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許麗娟副署長討論3: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福留子孫
(→(一)成功的學員:) |
|||
(未顯示同用戶所作出之10次版本) | |||
第 1 行: | 第 1 行: | ||
− | [[分類: | + | [[分類:與文官討論]]__NOTOC__<p align=right>2022.12.14</p> |
==自主學習帶領者培力== | ==自主學習帶領者培力== | ||
===一、原訂計畫=== | ===一、原訂計畫=== | ||
第 10 行: | 第 10 行: | ||
#傅心怡,宜蘭永樂國小教師,輔導。<br/>進展:和南方澳獨立書店,地方的商家,岳明國小教師、內城國中小教師、永樂國小教師,共同辦理「孩有夢」市集,讓學生訪問職人,擺攤介紹市場商家。<br/>目前和計畫團隊,進一步將市場商家做成線上混搭實體的學習據點,推動「同村共養教育」。 | #傅心怡,宜蘭永樂國小教師,輔導。<br/>進展:和南方澳獨立書店,地方的商家,岳明國小教師、內城國中小教師、永樂國小教師,共同辦理「孩有夢」市集,讓學生訪問職人,擺攤介紹市場商家。<br/>目前和計畫團隊,進一步將市場商家做成線上混搭實體的學習據點,推動「同村共養教育」。 | ||
#黃友勇,宜蘭人文國中小教師,自然。<br/>進展:協助友勇整理、延續學校的辦學文化。 | #黃友勇,宜蘭人文國中小教師,自然。<br/>進展:協助友勇整理、延續學校的辦學文化。 | ||
+ | #劉力瑄,宜蘭人文國中小家長,孩籽實驗教育協會理事長。<br/>進展:陪伴力瑄如何運作協會,以利未來能得標人文國中小公辦民營的政府標案。 | ||
#蘇倚恩,台北市萬芳高中代課教師,自然的探究與實作。<br/>進展:協助倚恩在探究與實作課上,實驗學生自主學習的上課模式。幫助倚恩發展生涯輔導的帶領資源。<br/>陪伴倚恩從參與台灣青年職涯創新協會,得到更多帶領中學生生涯發展的資源。 | #蘇倚恩,台北市萬芳高中代課教師,自然的探究與實作。<br/>進展:協助倚恩在探究與實作課上,實驗學生自主學習的上課模式。幫助倚恩發展生涯輔導的帶領資源。<br/>陪伴倚恩從參與台灣青年職涯創新協會,得到更多帶領中學生生涯發展的資源。 | ||
+ | #徐珮真, | ||
#鄭春女,先是在臺中市立善水國民中小學,後借調教育局,又回到台中市豐東國中。<br/>進展:陪伴春女摸索在一個傳統的應試教育學校,可以怎樣找出學生活化學習的空間。 | #鄭春女,先是在臺中市立善水國民中小學,後借調教育局,又回到台中市豐東國中。<br/>進展:陪伴春女摸索在一個傳統的應試教育學校,可以怎樣找出學生活化學習的空間。 | ||
− | |||
====(二)主要困難:==== | ====(二)主要困難:==== | ||
#各種工具與陪伴團隊,如:拜訪教育局處、陪伴工作圈、資源池、教育部補助要點平台、組課工具……,容易備妥,但人(學員)不容易。 | #各種工具與陪伴團隊,如:拜訪教育局處、陪伴工作圈、資源池、教育部補助要點平台、組課工具……,容易備妥,但人(學員)不容易。 | ||
#面談 14 位報名的老師,待了解參與計畫的負荷之後,只有 6 位願意參加。而其中還有一位新竹縣的老師,因為沒有繼續擔任教職而離開。 | #面談 14 位報名的老師,待了解參與計畫的負荷之後,只有 6 位願意參加。而其中還有一位新竹縣的老師,因為沒有繼續擔任教職而離開。 | ||
+ | #沒有能拿到訪問教師的名單。 | ||
===三、調整=== | ===三、調整=== | ||
+ | #將「招募」轉向於「訪賢」。 | ||
