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變局中的台灣未來》/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 的原始碼
←
《變局中的台灣未來》/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分類:《變局中的台灣未來》]]__NOTOC__ #政府收入的 23% 須用於政府教育經費 #*水漲船高:GDP ↑ => 租稅負擔率 13% ↑ => 政府收入 ↑ => 教育經費持續上升 (過去 20 年平均每 5.5 年 增加 1000 億) #*沒有社運營力,可以游說出每 5.5 年增加千億預算的增幅 #*其他國家遇有興革事宜,就馬上會卡在籌措財源這關 #教育幾乎觸及社會的方方面面,比方國防,但教育部學特司有「全民國防教育科」=> 以教育為支點,去推進台灣各領域的「相變」,須要「典範轉移」 #但是財源增加在中與地方是不平均的,「中央教育發展基金」 / 補助制度(教育部:900億 / 年+行政院:500 億 / 年) ---- == 台灣獨有的教育經費編列管理法是公共教育向上發展的基礎 == 政府的教育經費主要源自國家稅收,而稅收來自於人民的繳納的稅款。其收入的多寡,會影響國家公共教育的預算編列。 在台灣,政府的稅收取決於當年的國內生產毛額(GPD)乘上租稅負擔率。租稅負擔率指的是國民繳納的稅款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率,越高代表人民賦稅越重。因為台灣近年來採輕稅簡政,因此台灣的租稅負擔率跟已開發國家相比偏低,民國109年至111年分別為12%、13.2%及14.3%。 同時,台灣政府為保障人民的學習、受教權與健全教育體制發展,在《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裡第三條訂定,各級政府的教育經費預算不能低於過去三年收入的23%。這表示,當國內生產毛額(GDP)和租稅負擔率上升,國家的教育經費就會有所提升,加上人口結構少子化,每位學生可獲得的教育預算便會逐步提高。 根據數據顯示,台灣在過去20年內,平均5.5年就會增加1000億的教育預算,這麼龐大的數字,不可能單靠任何團體遊說達成,這是台灣與他國相比的獨到優勢。因此隨著政府歲入逐年升高,台灣近年來有許多新興教育政策,包含「班班有冷氣、校校會發電」、「班班有網路、生生用平板」、「0-6歲國家一起養」,以及每班學生人數從1981年國小每班52人、國中每班48人,降至國小每班28人、國中每班29人。同時,行政院長年進行一般教育補助,每年維持在500億,因此2023年政府朝向「0到22歲國家一起栽培」的目標,讓公私立高中職全面免學費,並補助私立大學學費。 教育作為社會發展的根基,可觸及的層面十分多元,我們可以藉由教育,同步推動社會如: *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國中小教育組的偏遠學校及創新發展科,可與地方創生連結… *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與數位發展部,… *教育部的學生事務及特殊教育司裡頭有全民國防教育科,可以促進… 當我們能以教育作為改變社會的支點,便能夠促進社會方方面面的「典範轉移」。 透過[http://quality-learning.net/edu/browse.php 蒐尋介面]找到: #[[政府教育經費跨年分析]]
返回到
《變局中的台灣未來》/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
。
導航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使用說明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