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額募款核心文宣/共用/2版: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福留子孫
跳轉到: 導覽搜尋
 
第 1 行: 第 1 行:
 
[[分類:小額募款核心文宣]]
 
[[分類:小額募款核心文宣]]
 +
===一、我們是誰(自主學習公共化連線)===
 +
===二、我們想幹嘛 / 整個plan===
 +
===三、我們正在幹嘛===
 +
===四、為什麼需要「自主學習公共化」===
 +
===五、沒有友軍的原因===
 +
 +
台灣解嚴前,經濟發展集中於政府主導的進出口工業,強調「經濟優先、政治穩定」。社會結構高度層級化,財富與權力集中於少數精英階層。政府實行威權統治,壓制異議,民眾政治參與有限,主要關注個人經濟發展和生活改善。
 +
 +
在台灣走出戒嚴的過程中,培養出強大「常民政治」的傳統。
 +
 +
解嚴後,經濟結構逐漸轉型,從勞力密集產業轉向科技、金融服務等高附加價值產業。隨著全球化的影響,社會分層更加明顯,貧富差距拉大,社會多元化趨勢增強。政治方面,民主化進程使公民參與成為可能,言論自由和結社自由大幅擴展,民眾對政治的關注從經濟利益轉向社會正義、環境保護等議題。
 +
 +
人民對公共政治的態度從被動轉為積極,開始關注政策透明度與政府問責。社會運動興起,公民意識抬頭,民眾不再僅是政治的旁觀者,而成為公共政策的參與者與監督者,逐漸形成多元、民主的社會氛圍。
 +
 +
台灣高度金融資本主義化,延續了解嚴後經濟與社會結構的轉型。社會結構更加分化,貧富差距明顯擴大。過去在解嚴後初期,經濟轉型帶來了一定的社會流動性,但在當前金融資本主義主導下,財富持續向少數精英集中,中產階級逐漸萎縮。資產階級藉由金融投資與房地產等手段迅速累積財富,工薪階層則面臨工資成長緩慢與生活成本上升的壓力,社會階級固化的問題日益嚴重。
 +
 +
此外,人民對於公共政治的態度也隨著金融資本主義的深化發生轉變。
 +
 +
解嚴後至今的民主化進程使得民眾對於公共政策更加關注,然而在高度金融化的現今,資本力量對政策制定的影響越來越大,政府在制定經濟政策時常顧及金融市場與跨國企業的利益,導致資本對於公共政策的主導地位超越了民眾的實際需求。
 +
 +
儘管公民意識仍然強烈,但面對金融資本的影響,民眾的政治參與感日益疏離,尤其是在社會正義與經濟公平議題上,矛盾更加突出。
 +
在這樣的背景下,台灣現今的金融資本主義化帶來了社會分化、階級固化、以及民眾對於公共政策疏離感的問題,挑戰台灣過去經濟轉型與民主化過程中的進展與理想。
 +
 +
在這樣的環境下,青年世代越來越沒有「本錢」去從事如同當年解嚴世代的社運,生活無法支撐。費時費神的抗爭運動難以在時間內讓民眾感受到改變,使得更多有想法的人更願意去從事職業政治,而不是回到基層公民參與的社會運動甚至抗爭。
 +
<br>

2024年9月5日 (四) 15:29的修訂版本

一、我們是誰(自主學習公共化連線)

二、我們想幹嘛 / 整個plan

三、我們正在幹嘛

四、為什麼需要「自主學習公共化」

五、沒有友軍的原因

台灣解嚴前,經濟發展集中於政府主導的進出口工業,強調「經濟優先、政治穩定」。社會結構高度層級化,財富與權力集中於少數精英階層。政府實行威權統治,壓制異議,民眾政治參與有限,主要關注個人經濟發展和生活改善。

在台灣走出戒嚴的過程中,培養出強大「常民政治」的傳統。

解嚴後,經濟結構逐漸轉型,從勞力密集產業轉向科技、金融服務等高附加價值產業。隨著全球化的影響,社會分層更加明顯,貧富差距拉大,社會多元化趨勢增強。政治方面,民主化進程使公民參與成為可能,言論自由和結社自由大幅擴展,民眾對政治的關注從經濟利益轉向社會正義、環境保護等議題。

人民對公共政治的態度從被動轉為積極,開始關注政策透明度與政府問責。社會運動興起,公民意識抬頭,民眾不再僅是政治的旁觀者,而成為公共政策的參與者與監督者,逐漸形成多元、民主的社會氛圍。

台灣高度金融資本主義化,延續了解嚴後經濟與社會結構的轉型。社會結構更加分化,貧富差距明顯擴大。過去在解嚴後初期,經濟轉型帶來了一定的社會流動性,但在當前金融資本主義主導下,財富持續向少數精英集中,中產階級逐漸萎縮。資產階級藉由金融投資與房地產等手段迅速累積財富,工薪階層則面臨工資成長緩慢與生活成本上升的壓力,社會階級固化的問題日益嚴重。

此外,人民對於公共政治的態度也隨著金融資本主義的深化發生轉變。

解嚴後至今的民主化進程使得民眾對於公共政策更加關注,然而在高度金融化的現今,資本力量對政策制定的影響越來越大,政府在制定經濟政策時常顧及金融市場與跨國企業的利益,導致資本對於公共政策的主導地位超越了民眾的實際需求。

儘管公民意識仍然強烈,但面對金融資本的影響,民眾的政治參與感日益疏離,尤其是在社會正義與經濟公平議題上,矛盾更加突出。 在這樣的背景下,台灣現今的金融資本主義化帶來了社會分化、階級固化、以及民眾對於公共政策疏離感的問題,挑戰台灣過去經濟轉型與民主化過程中的進展與理想。

在這樣的環境下,青年世代越來越沒有「本錢」去從事如同當年解嚴世代的社運,生活無法支撐。費時費神的抗爭運動難以在時間內讓民眾感受到改變,使得更多有想法的人更願意去從事職業政治,而不是回到基層公民參與的社會運動甚至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