+ | #一定要以找到「想做些什麼」的老師,才有辦法配合他的「所想」,轉化為「實踐計畫」,而「組課」、「實務浸潤」、「成果發表」是配合這位學員想做事情的「實踐計畫」展開,才會發生效果。這些自我培力的工作,才會進入他生活優先順位中的前五名。 | ||
+ | #還是希望能取得訪問教師的名單以及近三年教學卓越獎的團隊名單。 | ||
+ | #兩年的培力,大約只能成就十位左右的學員,原先二十位學員的目標太高了。 | ||
+ | ===四、討論是否繼續調整後走完=== | ||
==實驗教育光譜平台== | ==實驗教育光譜平台== | ||
+ | 在原訂的軌道上走得還算順利。 | ||
+ | ===(一)成功組成了治理工作圈=== | ||
+ | #丁志仁:振鐸學會理事長,均優學習論壇執行長 | ||
+ | #朱佳仁:自主學習促進會常務理事,熟悉國內實驗教育生態 | ||
+ | #陳怡光:保障教育選擇權聯盟主席,熟悉個人自學生態 | ||
+ | #鄭同僚:台灣實驗教育推動中心計畫主持人,政大副教授 | ||
+ | #詹志禹:台灣實驗教育推動中心計畫協同主持人,政大教授,10 月後因任政大副校長而請辭 | ||
+ | #黃志順:台北市和平實驗國民小學校長 | ||
+ | #曲智鑛:陶璽工作室負責人,無界塾實驗教育機構副塾長,熟悉特殊學習需求自學生 | ||
+ | #周樂生:宜蘭縣人文國民中小學校長 | ||
+ | #楊逸帆:雜學校教務主任、青醒人 | ||
+ | #林怡廷:島島阿學創辦人 | ||
+ | #陳東玉:秘密基地繪本屋 | ||
+ | #王智弘:慈心華徳福前校長 | ||
+ | ===(二)討論完成平台規畫=== | ||
+ | #治理工作圈議事簡則 | ||
+ | #平台規格 | ||
+ | #註冊制度 | ||
+ | #受評單位基本欄位 | ||
+ | #評述維度 | ||
+ | #試評單位名單 | ||
+ | #機器採購與安裝 | ||
+ | ===(三)準備透過試評反饋平台規畫=== | ||
+ | ==教育基本需求新的設算框架== | ||
+ | #會整合「員額清點」「公立國中小學教學人力係數委託研究案」「研議高中階段112年一般性考核補助款教學人力、行政人力公式調整案」三個委託研究案 | ||
+ | #除調整編班人數、教學員額係數、行政員額係數,擬納入「自主學習教育基本需求」。 | ||
+ | <p class=c18>擬微修《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p> | ||
+ | ===柒、實施要點=== | ||
+ | ====一、課程發展==== | ||
+ | =====(二)課程設計與發展===== | ||
+ | 新增第六點:班級教師獲得校外資源或在班級自主學習教育基本需求內,設計學生參與治理之群學課程,得向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報備實施,其平均課程節數不逾每週十節。 | ||
− | == | + | ==台灣新生人口變化對教育的衝擊== |
+ | ===一、依據與假設:=== | ||
+ | #使用《中華民國教育統計》111年各級學校學生數及畢業生數,公立學士班 B.A. Program。假設不縮減。 | ||
+ | #使用內政部出生人口數: | ||
+ | #*2016年前挺住在每年 20 萬上下達六年。 | ||
+ | #*2017年六年內至少掉五萬,掉到每年十五萬左右。 | ||
+ | #*政府的人口推估是會維持每年十五萬左右十年。 | ||
+ | |||
+ | ===二、新生兒縮減潮對各階段教育的影響:=== | ||
