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討論:聯合報2023年9月願景工程–偏鄉教改難: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宜蓁自行消化報導) |
(→宜蓁自行消化報導) |
||
(未顯示4位用戶所作出之7次版本) | |||
第 1 行: | 第 1 行: | ||
+ | [[分類:偏鄉教育]] | ||
==宜蓁 summary== | ==宜蓁 summary== | ||
====聽完士賢的摘要==== | ====聽完士賢的摘要==== | ||
第 19 行: | 第 20 行: | ||
#中央補助地方小校6-8所成立「區域教學中心」 | #中央補助地方小校6-8所成立「區域教學中心」 | ||
− | *行政合併 | + | #*行政合併 |
− | *跨校教師團:共備、聯合命題、教科書統一→教師團隊建立,教師更願意留在偏鄉 | + | #*跨校教師團:共備、聯合命題、教科書統一→教師團隊建立,教師更願意留在偏鄉 |
− | *解決學生沒有同學問題:隔壁學校的同學成為共學夥伴→增加學習刺激 | + | #*解決學生沒有同學問題:隔壁學校的同學成為共學夥伴→增加學習刺激 |
− | *應用數位工具執行混齡/差異化教學 | + | #*應用數位工具執行混齡/差異化教學 |
− | *中心需要加強: | + | #*中心需要加強: |
− | *輔導:巡迴心理師? | + | #*輔導:巡迴心理師? |
− | *特教:巡迴特教師?特教教具、輔具 | + | #*特教:巡迴特教師?特教教具、輔具 |
− | *社工:偏鄉老師當家長(協助學生洗澡,接送上下學......) | + | #*社工:偏鄉老師當家長(協助學生洗澡,接送上下學......) |
− | + | ||
#偏鄉教學情境與師培不符: | #偏鄉教學情境與師培不符: | ||
− | *偏鄉師培需加強: | + | #*偏鄉師培需加強: |
− | **教學案例需引用符合偏鄉情境的例子 | + | #**教學案例需引用符合偏鄉情境的例子 |
− | **數位輔助混齡教學、差異化教學 | + | #**數位輔助混齡教學、差異化教學 |
− | **社工能力:家庭功能、社區工作,家訪 | + | #**社工能力:家庭功能、社區工作,家訪 |
− | **輔導、特教 | + | #**輔導、特教 |
− | + | ||
#專聘制度無用? | #專聘制度無用? | ||
− | *2023專聘教師為零 | + | #*2023專聘教師為零 |
− | *一聘2年約 | + | #*一聘2年約 |
+ | #偏鄉代理教學實戰經驗豐富,為換取正式教師證,需重新開始代理兩年,才能抵免換取正式教師證的實習時數。<br/>→如何讓教學經驗豐富,與偏鄉學校配合愉快的代理教師,轉正獲得合理的教師待遇? | ||
− | + | ====偏鄉教改難==== | |
− | + | <img src='http://jendo.org/files/福留子孫/偏鄉教改難1.png' width='900px' /> | |
==士賢 summary== | ==士賢 summary== | ||
===偏鄉教育的轉變與挑戰=== | ===偏鄉教育的轉變與挑戰=== | ||
+ | <img src='http://jendo.org/uploadFiles/S__219389977.jpg' width=100% height=*/> | ||
#專聘仍限制'''有教師證'''才能考取 | #專聘仍限制'''有教師證'''才能考取 | ||
− | |||
在台灣的偏遠地區,教育一直以來都是一項充滿挑戰的使命,偏鄉學校常常面臨著師資不足、行政繁瑣、及缺乏現代化資源等問題,但教育部以及一群熱衷改善偏鄉教育的個人和團體,正努力帶來轉變。 | 在台灣的偏遠地區,教育一直以來都是一項充滿挑戰的使命,偏鄉學校常常面臨著師資不足、行政繁瑣、及缺乏現代化資源等問題,但教育部以及一群熱衷改善偏鄉教育的個人和團體,正努力帶來轉變。 | ||
