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教育部十二年國教諮詢會/課程與教學組/第四次會議 的原始碼
←
教育部十二年國教諮詢會/課程與教學組/第四次會議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分類:十二年國教/課程與教學]]__NOTOC__ ===一、建議以八年為我國課程發展週期=== #訂定課程發展週期,是課綱發展模式與風格的轉變:由「臨編式修訂」走向「持續式修訂」。國家課綱是由課程治理機構持續修訂中,每一代的課綱都是用「八年」的時間修訂,不是花「兩年」的時間修訂,然後六年都在休息。 #由於時間表明確,所有相關的審書、編書、評書、選書的人都知道什麼時候要幹什麼,可以好好準備。 #政治部門沒有任意發動課綱修訂的操作空間。 #課程實施以小一與國一為起點,八年足以讓小一至小六、國一至高三,將課綱完整教完一遍,並將具體教學經驗的檢討轉化為下一輪課綱的修訂建議。 #由於八年太長,許多重要變化等不及迴饋修正課綱,建議在八年的中間(四年),進行課綱微調,處理不進行架構調整的課綱內容更新。 ====(一)八年週期(96個月)的運用規畫==== #26個月:課綱公布到一年級成書使用的各項作業。 #70個月: #*一年級到六年級成書使用。 #*對一些須實踐驗證的項目,如現場能不能教得流利,配合「公費試教」得出答案,送給課程治理機構參考。 #*課程治理機構持績準備課綱微調與下一輪課綱修訂的各項工作。 #在下屆課綱修訂週期開始時,本屆課綱教完六年級。新一輪課程發展週期開始時,新一代課綱已經過70個月的討論與研議。新週期接續進行實施檢討、研議總結、重要社會意見諮詢、最終調整,於週期開始八個月後定案公布,並開始編書。 #對每一年的成書使用,課程治理機構都常態性編有預算,對所有版本進行若干班級的使用觀察及研究,每年都匯整使用報告,不是到了成書使用的第六年,才來對一到六年的成書使用進行大規模委託研究。 #並不是第26個月成書使用之後,課程治理機構就放假休息,而是接著蒐集資料和意見,以俾22個月之後啟動課綱微調。 ====(二)四年週期(48個月)的運用規畫==== #8個月,課綱最終調整及公布: #*課程治理機構匯整上輪課綱使用經驗,對新課綱進行研議總結及最終調整,並公布新課綱。 #*審書機構開始修訂各項審查規準,並與編書機構溝通。 #8個月,編輯教科圖書: #*編書機構依據新課綱,修訂及改寫課本、教師手冊、習作、評量。 #*審書單位以新課綱為主題針對審書人員舉行多場研討會,審書人員的養成應為審書需求的一倍半到兩倍。教育行政單已經知道大約有多少版本會送審,送審是不是階段送審。 #*課程治理機構開始規畫「公費試教」。 #6個月,審書: #*審書單位審查教科書,但不能以審代編。 #*編書機構以兩輪送審及回審,持續修訂教科圖書。 #*課程治理機構進行「公費試教」選校。 #4個月:評書及選書。 #*由各界包括教師團體、家長團體、地方政府輔導團,開始撰寫書評。 #*學校選書時,各種參考書評要完整,選用期要長,讓老師能完整審閱教材、手冊、習作、評量。國家測驗機構開始依據新教材,更新國家級的總結性評量題庫,支援學校評量的題庫,學生診斷的題庫。 #*陸續依據各校訂書量,印行分送書籍到各選書單位。 #*課程治理機構審核「公費試教」的課程教學設計。 #之後運用約兩年(22個月)的時間籌備課綱微調。 #自編自選教材不用走審書程序,靈活度高,隨時可以常態改版,只要來得及給學校課發會審就可以。 ====(三)配套措施==== #課程治理機構常設化,分為委員會及秘書處(即國教院),委員會委員中教師會代表、家長團體代表、學生代表、環境、產業、勞動代表,法令只訂人選產生規則,人選則由各相關團體依規則派出。委員會須充分代表整個社會的共識。 #秘書處(即國教院)則協助委員會落實課程治理,蒐集全球課程發展動態,協調教材開發,包括教科書和自編自選教材,協調教科書審查、公費試教、成書使用報告、評書、選書,評量發展…。 #委員的任期四年,每次最多改選三分之一,最多在三輪之後可以全部更新(但不必強制全部更新),隨時維持最少三分之二是有經驗的老委員。 #課程治理機構須經常性地與全國教師、家長、行政、編書機構、審書人員進行深度溝通。 ===二、「縮短學用落差」與「縮小學習落差」=== #要「縮短學用落差」與「縮小學習落差」必須同時處理「公共教育的瑕疵」、「國家課綱的瑕疵」、「教學現場的瑕疵」等三個層次的瑕疵。 #必須進行典範轉移,以「土雞典範」取代「飼料雞典範」,強調自主學習與實作能力。 #重視「Skill」的傳統,必須從小學低年級就建立起來。 #「公共教育的瑕疵」、「國家課綱的瑕疵」可用實驗教育加以改善。 #「公共教育」近300年來一直以教室、課本、黑板為教學三元素。在長時期的發展中,衍生出儀式化、偏離生活實踐與滲入政治支配等毛病。 #「國家課綱」的主要瑕疵在:為了分科教師培育系統飯碗的存續,完全割裂學生的學習,大人甚至反對並抵制學生統整學習,並在課綱中設下層層關卡。所有參與課綱制定的人都了解,訂一份合理的課綱並不難,難在既得利益的處理。 #縮小國土上各地生活機能的落差,以七生活圈的發展思維取代六都的發展思維,是一切「縮小學習落差」的底層措施。 #我國小學小型學校佔三分之一,大多分布於非都會區,未來十年由於少子化,學生人數將不到目前的 70% ,率先打擊到的就是這些小型學校,而且從現場實中發現:他們會遭遇到的不是「一刀斃命」,而會是「凌遲處死」。混齡教學是他們緩衝打擊的重要方法。 #目前我國課綱之設計,完全以分齡分學年為基礎,缺少混齡教學教學設計的教學空間,應利用此次十二年國教課程修訂,增補混齡教學的課程模式。 #*可參考芬蘭或其他歐洲國家混齡教學之課綱設計。 #*組織研究專案,發展混齡教學之教學法,並提供教師增能管道以及相關的PLC及教師自主式進修。 #*結合行動學習、分組學習、IEP、PBL等相關的教學法研究。 #*於每年大型研討會安排專屬議程,交流國內外混齡教學的作法。 #教育資源分配對國土邊緣化區域及中低社經要有額外照顧,但必須以教育發展為主,不能以現金津貼為主走向政策買票。 #落實學校均優質化,縮小學校金字塔與學生金字塔。 #在教育縮小國土金字塔、社經金字塔、學校金字塔的背景下,補救教學才會生效。補救教學應有「生活與教育整體協助方案」。 #補救教學應有合用的診斷工具,QA式的課程教材與樹狀課程教材並行,每年透過大型研討會的議程檢討政府政策與現場作法。 ===三、讓新課綱以自學力,應用力為核心指標=== 新課綱只要有段落提到這個觀念,提供基層空間就好,洋洋灑灑作文比賽沒用。重要的是要鼓勵以下的作法: #辦學團隊不能當外銷派,專門外銷大道理給學生實踐。一切從大人做起。大人不能光說不練,必須和小孩一起實踐。 #不打假球。讓學生逐步增強對學習團隊的治理,參與對課程的治理。 #學生可以做的,就交給學生做。 #每個學生都要會洗衣、烹飪。 #透過親師生共學,去交流同學之間各家庭的飲食文化與生活文化。 #在教學現場鼓勵以下風格: #*全域境教:學習場域的解放,課程可結合QR碼觸發、LBS觸發。 #*自主學習:在課程中強化學生的自我管理,如:健康管理、時間管理、知識管理、情緒管理、風險管理、金錢管理、環境互動管理。 #*學習團隊化:運用智群模式、學習共同體等方法。 #*學習同儕、指導者的擴充與展開。 #*評量與作業設計的改變:不能再出靠剪下貼上就能應付的評量與作業,要有洞察與洞見;如申論、測量、自我管理等作業大量增加。 #*以網路資源為基底,由學習團隊組織教材學習文本,不要樣樣使用教科書。 #增強公共性教育。 #檢討改良「教學卓越獎」: #*十年來教學卓越獎佳作以上總整理:依領域別、主題別、地方別、階段別整理。 #*探討存活團隊的 key point 。 #*鼓勵以 CC 授權成為中小學開放課程計畫的基礎。 #*分享拓展:連點成線、連線成面。 ===四、下放課程的教學組合權=== 在課綱實施要點中,將課程組合成教學型態的權力下放給學校或辦學團隊。 #課綱中明文允許現場混用主題教學與學科(學分)教學,教學主題單元可以與學科(學分)多對多連結。 #課綱中增加選修,減少必修。 #修改評量準則與成績單格式,放寬評量的設計樣態。最終定義教學的不是課綱,仍是評量(考試)。 #增加升大學與升高職免試入學的比重,讓各多的評量樣態有生存空間。 #法律與課綱明文允許學校引進校外資源充實教學活動。 #增加混齡教學與統整教學的整合彈性。
返回到
教育部十二年國教諮詢會/課程與教學組/第四次會議
。
導航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使用說明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