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學習帶領者培力」計畫書/第二期: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計畫經費概算) |
(→延續上一期計畫的工作方針) |
||
(未顯示2位用戶所作出之41次版本) | |||
第 13 行: | 第 13 行: | ||
<p style='font-size:16pt;line-height:17pt;font-family:標楷體;'>補助機關: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p> | <p style='font-size:16pt;line-height:17pt;font-family:標楷體;'>補助機關: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p> | ||
<p style='font-size:16pt;line-height:17pt;font-family:標楷體;'>辦理單位:社團法人中華民國振鐸學會</p> | <p style='font-size:16pt;line-height:17pt;font-family:標楷體;'>辦理單位:社團法人中華民國振鐸學會</p> | ||
− | <p style='font-size:16pt;line-height:17pt;font-family:標楷體;'>執行期程:113 年 | + | <p style='font-size:16pt;line-height:17pt;font-family:標楷體;'>執行期程:113 年 2 月 1 日至 114 年 3 月 1 日</p> |
<p style='font-size:16pt;line-height:17pt;font-family:標楷體;'>計畫主持人:丁志仁</p> | <p style='font-size:16pt;line-height:17pt;font-family:標楷體;'>計畫主持人:丁志仁</p> | ||
</td></tr></table> | </td></tr></table> | ||
<br/><br/><br/><br/><br/><br/> | <br/><br/><br/><br/><br/><br/> | ||
− | <p style='font-size:16pt'>中華民國 | + | <p style='font-size:16pt'>中華民國 113 年 1 月 22 日</p> |
</center> | </center> | ||
<br style='page-break-before:always;mso-break-type:section-break;' /> | <br style='page-break-before:always;mso-break-type:section-break;' /> | ||
<div style='page:handBookA4Catalog'> | <div style='page:handBookA4Catalog'> | ||
<P class=ca24 align=center>目錄</p> | <P class=ca24 align=center>目錄</p> | ||
− | <P class='ca16'> | + | <P class='ca16'>壹、計畫緣起…………………………………………………… 1</p> |
− | <P class='ca16'> | + | <P class='ca16'>貳、計畫主旨…………………………………………………… 2</p> |
− | <P class='ca16'> | + | <P class='ca16'>參、主辦單位…………………………………………………… 3</p> |
− | <P class='ca16'> | + | <P class='ca16'>肆、計畫對象…………………………………………………… 3</p> |
− | <P class='ca16'> | + | <P class='ca16'>伍、實施方式…………………………………………………… 3</p> |
− | <P class='ca16'> | + | <P class='ca16'>陸、預定進度…………………………………………………… 8</p> |
− | <P class='ca16'> | + | <P class='ca16'>柒、預期補助成果……………………………………………… 8</p> |
+ | <P class='ca16'>捌、年度預算…………………………………………………… 8</p> | ||
+ | <P class='ca16'>玖、附錄………………………………………………………… 10</p> | ||
</div> | </div> | ||
<br style='page-break-before:always;mso-break-type:section-break;' /> | <br style='page-break-before:always;mso-break-type:section-break;' /> | ||
<div style='page:handBookA4'><div style='page:PN'> | <div style='page:handBookA4'><div style='page:PN'> | ||
+ | ==計畫緣起== | ||
+ | 本計畫已經在民國110年10月1日至111年10月31日執行第一期,在執行期間發現原計畫還有諸多改進方向,如下條列: | ||
+ | #在第一期計畫實行經驗中,發現某些老師有「類似帶領自主學習」的作為,無法納入方案中。請參見附錄一。 | ||
+ | #對參與計畫者來說,投入的時間與精力,門檻太高。 | ||
+ | #設計的組課與實務浸潤,未必在教師的實際環境中,連結很深。而且多數年輕老師拿的是代理教師缺,實際環境改變很快。 | ||
+ | #「一位」具有帶領自主學習能力的老師,在現場孤軍奮戰,不一定有用,他需要'''有伴'''。 | ||
+ | #行政減量是多數老師共同的願景 | ||
+ | 因為以上幾點,所以本期計畫做出下段所列的調整: | ||
+ | ===二期計畫做出的調整方向=== | ||
+ | #執行方向轉 90 度 | ||
