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許麗娟副署長討論2: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福留子孫
跳轉到: 導覽搜尋
二、自主學習典範的重要內容
 
(未顯示同用戶所作出之34次版本)
第 1 行: 第 1 行:
[[分類:各方討論]]__NOTOC__<p align=right>2021.4.14</p>
+
[[分類:與文官討論]]__NOTOC__<p align=right>2021.4.14</p>
 
==訴求摘要==
 
==訴求摘要==
 
#合作推動「自主學習典範」的教師培力
 
#合作推動「自主學習典範」的教師培力
 
##找一群體制內老師接受海星培力。
 
##找一群體制內老師接受海星培力。
 
##加強在目前體制學校內發展「微型『自主學習典範』」。
 
##加強在目前體制學校內發展「微型『自主學習典範』」。
 +
##*熟悉300個補助要點,擅長申請補助去推動校內的「自主學習課程計畫」。
 +
##*熟悉如何爭取課綱中的自主學習空間。
 +
##*有「開門辦教育」的人脈。
 +
##*#有一門組課是可以和大陸體制外教育工作者當同學。
 +
##*#所有組課都可以和非體制學校老師當同學。
 +
##*有帶領同學自主學習的知能和素質。
 
##兩年後協助國教署成立「自主學習輔導團」。
 
##兩年後協助國教署成立「自主學習輔導團」。
##先決定:要不要讓受培力者有大陸體制外教育的同學?
 
 
##和地方政府合作。
 
##和地方政府合作。
 +
##我也會和政大實驗教育工作者培力合作。
 +
##須要解決:補助兼職人員費用的問題。
 +
##商討額度。
 
#改善實驗教育審議。
 
#改善實驗教育審議。
 +
#*如果不能再注入更多作為到優化目前實驗教育審議上,未來整個實驗教育將垮於「實驗教育審議」這個環節。
 +
#*推動實驗教育光譜平台計畫:
 +
#*#找 10 個實驗教育相關機構起頭。
 +
#*#由上述機構推荐 20~30 名熟悉台灣實驗教育生態的人。
 +
#*#讓這些人每年累積 500 筆光譜標示資料,如:文末
 +
#*#平台採取註冊制,註冊者自組織形成社群,並用投票的方式去形成標示規則
 +
#*#利用人際平衡,去揭露實驗教育現場的諸狀況
 +
#*#控制註冊者品質,就能保持標示資料的品質
 +
#*#用後設分析,去表達這些註冊者的取向、眼光
 +
#*#逐步去擴充註冊者、標示資料與人才庫
 +
#*#教育部只進行補助,避免捲入實際治理的參與
  
 
==「自主學習典範」在兩岸的狀況==
 
==「自主學習典範」在兩岸的狀況==
第 16 行: 第 35 行:
 
#多元文化與多元信仰:來自兩公約國內法化的要求
 
#多元文化與多元信仰:來自兩公約國內法化的要求
 
#引進外國的另類教育:如華德福、蒙特梭利、瑟谷、耶拿、KIPP 與 KIST、SDGs(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引進外國的另類教育:如華德福、蒙特梭利、瑟谷、耶拿、KIPP 與 KIST、SDGs(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二)一○八課網的影響====
+
====(二)一○八課綱的影響====
 
「自主學習典範」需要改變三個向度:技術選項、人際關係、價值觀。
 
「自主學習典範」需要改變三個向度:技術選項、人際關係、價值觀。
  
第 22 行: 第 41 行:
  
 
到底在自主學習典範下有哪些​技術選項​要改變?你如果在​自主學習典範下你一定會三節連排;如果在傳統教學典範下,你一定會傾向一節一節排課。自主學習典範下也會傾向學期課表,在傳統典範會採取週課表​,就完全不一樣。​
 
到底在自主學習典範下有哪些​技術選項​要改變?你如果在​自主學習典範下你一定會三節連排;如果在傳統教學典範下,你一定會傾向一節一節排課。自主學習典範下也會傾向學期課表,在傳統典範會採取週課表​,就完全不一樣。​
人際關係在傳統典範中會強調尊師重道,也一定會盡量拉高老師跟學生的階層差別,讓學生格式化​,格式化才有辦法讓千千萬萬班的學生在同時間上同一個進度。自主學習典範下的人際關係,會​拉高學習者的高度​,讓他不覺得他是小屁孩。一邊是一樣會叫起立敬禮坐下,另一邊是直接叫老師的名字,他人際關係完全不一樣。
+
人際關係在傳統典範中會強調尊師重道,也一定會盡量拉高老師跟學生的階層差別,讓學生格式化​,格式化才有辦法讓千千萬萬班的學生在同時間上同一個進度。自主學習典範下的人際關係,會​拉高學習者的高度​,讓他不覺得他是小屁孩。一邊是一樣會叫起立敬禮坐下,另一邊是直接叫老師的名字,兩者在人際關係上完全不一樣。
  
 
但一○八課綱之後,跨領域統整課程加上學校可以做的課程,學校最多可以用八節做校本課程,這足以撐出一個「微型的自主學習空間」,只是還沒有完整的操作論述與操作實踐。
 
但一○八課綱之後,跨領域統整課程加上學校可以做的課程,學校最多可以用八節做校本課程,這足以撐出一個「微型的自主學習空間」,只是還沒有完整的操作論述與操作實踐。
第 32 行: 第 51 行:
  
 
===二、大陸的狀況===
 
===二、大陸的狀況===
 +
整體而言,大陸民間社會在「自主學習典範」上的發展暫落後於台灣,但因為比台灣還要「野生」,所以發展和進化的節奏比台灣快,但是受到以下三方面的限制:
 +
#共產黨專政的壓制。
 +
#金字塔社會的限制。
 +
#過度商品化。
 
====(一)體制外教育湧現的背景====
 
====(一)體制外教育湧現的背景====
 
#大陸不可能將高中普及到全國各處,所以在制度上必須允許人民年齡到了就可以報考大學,毋須高中文憑。所以小學、初中、高中沒有唸體制學校並沒有關係,只要能出國或考上國內大學即可。
 
#大陸不可能將高中普及到全國各處,所以在制度上必須允許人民年齡到了就可以報考大學,毋須高中文憑。所以小學、初中、高中沒有唸體制學校並沒有關係,只要能出國或考上國內大學即可。
第 38 行: 第 61 行:
 
