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彈性學習/福格行為模型聯絡網/結案報告: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福留子孫
跳轉到: 導覽搜尋
參、以聯絡網支持線上課程的群眾基礎
肆、在聯絡網中散布課程的開課訊息
第 71 行: 第 71 行:
  
 
===肆、在聯絡網中散布課程的開課訊息===
 
===肆、在聯絡網中散布課程的開課訊息===
 
+
#2023.11.29,全民國防教育向前走
 
+
#2023.12.14,此時不「定」,更「待」何時。
 +
#2023.12.20,設計更好的實驗教育工作者培力。
 +
#2023.12.29,凝聚支持學前教育公共化的家長社群。
 +
#2024.01.03,偏鄉教育怎麼「辦」。
 +
#2024.01.10,公校導入自主學習。
 +
#2024.01.19,家用儲能設施與電網靭性。
 +
#2024.01.24,推展 AI 教育。
 +
#2024.02.01,聯絡人聚會I。
 +
#2024.02.02,聯絡人聚會II。
 +
#2024.02.21,近未來數位公民。
 +
#2024.02.26,青春蛻變,陪伴同行。
 +
#2024.04.14,全民國防教育探索OST。
 +
#2024.04.01~2024.05.13,「自然人與 AI 協作」組課
  
 
===伍、聯絡網能發揮功能的要件===
 
===伍、聯絡網能發揮功能的要件===

2024年6月19日 (三) 11:59的修訂版本


「113年青年彈性學習
福格行為模型聯絡網」
結案報告






委辦機關:教育部綜合規畫司

辦理單位:社團法人中華民國振鐸學會

執行期程:112 年 10 月 1 日至 113 年 7 月 31 日

計畫主持人:丁志仁


目錄

壹、福格行為模型原理解說…………………………………………………… X

貳、以福格行為模型構成聯絡網……………………………………………… X

參、以聯絡網支持線上課程的群眾基礎……………………………………… X

肆、在聯絡網中散布課程的開課訊息………………………………………… X

伍、聯絡網能發揮功能的要件………………………………………………… X


福格行為模型聯絡網

壹、福格行為模型原理解說

右圖叫「福格行為模型」,簡單表述為「B=MAT」,即任何行為只會發生於「動機」「能力」「提示」三個要素同時出現的時候。

兩個區域,它首先考慮兩個維度:

  1. 縱軸代表「動機」,人對一個行為的動機越強,越容易行動。
  2. 橫軸代表「能力」,人受限於時間、金錢、體力、專注力、人脈…等限制,不是有動機就有能力去追求的。

綜合以上兩者,得到中間這條曲線,它叫做「行動線」。行動線的右上代表我們有動機也有能力去做的事;行動線的左下代表我們或許動機不足,或者力有未逮,所以不會去做這件事。

提示和前面兩者不一樣,它要麼有,要麼沒有。在行動線右上時,它如果出現,我們就會去做。舉例來說:你昨晚沒睡飽,需要提神,這是動機; 7-11 咖啡一杯 55 元,你買得起,而且店面就在上班的路上,路過去買也很方便,這是能力;剛好這個時候呢 7-11 透過手機發給你一張咖啡優惠券,這個就是提示了;動機、能力、提示三大因素都出現,必須來一杯了。你的購買行為於是就這麼發生。不睏的話你不會買,沒錢你不會買,手機沒跳優惠券,你多半在想其他事情,也不會買。

在當代社會中,「人」其實是被「想做的事」與「能做的事」所淹沒的,其中的絕大部分皆因為須要注意的事太多而沒有發生,而「提示」常常扮演臨門一腳的角色。

其實了解「福格行為模型」,對建構生活中的好習慣,通常很有用,例如:早晨起來固定運動…等等。

貳、以福格行為模型構成聯絡網

聯絡網要促成特定行為發生,主要須要進行兩件事:

  1. 找出行動線與其右上的「提示反應區」,這一點可以透過過濾掉動機不夠或力有未逮的人群來達成。
  2. 建立提示系統,穩定、可靠地向「提示反應區」中的目標群體發送「提示」。右圖的聯絡網就是一種穩定、可靠的提示發送系統

右圖中:

  1. T1 是整個「小聯絡網」的「線頭」,每張「小聯絡網」只有一位。
  2. 由 T1 聯絡兩位 T2 ,和一位「提示接受對象」成員。
  3. 兩位 T2 各聯絡三位 T3 ,六位 T3 再各聯絡三位「提示接受對象」。
  4. T1、T2、T3 (虛線方框內),負有「系統性放送提示」的「責任」,所以應致贈酬謝。
  5. 虛線方框外即是「提示」要放送的對象。
  6. 一個小型聯絡網共 28 人,其中約三分之一是聯絡員。整體構成一個「可靠」的提示發布系統。

匯集若干個小型聯絡網就可以構成整個社群聯絡網。

參、以聯絡網支持線上課程的群眾基礎

目標:

  1. 讓網中人都有上線確認參與。
  2. 讓「名目聯絡網」與「實質聯絡網」兩者合一。
  3. 相較網中人,聯絡人太多時,聯絡人可以新認之前報名的討論者為下線,使聯絡人與網中人的比例大約為一比三。

原則:

  1. 當事人有上線確認參與網中人、擔任聯絡人的意願。(立約承責)
  2. 聯絡人邀請其下線建立 line 友人時,受邀者拒絕回應,算無意願參與網中人或擔任聯絡人。
  3. 聯絡人可以簡化流程,但是請不要打破福格式聯絡網的結構。
    • 傳訊內容以「訊息傳遞列表」為準。
    • 上下線傳訊的鏈條,可以是 line、 messenger 、 email、discord,只要是上下線諸人皆有在用的社群軟體即可。
    • 上下線請建群,且該群只包含上下線,上下線彼此沒那麼熟沒關係,相互知道背景即可。運用同梯固有的 line 群廣播訊息被允許,但不能取代上下線的專屬建群。
    • 上線傳訊可以改寫跟簡化訊息,但請附訊息原始連結。
  4. 聯絡網整編期間,可以複式聯絡。

肆、在聯絡網中散布課程的開課訊息

  1. 2023.11.29,全民國防教育向前走
  2. 2023.12.14,此時不「定」,更「待」何時。
  3. 2023.12.20,設計更好的實驗教育工作者培力。
  4. 2023.12.29,凝聚支持學前教育公共化的家長社群。
  5. 2024.01.03,偏鄉教育怎麼「辦」。
  6. 2024.01.10,公校導入自主學習。
  7. 2024.01.19,家用儲能設施與電網靭性。
  8. 2024.01.24,推展 AI 教育。
  9. 2024.02.01,聯絡人聚會I。
  10. 2024.02.02,聯絡人聚會II。
  11. 2024.02.21,近未來數位公民。
  12. 2024.02.26,青春蛻變,陪伴同行。
  13. 2024.04.14,全民國防教育探索OST。
  14. 2024.04.01~2024.05.13,「自然人與 AI 協作」組課

伍、聯絡網能發揮功能的要件

  1. 聯絡網不用太大,但動作要落實
  2. 近似的動作要求標準
  3. 是一對一聯絡,不是在群組中貼活動貼文
  4. 映對到實體的人際關係 / 以實體的人際關係為基底 / 不能一切都是虛擬的或線上的
  5. 多元的通路而不是只用 line
    • 受聯絡者會看的主群軟體不一定須要相同
  6. 行政資源:
    • 提示(trigger)管理
    • 有資源池更好
  7. 透過酬謝激勵聯絡網的諸節點
  8. 能突破同溫層嗎? / 如果落實以上諸點: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