第 66 行: | 第 66 行: | ||
雖然教育部的政策鼓勵教師願意走向偏鄉小校,偏鄉條例每三年檢討一次學校分級標準,還是留不住教師,可見政策實施效果不彰,台灣偏鄉教育目前依然面臨著缺學生、缺老師和小校將被關閉的挑戰。近近未來迎接6G的生活,透過多元的師資模式、數位工具的應用及社會團體的參與,偏鄉小校可以實施「小校生態圈跨校共備共授」計畫,將社區也納入學習資源,發展自己的在地課程,這有助於解決偏鄉缺學生、缺老師和偏鄉小校被廢校等的問題,也讓於外地工作的青年,有青年返鄉的動力。 | 雖然教育部的政策鼓勵教師願意走向偏鄉小校,偏鄉條例每三年檢討一次學校分級標準,還是留不住教師,可見政策實施效果不彰,台灣偏鄉教育目前依然面臨著缺學生、缺老師和小校將被關閉的挑戰。近近未來迎接6G的生活,透過多元的師資模式、數位工具的應用及社會團體的參與,偏鄉小校可以實施「小校生態圈跨校共備共授」計畫,將社區也納入學習資源,發展自己的在地課程,這有助於解決偏鄉缺學生、缺老師和偏鄉小校被廢校等的問題,也讓於外地工作的青年,有青年返鄉的動力。 | ||
+ | |||
+ | ==恩濡補充== | ||
+ | *不是數位拯救偏鄉教育;而是偏鄉的處境原先就要讓學生實施個性化教學,而數位只是讓這件事更容易發生。 | ||
+ | *參考彭富源署長的發言,其實制度的鬆綁只是讓改變的空間更大,但是沒有持續投入就不會形成新的典範。偏鄉的問題是複合式的,無法單靠一種補救性的招聘制度就能解決教師招聘的問題。 | ||
+ | *目前看起來影響師資人力最大的問題,還是因為專任教師帶來的保障是主要誘因,尤其偏鄉教育問題複雜多重,很難不讓人想考上正式然後離開。所以: | ||
+ | **如何讓偏鄉教師有穩定、可持續累積的工作經歷(報導提到如果是代理教師的話,年資不會列入計算) | ||
+ | **如何讓社工師;特教資源;心理師;長照規劃也透過偏鄉學校,整合成更加完整的社會安全網、社區支持網。減輕現場老師的心理負擔。(處裡的問提還是複合性的,但至少不會覺得壓力都放在自己身上。) |
2023年12月8日 (五) 13:49的最新修訂版本
宜蓁 summary
聽完士賢的摘要
- 偏鄉老師的困境:
- 偏鄉代理老師年資不能累積
- 考上教師證後,不能原校留任
- 被行政壓垮
- 專聘老師制度不吸引人:類似兼職,福利較差
- 由中央給資源想推動的偏鄉小校共學推不起來
- 偏鄉條例:學校分級
- 已在偏鄉實施的成功模式:
- 數位跨校共備共授:教師有伙伴,學生有同學。數位拯救了偏鄉教育
- TFT屏東的教育創新基地
宜蓁自行消化報導
- 偏鄉三大困境:
- 行政過量
- 招生困難
- 缺乏老師→教學人員彈性任用:學校訂立工作內容,招募條件符合的人進校服務,破除教師證迷思。
- 中央補助地方小校6-8所成立「區域教學中心」
- 行政合併
- 跨校教師團:共備、聯合命題、教科書統一→教師團隊建立,教師更願意留在偏鄉
- 解決學生沒有同學問題:隔壁學校的同學成為共學夥伴→增加學習刺激
- 應用數位工具執行混齡/差異化教學
- 中心需要加強:
- 輔導:巡迴心理師?
- 特教:巡迴特教師?特教教具、輔具
- 社工:偏鄉老師當家長(協助學生洗澡,接送上下學......)
- 偏鄉教學情境與師培不符:
- 偏鄉師培需加強:
- 教學案例需引用符合偏鄉情境的例子
- 數位輔助混齡教學、差異化教學
- 社工能力:家庭功能、社區工作,家訪
- 輔導、特教
- 偏鄉師培需加強:
- 專聘制度無用?
- 2023專聘教師為零
- 一聘2年約
- 偏鄉代理教學實戰經驗豐富,為換取正式教師證,需重新開始代理兩年,才能抵免換取正式教師證的實習時數。
→如何讓教學經驗豐富,與偏鄉學校配合愉快的代理教師,轉正獲得合理的教師待遇?
