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教育再公共化聯盟/青年彈性學習網絡/第一次共識會 的原始碼
←
教育再公共化聯盟/青年彈性學習網絡/第一次共識會
跳轉到:
導覽
、
搜尋
根據以下的原因,您並無權限去做編輯這個頁面:
您剛才的請求只有這個使用者組的使用者才能使用:
使用者
你可以檢視並複製本頁面的原始碼。
[[分類:教育再公共化聯盟]] 時間:<br/> 地點:線上會議室(貼連結)<br/> 出席人員:<br/> 主要議程: #計畫緣起與簡介_丁丁 #說明青年彈性學習網絡的六大節點_丁丁 #邀請夥伴們分享自己當前的服務對象、主要投入業務,尋找不同結點間串連的可能性_群組成員們 ===補充資料=== *青年彈性學習網絡,是以開門辦教育、互聯共生網絡的精神,彌補當前高等教育出現的學用落差現象。 <mwdetails><summary>何謂互聯共生網絡?</summary> <B>互聯共生網絡</B><br/> 1989 年柏納李發明網際網路中最重要的 HTTP 協定與 HTML 文件格式,並將其智財權奉獻給全人類;同年柏林圍牆倒塌、冷戰結束。網際網路使得人和機構靠「網絡」進行「水平整合」,其優勢逐步超過擅長「垂直整合」的大型科層,此後三十年,人類社會中「微權力」快速興起,在無數的領域中,打得傳統大型科層組織不知如何招架,或者直接淘汰掉無法與時俱進的過時組織與運作。台灣人最熟悉的事例當然是 2014 年 318 的太陽花學運,一群學生靠著靈活的網絡優勢,打得資源是其百萬倍的建制式政府束手無策只能讓步。影響之深遠甚至間接導致政權易幟。<br/> 2013 年起,網際網路的超級升級版「物聯網」開始起飛,也促使人類社會再走向新的典範,這個新典範我稱之為「互聯共生網絡」,其物質基礎、優勢的組織型態、盛行的價值觀都有別於「科層暨市場體制」。「互聯共生網絡」的主要元素可以用右方的圖示簡單表述。<br/> <B>新能源</B><br/> 首先以化石能源為文明的基礎這條路就沒辦法繼續走下去,不是因為化石能源儲存量不夠了,而是會導致嚴重的全球暖化,最終讓人類文明走進大滅絕的浩刧中。<br/> 「互聯共生網絡」的能源基礎是綠能,以全球來說主力包括:太陽能、風能、水力、地熱、生質能等,其中尤其以太陽能最為重要。但以台灣來說,蘊藏量最大的是地熱和黑潮;太陽能、風能也很富足;水力有在用,但佔比有限;生質能則所需要的配套太多,台灣因為電費便宜,發展不太起來。台灣的綠能蘊藏量雖豐,足夠全社會工業與民生所需還有餘,但能源業中化石能源的「既得利益」太大,所以對發展綠能的態度十分曖昧,誠意不足進展就不會快。<br/> 傳統化石能源的發電利用也是科層的,第一層的石油探勘、鑽取,第二層用油管(黑油管)、油輪運到精煉廠,第三層在精煉廠將原油分餾成燃油。第四層用油管(白油管)、油車、路網把燃油送去發電廠發電,第五層電廠(多數在荒山野嶺)發電,第六層升壓變電所、變電站,第七層高壓電網,第八層降壓變電所、變電站,第九層低壓電網,第十層配電所、配電站,第十一層地區饋線電路,第十二層住家和工廠用電。每一層都得和下一層準確對接,任何一層失誤了,電網停擺,無電可用。電網雖然複雜,但電力輸向方向,固定由發電廠流向住家和工廠,而且流量的週期變化也十分穩定。但火力發電,發電廠的熱機最多只能把燃料中 60% 的能量變成電,而且輸配過程平均要再消耗 11% 的電能。<br/> 目前在台灣,政府已經開始補助住家、公司將太陽能板鋪在建築外表上。雖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電網最終將走向「互聯共生網絡」中「智慧電網」的型態:第一層就從太陽能板、小瓦數風機、水機、地熱棒上,將電導入地區饋線電網中。地區饋線電網中配有高效電池,每一時間發了但用不完的電就存起來(例如上班時間多數人不在家)。