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教育創生: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福留子孫
(未顯示同用戶所作出之7次版本) | |||
第 1 行: | 第 1 行: | ||
− | [[分類:教育社運]] | + | [[分類:教育社運]]__NOTOC__ |
地方分三級:都會、市鎮、鄉村 | 地方分三級:都會、市鎮、鄉村 | ||
+ | ==「地方教育創生」是「地方創生」的一環== | ||
+ | ===一、態度與方法的改變=== | ||
+ | #以投資代替補助 | ||
+ | #政府投資的前三年,沒有 KPI ,就是做媒合 | ||
+ | #*媒合當地人和外來的扶助力量(如大學、企業、NGO、訪問教師…) | ||
+ | #*媒合公社(合作社),或其他適合的組織模式(如社企) | ||
+ | #*媒合專業人士(如社規師,具能源知識與技能的人,具情報能力的人)與草根人士 | ||
+ | #*媒合返鄉者、移居者、留在在地的人 | ||
+ | #不是立一個政策,而是立一種價值觀,和一種在基層分配資源的遊戲規則。 | ||
+ | #莫忘在很多時候「政府本身就是問題」,不能光想提供政府新工具,讓政府去解決問題。 | ||
+ | #莫忘「商品經濟」本身可能削弱地方主體,要混搭提倡共享經濟和禮物文化。 | ||
+ | |||
+ | ===二、目標=== | ||
+ | #提高醫療機會 | ||
+ | #提高照護能量 | ||
+ | #提高社區安全(含防災與治安) | ||
+ | #充分發揮景觀與環境上的優勢(須要一點小投資) | ||
+ | #適當的產業發展:如讓各地成功的社造社區,成為實驗教育基地群。觀光、農業、手作。適合當地的能源產業。 | ||
+ | #網路頻寬隨時可到達。從 NCC 、教育部、交通部合作。 | ||
+ | #物流三天可到達。 | ||
+ | #從學前至國中自足式的教育系統。 | ||
+ | |||
+ | ==地方教育創生== | ||
+ | 以公辦民營學校為軸心。現在就能做,不必另外再修法。 | ||
+ | #參與式教育治理 | ||
+ | #一校多校區。由單一村落或若干村落形成一個網絡。 | ||
+ | #跳出「穿制服」的課綱: | ||
+ | #*結合當地環境、產業、文化的課程設計,讓景觀、生態優勢出的來,而且能源蒐集與使用符合當地的特性。 | ||
+ | #*親師生共學,橋接學校功能家庭機能。 | ||
+ | #*以個別指導為基礎的課程教學規畫。 | ||
+ | #*以「程度」取代「學齡」。 | ||
+ | #*以「學會」(會用)取代「學過」。 | ||
+ | #開門辦教育的人力運用策略: | ||
+ | #*先用後養的師培政策。 | ||
+ | #*大學來人 | ||
+ | #*企業深耕式的參與 | ||
+ | #*訪問教師。 | ||
+ | #*退休教師來以服務換食宿。 | ||
+ | #*交換生 | ||
+ | #用全世界的資源來幫助同學學習: | ||
+ | #*全縣:社大布署、教師糾團進修、巡迴輔導人力。透過有巡迴團體教鄉村的親師生如何網絡學習。 | ||
+ | #*全國:用訪問教師和交換生來進行城鄉交流 | ||
+ | #*教育部:國際化教育經費分攤 | ||
+ | #讓教育本身成為鄉村重要的「綠色產業」。 |
2017年5月8日 (一) 16:53的最新修訂版本
地方分三級:都會、市鎮、鄉村
「地方教育創生」是「地方創生」的一環
一、態度與方法的改變
- 以投資代替補助
- 政府投資的前三年,沒有 KPI ,就是做媒合
- 媒合當地人和外來的扶助力量(如大學、企業、NGO、訪問教師…)
- 媒合公社(合作社),或其他適合的組織模式(如社企)
- 媒合專業人士(如社規師,具能源知識與技能的人,具情報能力的人)與草根人士
- 媒合返鄉者、移居者、留在在地的人
- 不是立一個政策,而是立一種價值觀,和一種在基層分配資源的遊戲規則。
- 莫忘在很多時候「政府本身就是問題」,不能光想提供政府新工具,讓政府去解決問題。
- 莫忘「商品經濟」本身可能削弱地方主體,要混搭提倡共享經濟和禮物文化。
二、目標
- 提高醫療機會
- 提高照護能量
- 提高社區安全(含防災與治安)
- 充分發揮景觀與環境上的優勢(須要一點小投資)
- 適當的產業發展:如讓各地成功的社造社區,成為實驗教育基地群。觀光、農業、手作。適合當地的能源產業。
- 網路頻寬隨時可到達。從 NCC 、教育部、交通部合作。
- 物流三天可到達。
- 從學前至國中自足式的教育系統。
地方教育創生
以公辦民營學校為軸心。現在就能做,不必另外再修法。
- 參與式教育治理
- 一校多校區。由單一村落或若干村落形成一個網絡。
- 跳出「穿制服」的課綱:
- 結合當地環境、產業、文化的課程設計,讓景觀、生態優勢出的來,而且能源蒐集與使用符合當地的特性。
- 親師生共學,橋接學校功能家庭機能。
- 以個別指導為基礎的課程教學規畫。
- 以「程度」取代「學齡」。
- 以「學會」(會用)取代「學過」。
- 開門辦教育的人力運用策略:
- 先用後養的師培政策。
- 大學來人
- 企業深耕式的參與
- 訪問教師。
- 退休教師來以服務換食宿。
- 交換生
- 用全世界的資源來幫助同學學習:
- 全縣:社大布署、教師糾團進修、巡迴輔導人力。透過有巡迴團體教鄉村的親師生如何網絡學習。
- 全國:用訪問教師和交換生來進行城鄉交流
- 教育部:國際化教育經費分攤
- 讓教育本身成為鄉村重要的「綠色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