[[:分類:達人分享]]
 +
 +
===[[:分類:教育自造者培力]]===
 +
*[[:分類:海星培力/論述與實踐]]
 +
*[[:分類:自主學習帶領者培力]]
 +
*[[:分類:自主學習專題]]
 +
 +
===[[:分類:2020總統及立委候選人承諾書]]===
 +
*[[部分班級辦理實驗教育承諾書]]
 +
*[[實驗/創新教育承諾書]]
 +
*[[學前教育公共化承諾書]]
  
 +
===[[:分類:2024總統及立委候選人承諾書]]===
 +
**[[教育再公共化聯盟]]
 +
**[[全民國防課程大綱]]
 +
**[[教育再公共化聯盟/特殊學習需求學生,體制內外皆受協助/基本介紹]]
 +
**[[自主學習支援人力0.1C(先鋒團建)]]
 +
**[[自主學習帶領者培力]]
 +
**[[教育再公共化聯盟/待定向青少年適性學習/基本介紹]]
 +
**[[教育再公共化聯盟/青年安居向前行/第一場]]
 +
**[[國是論壇教育趴]]
  
<!--
 
'''已成功安裝 MediaWiki。'''
 
  
請參閱 [//meta.wikimedia.org/wiki/Help:Contents 使用者手冊] 以獲得使用此 wiki 軟體的訊息!
 
  
== 入門 ==
+
{{jendo::Mediawiki/wiki_入門語法}}
-->
+
<!-- 會代入錯誤的名字空間 template ,尚待除錯
+
{{jendowiki:Mediawiki/wiki_入門語法}}
+
-->
+
<!--
+
* [//www.mediawiki.org/wiki/Manual:Configuration_settings MediaWiki 配置設定清單]
+
* [//www.mediawiki.org/wiki/Manual:FAQ MediaWiki 常見問題解答]
+
* [https://lists.wikimedia.org/mailman/listinfo/mediawiki-announce MediaWiki 發佈郵件清單]
+
-->
+
 
{{:跳至頁首}}
 
{{:跳至頁首}}

2024年9月24日 (二) 04:48的最新修訂版本

公共政策應該「去偏袒」,改正以下的不公:

  1. 教育偏袒菁英犧牲弱勢
  2. 偏袒產業犧牲環境
  3. 偏袒工商業犧牲農業;偏袒高科技及大企業犧牲傳產及中小企業;偏袒資本投機犧牲實業;偏袒僱主犧牲勞工
  4. 租稅偏袒資本利得者犧牲受薪階層
  5. 國土規畫偏袒都會犧牲非都會
  6. 政府財政偏袒目前世代犧牲未來世代

重要分類

福留子孫政綱

  1. 推動福留子孫政綱十年計畫
  2. 福留子孫政綱草案
  3. 面對變革未來生活的新想像

教育政策

  1. 分類:教育社運
  2. 分類:十二年國教
  3. 分類:全民國防
  4. 分類:技職教育
  5. 分類:教育財政
  6. 分類:終身學習
  7. 分類:學前教育
  8. 其他
    • 新移民
    • 樂齡學習
    • 掃盲
  9. 分類:國際與兩岸

生源減少與大學入學多元取才

環境政策

  1. 地球之家

產業政策

  1. 偏袒工商業犧牲農業
  2. 偏袒高科技犧牲傳產
  3. 偏袒大企業犧牲中小企業
  4. 偏袒資本投機犧牲實業
  5. 偏袒僱主犧牲勞工

租稅政策

國土政策

財政政策

社會

分類:自由NGOs

分類:電腦

分類:教育自造者培力

分類:2020總統及立委候選人承諾書

分類:2024總統及立委候選人承諾書


[模板http://jendo.org/wiki1231/index.php?title=Mediawiki/wiki_%E5%85%A5%E9%96%80%E8%AA%9E%E6%B3%95&action=render讀取失敗:HTTP500]

跳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