因為千家萬戶和每一個工廠都在參與發電,所以電網的每一小段都要能「雙向」傳送電力,而且整體電網也須要知道每分每刻哪些節點有餘電可供輸出,而哪些節點在此刻需要饋入電力,還要能規畫電力的合理「路由」,使傳送損耗降至最低。這種網絡式的協作,在網際網路發明之前,並且升級到 IPv6 的物聯網之前,其實是很難操作的。<br/> 這種在綠能的基礎下,使用「智慧電網」協力千家萬戶和大量工廠發電、用電的模式,就是「水平整合」。要讓大量的終端用戶協力,過去「工作圈」是比不過「科層」的,因為採用「工作圈」的模式,人數一多,點對點的關係就會呈幾何級數增加,但「科層」能將點對點的關係限制在算術級數成長。<br/> **「互聯共生網絡」擅長水平整合**,在網路時代優點多,此後將步步抬頭;**「科層暨市場體制」擅長垂直整合**,盛行於過去三百年,此後將和「互聯共生網絡」混搭共存一段時間,但佔比將步步滑落。<br/> 不只能源會走向「**去科層改用網絡**」,學習資源也會這麼發展。其實「自主學習典範」的興起,就是人類社會由「科層暨市場體制」滑向「互聯共生網絡」的一種體現。如果要迎向未來,就不能留連於「傳統公共教育典範」下的體制學校教育。<br/> </mwdetails> *為了建立具備公共精神的共生網絡,讓青年發展出更適應當代的學習,需要以下節點: <mwdetails><summary>六大節點</summary> 第一節點,大學增加學習彈性<br/> *(一)共同性建議: *#重組節奏很快、與社會打成一片。改善大學「只想訓練學者」。 *# 如果可以,讓:教育部、經濟部、勞動部三個部會合作。 *#開門辦教育:從社會取得大量、多元地陪伴學生的資源。 *(二)針對政大建議: *#分兩步驟打造「實驗學院」: *##第一步驟:找 100 位同學,發展 10 個「試行學程」,同時建立更輕快的「學程審核中心」,更快重組出新的學程。由政大大二以上的學生參加。 *##依試行結果,向教育部申請學院,審核員額,聘請人員。由特殊選才加上政大大二以上的學生參加。 *#在三個面向上發展 10 個「試行學程」。 *#向下滲透一般的技術高中與實驗教育的高中部,形成其他大學沒有的 Know How ,如悠遊台中學與桃園實驗教育 3.0 *#增加政大「特殊選才」招生與進修部招生。未來可佔 100 位同學的一半。 *#兩年的副學士制度,終身保留回大學修完學士的權利。 *#擴大學生輔系雙修免申請,且雙修生可當教師員額計算基礎。 *#試行「課證合一」(學歷與工作資歷可交流換算)制度(參考澳洲的 TAFE) 。 *#Stanford 2025:自定節奏的學習、能力轉軸、意義學習。 *#USR 再擴大與外延。 *#鼓勵大學收國際生(僑外生)。 *#大一新生行動學習。<br/> <B>二、第二節點,終身學習節點</B> #小團隊包含:謝國清(社大全促會)、柯穎瑄(社大全促會議題組組長)、度昀奇、陳健一、(張瑜晴、碧麗、金玉、君頤)、邱星崴(地方創生)、彭仁鴻(行政院青年諮詢委員會)、黃鈴諭(協調層與執行層實務支援) #打造以青年為主要客群的新型社大。 #籌開辦三個區塊五個課程,形成核心之後,再逐步疊加上去 #一半社大以外的人,一半從各社大抽工作人員中最有學習傾向者 #不是真的實體社大,是一個跨社大的專案計畫 <B>三、三個區塊簡述:</B> *(一)界定: *#即應用課程:配合學習需求調查,青年目前最迫切的學習需求。會有「量」的表現。 *#福留台灣子孫相關課程:台灣子孫生存發展所需的知識、技能、價值觀。不一定會有「量」的表現。 *#近未來前瞻課程:描準 2030 年近未來相關的課程。 *(二)舉隅: <table class=nicetable> <tr><th colspan=2></th><th>終身學習節點</th><th>政大實驗學院</th></tr> <tr><th rowspan=7>即<br/>應<br/>用</th><th>★不歪樓理財</th><th colspan=2>合作</th></tr> <tr><th>手機攝影</th><th colspan=2>合作</th></tr> <tr><th>WEB 3.0(一)</th><th colspan=2>合作</th></tr> <tr><th>手機拆解<br/>與簡易維修</th><th>✔</th><th></th></tr> <tr><th>跨境電商</th><th>✔</th><th></th></tr> <tr><th>新農業</th><th>✔</th><th></th></tr> <tr><th>新漁業</th><th>✔</th><th></th></tr> <tr><th rowspan=6>福<br/>留<br/>台<br/>灣<br/>子<br/>孫</th><th>★全民國防</th><th colspan=2>合作</th></tr> <tr><th>★永續環境<br/>河川治理</th><th colspan=2></th></tr> <tr><th>☆未定向青年<br/>與自主學習</th><th colspan=2>合作</th></tr> <tr><th>台灣地熱<br/>與黑潮</th><th colspan=2>合作</th></tr> <tr><th>在地區域電網</th><th>✔</th><th></th></tr> <tr><th>同村共養教育</th><th>✔</th><th></th></tr> <tr><th rowspan=5>前<br/>瞻<br/>近<br/>未<br/>來</th><th>★近未來<br/>數位公民</th><th colspan=2>合作</th></tr> <tr><th>☆AI與<br/>機器學習</th><th colspan=2>合作</th></tr> <tr><th>WEB3.0(二)</th><th colspan=2>合作</th></tr> <tr><th>★自由軟體<br/>與3D建模</th><th colspan=2>合作</th></tr> <tr><th>近未來與<br/>城鄉重定位</th><th>✔</th><th></th></tr> </table> ### **(三)舉隅課程補充說明:** 1. 不歪樓理財 - 加入《21世紀資本論》 - 當前理財管道的各論 2. 新農業以遙測、無人機、AI、立體栽植、網約販售參與農業管理為基礎 ### **四、上位節點:** 1. 學習媒合類似 urclass.net ,目前最好由第一節點與第二節點共同發起,找出青年主體網絡的骨幹分子。 2. 治理如實驗教育光譜平台,成員是法人,但整個網絡不是法人,而以簡則治理 3. 在學歷與證照之外,建立節奏更快的「學習歷程」系統:準永久性與不可竄改性 4. 上位的青年陪伴/治理網絡,須有「青年主體性」與「青年承擔性」,不能淪為靠么與巨嬰 5. 補助跨校的學習媒合平台。 6. 繼續支持甚至擴大青年就業就學方案。 ### **五、其他節點的重要元素** 1. 以勞動合作社讓獨立教育工作者形成網絡。 2. 勞工每個月有四小時的有薪學習時數,去學想要學的。 3. 外加失業給付,給沒工作者參與職訓,以提高再就職率。 4. 補助退休人士再學習。 </mwdetails> *六大結點的相應單位: #大學增加學習彈性:政大實驗學院、Alpha Team #終身學習節點:全國社區大學促進會 #技術高中: #獨立教育工作者:ipower #職業訓練: #中低科技企業:
返回到
教育再公共化聯盟/青年彈性學習網絡/第一次共識會
。
導航
個人工具
登入
名字空間
頁面
討論
變換
檢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動作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動
隨機頁面
使用說明
工具箱
連入頁面
相關頁面修訂記錄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