#有明顯的聚落現象,重鎮是成都、深圳、北京、大理、上海(以國際學校的形式)。
 
#有明顯的聚落現象,重鎮是成都、深圳、北京、大理、上海(以國際學校的形式)。
 
#非常樂於和台灣的自主學習交流。台灣也喜歡中國有更多小孩是用自主學習典範養大的。
 
#非常樂於和台灣的自主學習交流。台灣也喜歡中國有更多小孩是用自主學習典範養大的。
#比較進步的體制外教育合組了「創新教育交流會」。
+
#比較進步的體制外辦學單位合組了「創新教育交流會」。
 +
 
 
====(二)先鋒教育聯盟====
 
====(二)先鋒教育聯盟====
 
深圳的安格、成都的先鋒、佛山的悅谷、北京的一出和小蘋果樹,是五個大陸體制外辦學機構,由於理念相近(讓學生自主學習),他們之間組成盟校,並均由「學校」改稱為「學習社區」(台灣應該翻成「學習社群」較為貼近)。整個聯盟叫「先鋒教育聯盟」,取這個名字,是由於劉曉偉首先在成都創辦先鋒學校,應該是大陸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要理念的體制外辦學之濫觴。但晚近由於不贊同「學校」這種體制,所以改名為「學習社區」(也省得跟他們政府爭論)。
 
深圳的安格、成都的先鋒、佛山的悅谷、北京的一出和小蘋果樹,是五個大陸體制外辦學機構,由於理念相近(讓學生自主學習),他們之間組成盟校,並均由「學校」改稱為「學習社區」(台灣應該翻成「學習社群」較為貼近)。整個聯盟叫「先鋒教育聯盟」,取這個名字,是由於劉曉偉首先在成都創辦先鋒學校,應該是大陸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要理念的體制外辦學之濫觴。但晚近由於不贊同「學校」這種體制,所以改名為「學習社區」(也省得跟他們政府爭論)。
第 55 行: 第 79 行:
 
==「自主學習典範」目前的發展==
 
==「自主學習典範」目前的發展==
 
===一、單位成本與經濟形勢===
 
===一、單位成本與經濟形勢===
勞基法 base 的「自主學習典範」,學生單位成本是 18萬/年
+
<div style='float:right'><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a/ae/台灣學生單位成本.png' width=430 height=500 /></div>
 +
====(一)自主學習典範====
 +
勞基法 base 的「自主學習典範」(教師月薪 4.5 萬外加勞保健保勞退,一個月年終,師生比 1:7),學生單位成本是 18萬/年 ,成分如下:
 +
#導師:10.3萬/生.年
 +
#教室折舊:0.14萬/生.年
 +
#選修/組課:6萬/生.年
 +
#行政支出:1.58萬/生.年
 +
主要是因為實施「班本課程」,再加上導師、家長、同學、合作課程共同分擔課務,使得成本下降。
  
2019年全台國中小學生的單位成本是 18.9萬/年,2020年一定會破 19萬/年。
+
====(二)體制學校國中小(右圖)====
 +
#2000年台灣實施《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後,政府教育經費和政府收入掛勾,和教育量體脫勾。
 +
#國中每生單位成本高於國小每生單位成本,但差距在逐年縮小。
 +
#2012年後,教育部開始合計國中小每生單位成本。
 +
#過去十年國中小學生單位成本每年顯著成長,原因是教育經費增加、學生量體減少。
 +
#2018年全台國中小學生的單位成本首度升破 18萬/年,2019年全台國中小學生的單位成本是 18.9萬/年,2020年一定會破 19萬/年。
  
 
兩種典範所提供的教育品質差很大,而家境貧富差異造成自主學習參與機會不同,底層的原因不是經濟性的。
 
兩種典範所提供的教育品質差很大,而家境貧富差異造成自主學習參與機會不同,底層的原因不是經濟性的。
第 75 行: 第 111 行:
 
</table>
 
</table>
 
</td><th style='border:none;line-height:320pt;'><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1/13/不錯學群課程理念.png/480px-不錯學群課程理念.png' width=320 height=320 /></th>
 
</td><th style='border:none;line-height:320pt;'><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1/13/不錯學群課程理念.png/480px-不錯學群課程理念.png' width=320 height=320 /></th>
</tr></table>
+
</tr></table><br/>
<br/>
+
 
<table style='border:none;width:100%'><tr>
 
<table style='border:none;width:100%'><tr>
 
<th style='border:none;line-height:340pt;'><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a/ae/學習的基本內容BW.png' width=373 height=340 />
 
<th style='border:none;line-height:340pt;'><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a/ae/學習的基本內容BW.png' width=373 height=340 />
 
</th><th style='border:none;line-height:152pt;'><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d/d5/教育新典範.png' width=320 height=152 />
 
</th><th style='border:none;line-height:152pt;'><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d/d5/教育新典範.png' width=320 height=152 />
</th></tr></table><br/><br/>
+
</th></tr></table><br/>
 
<table align=center class=nicetable style='with:400pt;border:none;'>
 
<table align=center class=nicetable style='with:400pt;border:none;'>
 
<tr><th colspan=5 style='padding:15pt auto;border:none;line-height:52pt;'><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b/b8/課程演進五階段.png' width=633 height=50 /></th></tr>
 
<tr><th colspan=5 style='padding:15pt auto;border:none;line-height:52pt;'><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b/b8/課程演進五階段.png' width=633 height=50 /></th></tr>
第 93 行: 第 128 行:
  
 
===三、群學===
 
===三、群學===
<table style='border:none;width:60%;float:right;'><tr>
+
====(一)傳統典範====
<th style='border:none;'><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f/fd/傳統師生關係圖示.svg/240px-傳統師生關係圖示.svg.png' width=200 height=200 />
+
<table style='border:none;width:100%;'><tr>
</th><th style='border:none;'><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4/41/群學共振圖示.svg/240px-群學共振圖示.svg.png' width=200 height=200 />
+
<td style='border:none;'><p class=p-1>1.學生甲、學生乙、學生丙、學生丁分別和老師建立「師承關係」</p>
</th></tr></table>
+
<p class=p-1>2.不同同學在同一時間,通常進行近似的動作</p>
#討論模式
+
<p class=p-1>3.老師對各個學生進行統一教導</p>
#特質互補
+
<p class=p-1>4.老師對各個學生發布作業並批改作業</p>
#平行操作(分工合作)
+
<p class=p-1>5.老師對各個學生進行評量,並進行橫向比較</p>
#共振
+
<p class=p-1>6.一個學生「不學」,通常只會影響自己的學習與學習表現</p></td>
#風險
+
<th style='border:none;line-height:200pt;'><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f/fd/傳統師生關係圖示.svg/240px-傳統師生關係圖示.svg.png' width=200 height=200 /></th>
<br/><br/><br/><br/>
+
</tr></table>
 +
 