+ | #*以「簡易面談」招募教師,對其進行「組課」「實務浸潤」「成果發表」的培訓<br/>轉為<br/>訪賢(社群) → 討論其現有作法中含有哪些自主學習元素 → 討論有用的支持活動 → 提供協助 → 將其作為「類化」並納入「自主學習現場樣態列表」 → 設計適合的「核結」模式 → 討論行政減量清單 | ||
+ | #用資源池取代組課典藏 | ||
+ | #*組課:是計畫推動單位定義的 | ||
+ | #*有用資源:推動自主學習的現場教師可以參與定義 | ||
+ | #課程泡泡與微進展並進 | ||
+ | #*希望老師們從小地方開始讓學生參與學習治理,比如說從活動中、課次中、課程中,請參見附錄二。 | ||
+ | |||
+ | ===延續上一期計畫的工作方針=== | ||
+ | 不過本期計畫還是相當程度的延續上期計畫的內容,以下列出相同點: | ||
+ | #自主學習核心四元素不變<br/><table style='border:none;float:right;margin:0.5em 0 0.8em 1.4em;'><tr><th style='border:none;line-height:100%;'><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3/33/自主學習課程理念.png/768px-自主學習課程理念.png' width=275 height=275 /></th></tr><tr><th style='border:none;'>自主學習典範的四大元素</th></tr></table> | ||
+ | #*自主學習的四個元素如圖所示。包含:讓學習者參與治理自己的學習,無界學習,群學,前三者又是浸潤在「生活實踐」的背景中。 | ||
+ | #與課綱連結不變 | ||
+ | ##「自發」主要連結:讓學習者參與治理自己的學習。 | ||
+ | ##「互動」主要連結:群學。 | ||
+ | ##「共好」主要連結:無界學習。 | ||
+ | ##「生活實踐」主要連結素養定義(總綱 / 肆、核心素養 / 一、涵義):核心素養=知識、能力、態度+與生活的結合,透過實踐力行。 | ||
+ | #陪伴教師發展社群 | ||
+ | ##仍徵求有意願的老師(志願軍),協助其他老師走入自主學習。 | ||
+ | ##訪賢以教師社群為對象。 | ||
+ | ##仍引導社群成員「自組織」。 | ||
+ | |||
+ | ===自主學習與傳統公校典範簡單比較=== | ||
+ | {{:自主學習支援人力0.1C/簡單比較}} | ||
+ | |||
==計畫主旨== | ==計畫主旨== | ||
− | + | 如緣起所述,本期計畫相較於前期計畫有稍作調整,為了彌補無法列入方案的「類似帶領自主學習」作為,本期計畫將以訪賢為主,去不同教師社群中探討符合自主學習典範的教學要素,並通過類化將這些作為歸納成不同類別,並依類別討論如何支持與協助,最終歸納成「自主學習現場樣態列表」,另提供適當的「核結」模式。也因為眾多教師們有感行政事務繁忙,本計畫會提出行政減量清單,供各界參考。 | |
+ | |||
+ | 本計畫旨在執行以下五大點。 | ||
#訪問十五個體制內教師社群。教師社群須符合: | #訪問十五個體制內教師社群。教師社群須符合: | ||
#*參與教師本身是好的學習者 | #*參與教師本身是好的學習者 | ||
#*彼此間已有群學的經驗 | #*彼此間已有群學的經驗 | ||
#探討體制內教師目前實施哪些符合自主學習典範的教學要素。 | #探討體制內教師目前實施哪些符合自主學習典範的教學要素。 | ||
− | # | + | #討論有用的支持活動與提供協助。 |
#納入「自主學習現場樣態列表」並設計適合的「核結」模式。 | #納入「自主學習現場樣態列表」並設計適合的「核結」模式。 | ||
#討論行政減量清單。 | #討論行政減量清單。 | ||
− | + | 本計畫透過自主學習與校內實踐,將「自發、互動、共好」之精神,拓展一○八課綱現場實踐空間,並為下一輪國家課程之修訂,提供更豐富之元素。 | |
==主辦單位== | ==主辦單位== | ||
第 52 行: | 第 90 行: | ||
==實施方式== | ==實施方式== | ||
本計畫依以下數個工作項目,逐次實施。 | 本計畫依以下數個工作項目,逐次實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p style='font-size:17pt;font-family:標楷體;'>聯結體制內教師社群</p> |
− | + | ===一、拜訪都會區、非都會區教育局處=== | |
− | + | *本計畫將拜訪都會區(新北、台北)、非都會區(台東縣)教育局處,爭取地方教育行政單位對本計畫的理解與支持,並探討之後合作的可能性。 | |
− | + | *如遇教育局處對本計畫有重大疑慮時,即將後續相關培力工作,轉移至其他較為支持之縣市。 | |
− | #* | + | ===二、訪問十五個教師社群=== |
− | #** | + | *本計畫將訪問十五個教師社群,選擇教師社群的判定標準如下(教育工作者的新圖像): |
− | # | + | *#他們已經是好的學習者 |
− | #* | + | *#彼此之間有群學的經驗(需要的是轉化這種經驗到帶領學生上) |
− | + | *#至少花一部份時間(如十分之一)和社會交流 | |
− | + | *#至少花一部份時間(如十分之一)和同行交流,並認同課程教學、社工、輔導三者協作 | |
− | + | *#增加「陪伴,嚮導,教練」減少「傳道,授業,解惑」 | |
+ | *#願意拉高同學們的高度,例如:重用學生。 | ||
+ | ===三、提供他們跨群交流的機會=== | ||
+ | *跨群交流有助於促進不同教育群體之間的互相理解和合作。透過跨群交流,可以分享各地區、學科和教育層級的經驗和資源,拓展視野,促進對多元教學模式的認識。 | ||
+ | *跨群交流可以在提升教育品質、促進教學創新、教學資源整合、強化跨科合作等方面讓教師具有優勢,最重要的是讓教師知道他並非'''孤軍奮戰''',讓彼此變成彼此的陪伴者。 | ||
+ | *預計在計畫中辦理教育論壇或工作坊,提供交流平台,提供 200 人次跨群的論壇式交流。 | ||
− | === | + | ===四、以福格行為模型布署提示系統=== |
− | * | + | *為教師社群建立福格聯絡網(如下方聯絡網示意圖),給予「提示」,提高他們行動的可能性。 |
− | * | + | *也可以透過不同的福格聯絡網,讓教師們建立長聯結,進行跨群交流。 |
− | + | '''福格行為模型''' | |
