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閉恩濡: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福留子孫
跳轉到: 導覽搜尋
組課名稱與進行方式
 
(未顯示同用戶所作出之12次版本)
第 82 行: 第 82 行:
  
 
===組課說明===
 
===組課說明===
 +
====(一)基本規定====
 +
#每門組課至少3人可以成課。
 +
#需要2位組課發起人(課主),其中一位必須是本期的學員。
 +
#組課須公布於跨校選修系統[http://urclass.net urclass],可收外修生。
 +
#18小時為一學分。
 +
#參與並完成「海星增殖」為一學分,不論是否成功增加一期海星群學。
 +
#成員需於共識營兩年內修畢至少五學分,並至少擔任兩個學分以上的課主。
 +
#建議的組課標準模式為:36小時+36小時+18小時,至少 90 小時。
 +
 +
====(二)組課費用與計算方式====
 +
#每門的組課的收支,以「自給自足,公平分擔」為原則。
 +
#組課必須記帳,每門組課有惟一 ID ,形成該門組課自己的線上記帳介面。
 +
#每個人在記帳系統中都有個人收支的辨識欄位。
 +
#每門組課收入大於支出不得逾支出之 10% 。形成之結餘,一半歸於課主,一半納入公積金。
 +
 +
====(三)組課欄位====
 +
#課程類別
 +
#課程名稱
 +
#課程短代名(八個中文字以內)
 +
#組課發起者(課主)
 +
#開課時數與次數
 +
#選修人數上限
 +
#選修人數下限
 +
#選課名單
 +
#課程簡介
 +
#教材連結
 +
#修課者限制
 +
#評量方式(描述通過方式,等同授予學分標準)
 +
#通過名單
 +
#費用及費用說明
 +
#課程開始日期
 +
#課程結束日期
 +
#星期幾
 +
#上課地點
 +
#出缺席狀況
 +
 +
====(四)組課程序====
 +
#尋找搭檔課主討論課程名稱與進行方式。
 +
#在跨校選修系統[http://urclass.net urclass]開設課程。
 +
#實施組課共學。
 +
#記錄歷次上課學習情形。
 +
#進行學習評量。
 +
#協助完成組課典藏。
 +
 +
===完成教育自造者培力(簡稱:海星培力)認證===
 +
自每期共識營開始,達成以下要件者為成熟海星:
 +
#兩年內修畢至少五學分,以維持一定的學習強度與密度。
 +
#發起組課(擔任課主)超過兩學分。
 +
#完成場域修練。
 +
#完成成果發表。
 +
 +
==自主學習典範的應用/從傳統公共教育典範走向自主學習典範==
 +
===問題意識:===
 +
#傳統公共教育提供的學習內容,無法與真實世界的情境連結。以電腦為例,只灌輸規則來認識事物,一但規則發生變化,就無法立即辨識和反應;反之,若是提供多元且真實的大量案例,電腦能生成一套辨識邏輯,人腦與學習也是如此。傳統公共教育只有灌輸知識給學習者本身,且知識多為脫離真實情境的抽象概念,無法對抽象概念進行融會貫通,學習也不是為了認識真實世界,處理生活的問題,那麼學習就只是為了應付作業與考試的短期記憶。
 +
#同時,強調抽象概念的傳統教育典範,所形塑的學校,其與社會的關聯,只有鞏固社會既有科層體制的利益結構。對於如何落實平等,自由與民主,不容易看見正面影響,甚至有反效果。並且,運用科層體制概念治理的學校,其僵化思維影響受教育的學習者,將自己的天賦「格式化」,好適應社會既有結構與溝通模式。
 +
#失去主體性,對於世界/知識和自我的連結,同時,與群體交往的條件,在於遵守科層體制的規則,若是無法認同體制的價值信念,或者因違反規則得不到認同,失去與群體連結的交換條件,不僅無法在群體中找到自我的位置,也無法承擔公共事務。
 +
#最後,隨著生態環境、科技網絡的急速變化,傳統公共教育典範與其相互搭配的科層社會結構,已經逐漸無法因應前者提到的變化。因此,需要一個新的教育/學習典範,幫助學生
 +
 +
 +
==今日天氣==
 +
===各縣市===
 +
*台北市
 +
*#文山區
 +
*#信義區
 +
*#'''大安區'''
 +
*新北市
 +
*宜蘭縣
 +
*新竹縣
 +
*新竹市
 +
 +
#晴朗
 +
#*晴時多雲
 +
#*偶陣雨
 +
#雨天
 +
#陰天
 +
#颱風
 +
 +
同時,強調抽象概念的傳統教育典範,所形塑的學校,其與社會的關聯,只有鞏固社會既有科層體制的利益結構。<br/>對於如何落實平等,自由與民主,不容易看見正面影響,甚至有反效果。<br/>,運用科層體制概念治理的學校,其僵化思維影響受教育的學習者,將自己的天賦<B>「格式化」</B>,好適應社會既有結構與溝通模式。