 +
====(二)自主學習典範====
 +
<table style='border:none;width:100%;'><tr>
 +
<td style='border:none;'><p class=p-1>1.全部師生會進入討論模式,必須把想法打磨到伙伴聽得懂,彼此才有辦法合作</p>
 +
<p class=p-1>2.「群學主體」中的成員,特質會互補</p>
 +
<p class=p-1>3.同一時間成員常進行平行操作(分工合作)</p>
 +
<p class=p-1>4.成員之間會共振,只要正能量略大於負能量,整個學習就會螺旋攀高到新高度</p>
 +
<p class=p-1>5.風險:一個成員「不學」,通常會變成負能量,若無法中和,「群學主體」會瓦解</p></td>
 +
<th style='border:none;line-height:200pt;'><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4/41/群學共振圖示.svg/240px-群學共振圖示.svg.png' width=200 height=200 /></th>
 +
</tr></table>
  
 
===四、必須「開門辦教育」(從網絡中學習)才能趕上學習需求成長===
 
===四、必須「開門辦教育」(從網絡中學習)才能趕上學習需求成長===
第 115 行: 第 160 行:
 
#以資訊科技設置領域為例
 
#以資訊科技設置領域為例
 
#再以 108 課綱,須增加校定選修,並由 1.2 倍率出發,漸漸走向 1.5 倍率為例
 
#再以 108 課綱,須增加校定選修,並由 1.2 倍率出發,漸漸走向 1.5 倍率為例
#*量的問題,從蔣偉寧部長開始,即推動大學來幫高中開預科
+
#*量的問題,從蔣偉寧部長開始,即推動大學來幫高中開預科課程
 
#*如果再同時考慮質與量,非把社大橋接進來不可
 
#*如果再同時考慮質與量,非把社大橋接進來不可
 
#再以成功的教學,須整合課程與教學、輔導、社工、家庭教育四個系統的資源來說,須要走向「同村共養教育」
 
#再以成功的教學,須整合課程與教學、輔導、社工、家庭教育四個系統的資源來說,須要走向「同村共養教育」
  
 
===五、兩種典範與不對稱性===
 
===五、兩種典範與不對稱性===
#師徒教學典範
+
<p class=p-1>'''師生教學典範'''<br/>
#:概念很簡單:會的「師」教不會的「徒」
+
概念很簡單:會的「師」教不會的「生」<br/>
#:背景:
+
背景:</p>
#:#生師比很大,一位老師同時要教很多位學生。當生師比很大時,就算你要搞師生平權,也會是表面的、假的。
+
#生師比很大,一位老師同時要教很多位學生。當生師比很大時,就算你要搞師生平權,也會是表面的、假的。
#:#傳播工具比較原始,老師不教給學生,學生損失比較大。
+
#傳播工具比較原始,老師不教給學生,學生損失比較大。
#:#社會比較金字塔化,等級森嚴。通常也需要一套儀式來鞏固尊卑,如「起立、敬禮、坐下」;大陸演員間互相尊稱為「老師」,即是一種老師身份較高的心理慣性運用。
+
#社會比較金字塔化,等級森嚴。通常也需要一套儀式來鞏固尊卑,如「起立、敬禮、坐下」;大陸演員間互相尊稱為「老師」,即是一種老師身份較高的心理慣性運用。
#:#知識、技能的折舊比較慢。
+
#知識、技能的折舊比較慢。
#:此典範中老師需要不對稱的位置與權力,去布署:
+
'''此典範中老師需要不對稱的位置與權力,去布署:'''
#:#將學生「格式化」,以對得上老師「畫一」的教學。
+
#將學生「格式化」,以對得上老師「畫一」的教學。
#:#選擇教學內容––以老師決定的課程目標為準。
+
#選擇教學內容––以老師決定的課程目標為準。
#:#決定教學節奏與活動內容––以老師決定的每堂教學目標為準。
+
#決定教學節奏與活動內容––以老師決定的每堂教學目標為準。
#:#布置作業,確保學生有一定強度的練習。
+
#布置作業,確保學生有一定強度的練習。
#:#布置「診斷性評量」,確保學生有「聽」他教。
+
#布置「診斷性評量」,確保學生有「聽」他教。
#:#布置「檢定性評量」,評價學生是否達到「學會」的「儀式性定義」。
+
#布置「檢定性評量」,評價學生是否達到「學會」的「儀式性定義」。
#:#布置「選拔性評量」,激勵學生的學習動機。
+
#布置「選拔性評量」,激勵學生的學習動機。
#:#處罰學生,以維護課堂紀律,作業與評量的有序進行。
+
#處罰學生,以維護課堂紀律,作業與評量的有序進行。
#:#擴大規模備妥畫一性教學後勤,於是有教科書、課程標準、課程綱要、設備基準…
+
#擴大規模備妥畫一性教學後勤,於是有教科書、課程標準、課程綱要、設備基準…
#:師生太過不對稱衍生的課題:
+
'''師生太過不對稱衍生的課題:'''
#:#把學習者的「高度」壓得太低,學習會儀式化。學習者會做出「學會」的樣子,演出學會的儀式,其實未必想學,也不一定有學會。
+
#把學習者的「高度」壓得太低,學習會儀式化。學習者會做出「學會」的樣子,演出學會的儀式,其實未必想學,也不一定有學會。
#:#學校會複製社會的權力支配關係,妨礙社會演進。
+
#學校會複製社會的權力支配關係,妨礙社會演進。
#:#老師對學生的評價,比「事實」更加強橫得多。老師對學生的肯定與貶抑影響都太大。
+
#老師對學生的評價,比「事實」更加強橫得多。老師對學生的肯定與貶抑影響都太大。
#:#老師在金錢上有較強的索要潛力。在台灣民主化之前,「養鴨子」(要學生到他家補習)幾乎是多數學校老師的副業。
+
#老師在金錢上有較強的索要潛力。在台灣民主化之前,「養鴨子」(要學生到他家補習)幾乎是多數學校老師的副業。
#:#老師能在情感上有較強的索要潛力。感情一定要對等,尤其是愛情,不然會形成「剝削」。
+
#老師能在情感上有較強的索要潛力。感情一定要對等,尤其是愛情,不然會形成「剝削」。
#:時代的演進:學生由「聽課」進化到「選課」,再進化到「組課」。<br/>配套演化出「同學自行組課群學」+「自行策畫實務浸潤」+「自行規畫學習成果發表」
+
時代的演進:學生由「聽課」進化到「選課」,再進化到「組課」。<br/>配套演化出「同學自行組課群學」+「自行策畫實務浸潤」+「自行規畫學習成果發表」
#自主學習典範
+
<p class=p-1>'''自主學習典範'''<br/>
#:概念是:
+
概念是:</p>
#:#「資深學習者」擔任「資淺學習者」的嚮導、教練與陪伴者,由學習者參與自己的「學習治理」。<br/>老師自己首先要是好的學習者。<br/>老師每天都在度量各種知識、技能與學生生命遠近的關係。
+
#「資深學習者」擔任「資淺學習者」的嚮導、教練與陪伴者,由學習者參與自己的「學習治理」。<br/>老師自己首先要是好的學習者。<br/>老師每天都在度量各種知識、技能與學生生命遠近的關係。
#:#教育是一種「生態化」的助人活動。要避免「依賴」與「剝削」。
+
#教育是一種「生態化」的助人活動。要避免「依賴」與「剝削」。
#:#總訣竅是:提升學習者的高度。強調「自主學習/自我培力」、「無界學習」、「群學」。<br/>相信:每個人天生都有能力:去調動身邊可用的資源,以解決他所面臨的任何問題(行動者思維)。<br/>別老想著當同學的英雄,讓同學做自己的英雄。
+
#總訣竅是:提升學習者的高度。強調「自主學習/自我培力」、「無界學習」、「群學」。<br/>相信:每個人天生都有能力:去調動身邊可用的資源,以解決他所面臨的任何問題(行動者思維)。<br/>別老想著當同學的英雄,讓同學做自己的英雄。
#:理想是:生命自覺、學習自主、生活自立、責任自負、需求自造
+
理想是:生命自覺、學習自主、生活自立、責任自負、需求自造
#:一些背景上的改變:
+
 