+ | <div style='float:right'><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d/d2/BFM_zhtw.svg' width=448 height=336 /></div> | ||
+ | 右圖叫「福格行為模型」,簡單表述為「B=MAT」,即任何行為只會發生於「動機」「能力」「提示」三個要素同時出現的時候。 | ||
+ | 它首先考慮兩個維度: | ||
+ | #縱軸代表「動機」,人對一個行為的動機越強,越容易行動。 | ||
+ | #橫軸代表「能力」,人受限於時間、金錢、體力、專注力、人脈…等限制,不是有動機就有能力去追求的。 | ||
+ | 綜合以上兩者,得到中間這條曲線,它叫做行動線。行動線的右上代表我們有動機也有能力去做的事;行動線的左下代表我們或許動機不足,或者力有未逮,所以不會去做這件事。 | ||
+ | 提示和前面兩者不一樣,它要麼有,要麼沒有。在行動線右上時,它如果出現,我們就會去做。舉例來說:你昨晚沒睡飽,需要提神,這是動機; 7-11 咖啡一杯 55 ,你也買得起,而且店在上班的路上,路過去買也很方便,這是能力;剛好這個時候呢 7-11 透過手機發給你一張咖啡優惠券,這個就是提示了;動機、能力、提示三大因素都出現,必須來一杯了。你的購買行為於是就這麼發生。不睏的話你不會買,沒錢你不會買,手機沒跳優惠券,你多半在想其他事情,也不會買。 | ||
+ | <div style='float:right'><img src='http://gogopublic.net/~游士賢/教育再公共化聯盟/svg/聯絡人網絡2.svg' width=400 height=250 /></div> | ||
+ | 要促成特定行為發生,主要須要進行兩件事: | ||
+ | #找出行動線與其右上的「提示反應區」,可以透過過濾掉動機不夠或力有未逮的人群來達成。 | ||
+ | #建立提示系統,可參考右圖。 | ||
+ | 右圖為聯絡網示意圖,圖中: | ||
+ | #T1 是整個「小聯絡網」的「線頭」,每張「小聯絡網」只有一位。 | ||
+ | #由 T1 聯絡兩位 T2 ,和一位「提示放送對象」成員。 | ||
+ | #兩位 T2 各聯絡三位 T3 ,六位 T3 再各聯絡三位「提示放送對象」成員。 | ||
+ | #T1、T2、T3 (虛線方框內),負有「系統性放送提示」的「責任」,所以應致贈酬謝。 | ||
+ | #虛線方框外即是「提示放送對象」。 | ||
+ | #一個小型聯絡網共 28 人,其中約三分之一是聯絡員。整體構成一個「可靠」的提示發布系統。 | ||
+ | 匯集若干個小型聯絡網即構成整個社群聯絡網。 | ||
− | === | + | |
− | * | + | <p style='font-size:17pt;font-family:標楷體;'>探討體制內教師實施哪些符合自主學習典範的教學要素</p> |
− | ** | + | |
+ | ===五、與自主學習的連結=== | ||
+ | <table style='border:none;float:right;margin:0.5em 0 0.8em 1.4em;'><tr><th style='border:none;line-height:100%;'><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3/33/自主學習課程理念.png/768px-自主學習課程理念.png' width=275 height=275 /></th></tr><tr><th style='border:none;'>自主學習典範的四大元素</th></tr></table> | ||
+ | *自主學習的四個元素如圖所示。包含:讓學習者參與治理自己的學習,無界學習,群學,前三者又是浸潤在「生活實踐」的背景中。 | ||
+ | *與教師社群共同反思作為中的活動哪些符合自主學習要素 | ||
+ | *以下舉例四個元素中的細項 | ||
+ | *#參與學習治理 | ||
+ | *#*制定學習目標 | ||
+ | *#*學習計劃和時間管理 | ||
+ | *#*學生主動學習 | ||
+ | *#*建立問題解決和批判性思維 | ||
+ | *#無界學習 | ||
+ | *#*資源的選擇和使用 | ||
+ | *#群學 | ||
+ | *#*反思和自我評估 | ||
+ | *#*合作和溝通 | ||
+ | *#生活實踐 | ||
+ | *#*適應性和靈活性 | ||
+ | |||
+ | ===六、與課綱的連結=== | ||
+ | *108課綱中已經寫出自主學習課程的概念,但是教學現場的教師們可能缺少活動參考 | ||
+ | *上述已經把活動與自主學習典範做聯結,而自主學習典範又與課綱相對應 | ||
+ | *若能將活動與自主學習典範元素連結,即代表能與課綱連結,也能提供老師們提供教學指引與參考 | ||
+ | ===七、「自主學習現場樣態」類化(包含微進展)=== | ||
+ | *將整理出來的活動依據符合自主學習典範的要素分門別類(類化),討論出大類群,希望能用這樣的方法來更具體的描述自主學習在現場教學時,可施行的方向 | ||
+ | *自主學習樣態舉隅 | ||
+ | *#組課:老師協助同學組課(老師提供大量的陪伴、OST)。 | ||
+ | *#社團:依同學興趣與性向組織社團。 | ||
+ | *#選修:提供選修課。 | ||
+ | *#達人教學支援:開門辦教育,將鐘點費用於教學支援人員,如家長、各行業達人,來分享職涯或生涯的人生經歷。 | ||
+ | *#行動學習:包含學生策畫、群學、移地三元素的學習活動。 | ||
+ | **上述僅為樣態的一部份,這些也將納入實驗教育補助措施的要點,更多樣態如附錄一。 | ||
+ | *課程泡泡與微進展並進(學生參與學習治理的方法) | ||
+ | **目前的課程泡泡還是需要與學校課發會討論之後才能實際實施,執行上稍顯複雜。 | ||
+ | **不必一下子完全實施自主學習,可以採用漸進式的方法。逐步引入自主學習原則,以讓學校和教育者逐漸適應新的教學方式。<br/>可以在課堂中、活動中、課次中進行,稱之為微進展。<br/>本期計畫期待自主學習課程泡泡與微進展並進,讓自主學習有更多的可能進入體制內教育。 | ||
+ | **例如:提問、討論、遊戲等等,方法綜覽如附錄二。 | ||
+ | |||
+ | |||
+ | |||
+ | <p style='font-size:17pt;font-family:標楷體;'>討論有用的支持活動與提供協助</p> | ||