2021年12月19日 (日) 22:01的最新修訂版本

「教育自造者培力」實施計畫

計畫目標

  1. 落實教育自造精神:人人都能打造自己的自主學習方式
  2. 以此計畫培力出的學員,能在教育現場推動「半自主學習」、「活化教學」
  3. 藉由培力自主學習者,在教育現場中引入「資深學習者予資淺學習者相互扶助」的概念,取代傳統的師生概念,以此降低師生關係的「不對稱性」。
  4. 增強學習資源共享
  5. 社群成員學習歷程建置、保管、運用。

計畫內容

透過培力七大階段,共同搭建臺灣教育「海星培力社群」、「匯聚教育專業人脈」、「跨校選修平台」、「自造教育」等互動平台。

海星培力實施七階段

  1. 簡易面談——雙向選擇,減低風險。
  2. 舉辦共識營——讓學員「自組織」並建立治理架構。
  3. 組課共學——讓學員「打造符合自己需求的學習」。
  4. 場域修練——透過教育實務浸潤,長見識,並增進解決實務問題的能力。
  5. 組課典藏並完成學習履歷——課通天下,可信的能力表達。
  6. 成果發表——維持培力的水準。
  7. 海星增殖——生生不息,源遠流長。

七大階段詳細說明

  1. 簡易面談的作用:
    • 向報名者說明本社群與年度計畫
    • 進行「自我診斷+雙向選擇」
  2. 共識營——讓學員「自組織」並建立治理架構,以俾決定:
    • 組課共學簡則與場域修練簡則
    • 定期會議的日期與決議有效額數。
  3. 組課共學
    • 18小時為一學分。
    • 參與並完成「海星增殖」為一學分。要「完成」而不是「成功」。
    • 每門組課有惟一 ID ,形成自己的線上記帳介面,而且必須記帳。
    • 每門的組課的收支,以「自給自足,公平分擔」為原則。
    • 每個人在記帳系統中都有個人收支的辨識欄位。
    • 漸漸讓海星「記帳服務」成為「跨校選修/記帳服務」的「子集」。
    • 每門組課至少三人可以成課,可收外修生,須要兩位課主(組課發起人),其中一位必須是海星一期的成員。
  4. 場域修練:
    • 與組課共學目同步進行
    • 滿 144 小時數
  5. 組課典藏與學習履歷完成
    • 對組課與學習歷程進行準永久性保存:硬體/軟體/資料三者分離,資料定期自動備份,定期異地備份
    • 對「學習大規模重新洗牌」進行當代適應
    • 與部分社大合作融通學習認證
    • 讓學習垂直發展:小海星、成熟海星(一級教育自造者)、精熟海星(二級教育自造者)、裁判海星(三級教育自造者)
    • 讓學習水平發展:學分標籤,初期標籤數小於組課總數。
  6. 成果發表
    • 培養社群成員日後帶領或指導同學辦理「成果發表」的能力。
    • 反思並整理組課共學與場域修練的學習進益。
  7. 海星增殖
    • 讓社群培力能生生不息。
    • 為實驗教育、社區大學、學前教育、教師進修的新典範發展提供人才。

「海星培力」各階段名詞解釋

  • 始祖海星:2018年參與教育部師藝司委託政大實驗教育推動中心辦理之「實驗教育工作者培力」之結業學員及講師中,認同社群共同傳統,且表明參與社群者。視為成熟海星。
  • 小海星:尚未完成至少一輪共識營、組課共學、場域修練、成果發表的受培力者。
  • 成熟海星:完成至少一輪共識營、組課共學、場域修練、成果發表的社群成員,包括裁判海星、當期志工:正協助本期培力工作之友人,可以參與聚會討論並分擔工作。
  • 精熟海星:完成至少兩輪組課共學、場域修練、成果發表的社群成員,包括裁判海星。
  • 裁判海星:完成至少三輪組課共學、場域修練、成果發表的社群成員。
  • 當期學員:目前正參與培力之學員,可能是小海星或成熟海星,要繳交公基金,並以完成這一輪組課共學、場域修練、成果發表為目標。
  • 當期志工:正協助本期培力工作之友人,可以參與聚會討論並分擔工作。
  • 當期志工海星:正協助本期培力工作之成熟海星,可以參與聚會討論並分擔工作,並可參與組課、指點「學員之公開觀課及議課」、與學員討論成果發表、參與海星增殖。

「海星培力」組課原則

目標

增進學員:

  1. 自主發展學習活動之能力。
  2. 練習找出學習需求。
  3. 與學習需求相近的夥伴,合作「群學」。
  4. 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
  5. 練習蒐集、運用、累積學習資源,並完成組課典藏。
  6. 培養解決各項組課實務問題的能力。
  7. 學習資源分享的觀念。