#:#像台灣這種社會,已經負擔得起以個別指導為基礎的教育典範。
+
'''一些背景上的改變:'''
#:#從「電波傳播革命」之後學習者知識與技能的來源就不斷拓展,到了「網際網路」之後,基本上可以實現 Illich 用「人從網絡中學習」取代「人從機構中學習」的構想。這使得「主題備課」(讓同學備課上課),行動學習(移地、學習者策畫、群學)等當代自主學習式的課程模組變得具有可行性。
+
#像台灣這種社會,已經負擔得起以個別指導為基礎的教育典範。
#:#社會由水平整合(網絡)混搭垂直整合(科層),微權力興起,平權運動當道。只有如中國般的「權本社會」,還會依權力大小,將人用森嚴的等級排序。
+
#從「電波傳播革命」之後學習者知識與技能的來源就不斷拓展,到了「網際網路」之後,基本上可以實現 Illich 用「人從網絡中學習」取代「人從機構中學習」的構想。這使得「主題備課」(讓同學備課上課),行動學習(移地、學習者策畫、群學)等當代自主學習式的課程模組變得具有可行性。
#:#知識、技能的折舊極快,須要用「群學」抵消一部分知識與技能折舊的效應。
+
#社會由水平整合(網絡)混搭垂直整合(科層),微權力興起,平權運動當道。只有如中國般的「權本社會」,還會依權力大小,將人用森嚴的等級排序。
#:#<img src='http://jendo.org/files/福留子孫/文明新典範1.png' width=225 height=135 />
+
#知識、技能的折舊極快,須要用「群學」抵消一部分知識與技能折舊的效應。
 +
#<img src='http://jendo.org/files/福留子孫/文明新典範1.png' width=225 height=135 />
  
 
===六、飼料雞會死的很慘––從「當代適應」看兩種教育典範===
 
===六、飼料雞會死的很慘––從「當代適應」看兩種教育典範===
 
<img src='http://jendo.org/files/福留子孫/當代適應1.png' width=510 height=286 />
 
<img src='http://jendo.org/files/福留子孫/當代適應1.png' width=510 height=286 />
  
===七、長期的願景===
+
===七、「自主學習典範」工具箱===
<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2/2d/教育橋接.svg/640px-教育橋接.svg.png' width=600 height=400 />
+
====(一)工具箱簡單列表====
 +
{{:平台化/堆叠C/word}}
 +
 
 +
====(二)用「平台化」的方法建立並維運諸工具箱====
 +
{{:平台化/界定}}
  
 
==兩種「自主學習典範」的教師培力==
 
==兩種「自主學習典範」的教師培力==
發展的重要依據:從以自主學習為主要理念的實驗教育機構,其老師「陣亡」的原因去進行具體分析
+
發展的重要依據:從以自主學習為主要理念的實驗教育機構,其老師「陣亡」的原因去進行具體分析。
 +
 
 +
大體上,一個適合的自主學習帶領者,會具有以下知能及特質:
 +
#首先這個人必須是個好的學習者,也願意和同學們一起學習。
 +
#接納自己的人生也接納別人的人生。
 +
#綜合 1,2 這樣的人也容易見多識廣。
 +
#是學生的好榜樣:願意用對的方法做事,而不是「抄捷徑」做事。
 +
#能運用 OST ,並幫助自己組課群學。認同學生組課,也能協助學生組課。
 +
#願意重用同學,寧願讓學生成為自己的英雄。而不是很會教、很愛教,搶著讓自己成為學生的英雄。
 +
 
 +
目前發展出來的培力流程,大約能把特質對的人,現場適應能力提高到 50% ,比之前要好,也夠用了。
  
 
===一、委辦計畫模式===
 
===一、委辦計畫模式===
第 207 行: 第 267 行:
 
===四、教育自造者培力===
 
===四、教育自造者培力===
 
簡稱「海星培力」(域名:educationmaker.net)
 
簡稱「海星培力」(域名:educationmaker.net)
===(一)培力七階段:===
+
====(一)培力七階段:====
 
#簡易面談——雙向選擇,減低風險。對參與培力的學員而言,這天是兩年期程的起算點。
 
#簡易面談——雙向選擇,減低風險。對參與培力的學員而言,這天是兩年期程的起算點。
 
#舉辦共識營——讓學員「自組織」並建立治理架構。
 
#舉辦共識營——讓學員「自組織」並建立治理架構。
第 216 行: 第 276 行:
 
#海星增殖——生生不息,源遠流長。
 
#海星增殖——生生不息,源遠流長。
  
===(二)培力十特點:===
+
====(二)培力十特點:====
 
#目標在培養能帶領自主學習的「資深學習者」(類似傳統教學典範中的老師)。
 
#目標在培養能帶領自主學習的「資深學習者」(類似傳統教學典範中的老師)。
 
#希望「組課群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及學習習慣。
 
#希望「組課群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及學習習慣。
第 236 行: 第 296 行:
 