+ | *幅度是由 20 萬掉到 15 萬,掉¼,剩 75%。 | ||
+ | *對高中以下的影響: | ||
+ | *#新生兒縮減潮(以下簡稱縮減潮),目前開始進入小學,六年內會有大量的小學連一個學生都不剩。 | ||
+ | *#縮減潮 6 年後會進入國中,國中規模雖比國小大,裁併校的情勢仍極險峻。 | ||
+ | *#縮減潮 9 年後會進入高中,使公立高中的就學機會率到達 79% 。 | ||
+ | *對大學入學的影響: | ||
+ | *#從 2033 年開始有顯著影響:40%。 | ||
+ | *#然後每年快速跳高:43%,47%,48.6%… | ||
+ | *#到 2039 年挺進到 56% ,甚至到 59%,要看這一兩年的出生率。 | ||
+ | *#移民與招外生的政策會改變。 | ||
+ | |||
+ | ===三、對策建議:=== | ||
+ | #建立「中央教育發展基金」以基金別預算因應: | ||
+ | #*學前教育公共化 | ||
+ | #*國中小生源縮減 | ||
+ | #*高中再社區化 | ||
+ | #行政院教育經費基準委員會修改教育基本需求計算基準 | ||
+ | #了解全部國小的學生數量與人口移動方向 | ||
+ | #預為監控全部國中的學生數量與人口移動方向 | ||
+ | #最大程度保留各種教育用地,以為後續運用 | ||
+ | #實施高中再社區化,與區內國中、國小編織成網絡 | ||
+ | #高國中小,<span style='color:red'>就網絡、減科層</span>。 | ||
+ | #發展「青年彈性學習網絡」 |
2024年4月25日 (四) 07:47的最新修訂版本
2022.12.14
自主學習帶領者培力
一、原訂計畫
- 兩年內培力二十位學員熟悉「自主學習典範」,並能將「自主學習典範」運用於校內學生學習之課程設計上。
- 其中有十五位學員應為體制學校教師(含代課代理教師)、校長或職員,另五位可為體制學校外人士,如:教育行政人員、家長、社區大學人員、科普教育推廣者、獨立教育工作者…等。
- 體制學校教師部分,學員應跨縣市分布。
- 兩年補助 94 萬,自籌 10.5 萬。分兩年申請,兩年核結。
二、現況
(一)成功的學員:
- 傅心怡,宜蘭永樂國小教師,輔導。
進展:和南方澳獨立書店,地方的商家,岳明國小教師、內城國中小教師、永樂國小教師,共同辦理「孩有夢」市集,讓學生訪問職人,擺攤介紹市場商家。
目前和計畫團隊,進一步將市場商家做成線上混搭實體的學習據點,推動「同村共養教育」。 - 黃友勇,宜蘭人文國中小教師,自然。
進展:協助友勇整理、延續學校的辦學文化。 - 劉力瑄,宜蘭人文國中小家長,孩籽實驗教育協會理事長。
進展:陪伴力瑄如何運作協會,以利未來能得標人文國中小公辦民營的政府標案。 - 蘇倚恩,台北市萬芳高中代課教師,自然的探究與實作。
進展:協助倚恩在探究與實作課上,實驗學生自主學習的上課模式。幫助倚恩發展生涯輔導的帶領資源。
陪伴倚恩從參與台灣青年職涯創新協會,得到更多帶領中學生生涯發展的資源。 - 徐珮真,
- 鄭春女,先是在臺中市立善水國民中小學,後借調教育局,又回到台中市豐東國中。
進展:陪伴春女摸索在一個傳統的應試教育學校,可以怎樣找出學生活化學習的空間。
(二)主要困難:
- 各種工具與陪伴團隊,如:拜訪教育局處、陪伴工作圈、資源池、教育部補助要點平台、組課工具……,容易備妥,但人(學員)不容易。
- 面談 14 位報名的老師,待了解參與計畫的負荷之後,只有 6 位願意參加。而其中還有一位新竹縣的老師,因為沒有繼續擔任教職而離開。
- 沒有能拿到訪問教師的名單。
三、調整
- 將「招募」轉向於「訪賢」。