+ | |||
+ | ===八、「一○八課綱」自主學習空間剖析=== | ||
+ | *依學員之服務學校分為國小、國中、普通高中、技術高中四群。 | ||
+ | *各群分工詳細研讀一○八課綱總綱與各領綱,找出學員可資運用的條文。 | ||
+ | *由於課綱是穩定的,找出的條文可以製成資料庫,逐年累積。還可在各條文中增加欄位,敘述應用的實際例子,供後人參考。 | ||
+ | **本項目主要是與108課綱做連結,尋找合乎於課綱與體制,也可以發展自主學習的方法 | ||
+ | |||
+ | ===九、維護「教育部補助要點平台」=== | ||
+ | *內含 321 項教育經費分配審議委員會通過之各項教育部補助要點之資料庫。 | ||
+ | *除全文外,另整理各項補助要點之補助對象、補助項目、補助基準、申請時間。 | ||
+ | *目標是寫程式抓要點過來更新,降低維護人力與心力,也可以更及時的更動 | ||
+ | *讓老師們可以利用這個平台來了解自己活動實行可以申請的補助,或是未來需要增列補助要點的活動還有哪些? | ||
+ | *寫出簡易平台運用手冊,供社群老師搜尋(有帳密的資源服務) | ||
+ | |||
+ | ===十、陪伴學員進行「資源池」建置、陪伴學員發展社群與自組織=== | ||
+ | *資源池中可以讓現場教師們參與定義何謂「有用資源」,並上傳自己的「資源」與大家分享 | ||
+ | *預計建置資源池供教師上傳檔案,供彼此互相交流 | ||
+ | *發展社群就是上述的聯絡網,因為這些學員在自己的學校形單影隻,很容易就耗費完自己的能量而枯竭,若是能夠用社群將他們連結,用資源池統整他們的創意活動發想,才能讓創新的點子不斷的翻湧出來,也能讓學員感覺到自己並不孤單,是跟一群夥伴一起,也期待學員學會自組織的能力。 | ||
+ | *預計建置以下四個發展工作圈 | ||
+ | *#全球華人教育聯絡網(線上外館) | ||
+ | *#*目標:在AI、web3.0等高科技發展下,觸及各國教育的當代適應方法,他山之石,可以攻錯,透過彼此間的經驗互相砥礪、學習。 | ||
+ | *#*客群:以連結國外社群為發展方向 | ||
+ | *#近未來數位公民 | ||
+ | *#*目標:目前科技急速發展,有眾多工具可以讓我們對未來有更方便、更全面的接觸。例如:AI、DAO、3D列印等等。 | ||
+ | *#*方向:以國內高技術產業為發展方向 | ||
+ | *#偏遠地區教育發展(同村共養) | ||
+ | *#*目標:研究如何在偏遠地區,將教育與社區做結合,預計會在台東推動,將與台東縣教育局合作。可能的形式:市集(孩有夢市集) | ||
+ | *#*方向:以在地發展為主 | ||
+ | *#輔導平台發展工作圈(延續第一期內容) | ||
+ | *#*目標:串聯各類輔導、社工資源,如:同儕諮商--林意雪、薩堤爾--張天安、特殊學習求--曲智鑛,依學員需求辦理工作坊、講座、團體諮商……等支持系統。 | ||
+ | *#*方向:以串聯輔導、社工、教育資源為發展方向 | ||
+ | <p style='font-size:17pt;font-family:標楷體;'>納入「自主學習現場樣態列表」並設計適合的「核結」模式</p> | ||
+ | |||
+ | ===十一、與計畫參與者共同完成〈自主學習現場樣態列表〉,及其相應的核結模式。=== | ||
+ | *上述的討論結果需要將完成最後的列表,納入自主學習樣態元素,希望也能列入課綱的認定範圍。 | ||
+ | *另外,若是想要橋接進體制內,則必須要制定相對應的核結模式,否則有了活動但經費無法核銷,願意做的老師會更少。 | ||
+ | |||
+ | |||
+ | <p style='font-size:17pt;font-family:標楷體;'>討論行政減量清單</p> | ||
+ | ===十二、與計畫參與者共同完成〈行政減量清單〉,並至少對其中一個項目,進行簡化性操作。=== | ||
+ | *因之前的計畫中,眾多學員們都認為行政事項會影響教學,甚至是自主學習的推動 | ||
+ | *減量對於推行教師推動自主學習有很大的幫助,所以這邊也會討論行政減量清單,希望能減輕教學現場老師們的壓力 | ||
==計畫期程== | ==計畫期程== | ||
第 116 行: | 第 223 行: | ||
<projectSchedule> | <projectSchedule> | ||
年=2024年;2025年 | 年=2024年;2025年 | ||
− | 2024年= | + | 2024年=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
− | 2025年=1月;2月 | + | 2025年=1月;2月;3月 |
− | 項目=訪問教育局處;訪問教師社群;提示系統建置;跨群交流;教學連結自主學習要素;課綱剖析;維護平台;資源池建置; | + | 項目=訪問教育局處;訪問教師社群;提示系統建置;跨群交流;教學連結自主學習要素;課綱剖析;維護平台;資源池建置;討論自主學習樣態列表;討論行政減量清單; |
− | 訪問教育局處=2024年/ | + | 訪問教育局處=2024年/2月;2024年/3月;2024年/4月 |
− | 訪問教師社群= | + | 訪問教師社群=2024年/2月;2024年/3月;2024年/4月;2024年/5月;2024年/6月;2024年/7月;2024年/8月;2024年/9月;2024年/10月;2024年/11月;2024年/12月;2025年/1月;2025年/2月;2025年/3月 |
− | 提示系統建置= | + | 提示系統建置=2024年/2月;2024年/3月;2024年/4月;2024年/5月;2024年/6月;2024年/7月;2024年/8月;2024年/9月;2024年/10月;2024年/11月;2024年/12月;2025年/1月;2025年/2月;2025年/3月 |
− | 跨群交流=2024年/ | + | 跨群交流=2024年/3月;2024年/6月;2024年/9月;2024年/12月;2025年/3月 |
− | 教學連結自主學習要素= | + | 教學連結自主學習要素=2024年/2月;2024年/3月;2024年/4月;2024年/5月;2024年/6月;2024年/7月;2024年/8月;2024年/9月;2024年/10月;2024年/11月;2024年/12月;2025年/1月;2025年/2月;2025年/3月 |
− | 課綱剖析=2024年/ | + | 課綱剖析=2024年/2月;2024年/3月;2024年/4月 |