#*#資訊識讀的可靠性提高。
 
#*#資訊識讀的可靠性提高。
 
#*垂直方向的合作:
 
#*垂直方向的合作:
#*#梯次如屋瓦般交疊式展開 ,如圖:<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4/4e/RoofTile.svg/320px-RoofTile.svg.png' width=36 height=7 />,前一梯次的後半會重疊於後一梯次的前半。
+
#*#梯次如屋瓦般交疊式展開 ,如圖:<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4/4e/RoofTile.svg/320px-RoofTile.svg.png' width=72 height=14 />,前一梯次的後半會重疊於後一梯次的前半。
 
#*#海星社群中有經驗前輩:如觀課帶領與發表諮詢。
 
#*#海星社群中有經驗前輩:如觀課帶領與發表諮詢。
 
#*#垂直發展:小海星、成熟海星(一級教育自造者)、精熟海星(二級教育自造者)、裁判海星(三級教育自造者)。
 
#*#垂直發展:小海星、成熟海星(一級教育自造者)、精熟海星(二級教育自造者)、裁判海星(三級教育自造者)。

2024年4月25日 (四) 07:47的最新修訂版本

2021.4.14

訴求摘要

  1. 合作推動「自主學習典範」的教師培力
    1. 找一群體制內老師接受海星培力。
    2. 加強在目前體制學校內發展「微型『自主學習典範』」。
      • 熟悉300個補助要點,擅長申請補助去推動校內的「自主學習課程計畫」。
      • 熟悉如何爭取課綱中的自主學習空間。
      • 有「開門辦教育」的人脈。
        1. 有一門組課是可以和大陸體制外教育工作者當同學。
        2. 所有組課都可以和非體制學校老師當同學。
      • 有帶領同學自主學習的知能和素質。
    3. 兩年後協助國教署成立「自主學習輔導團」。
    4. 和地方政府合作。
    5. 我也會和政大實驗教育工作者培力合作。
    6. 須要解決:補助兼職人員費用的問題。
    7. 商討額度。
  2. 改善實驗教育審議。
    • 如果不能再注入更多作為到優化目前實驗教育審議上,未來整個實驗教育將垮於「實驗教育審議」這個環節。
    • 推動實驗教育光譜平台計畫:
      1. 找 10 個實驗教育相關機構起頭。
      2. 由上述機構推荐 20~30 名熟悉台灣實驗教育生態的人。
      3. 讓這些人每年累積 500 筆光譜標示資料,如:文末
      4. 平台採取註冊制,註冊者自組織形成社群,並用投票的方式去形成標示規則
      5. 利用人際平衡,去揭露實驗教育現場的諸狀況
      6. 控制註冊者品質,就能保持標示資料的品質
      7. 用後設分析,去表達這些註冊者的取向、眼光
      8. 逐步去擴充註冊者、標示資料與人才庫
      9. 教育部只進行補助,避免捲入實際治理的參與

「自主學習典範」在兩岸的狀況

一、台灣的狀況

(一)學校與非學校實驗教育

兩者皆要求實驗教育要走:學生中心、多元知能、適性學習的路。所以衍生出台灣實驗教育的三大群落:

  1. 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
  2. 多元文化與多元信仰:來自兩公約國內法化的要求
  3. 引進外國的另類教育:如華德福、蒙特梭利、瑟谷、耶拿、KIPP 與 KIST、SDGs(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二)一○八課綱的影響

「自主學習典範」需要改變三個向度:技術選項、人際關係、價值觀。

一○八課網總綱的前三章(背景、理念、目標),調整了「價值觀」的部分,宣告走向「自發、互動、共好」,完全倒向「自主學習典範」;但四~七章仍維持傳統典範,並沒有同步去動「技術選項」、「人際關係」這兩個向度,所以靈魂跟肉體有點分離。這是不得不進行的妥協,但實驗教育領域不用進行這種妥協,所以有較快的進展。

到底在自主學習典範下有哪些​技術選項​要改變?你如果在​自主學習典範下你一定會三節連排;如果在傳統教學典範下,你一定會傾向一節一節排課。自主學習典範下也會傾向學期課表,在傳統典範會採取週課表​,就完全不一樣。​ 人際關係在傳統典範中會強調尊師重道,也一定會盡量拉高老師跟學生的階層差別,讓學生格式化​,格式化才有辦法讓千千萬萬班的學生在同時間上同一個進度。自主學習典範下的人際關係,會​拉高學習者的高度​,讓他不覺得他是小屁孩。一邊是一樣會叫起立敬禮坐下,另一邊是直接叫老師的名字,兩者在人際關係上完全不一樣。

但一○八課綱之後,跨領域統整課程加上學校可以做的課程,學校最多可以用八節做校本課程,這足以撐出一個「微型的自主學習空間」,只是還沒有完整的操作論述與操作實踐。

(三)與社大2.0的合流

  1. 「組課群學」恰可以幫助社大「讓講師成為好的學習者」、「拉高學習者的高度」、「降低師生之間的不對稱性」、「邁向深度學習」,「將課程進行跨域延展」…
  2. 開門辦教育和無界學習的理念相合。
  3. 共同發展「同村共養教育」的人才儲備。最理想是完中或國中有一個治理平台,里及地方勢力能夠一起進來討論。目前體制學校覺得「學校是我們老師跟行政人員的學校」,會排斥學校有治理平台。治理平台有里、地方資源的進來,用地方資源支援小孩長大。但此事須以開門辦教育為前提。
    同村共養需要四個力量​,分別是教育界、輔導人員、社工人員,還有終身司做的家庭教育。這四個系統現在都有既有預算在運作但互不統屬。同村共養需要設一個平台,整合起來,所以才會講需要網絡及水平整合的能力。

二、大陸的狀況

整體而言,大陸民間社會在「自主學習典範」上的發展暫落後於台灣,但因為比台灣還要「野生」,所以發展和進化的節奏比台灣快,但是受到以下三方面的限制:

  1. 共產黨專政的壓制。
  2. 金字塔社會的限制。
  3. 過度商品化。

(一)體制外教育湧現的背景

  1. 大陸不可能將高中普及到全國各處,所以在制度上必須允許人民年齡到了就可以報考大學,毋須高中文憑。所以小學、初中、高中沒有唸體制學校並沒有關係,只要能出國或考上國內大學即可。
  2. 新式的體制外教育從六七年前開始湧現。這得力於改革開放帶來的經濟成長,以及習近平走回頭路,如「一地多本」被次第取消。
  3. 非常商品化,共產黨不准人民從事宗教與社運,只開放做生意。所以大陸體制外教育一律是掛「公司」的牌子,(上海盛行國際學校例外)。你只要講我做這個事不是為了賺錢,共產黨大約就不會讓你做下去了。
  4. 有明顯的聚落現象,重鎮是成都、深圳、北京、大理、上海(以國際學校的形式)。
  5. 非常樂於和台灣的自主學習交流。台灣也喜歡中國有更多小孩是用自主學習典範養大的。
  6. 比較進步的體制外辦學單位合組了「創新教育交流會」。

