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鄭建立校長討論2: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福留子孫
跳轉到: 導覽搜尋
將自主學習導入公校:自主學習帶領者培力第二期
將自主學習導入公校:「自主學習帶領者培力」第二期
 
第 80 行: 第 80 行:
  
 
匯集若干個小型聯絡網即構成整個社群聯絡網。
 
匯集若干個小型聯絡網即構成整個社群聯絡網。
 +
 +
==動手學科學第三期計畫==
 +
===一、四大理念===
 +
為避免目前同學學習科學時,腦中會自行建立「切換開關」的現象––進教室就採用上課模式,出教室就切換到生活模式,兩者涇渭分明的缺點,我們認為應該推動「動手學科學」的科學學習典範,並把握以下四個要領:
 +
#使用生活中的材料與現象來設計科普教學活動。
 +
#儘量讓學生動手做。
 +
#重視問題探究。
 +
#採用 CC 授權,允許使用者將教材改成現場需要的樣子。
 +
 +
平台上已有 245 個活動:
 +
:http://science4everyone.net/s4e/DIYS/browseDIY.php
 +
 +
===二、合作方===
 +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
 +
#有沒有有興趣的老師?
 +
#有沒有聯課活動組社團的空間?

2024年1月2日 (二) 08:48的最新修訂版本

丁志仁 2024.1.2

受行政院基準委員會委託:建立教育經費設算模型

  1. 以台灣銀行公教保險部規畫科全國各校去識別資料的保險薪級與人數,定各校正式人員聘僱資料。
  2. 以勞動部保險局保險年資科全國各校去識別資料的保險薪級與人數,定各校兼任人員聘僱資料。
  3. 以每年六、七、八、九四個月的現場實際聘僱情形,做為模型推計基礎。
  4. 須要找某些學校,確定各薪級對應的是何種職務。
  5. 自強國中,誰可以提供上述協助。

將自主學習導入公校:「自主學習帶領者培力」第二期

自主學習樣態舉隅:

  1. 學生組課:400元 / 每班每hr,家長不能領、同學不能領、專任教師不能領
  2. 學生組同好社團:指導老師費 2000元 / 月
  3. 鼓勵辦學機構開選修課:補助?
  4. 達人教學支援:鐘點費上限 800 元 / hr
  5. 雙老師制度:
  6. 家長參與教育事務
  7. 混搭三種資源:設籍
  8. 行動學習:包含學生策畫、群學、移地三元素的學習活動。
  9. 參訪:學生參與策畫參訪。
  10. 主題備課:老師決定範圍,同學決定具體報告主題,老師陪伴同學預演,並提供指導。
  11. 補救教學:運用以上原則,用於補救教學,可運用校外人力。
  12. 市集:規畫跨校的學習市集。
  13. 共同觀影並討論:由小組或學習社群共同觀看影片,分析影片,並在映後舉行討論。
  14. 編輯報紙:約定主題與時間區間,由同學共同蒐集素材,並編輯成報紙,上台發表,互相觀摩成長。
  15. 說故事:同學先蒐集各種廣告、業配文中的故事哏,討論分析後,進行再創作,如變成微劇本。

一、自主學習四元素與與課綱連結

  1. 「自發」主要連結:讓學習者參與治理自己的學習。
  2. 「群學」主要連結:互動。
  3. 「共好」主要連結:無界學習。
  4. 「生活實踐」主要連結素養定義(總綱 / 肆、核心素養 / 一、涵義):核心素養=知識、能力、態度+與生活的結合,透過實踐力行。

前五項會先在實驗教育新的補助框架中實施。

二、演進教育工作者的新圖像

  1. 本身是個好的學習者
  2. 至少花一部分時間(如十分之一)在和社會交流
  3. 至少花一部分時間(如十分之一)在和同行交流,並認同課程教學、社工、輔導三者協作
  4. 增加「陪伴,嚮導,教練」減少「傳道,授業,解惑」
  5. 願意拉高同學們的高度,例如:重用學生。

三、訪問十五個教師社群

  1. 他們已經是好的學習者
  2. 他們彼此間已有群學的經驗,需要的是轉化這種經驗到帶領學生上
  3. 提供他們跨群交流的機會
  4. 與他們共同反思他們作為中的自主學習元素
  5. 陪伴他們改善自己的工作。

四、提供跨群交流

提供 200 人次跨群的論壇式交流。

五、自主學習現場樣態列表

與計畫參與者共同完成〈自主學習現場樣態列表〉,及其相應的核結模式。

六、行政減量清單

與計畫參與者共同完成〈行政減量清單〉,並至少對其中一個項目,進行簡化性操作。

七、以福格行為模型布署提示系統

右圖叫「福格行為模型」,簡單表述為「B=MAT」,即任何行為只會發生於「動機」「能力」「提示」三個要素同時出現的時候。

它首先考慮兩個維度:

  1. 縱軸代表「動機」,人對一個行為的動機越強,越容易行動。
  2. 橫軸代表「能力」,人受限於時間、金錢、體力、專注力、人脈…等限制,不是有動機就有能力去追求的。

綜合以上兩者,得到中間這條曲線,它叫做行動線。行動線的右上代表我們有動機也有能力去做的事;行動線的左下代表我們或許動機不足,或者力有未逮,所以不會去做這件事。

提示和前面兩者不一樣,它要麼有,要麼沒有。在行動線右上時,它如果出現,我們就會去做。舉例來說:你昨晚沒睡飽,需要提神,這是動機; 7-11 咖啡一杯 55 ,你也買得起,而且店在上班的路上,路過去買也很方便,這是能力;剛好這個時候呢 7-11 透過手機發給你一張咖啡優惠券,這個就是提示了;動機、能力、提示三大因素都出現,必須來一杯了。你的購買行為於是就這麼發生。不睏的話你不會買,沒錢你不會買,手機沒跳優惠券,你多半在想其他事情,也不會買。

要促成特定行為發生,主要須要進行兩件事:

  1. 找出行動線與其右上的「提示反應區」,可以透過過濾掉動機不夠或力有未逮的人群來達成。
  2. 建立提示系統,可參考右圖。

右圖中:

  1. T1 是整個「小聯絡網」的「線頭」,每張「小聯絡網」只有一位。
  2. 由 T1 聯絡兩位 T2 ,和一位「提示放送對象」成員。
  3. 兩位 T2 各聯絡三位 T3 ,六位 T3 再各聯絡三位「提示放送對象」成員。
  4. T1、T2、T3 (虛線方框內),負有「系統性放送提示」的「責任」,所以應致贈酬謝。
  5. 虛線方框外即是「提示放送對象」。
  6. 一個小型聯絡網共 28 人,其中約三分之一是聯絡員。整體構成一個「可靠」的提示發布系統。

匯集若干個小型聯絡網即構成整個社群聯絡網。

動手學科學第三期計畫

一、四大理念

為避免目前同學學習科學時,腦中會自行建立「切換開關」的現象––進教室就採用上課模式,出教室就切換到生活模式,兩者涇渭分明的缺點,我們認為應該推動「動手學科學」的科學學習典範,並把握以下四個要領:

  1. 使用生活中的材料與現象來設計科普教學活動。
  2. 儘量讓學生動手做。
  3. 重視問題探究。
  4. 採用 CC 授權,允許使用者將教材改成現場需要的樣子。

平台上已有 245 個活動:

http://science4everyone.net/s4e/DIYS/browseDIY.php

二、合作方

  1.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
  2. 有沒有有興趣的老師?
  3. 有沒有聯課活動組社團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