− | 維護平台= | + | 維護平台=2024年/2月;2024年/3月;2024年/4月;2024年/5月;2024年/6月;2024年/7月;2024年/8月;2024年/9月;2024年/10月;2024年/11月;2024年/12月;2025年/1月;2025年/2月;2025年/3月 |
− | 資料庫建置= | + | 資料庫建置=2024年/2月;2024年/3月;2024年/4月;2024年/5月;2024年/6月;2024年/7月;2024年/8月;2024年/9月;2024年/10月;2024年/11月;2024年/12月;2025年/1月;2025年/2月;2025年/3月 |
− | + | 討論自主學習樣態列表=2024年/2月;2024年/3月;2024年/4月;2024年/5月;2024年/6月;2024年/7月;2024年/8月;2024年/9月;2024年/10月;2024年/11月;2024年/12月;2025年/1月;2025年/2月;2025年/3月 | |
− | 討論行政減量清單= | + | 討論行政減量清單=2024年/2月;2024年/3月;2024年/4月;2024年/5月;2024年/6月;2024年/7月;2024年/8月;2024年/9月;2024年/10月;2024年/11月;2024年/12月;2025年/1月;2025年/2月;2025年/3月 |
</projectSchedule> | </projectSchedule> | ||
第 134 行: | 第 241 行: | ||
#連結國內有志一同教師,共創新培力方向 | #連結國內有志一同教師,共創新培力方向 | ||
#建置教師社群聯絡網與共享資源池 | #建置教師社群聯絡網與共享資源池 | ||
+ | #維護可自動更新之補助要點平台 | ||
#整理出〈自主學習現場樣態列表〉一份 | #整理出〈自主學習現場樣態列表〉一份 | ||
#整理出〈行政減量清單〉一份 | #整理出〈行政減量清單〉一份 | ||
− | |||
==計畫經費概算== | ==計畫經費概算== | ||
<projectBudget> | <projectBudget> | ||
專案名稱=自主學習帶領者培力2 | 專案名稱=自主學習帶領者培力2 | ||
− | 計畫期程= | + | 計畫期程=113年2月1日至114年3月1日 |
</projectBudget> | </projectBudget> | ||
</div></div> | </div></div> | ||
==附錄== | ==附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自主學習現場樣態舉隅=== | ||
#組課:老師協助同學組課(老師提供大量的陪伴、OST)。 | #組課:老師協助同學組課(老師提供大量的陪伴、OST)。 | ||
#社團:依同學興趣與性向組織社團。 | #社團:依同學興趣與性向組織社團。 | ||
第 182 行: | 第 270 行: | ||
在網際網路面世 34 年,維基百科出現後 22 年, youtube 出現後 18 年的今天,其實只要老師願意,能支持老師帶領學生自主學習的各路資源,已經如汪洋大海一般。目前需要的反而是能望向遠方的眼光,和離開固有舒適圈的勇氣。 | 在網際網路面世 34 年,維基百科出現後 22 年, youtube 出現後 18 年的今天,其實只要老師願意,能支持老師帶領學生自主學習的各路資源,已經如汪洋大海一般。目前需要的反而是能望向遠方的眼光,和離開固有舒適圈的勇氣。 | ||
− | === | + | ===二、幫助學生參與學習治理的方法舉隅(微進展)=== |
<table class=nicetable align=center> | <table class=nicetable align=center> | ||
<tr><th>階層</th><th>名稱</th><th>提供方法數</th></tr> | <tr><th>階層</th><th>名稱</th><th>提供方法數</th></tr> |
2024年6月28日 (五) 10:34的最新修訂版本
「自主學習帶領者培力」
(第二期)計畫書
補助機關: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辦理單位:社團法人中華民國振鐸學會 執行期程:113 年 2 月 1 日至 114 年 3 月 1 日 計畫主持人:丁志仁 |
中華民國 113 年 1 月 22 日
目錄
壹、計畫緣起…………………………………………………… 1
貳、計畫主旨…………………………………………………… 2
參、主辦單位…………………………………………………… 3
肆、計畫對象…………………………………………………… 3
伍、實施方式…………………………………………………… 3
陸、預定進度…………………………………………………… 8
柒、預期補助成果……………………………………………… 8
捌、年度預算…………………………………………………… 8
玖、附錄………………………………………………………… 10
計畫緣起
本計畫已經在民國110年10月1日至111年10月31日執行第一期,在執行期間發現原計畫還有諸多改進方向,如下條列:
- 在第一期計畫實行經驗中,發現某些老師有「類似帶領自主學習」的作為,無法納入方案中。請參見附錄一。
- 對參與計畫者來說,投入的時間與精力,門檻太高。
- 設計的組課與實務浸潤,未必在教師的實際環境中,連結很深。而且多數年輕老師拿的是代理教師缺,實際環境改變很快。
- 「一位」具有帶領自主學習能力的老師,在現場孤軍奮戰,不一定有用,他需要有伴。
- 行政減量是多數老師共同的願景
因為以上幾點,所以本期計畫做出下段所列的調整:
二期計畫做出的調整方向
- 執行方向轉 90 度
- 以「簡易面談」招募教師,對其進行「組課」「實務浸潤」「成果發表」的培訓
轉為
訪賢(社群) → 討論其現有作法中含有哪些自主學習元素 → 討論有用的支持活動 → 提供協助 → 將其作為「類化」並納入「自主學習現場樣態列表」 → 設計適合的「核結」模式 → 討論行政減量清單
- 以「簡易面談」招募教師,對其進行「組課」「實務浸潤」「成果發表」的培訓
- 用資源池取代組課典藏
- 組課:是計畫推動單位定義的
- 有用資源:推動自主學習的現場教師可以參與定義
- 課程泡泡與微進展並進
- 希望老師們從小地方開始讓學生參與學習治理,比如說從活動中、課次中、課程中,請參見附錄二。
延續上一期計畫的工作方針
不過本期計畫還是相當程度的延續上期計畫的內容,以下列出相同點:
- 自主學習核心四元素不變
自主學習典範的四大元素 - 自主學習的四個元素如圖所示。包含:讓學習者參與治理自己的學習,無界學習,群學,前三者又是浸潤在「生活實踐」的背景中。
- 與課綱連結不變
- 「自發」主要連結:讓學習者參與治理自己的學習。
- 「互動」主要連結:群學。
- 「共好」主要連結:無界學習。
- 「生活實踐」主要連結素養定義(總綱 / 肆、核心素養 / 一、涵義):核心素養=知識、能力、態度+與生活的結合,透過實踐力行。
- 陪伴教師發展社群
- 仍徵求有意願的老師(志願軍),協助其他老師走入自主學習。
- 訪賢以教師社群為對象。
- 仍引導社群成員「自組織」。
自主學習與傳統公校典範簡單比較
比較 | 自主學習典範 | 公校學習典範 |
---|---|---|
概念 | 「資深學習者」陪伴、嚮導、教練「資淺學習者」 | 有知識和技能的「老師」,傳授知識和技能給還不會的「學生」 |
作法 | 學生往前 | 教師後退一步 |
學習動機 | 鼓勵學生的內在動機,增加參與度和興趣。 | 學生的動機可能更多來自外在壓力,如分數、成績和標準化考試。 |
學習 主動性 |
讓學生自己有能力調動資源來解決問題, 教師扮演陪伴者,提供工具、資源的管道給學生。 |
格式化學生,請他們認真「聽課」, 由老師做一切的教學布署與資源分配 |
課程結構 | 課程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和需要調整。 | 課程內容和結構通常是固定的, 由教育機構或政府機構預先設計。 |
教學方法 和評估 |
強調探究式學習、項目式學習和實踐活動, 評估方式更加多元,包括自我評估和同儕評估。 給一個大方向指引,並給予豐富的學習環境與資源, 讓學生可以運用並解決問題。 |
多以講授式教學為主,評估方式通常依賴標準化考試。 教學方式可以稱之為「導向飛彈」,有數個需學生達到的目標, 以學生有無達成來評價學生的學習狀況。 |
知識媒介 | 電波媒體 / 網路 / AI | 機構(如學校)中的老師 |
知識折舊 | 知識、技能折舊極快,需用群學、共享來抵銷知識折舊 | 系統內知識技能折舊慢,可以靠傳統師培和老師 |
人際關係 | 群學的個體互相聽懂後就可以平行分工,
成員會共振,正能量>負能量就會螺旋向上。 |
不同學生要做出近似的動作,受老師統一指導與比較,
有人聽不懂課程還是會繼續,個體被送去補救教學。 |
開門 辦教育 |
善用跨校間老師、同學、校外達人 獨立教育工作者 把台灣當成一所沒有屋頂的大學校 |
靠校內老師、校內資源 |
計畫主旨
如緣起所述,本期計畫相較於前期計畫有稍作調整,為了彌補無法列入方案的「類似帶領自主學習」作為,本期計畫將以訪賢為主,去不同教師社群中探討符合自主學習典範的教學要素,並通過類化將這些作為歸納成不同類別,並依類別討論如何支持與協助,最終歸納成「自主學習現場樣態列表」,另提供適當的「核結」模式。也因為眾多教師們有感行政事務繁忙,本計畫會提出行政減量清單,供各界參考。
本計畫旨在執行以下五大點。
- 訪問十五個體制內教師社群。教師社群須符合:
- 參與教師本身是好的學習者
- 彼此間已有群學的經驗
- 探討體制內教師目前實施哪些符合自主學習典範的教學要素。
- 討論有用的支持活動與提供協助。
- 納入「自主學習現場樣態列表」並設計適合的「核結」模式。
- 討論行政減量清單。
本計畫透過自主學習與校內實踐,將「自發、互動、共好」之精神,拓展一○八課綱現場實踐空間,並為下一輪國家課程之修訂,提供更豐富之元素。
主辦單位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振鐸學會
計畫對象
- 我國有志於帶領自主學習之教師、校長、職員
- 我國有志於發展「自主學習典範」之家長或教育相關工作者
實施方式
本計畫依以下數個工作項目,逐次實施。
聯結體制內教師社群
一、拜訪都會區、非都會區教育局處
- 本計畫將拜訪都會區(新北、台北)、非都會區(台東縣)教育局處,爭取地方教育行政單位對本計畫的理解與支持,並探討之後合作的可能性。
- 如遇教育局處對本計畫有重大疑慮時,即將後續相關培力工作,轉移至其他較為支持之縣市。
二、訪問十五個教師社群
- 本計畫將訪問十五個教師社群,選擇教師社群的判定標準如下(教育工作者的新圖像):
- 他們已經是好的學習者
- 彼此之間有群學的經驗(需要的是轉化這種經驗到帶領學生上)
- 至少花一部份時間(如十分之一)和社會交流
- 至少花一部份時間(如十分之一)和同行交流,並認同課程教學、社工、輔導三者協作
- 增加「陪伴,嚮導,教練」減少「傳道,授業,解惑」
- 願意拉高同學們的高度,例如:重用學生。
三、提供他們跨群交流的機會
- 跨群交流有助於促進不同教育群體之間的互相理解和合作。透過跨群交流,可以分享各地區、學科和教育層級的經驗和資源,拓展視野,促進對多元教學模式的認識。
- 跨群交流可以在提升教育品質、促進教學創新、教學資源整合、強化跨科合作等方面讓教師具有優勢,最重要的是讓教師知道他並非孤軍奮戰,讓彼此變成彼此的陪伴者。
- 預計在計畫中辦理教育論壇或工作坊,提供交流平台,提供 200 人次跨群的論壇式交流。
四、以福格行為模型布署提示系統
- 為教師社群建立福格聯絡網(如下方聯絡網示意圖),給予「提示」,提高他們行動的可能性。
- 也可以透過不同的福格聯絡網,讓教師們建立長聯結,進行跨群交流。
福格行為模型
右圖叫「福格行為模型」,簡單表述為「B=MAT」,即任何行為只會發生於「動機」「能力」「提示」三個要素同時出現的時候。 它首先考慮兩個維度:
- 縱軸代表「動機」,人對一個行為的動機越強,越容易行動。
- 橫軸代表「能力」,人受限於時間、金錢、體力、專注力、人脈…等限制,不是有動機就有能力去追求的。
綜合以上兩者,得到中間這條曲線,它叫做行動線。行動線的右上代表我們有動機也有能力去做的事;行動線的左下代表我們或許動機不足,或者力有未逮,所以不會去做這件事。 提示和前面兩者不一樣,它要麼有,要麼沒有。在行動線右上時,它如果出現,我們就會去做。舉例來說:你昨晚沒睡飽,需要提神,這是動機; 7-11 咖啡一杯 55 ,你也買得起,而且店在上班的路上,路過去買也很方便,這是能力;剛好這個時候呢 7-11 透過手機發給你一張咖啡優惠券,這個就是提示了;動機、能力、提示三大因素都出現,必須來一杯了。你的購買行為於是就這麼發生。不睏的話你不會買,沒錢你不會買,手機沒跳優惠券,你多半在想其他事情,也不會買。
要促成特定行為發生,主要須要進行兩件事:
- 找出行動線與其右上的「提示反應區」,可以透過過濾掉動機不夠或力有未逮的人群來達成。
- 建立提示系統,可參考右圖。
右圖為聯絡網示意圖,圖中:
- T1 是整個「小聯絡網」的「線頭」,每張「小聯絡網」只有一位。
- 由 T1 聯絡兩位 T2 ,和一位「提示放送對象」成員。
- 兩位 T2 各聯絡三位 T3 ,六位 T3 再各聯絡三位「提示放送對象」成員。
- T1、T2、T3 (虛線方框內),負有「系統性放送提示」的「責任」,所以應致贈酬謝。
- 虛線方框外即是「提示放送對象」。
- 一個小型聯絡網共 28 人,其中約三分之一是聯絡員。整體構成一個「可靠」的提示發布系統。
匯集若干個小型聯絡網即構成整個社群聯絡網。
探討體制內教師實施哪些符合自主學習典範的教學要素
五、與自主學習的連結
自主學習典範的四大元素 |
---|
- 自主學習的四個元素如圖所示。包含:讓學習者參與治理自己的學習,無界學習,群學,前三者又是浸潤在「生活實踐」的背景中。
- 與教師社群共同反思作為中的活動哪些符合自主學習要素
- 以下舉例四個元素中的細項
- 參與學習治理
- 制定學習目標
- 學習計劃和時間管理
- 學生主動學習
- 建立問題解決和批判性思維
- 無界學習
- 資源的選擇和使用
- 群學
- 反思和自我評估
- 合作和溝通
- 生活實踐
- 適應性和靈活性
- 參與學習治理
六、與課綱的連結
- 108課綱中已經寫出自主學習課程的概念,但是教學現場的教師們可能缺少活動參考
- 上述已經把活動與自主學習典範做聯結,而自主學習典範又與課綱相對應
- 若能將活動與自主學習典範元素連結,即代表能與課綱連結,也能提供老師們提供教學指引與參考
七、「自主學習現場樣態」類化(包含微進展)
- 將整理出來的活動依據符合自主學習典範的要素分門別類(類化),討論出大類群,希望能用這樣的方法來更具體的描述自主學習在現場教學時,可施行的方向
- 自主學習樣態舉隅
- 組課:老師協助同學組課(老師提供大量的陪伴、OST)。
- 社團:依同學興趣與性向組織社團。
- 選修:提供選修課。
- 達人教學支援:開門辦教育,將鐘點費用於教學支援人員,如家長、各行業達人,來分享職涯或生涯的人生經歷。
- 行動學習:包含學生策畫、群學、移地三元素的學習活動。
- 上述僅為樣態的一部份,這些也將納入實驗教育補助措施的要點,更多樣態如附錄一。
- 課程泡泡與微進展並進(學生參與學習治理的方法)
- 目前的課程泡泡還是需要與學校課發會討論之後才能實際實施,執行上稍顯複雜。
- 不必一下子完全實施自主學習,可以採用漸進式的方法。逐步引入自主學習原則,以讓學校和教育者逐漸適應新的教學方式。
可以在課堂中、活動中、課次中進行,稱之為微進展。
本期計畫期待自主學習課程泡泡與微進展並進,讓自主學習有更多的可能進入體制內教育。 - 例如:提問、討論、遊戲等等,方法綜覽如附錄二。
討論有用的支持活動與提供協助
八、「一○八課綱」自主學習空間剖析
- 依學員之服務學校分為國小、國中、普通高中、技術高中四群。
- 各群分工詳細研讀一○八課綱總綱與各領綱,找出學員可資運用的條文。
- 由於課綱是穩定的,找出的條文可以製成資料庫,逐年累積。還可在各條文中增加欄位,敘述應用的實際例子,供後人參考。
- 本項目主要是與108課綱做連結,尋找合乎於課綱與體制,也可以發展自主學習的方法
九、維護「教育部補助要點平台」
- 內含 321 項教育經費分配審議委員會通過之各項教育部補助要點之資料庫。
- 除全文外,另整理各項補助要點之補助對象、補助項目、補助基準、申請時間。
- 目標是寫程式抓要點過來更新,降低維護人力與心力,也可以更及時的更動
- 讓老師們可以利用這個平台來了解自己活動實行可以申請的補助,或是未來需要增列補助要點的活動還有哪些?
- 寫出簡易平台運用手冊,供社群老師搜尋(有帳密的資源服務)
十、陪伴學員進行「資源池」建置、陪伴學員發展社群與自組織
- 資源池中可以讓現場教師們參與定義何謂「有用資源」,並上傳自己的「資源」與大家分享
- 預計建置資源池供教師上傳檔案,供彼此互相交流
- 發展社群就是上述的聯絡網,因為這些學員在自己的學校形單影隻,很容易就耗費完自己的能量而枯竭,若是能夠用社群將他們連結,用資源池統整他們的創意活動發想,才能讓創新的點子不斷的翻湧出來,也能讓學員感覺到自己並不孤單,是跟一群夥伴一起,也期待學員學會自組織的能力。
- 預計建置以下四個發展工作圈
- 全球華人教育聯絡網(線上外館)
- 目標:在AI、web3.0等高科技發展下,觸及各國教育的當代適應方法,他山之石,可以攻錯,透過彼此間的經驗互相砥礪、學習。
- 客群:以連結國外社群為發展方向
- 近未來數位公民
- 目標:目前科技急速發展,有眾多工具可以讓我們對未來有更方便、更全面的接觸。例如:AI、DAO、3D列印等等。
- 方向:以國內高技術產業為發展方向
- 偏遠地區教育發展(同村共養)
- 目標:研究如何在偏遠地區,將教育與社區做結合,預計會在台東推動,將與台東縣教育局合作。可能的形式:市集(孩有夢市集)
- 方向:以在地發展為主
- 輔導平台發展工作圈(延續第一期內容)
- 目標:串聯各類輔導、社工資源,如:同儕諮商--林意雪、薩堤爾--張天安、特殊學習求--曲智鑛,依學員需求辦理工作坊、講座、團體諮商……等支持系統。
- 方向:以串聯輔導、社工、教育資源為發展方向
- 全球華人教育聯絡網(線上外館)
納入「自主學習現場樣態列表」並設計適合的「核結」模式
十一、與計畫參與者共同完成〈自主學習現場樣態列表〉,及其相應的核結模式。
- 上述的討論結果需要將完成最後的列表,納入自主學習樣態元素,希望也能列入課綱的認定範圍。
- 另外,若是想要橋接進體制內,則必須要制定相對應的核結模式,否則有了活動但經費無法核銷,願意做的老師會更少。
討論行政減量清單
十二、與計畫參與者共同完成〈行政減量清單〉,並至少對其中一個項目,進行簡化性操作。
- 因之前的計畫中,眾多學員們都認為行政事項會影響教學,甚至是自主學習的推動
- 減量對於推行教師推動自主學習有很大的幫助,所以這邊也會討論行政減量清單,希望能減輕教學現場老師們的壓力
計畫期程
本計畫完整期程為兩年,本計畫書雖為全部計畫的第一年,惟考慮計畫之完整表達,仍列出兩年之甘特圖。
執行項目 | 2024年 | 2025年 | ||||||||||||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1月 | 2月 | 3月 | |
訪問教育局處 | ||||||||||||||
訪問教師社群 | ||||||||||||||
提示系統建置 | ||||||||||||||
跨群交流 | ||||||||||||||
教學連結自主學習要素 | ||||||||||||||
課綱剖析 | ||||||||||||||
維護平台 | ||||||||||||||
討論自主學習樣態列表 | ||||||||||||||
討論行政減量清單 |