(二)先鋒教育聯盟

深圳的安格、成都的先鋒、佛山的悅谷、北京的一出和小蘋果樹,是五個大陸體制外辦學機構,由於理念相近(讓學生自主學習),他們之間組成盟校,並均由「學校」改稱為「學習社區」(台灣應該翻成「學習社群」較為貼近)。整個聯盟叫「先鋒教育聯盟」,取這個名字,是由於劉曉偉首先在成都創辦先鋒學校,應該是大陸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要理念的體制外辦學之濫觴。但晚近由於不贊同「學校」這種體制,所以改名為「學習社區」(也省得跟他們政府爭論)。

目前這五個學習社區之間:

  1. 各社區導師間相互支持,彼此交流教育教學理念/方法/經驗/資源/運營/管理。
  2. 互相承認學分,支持不同社區的學生互相轉學、遊學。
  3. 支持導師們互相去彼此社區訪問/學習/休息/工作,甚至交換老師。
  4. 招生工作交流,並共享生源與升學出口。
  5. 每個社區管理層會出1~2名成員,通過線上會議的方式,討論整個盟校的運營,共同為五個社區出謀劃策。

他們發現結盟之後的確都比自己一家摸索要進步快得多,所以會再磁吸其他以自主學習為主要理念的體制外辦學機構。

(三)其他與台灣自主學習領域有教師培力交流的學校

  1. 上海田字格到貴州遵義去辦興隆實驗小學,推動偏遠農村的教育。

「自主學習典範」目前的發展

一、單位成本與經濟形勢

(一)自主學習典範

勞基法 base 的「自主學習典範」(教師月薪 4.5 萬外加勞保健保勞退,一個月年終,師生比 1:7),學生單位成本是 18萬/年 ,成分如下:

  1. 導師:10.3萬/生.年
  2. 教室折舊:0.14萬/生.年
  3. 選修/組課:6萬/生.年
  4. 行政支出:1.58萬/生.年

主要是因為實施「班本課程」,再加上導師、家長、同學、合作課程共同分擔課務,使得成本下降。

(二)體制學校國中小(右圖)

  1. 2000年台灣實施《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後,政府教育經費和政府收入掛勾,和教育量體脫勾。
  2. 國中每生單位成本高於國小每生單位成本,但差距在逐年縮小。
  3. 2012年後,教育部開始合計國中小每生單位成本。
  4. 過去十年國中小學生單位成本每年顯著成長,原因是教育經費增加、學生量體減少。
  5. 2018年全台國中小學生的單位成本首度升破 18萬/年,2019年全台國中小學生的單位成本是 18.9萬/年,2020年一定會破 19萬/年。

兩種典範所提供的教育品質差很大,而家境貧富差異造成自主學習參與機會不同,底層的原因不是經濟性的。

二、自主學習典範的重要內容

自主學習不是一種教學法,而是一整個生態系。

第一要訣:提高學習者的高度。

而「金字塔化」會讓「有高度」的位置成為稀有資源,然後就沒辦法讓大多數人都看高自己。

學習者主體性
學習=增量×有用×(自我+群我)
讀懂世界
改善生活
生涯發展
公民素養
 
教育學習當中別人可以幫忙的部分


習近平時期
台灣戒嚴體制
統編課本
學科專家宰制課程
高中課程是大學內容的簡化版
國中課程是高中課程的縮小版
允許校定課程
學校有課發會
至少是學校選書
學校是
「自主學習社群」的聯盟
學生自己打造學習
適性揚才

三、群學

(一)傳統典範

1.學生甲、學生乙、學生丙、學生丁分別和老師建立「師承關係」

2.不同同學在同一時間,通常進行近似的動作

3.老師對各個學生進行統一教導

4.老師對各個學生發布作業並批改作業

5.老師對各個學生進行評量,並進行橫向比較

6.一個學生「不學」,通常只會影響自己的學習與學習表現

(二)自主學習典範

1.全部師生會進入討論模式,必須把想法打磨到伙伴聽得懂,彼此才有辦法合作

2.「群學主體」中的成員,特質會互補

3.同一時間成員常進行平行操作(分工合作)

4.成員之間會共振,只要正能量略大於負能量,整個學習就會螺旋攀高到新高度

5.風險:一個成員「不學」,通常會變成負能量,若無法中和,「群學主體」會瓦解

四、必須「開門辦教育」(從網絡中學習)才能趕上學習需求成長

右圖有兩條斜率不同的發展曲線:

斜率較大的是家庭教育需求的成長線,每年增加
斜率較小的是學校教育供給的成長線,也每年增加

越是社會變遷速度快,教育需求的成長也會跟著增大;教育供給雖然也與時俱增,但受限於政府的稅收增加無法太快,其增長的速度會追不上社會變遷下教育需求的成長速度。兩者的差距發展會宛如剪刀的上下兩刃,我們稱之為「剪刀差」。

解決這個問題,只要「開門辦教育」一個辦法。

  1. 以資訊科技設置領域為例
  2. 再以 108 課綱,須增加校定選修,並由 1.2 倍率出發,漸漸走向 1.5 倍率為例
    • 量的問題,從蔣偉寧部長開始,即推動大學來幫高中開預科課程
    • 如果再同時考慮質與量,非把社大橋接進來不可
  3. 再以成功的教學,須整合課程與教學、輔導、社工、家庭教育四個系統的資源來說,須要走向「同村共養教育」

五、兩種典範與不對稱性

師生教學典範
概念很簡單:會的「師」教不會的「生」
背景:

  1. 生師比很大,一位老師同時要教很多位學生。當生師比很大時,就算你要搞師生平權,也會是表面的、假的。
  2. 傳播工具比較原始,老師不教給學生,學生損失比較大。
  3. 社會比較金字塔化,等級森嚴。通常也需要一套儀式來鞏固尊卑,如「起立、敬禮、坐下」;大陸演員間互相尊稱為「老師」,即是一種老師身份較高的心理慣性運用。
  4. 知識、技能的折舊比較慢。

此典範中老師需要不對稱的位置與權力,去布署:

  1. 將學生「格式化」,以對得上老師「畫一」的教學。
  2. 選擇教學內容––以老師決定的課程目標為準。
  3. 決定教學節奏與活動內容––以老師決定的每堂教學目標為準。
  4. 布置作業,確保學生有一定強度的練習。
  5. 布置「診斷性評量」,確保學生有「聽」他教。
  6. 布置「檢定性評量」,評價學生是否達到「學會」的「儀式性定義」。
  7. 布置「選拔性評量」,激勵學生的學習動機。
  8. 處罰學生,以維護課堂紀律,作業與評量的有序進行。
  9. 擴大規模備妥畫一性教學後勤,於是有教科書、課程標準、課程綱要、設備基準…

師生太過不對稱衍生的課題:

  1. 把學習者的「高度」壓得太低,學習會儀式化。學習者會做出「學會」的樣子,演出學會的儀式,其實未必想學,也不一定有學會。
  2. 學校會複製社會的權力支配關係,妨礙社會演進。
  3. 老師對學生的評價,比「事實」更加強橫得多。老師對學生的肯定與貶抑影響都太大。
  4. 老師在金錢上有較強的索要潛力。在台灣民主化之前,「養鴨子」(要學生到他家補習)幾乎是多數學校老師的副業。
  5. 老師能在情感上有較強的索要潛力。感情一定要對等,尤其是愛情,不然會形成「剝削」。

時代的演進:學生由「聽課」進化到「選課」,再進化到「組課」。
配套演化出「同學自行組課群學」+「自行策畫實務浸潤」+「自行規畫學習成果發表」

自主學習典範
概念是:

  1. 「資深學習者」擔任「資淺學習者」的嚮導、教練與陪伴者,由學習者參與自己的「學習治理」。
    老師自己首先要是好的學習者。
    老師每天都在度量各種知識、技能與學生生命遠近的關係。
  2. 教育是一種「生態化」的助人活動。要避免「依賴」與「剝削」。
  3. 總訣竅是:提升學習者的高度。強調「自主學習/自我培力」、「無界學習」、「群學」。
    相信:每個人天生都有能力:去調動身邊可用的資源,以解決他所面臨的任何問題(行動者思維)。
    別老想著當同學的英雄,讓同學做自己的英雄。

理想是:生命自覺、學習自主、生活自立、責任自負、需求自造

一些背景上的改變:

  1. 像台灣這種社會,已經負擔得起以個別指導為基礎的教育典範。
  2. 從「電波傳播革命」之後學習者知識與技能的來源就不斷拓展,到了「網際網路」之後,基本上可以實現 Illich 用「人從網絡中學習」取代「人從機構中學習」的構想。這使得「主題備課」(讓同學備課上課),行動學習(移地、學習者策畫、群學)等當代自主學習式的課程模組變得具有可行性。
  3. 社會由水平整合(網絡)混搭垂直整合(科層),微權力興起,平權運動當道。只有如中國般的「權本社會」,還會依權力大小,將人用森嚴的等級排序。
  4. 知識、技能的折舊極快,須要用「群學」抵消一部分知識與技能折舊的效應。

六、飼料雞會死的很慘––從「當代適應」看兩種教育典範

七、「自主學習典範」工具箱

(一)工具箱簡單列表

4F約<
10人
論述
與實踐
資源池整理補
助要點
同村共
養教育
台中科學
探究五日遊
班本教育
支援平台
實驗教育
的AI課
3F<30人海星培力社大 2.0全民科
學平台
自主學習
輔導平台
2F300~
500人
跨校選修聯盟
1F1000人均優學習論壇 / 均優 2.0 推動小組

(二)用「平台化」的方法建立並維運諸工具箱

  1. 本文所稱的平台化,是指:以網際網路的資訊平台,去媒合特定社群的資源共享,以達到僅靠少量資源補注,即可使共享資源的質與量能維持在一定水準以上,足以長期對抗折舊。
  2. 從三要素進行五點思考:
    1. 要素一:資源,對於某種「明確資源」的進行合作與共享。一般的譬喻是「水」。共享資源通常是「公共財」(某甲消費了,不會減損某乙的消費,如:知識、用過的舊品、閒置的資源)。
    2. 要素二:平台,有固定的域名或網址(URL),做為資源的集散地或媒合平台。一般的譬喻是「水缸」。
    3. 要素三:社群,在平台上合作創造資源與共享資源有長期的受益者。一般的譬喻是舀水來喝的人。
    4. 對抗折舊:合作與共享的好處大到一部分社群成員願意 maintain 平台, maintain 的強度足以對抗平台資源的自然折舊。一般的譬喻為「舀水補注水缸,使水量不致枯竭」。社群合作對抗折舊的程度,可分為三種結果:
      • 超過折舊,這時平台化活動即會自動成長。
      • 約略抵消掉折舊,這時平台化活動可以自我維持。
      • 略小於折舊,這時平台化活動可否自我維持,就要看有沒有來自外部的補注了。
    5. 補注:如果社群合作對抗折舊的程度,無法完全抵消全部的折舊,但能抵消大部分的折舊,如果有來自外部的補注,也能長期維持。
    提議一個平台化項目,要一點一點地經過以上五點的檢核。如果通不過以上五點的檢核,那就要用「燒錢」的方法來推動,優先得考慮:燒的錢要從哪裡來?能燒多久?有沒有辦法在錢燒完之前將服務平台化?

兩種「自主學習典範」的教師培力

發展的重要依據:從以自主學習為主要理念的實驗教育機構,其老師「陣亡」的原因去進行具體分析。

大體上,一個適合的自主學習帶領者,會具有以下知能及特質:

  1. 首先這個人必須是個好的學習者,也願意和同學們一起學習。
  2. 接納自己的人生也接納別人的人生。
  3. 綜合 1,2 這樣的人也容易見多識廣。
  4. 是學生的好榜樣:願意用對的方法做事,而不是「抄捷徑」做事。
  5. 能運用 OST ,並幫助自己組課群學。認同學生組課,也能協助學生組課。
  6. 願意重用同學,寧願讓學生成為自己的英雄。而不是很會教、很愛教,搶著讓自己成為學生的英雄。

目前發展出來的培力流程,大約能把特質對的人,現場適應能力提高到 50% ,比之前要好,也夠用了。

一、委辦計畫模式

  • 教育部「師資暨藝術教育司」或「學前及國民教育署」補助政治大學「臺灣實驗教育推動中心」一筆錢,計畫名稱叫「實驗教育工作者培力」。
  • 「臺灣實驗教育推動中心」會僱請專案助理兩人,再加入一些中心同仁,再延聘一群導師,來安排課程,培力報名者。
  • 自 2018 年起,培力第一梯次 30 位學員, 2019 年起,培力第二梯次 40 位學員, 2020 年起,培力第三梯次 30 位學員,目前正在招考第四梯次 30 位學員,本週六日舉辦面談。
  • 培力週期為 10 個月。