- 一定要以找到「想做些什麼」的老師,才有辦法配合他的「所想」,轉化為「實踐計畫」,而「組課」、「實務浸潤」、「成果發表」是配合這位學員想做事情的「實踐計畫」展開,才會發生效果。這些自我培力的工作,才會進入他生活優先順位中的前五名。
- 還是希望能取得訪問教師的名單以及近三年教學卓越獎的團隊名單。
- 兩年的培力,大約只能成就十位左右的學員,原先二十位學員的目標太高了。
四、討論是否繼續調整後走完
實驗教育光譜平台
在原訂的軌道上走得還算順利。
(一)成功組成了治理工作圈
- 丁志仁:振鐸學會理事長,均優學習論壇執行長
- 朱佳仁:自主學習促進會常務理事,熟悉國內實驗教育生態
- 陳怡光:保障教育選擇權聯盟主席,熟悉個人自學生態
- 鄭同僚:台灣實驗教育推動中心計畫主持人,政大副教授
- 詹志禹:台灣實驗教育推動中心計畫協同主持人,政大教授,10 月後因任政大副校長而請辭
- 黃志順:台北市和平實驗國民小學校長
- 曲智鑛:陶璽工作室負責人,無界塾實驗教育機構副塾長,熟悉特殊學習需求自學生
- 周樂生:宜蘭縣人文國民中小學校長
- 楊逸帆:雜學校教務主任、青醒人
- 林怡廷:島島阿學創辦人
- 陳東玉:秘密基地繪本屋
- 王智弘:慈心華徳福前校長
(二)討論完成平台規畫
- 治理工作圈議事簡則
- 平台規格
- 註冊制度
- 受評單位基本欄位
- 評述維度
- 試評單位名單
- 機器採購與安裝
(三)準備透過試評反饋平台規畫
教育基本需求新的設算框架
- 會整合「員額清點」「公立國中小學教學人力係數委託研究案」「研議高中階段112年一般性考核補助款教學人力、行政人力公式調整案」三個委託研究案
- 除調整編班人數、教學員額係數、行政員額係數,擬納入「自主學習教育基本需求」。
擬微修《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
柒、實施要點
一、課程發展
(二)課程設計與發展
新增第六點:班級教師獲得校外資源或在班級自主學習教育基本需求內,設計學生參與治理之群學課程,得向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報備實施,其平均課程節數不逾每週十節。
台灣新生人口變化對教育的衝擊
一、依據與假設:
- 使用《中華民國教育統計》111年各級學校學生數及畢業生數,公立學士班 B.A. Program。假設不縮減。
- 使用內政部出生人口數:
- 2016年前挺住在每年 20 萬上下達六年。
- 2017年六年內至少掉五萬,掉到每年十五萬左右。
- 政府的人口推估是會維持每年十五萬左右十年。
二、新生兒縮減潮對各階段教育的影響:
- 幅度是由 20 萬掉到 15 萬,掉¼,剩 75%。
- 對高中以下的影響:
- 新生兒縮減潮(以下簡稱縮減潮),目前開始進入小學,六年內會有大量的小學連一個學生都不剩。
- 縮減潮 6 年後會進入國中,國中規模雖比國小大,裁併校的情勢仍極險峻。
- 縮減潮 9 年後會進入高中,使公立高中的就學機會率到達 79% 。
- 對大學入學的影響:
- 從 2033 年開始有顯著影響:40%。
- 然後每年快速跳高:43%,47%,48.6%…
- 到 2039 年挺進到 56% ,甚至到 59%,要看這一兩年的出生率。
- 移民與招外生的政策會改變。
三、對策建議:
- 建立「中央教育發展基金」以基金別預算因應:
- 學前教育公共化
- 國中小生源縮減
- 高中再社區化
- 行政院教育經費基準委員會修改教育基本需求計算基準
- 了解全部國小的學生數量與人口移動方向
- 預為監控全部國中的學生數量與人口移動方向
- 最大程度保留各種教育用地,以為後續運用
- 實施高中再社區化,與區內國中、國小編織成網絡
- 高國中小,就網絡、減科層。
- 發展「青年彈性學習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