組課名稱與進行方式

  1. 每一門組課名稱與進行方式,由該門課程的發起人共同決定。
  2. 進行方式可能包含:
    • 讀書會
    • 工作坊
    • 座談會
    • 參訪
    • 專題演講
    • 線上學習
    • 其他
    • 以上各方式之組合

組課說明

(一)基本規定

  1. 每門組課至少3人可以成課。
  2. 需要2位組課發起人(課主),其中一位必須是本期的學員。
  3. 組課須公布於跨校選修系統urclass,可收外修生。
  4. 18小時為一學分。
  5. 參與並完成「海星增殖」為一學分,不論是否成功增加一期海星群學。
  6. 成員需於共識營兩年內修畢至少五學分,並至少擔任兩個學分以上的課主。
  7. 建議的組課標準模式為:36小時+36小時+18小時,至少 90 小時。

(二)組課費用與計算方式

  1. 每門的組課的收支,以「自給自足,公平分擔」為原則。
  2. 組課必須記帳,每門組課有惟一 ID ,形成該門組課自己的線上記帳介面。
  3. 每個人在記帳系統中都有個人收支的辨識欄位。
  4. 每門組課收入大於支出不得逾支出之 10% 。形成之結餘,一半歸於課主,一半納入公積金。

(三)組課欄位

  1. 課程類別
  2. 課程名稱
  3. 課程短代名(八個中文字以內)
  4. 組課發起者(課主)
  5. 開課時數與次數
  6. 選修人數上限
  7. 選修人數下限
  8. 選課名單
  9. 課程簡介
  10. 教材連結
  11. 修課者限制
  12. 評量方式(描述通過方式,等同授予學分標準)
  13. 通過名單
  14. 費用及費用說明
  15. 課程開始日期
  16. 課程結束日期
  17. 星期幾
  18. 上課地點
  19. 出缺席狀況

(四)組課程序

  1. 尋找搭檔課主討論課程名稱與進行方式。
  2. 在跨校選修系統urclass開設課程。
  3. 實施組課共學。
  4. 記錄歷次上課學習情形。
  5. 進行學習評量。
  6. 協助完成組課典藏。

完成教育自造者培力(簡稱:海星培力)認證

自每期共識營開始,達成以下要件者為成熟海星:

  1. 兩年內修畢至少五學分,以維持一定的學習強度與密度。
  2. 發起組課(擔任課主)超過兩學分。
  3. 完成場域修練。
  4. 完成成果發表。

自主學習典範的應用/從傳統公共教育典範走向自主學習典範

問題意識:

  1. 傳統公共教育提供的學習內容,無法與真實世界的情境連結。以電腦為例,只灌輸規則來認識事物,一但規則發生變化,就無法立即辨識和反應;反之,若是提供多元且真實的大量案例,電腦能生成一套辨識邏輯,人腦與學習也是如此。傳統公共教育只有灌輸知識給學習者本身,且知識多為脫離真實情境的抽象概念,無法對抽象概念進行融會貫通,學習也不是為了認識真實世界,處理生活的問題,那麼學習就只是為了應付作業與考試的短期記憶。
  2. 同時,強調抽象概念的傳統教育典範,所形塑的學校,其與社會的關聯,只有鞏固社會既有科層體制的利益結構。對於如何落實平等,自由與民主,不容易看見正面影響,甚至有反效果。並且,運用科層體制概念治理的學校,其僵化思維影響受教育的學習者,將自己的天賦「格式化」,好適應社會既有結構與溝通模式。
  3. 失去主體性,對於世界/知識和自我的連結,同時,與群體交往的條件,在於遵守科層體制的規則,若是無法認同體制的價值信念,或者因違反規則得不到認同,失去與群體連結的交換條件,不僅無法在群體中找到自我的位置,也無法承擔公共事務。
  4. 最後,隨著生態環境、科技網絡的急速變化,傳統公共教育典範與其相互搭配的科層社會結構,已經逐漸無法因應前者提到的變化。因此,需要一個新的教育/學習典範,幫助學生


今日天氣

各縣市

  • 台北市
    1. 文山區
    2. 信義區
    3. 大安區
  • 新北市
  • 宜蘭縣
  • 新竹縣
  • 新竹市
  1. 晴朗
    • 晴時多雲
    • 偶陣雨
  2. 雨天
  3. 陰天
  4. 颱風

同時,強調抽象概念的傳統教育典範,所形塑的學校,其與社會的關聯,只有鞏固社會既有科層體制的利益結構。
對於如何落實平等,自由與民主,不容易看見正面影響,甚至有反效果。
,運用科層體制概念治理的學校,其僵化思維影響受教育的學習者,將自己的天賦「格式化」,好適應社會既有結構與溝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