二、社群模式

  • 由 2018 年第一梯次的「部分」師生組織「教育自造者培力社群」,由社群成員自費、自力舉辦培力活動,一方面自我培力,一方面培力新人。
  • 暫無政府委辦費或補助費用。日後即使申請小額的政府補助,也是加菜性質。
  • 自 2019 年起,培力週期為兩年,梯次如屋瓦般交疊式展開 ,如圖:,前一梯次的後半會重疊於後一梯次的前半。。
  • 又稱「海星模式」。

三、比較簡表

飛禽與游魚不同,不要去問哪一種比較好,兩種互補。

社群模式委辦計畫模式


只要社群起來,沒有政
府經費,也會繼續培力
沒有「臺灣實驗教育推動中心」或
教育部委辦經費,就沒有後續培力
由同學自組織並彼此分工
依據決議清單治理
明確的導師,行政,學員三者區分
工作圈模式有些微科層
公基金 NT3000一梯公積金NT1.8萬
二梯公積金NT2.8萬
三梯公積金NT0元
社群成員彼此間網狀連繫透過行政助理中介聯繫
希望第四期之後呈幾何級數發展發展呈線性模式
規模15人30~40人
培力週期2年10個月
完成率½~⅔90%
面談說明方案,雙向選擇挑人,120挑30,或60幾挑3,40
共識營兩天不住宿兩天住宿
導師制
必修必選三門
組課共學5學分
cc 3.0 授權釋出
自給自足,公平分擔
3學分
cc 3.0 授權釋出
自給自足,公平分擔
場域實習144小時144小時
組課典藏
與學習履歷
結構化資料
準永久性典藏
資源包上網
成果發表自我培力歷程發表「實踐計畫」發表
海星增殖
垂直發展小海星
成熟海星(一級教育自造者)
精熟海星(二級教育自造者)
裁判海星(三級教育自造者)
水平發展實驗教育
社大2.0
學前教育
體制學校教師進修
實驗教育
傳統與傳承教育自造者培力社群傳統臺灣實驗教育推動中心
域名educationmaker.netteec.nccu.edu.tw/article/all/1.htm

四、教育自造者培力

簡稱「海星培力」(域名:educationmaker.net)

(一)培力七階段:

  1. 簡易面談——雙向選擇,減低風險。對參與培力的學員而言,這天是兩年期程的起算點。
  2. 舉辦共識營——讓學員「自組織」並建立治理架構。
  3. 組課共學——兩人以上搭檔組課,其中至少有一名是學員,讓學員「打造符合自己需求的學習」。須達 18小時×5學分 以上。
  4. 場域修練——透過教育實務浸潤,長見識,並增進解決實務問題的能力。須達 144 小時。
  5. 組課典藏並完成學習履歷——課通天下,可信的能力表達。
  6. 成果發表——維持培力的水準。
  7. 海星增殖——生生不息,源遠流長。

(二)培力十特點:

  1. 目標在培養能帶領自主學習的「資深學習者」(類似傳統教學典範中的老師)。
  2. 希望「組課群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及學習習慣。
  3. 是一種學習典範的轉移,希望用來改善實驗教育、教師進修、終身學習、學前教育。
  4. 是一段「自我培力」,不是別人培力你,而是你培力自己。但也因此,完成率大約只能到六成。
  5. 落實「教育的自造精神」:回歸本質,自主學習可以這樣單純:每個「普通人」都能透過合作,動手打造符合自己需求的學習。
    日後相信你的學生:「每個人天生都有能力去調動身邊可用的資源,以解決他所面臨的任何問題」(成敗另說)。
  6. 自主學習:
    • 要儘量拉高同學的高度,減低老師和同學之間的不對稱性。不要老想著做同學們的英雄,讓同學做自己的英雄。成就自主學習的是學習者對自身的看重,繼而引發的主動與認真。
    • 少做「外銷派」,專門外銷大道理給同學實踐,自己不實踐。老師自己有組課的經驗,日後才會認同同學組課,也才會知道怎麼陪伴同學組課。
    • 認為老師是資深學習者,同學是資淺學習者,雙方是合作共學的。進一步降低兩者之間的「不對稱性」。
    • 學員「自組織」,而不是學員被人家組織。
  7. 是「群學」不只是自學,海星培力是以社群為依托的「群學」學習模式:
    • 水平方向的合作,群學會使一個人進入以下狀態:
      1. 思考方式會由「獨自思考模式」切換到「討論模式」:
        • 要求自己的想法能清楚到可以解釋給同伴聽,而且讓他聽懂。
        • 伙伴之間會相互聆聽並產生聯繫。
      2. 相互糾錯:伙伴之間會有思考、見解、特質、專長等多樣性,互補之後才能加大,缺點減少。
      3. 分工合作:老天給一個人兩份本事,也沒有給人兩份時間。但伙伴們平行推動工作的不同部分,就能成就更大的事情。
      4. 資訊識讀的可靠性提高。
    • 垂直方向的合作:
      1. 梯次如屋瓦般交疊式展開 ,如圖:,前一梯次的後半會重疊於後一梯次的前半。
      2. 海星社群中有經驗前輩:如觀課帶領與發表諮詢。
      3. 垂直發展:小海星、成熟海星(一級教育自造者)、精熟海星(二級教育自造者)、裁判海星(三級教育自造者)。
    • 網絡與協作:是一個個小的「學習公社」(大陸安格稱之為「學習社區」),在學習、經濟、生活三方面協作。
      1. 學習協作:找到學習需求相近的伙伴,一起群學。
      2. 經濟協作:對於學習的支出,伙伴之間「自給自足,公平分擔」。
      3. 生活協作:伙伴之間彼此將「組課共學」排到自己生活順位的前十名,不然組課會失敗。
    • 由協力單位構成支持網絡。
    • 每一門組課都要上跨校選修系統,都是一次對社會的說明與接觸。
    • 組課內容以 CC 3.0 授權釋出,是與天下人共學,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8. 平價的金錢負荷——公基金每人 NT3,000 ,90小時的組課約 NT7,650 。
  9. 足量的新典範浸潤——兩年內完成 90 小時的組課,144 小時的場域修練,1次成果發表。
  10. 對組課與學習歷程進行「準永久性典藏」——對「大規模的學習重新洗牌」進行當代適應;讓學習垂直發展、水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