偏鄉教改難
士賢 summary
偏鄉教育的轉變與挑戰
- 專聘仍限制有教師證才能考取
在台灣的偏遠地區,教育一直以來都是一項充滿挑戰的使命,偏鄉學校常常面臨著師資不足、行政繁瑣、及缺乏現代化資源等問題,但教育部以及一群熱衷改善偏鄉教育的個人和團體,正努力帶來轉變。
根據「偏鄉教改大調查」得知,高達83%的家長對於偏鄉教育最在乎的是老師的教學熱情,只有8%的家長認為有教師證是必要條件;然而,代理老師的現狀令人困惑。法規不承認代理年資,而一旦代理老師考上正式教職,他們的年資需重新計算,另外只能由縣府分發,如學校與老師理念契合,不一定留在原校任教,此狀況也造成學校與老師間的困擾。
106年5月18日通過「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已經實施六年,但在師資、行政和待遇等問題上仍未完全解決。大部分的偏鄉教師認為,行政工作影響了他們的教學,成為他們考慮離開的主要原因,儘管該條例帶來了教育經費和硬體改善,但仍然存在缺師的問題。
政府為了解決偏鄉學校難招到教師的問題,在2017年通過「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專聘教師制度原本設立是為了吸引教師前往偏鄉,但實際效果卻不如預期,僅新北市、嘉義縣曾招聘專聘教師。專聘教師多數已成為正式教師,而教育部強調,目前的主要目標仍然是聘任合格的正式專任教師,這使得專聘教師制度的意義相對減弱。
然而,一些教育團體和專家學者正在為偏鄉教育帶來變革,誠致教育基金會執行長吳明柱呼籲法規開放「教育彈性人力」,由學校定義工作內容、找合適人才,不限於老師,期待更多社會資源進入,讓偏鄉小學教育更多元。屏東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教授王慧蘭認為,偏鄉學校最需要鬆綁的法規,就是「人力聘用彈性」。改變可以吸引更多多元的人才進入偏鄉學校,以滿足學校在社福、地方創生和科技數位等多方面的需求,例如地方需要的全搬進校園來,學校變成政府的資源窗口,社福、醫療等都進入學校。TFT屏南策略負責人何采桑說:「要改變孩子處境,不能只在教室裡面,社區的發展也要考慮進去。」社區活過來,才能用全村的力量養大孩子。
教育處科長周盈璋指出,在台東推動「小校共學」,中央以為給資源,學校就會自己動起來,還是需要建立一套機制,才能促使單兵組成戰隊,搶進「偏鄉教改」的灘頭堡。林政琦說,數位工具翻轉老師角色,沒人知道AI可以這麼成熟,未來多的是老師沒辦法解答的事,「我們要教會孩子的是,如何維持學習熱情,犯錯時如何用另一個方法克服」。
在這物聯網的5G時代,數位工具也在偏鄉教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偏鄉學校可以利用數位工具進行跨校合作,共備和共授課程,並提供更多元的學習機會,這種教學模式不僅讓學生在開放的環境中學習,也讓老師更好地適應孩子的需求。要做到跨校共學,每位老師都要有能力協助教室裡的學生,順利用數位工具上課,參與計畫、負責輔導偏鄉師資的國教署「商借教師」蘇淑菁說,疫情讓老師發現:「數位簡直是偏鄉教學的救星。」跨校共同備課、授課,對師生都有好處,他們可以翻過學校圍牆,在雲端成為夥伴。例如花蓮的偏鄉學校,因應學生數不足問題,啟動「小校生態圈跨校共備共授」計畫,利用雲端教室結合實體上課的方式,讓學生找到同學、也幫老師找到共備夥伴,目前已有八所學校共同參與此計畫。
2030年視為6G元年,6G 容量將是 5G 的100倍,每平方公里將能夠支持1,000萬台設備,6G與5G的最主要差異在於全方位通訊與智慧化,5G技術用於陸上的通訊為主,6G更進一步的擴展,信號將在地表上方延伸一萬米,實現 3D 覆蓋範圍從天空、太空和水下,讓世界不再有偏鄉通訊不佳的問題。
低軌衛星距離地面僅500~2,000公里,具備「低延遲、大容量、高傳輸」的特性,將成為6G發展關鍵,是促成萬物聯網的傳遞中介必要環節之一。2022年SpaceX的星鏈積極發展低軌衛星技術,衛星群部署已近1800顆,將於十二個國家及地區推出衛星網絡服務,並瞄準台灣成為東亞6G中心點。
雖然教育部的政策鼓勵教師願意走向偏鄉小校,偏鄉條例每三年檢討一次學校分級標準,還是留不住教師,可見政策實施效果不彰,台灣偏鄉教育目前依然面臨著缺學生、缺老師和小校將被關閉的挑戰。近近未來迎接6G的生活,透過多元的師資模式、數位工具的應用及社會團體的參與,偏鄉小校可以實施「小校生態圈跨校共備共授」計畫,將社區也納入學習資源,發展自己的在地課程,這有助於解決偏鄉缺學生、缺老師和偏鄉小校被廢校等的問題,也讓於外地工作的青年,有青年返鄉的動力。
恩濡補充
- 不是數位拯救偏鄉教育;而是偏鄉的處境原先就要讓學生實施個性化教學,而數位只是讓這件事更容易發生。
- 參考彭富源署長的發言,其實制度的鬆綁只是讓改變的空間更大,但是沒有持續投入就不會形成新的典範。偏鄉的問題是複合式的,無法單靠一種補救性的招聘制度就能解決教師招聘的問題。
- 目前看起來影響師資人力最大的問題,還是因為專任教師帶來的保障是主要誘因,尤其偏鄉教育問題複雜多重,很難不讓人想考上正式然後離開。所以:
- 如何讓偏鄉教師有穩定、可持續累積的工作經歷(報導提到如果是代理教師的話,年資不會列入計算)
- 如何讓社工師;特教資源;心理師;長照規劃也透過偏鄉學校,整合成更加完整的社會安全網、社區支持網。減輕現場老師的心理負擔。(處裡的問提還是複合性的,但至少不會覺得壓力都放在自己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