預期補助成果
- 連結國內有志一同教師,共創新培力方向
- 建置教師社群聯絡網與共享資源池
- 維護可自動更新之補助要點平台
- 整理出〈自主學習現場樣態列表〉一份
- 整理出〈行政減量清單〉一份
計畫經費概算
計畫期程:113年2月1日至114年3月1日 | |||||||
計畫經費總額:新臺幣516352元,向國教署申請補助金額:446352元,自籌款:70000元。 | |||||||
經費項目 | 計畫經費明細 | 申請教育部補助經費 | |||||
---|---|---|---|---|---|---|---|
單價(元) | 數量 | 總價(元) | 說明 | 金額 | 說明 | ||
人 事 費 | 計畫主持人 | 5000 | 14月 | 70000 | 主持人1人×5000元×14個月 | 0 | 自籌 |
小計 | 70000元 | 0 | |||||
業 務 費 | 出席費 | 2000 | 25人次 | 50000 | 全計畫共分為5個目標,各目標平均 配置 5 人次的出席費,共 25人次 | 50000 | |
指導費 | 2000 | 25人次 | 50000 | 實務浸潤 1200 小時,以每指導 48 小時, 發給一次實習指導費計算,共 25 人次 | 50000 | ||
助教費 | 500 | 30小時 | 15000 | 共筆撰寫、Jitsi meet 設定與使用、網路 資料表建立與協作、GIS等技能性課程,須 助教協助學員完成技能學習 | 15000 | ||
臨時工作人 員/工讀費 | 17568 | 14月 | 245952 | 每週24人小時×每月四週×基本時薪183 | 245952 | ||
印刷費 | 7000 | 1期 | 7000 | 印製手冊、講義、會議資料、實習 日誌、印製列表、清單相關資料 | 7000 | ||
交通費 | 1350 | 10人次 | 13500 | 以台北-台南高鐵費用預估。提供會議、講 者國內交通支出 | 13500 | ||
膳食費 | 120 | 60人次 | 7200 | 小型座談會及全日研討會與會者膳費 | 7200 | ||
住宿費 | 1600 | 12人天 | 19200 | 提供遠地講師 / 參與者之前一日住宿費 | 19200 | ||
場地費 | 3500 | 3次 | 10500 | 租用晤談、小型座談及研討會場地 | 10500 | ||
雜支 | 2000 | 14月 | 28000 | 郵資,文具等 | 28000 | ||
小計 | 446352元 | 446352 | |||||
合計 | 516352元 | 446352 |
附錄
一、自主學習現場樣態舉隅
- 組課:老師協助同學組課(老師提供大量的陪伴、OST)。
- 社團:依同學興趣與性向組織社團。
- 選修:提供選修課。
- 達人教學支援:開門辦教育,將鐘點費用於教學支援人員,如家長、各行業達人,來分享職涯或生涯的人生經歷。
- 行動學習:包含學生策畫、群學、移地三元素的學習活動。
- 參訪:學生參與策畫參訪。
- 主題備課:老師決定範圍,同學決定具體報告主題,老師陪伴同學預演,並提供指導。
- 補救教學:運用以上原則,用於補救教學,可運用校外人力。
- 市集:規畫跨校的學習市集。
- 共同觀影並討論:由小組或學習社群共同觀看影片,分析影片,並在映後舉行討論。
- 編輯報紙:約定主題與時間區間,由同學共同蒐集素材,並編輯成報紙,上台發表,互相觀摩成長。
- 說故事:同學先蒐集各種廣告、業配文中的故事哏,討論分析後,進行再創作,如變成微劇本。
在網際網路面世 34 年,維基百科出現後 22 年, youtube 出現後 18 年的今天,其實只要老師願意,能支持老師帶領學生自主學習的各路資源,已經如汪洋大海一般。目前需要的反而是能望向遠方的眼光,和離開固有舒適圈的勇氣。
二、幫助學生參與學習治理的方法舉隅(微進展)
階層 | 名稱 | 提供方法數 |
---|---|---|
一 | 在單一活動中 | 6 |
二 | 在單一課次中 | 5 |
三 | 在一門課程的規劃與踐行中 | 10 |
四 | 在整個社群 / 機構中 | 10 |
五 | 在整個台灣推進自主學習典範 | 16 |
六 | 走向自造型的人類文明 | – |
(一)在活動中增加學生參與學習治理的機會
- 提問與對話【自造+選擇】
- 同學可以提問、同學也可以回答;
- 隨機/輪流/指定某學生歸納;
- 再輪流補充
- slido:文字雲、問答和投票
- 討論【自造+選擇】
- 全班討論
- 分组討論再回來
- 討論要討論的內容是什麼
- 討論如何討論
- 辯論
- 互評或自評
- 遊戲【自造+選擇】
- 數獨、分組競賽、麻將、象棋、圍棋、鑰匙玩校
- 桌遊(财富流、三國殺)
- 電子遊戲(大航海時代、文明、我的世界)
- 書寫【自造】
- 自由書寫
- 寫便利貼
- 畫畫(各自畫、一起畫)
- 共筆(Etherpad)
- 問卷
- 輪流分享【自造】
- 相互訪談
- 抽卡牌
- 觀影
- 閱讀
- 書寫
- 討論
- 身體活動【自造】
- 角色扮演
- 場景演出
- 即興戲劇
- 實驗
- 舞蹈
- 手作
(二)在課次中
- 蒐集大家對此課次的期待【自造】
- 學員們期待一致→課程方向清楚
- 學員們期待不一致→引導分析釐清意見的異同
- →期待差異不大則折中進行
- →期待差異性大採軟投票(請各學員再次發表意見)
- 把課次分段,讓不同的人分段負責課程內容【自造+選擇】
- 增加人與人接觸的表面積,將老師對人的接觸,轉為眾人對眾人接觸【選擇】
- 給一小段機會,透過公意調整上課形式【自造+選擇】
- OST/OpenSpaceTechnology(開放空間會議)【自造+選擇】
(三)在一門課程的規劃與踐行讓學生參與學習治理
- 讓參課者一起決定:請誰來、花多少錢、大家怎麼分攤?
- 讓參課者決定整體或局部的行動,如路線怎麼走?
- 提供參課者即時共筆工具與文本累積工具(平等書寫)
- 催化五種共振:
- 一、討論模式(討論)
- 二、相互糾錯(糾錯)
- 三、平行運作(協作)
- 四、安全與信任(相挺)
- 五、立約承責(立約承責)
- 讓參課者自行閱讀文本(廣義的)
- 讓參課者選組,由分組自組織,完成約定的任務
- 各組輪流分享,彼此看見。
- 對全體學員發問卷
- 讓成員選舉職員(職能之員),如觀察員,總務…
- 最後一堂課做大堂的整體諮詢,作為後續的調整的參考
完整的參考資料:http://quality-learning.net/wiki1341/index.php?title=2023論壇/自主學習帶領者培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