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提升教育品質領航計畫/可行性討論 的原始碼
←
提升教育品質領航計畫/可行性討論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分類:教育社運]] ==教育經費無法達到法定標準的原因== #佔歲入比重由 21.5% 調高到 22.5% ,再調高到 23% 。 #政府歲入由 2 兆增加到 2.6 兆。 #少子化使班級量體不斷縮小,規格化教學又使得學生單位成本無法提升。 #年金改革後,教育人員的退撫支出將會下降。 ==推動「提升教育品質領航計畫」== *做法與特點: *#利用少子化時機,在教育「量體」縮小的時期,善用資源提升對每位同學的幫助,並促進教育機會均等。 *#對教育價值與方向選擇是:均優的、適性的、世代正義的。 *#先修法建置中央教育發展基金,以每年滾存100億的速度,累積出500億的基金規模,同時利用五年的時間做好細部規畫與各項試辦工作,然後以這500億為一次性支出,配合每年增加100億的教育成本。 *#用十年的時間做好下一段的三件事。 <!-- *#包含對教育資源的配置與運用建議,所以一定要對教育資源的使用現況了解深入。對教育發展的路徑建議 *#在教育支持體系方向,提倡分享式合作,以網絡彌補科層,以分享彌補市場;以自造教育、加強個別指導彌補一致性教學。--> *可以選擇的三大方向: *#鄉村教育創生:提升偏鄉地區的生活機能 *#強化教育的社會安全網:進行教育補助(最好聯合社福)的總歸戶,將破碎的補助,整合成可以進行家庭與教育扶助的整塊經費。 *#:橋接「學校教育功能」與「家庭教育功能」 *#增加以個別指導為基礎的課程、教學設計:混搭「規格化教學」與「以個別指導為基礎的課程教學」,在傳統的「規格化教學」之外,增加選修、學生自主學習、學生合作學習、生活實踐、過程技能訓練、學校與家庭功能橋接、校外過程…等等課程設計,那學生單位成本會逐步提高,公共教育也會比前更能幫到學生、家庭和社會。 *#*橋接「體制學校」與「實驗教育」 *#*橋接「學校教育功能」與「家庭教育功能」 ==地方教育創生== 台灣的地方分成三級:都會、市鎮、鄉村,各自有不同的治理邏輯和治理方法。 ===一、「地方教育創生」是「地方創生」的一環=== ====(一)態度與方法的改變==== #以投資代替補助 #政府投資的前三年,沒有 KPI ,就是做媒合 #*媒合當地人和外來的扶助力量(如大學、企業、NGO、訪問教師…) #*媒合公社(合作社),或其他適合的組織模式(如社企) #*媒合專業人士(如社規師,具能源知識與技能的人,具情報能力的人)與草根人士 #*媒合返鄉者、移居者、留在在地的人 #不是立一個政策,而是立一種價值觀,和一種在基層分配資源的遊戲規則。 #莫忘在很多時候「政府本身就是問題」,不能光想提供政府新工具,讓政府去解決問題。 #莫忘「商品經濟」本身可能削弱地方主體,要混搭提倡共享經濟和禮物文化。 ====(二)目標==== #提高醫療機會 #提高照護能量 #提高社區安全(含防災與治安) #充分發揮景觀與環境上的優勢(須要一點小投資) #適當的產業發展:如讓各地成功的社造社區,成為實驗教育基地群。觀光、農業、手作。適合當地的能源產業。 #網路頻寬隨時可到達。從 NCC 、教育部、交通部合作。 #物流三天可到達。 #從學前至國中自足式的教育系統。 ===二、地方教育創生的具體作法=== 可以運用改良體制學校、公辦公營學校、公辦民營學校三種方法擇一進行。現在就能做,不必另外再修法。 以下以公辦民營學校為例,說明怎麼做: #建立參與式教育治理平台。 #一校多校區。由單一村落或若干村落形成一個網絡。 #跳出「穿制服」的課綱: #*結合當地環境、產業、文化的課程設計,讓景觀、生態優勢出的來,而且能源蒐集與使用符合當地的特性。 #*親師生共學,橋接學校功能家庭機能。 #*以個別指導為基礎的課程教學規畫。 #*以「程度」取代「學齡」。 #*以「學會」(會用)取代「學過」。 #開門辦教育的人力運用策略: #*先用後養的師培政策。 #*大學來人 #*企業深耕式的參與 #*訪問教師。 #*退休教師來以服務換食宿。 #*交換生 #用全世界的資源來幫助同學學習: #*全縣:社大布署、教師糾團進修、巡迴輔導人力。透過有巡迴團體教鄉村的親師生如何網絡學習。 #*全國:用訪問教師和交換生來進行城鄉交流 #*教育部:國際化教育經費分攤 #讓教育本身成為鄉村重要的「綠色產業」。 ==運用「民版課綱」來混搭「規格化教學」與「以個別指導為基礎的課程教學」== 訴求要讓體制學校公共教育得到接近實驗教育的辦學空間。 立場: #課審會任期四年,國家課程發展,大週期為八年,小週期為四年。 #大週期由教育部委託起草,大量延請專家,小週期由民間自發起草,各有不同的功能。 #這一輪的民版課綱起草,是繼承 108 課綱,繼續自發、互動、共好的目標,不會另起爐灶,也不是反對 108 課綱。 三大目標: #增加過程技能與當代適應,取代過多的學科內容。 #大幅增加現場的課程與教學彈性。 #讓學校有開門辦教育,結合各種社會資源幫助同學學習的空間。 推動芻議: #繼承 108 課綱的自發、互動、共好的理念,水平統整(普通+技術)、垂直統整(高國中小)、擴大選修、增加校本課程比重、新設新住民領域、新設資訊領域、自然與社會兩領域導向探究與實作、特教體系完整化等成就。 #在此成就下再往:內容減量、(學習)彈性增加、學校開門等方向推進。 #零版民版課綱是全民的課綱採「相同方式分享」授權或「公共版權」,上網公開,任何個人或團體都可以採取其中全部或一部分,再衍生自己的課綱草案版本,自己去送課審會。 #內容來自:先進國家的課程規畫(透過民間與政府人員雙軌蒐集)、台灣實驗教育之實踐、107 課綱內容。 #職員為策畫層人力一人、協調層及執行層人力一人,共兩人。每人月薪四萬,年僱用成本每人 64 萬,兩人 128 萬。課程發展小組十一人,扣除策畫層職員,其餘為十人,每人每年費用 4 萬,每年費用 40 萬,平台租賃每年 1 萬,延請國教院為顧問,顧問費為5萬。每年的維運經費約180萬。三年約540萬,四年約720萬。經費來自群眾募資、不特定對象捐款、游說勸募。 #課發小組的主要功能為「做決定」,成員涵蓋:科學家(數學及科學) 、藝術家、社會科學者、語文學者、終身學習機構成員(社大)、教師組織成員、教師專業社群成員、家長組織成員、校長組織成員、實驗教育工作者等十方面的人士。由各方面來推舉,不一定是現在組織的幹部,但是一定要有空開會、smart、心胸開闊、喜歡學新東西。 #內容管理全部採取數位化。數位化管理工具也全部採取「相同方式分享」授權或「公共版權」。 #振鐸會起草「推動計畫」,含:核心說明、文宣、經費規畫、參與者和參與規則。 #「核心說明」含:民版課綱的意義與作用、內容與精神、發展模式、當前進展。 #以下人員被視為參與課程發展,限制參加課審會分組審議:課發會委員、民間課發小組成員、領域研修委員、受教育部委託擬定課綱之機構成員、附錄中提到的參與研發人員、候審領域的研修委員、課審會分組會議未審議其參與研修之課綱草案。 ==試辦教師揪團進修== 把經費變成「點數」,由老師結合點數,自己規畫課程,自己邀請講師或工作坊帶領教練。 #主管教育行政機關設定進修的範疇。 #將教師進修經費變成點數,每位老師每年 1000 元為一點。 #建立媒合平台及登記系統,由老師合作使用點數,去規畫研習或工作坊。並在平台上簡易核銷。
此頁面包含以下模板:
民版課綱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到
提升教育品質領航計畫/可行性討論
。
導航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使用說明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