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微粒/孫斯帖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塑膠微粒如何產生?
- 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在 2017年所發表的報告,塑膠微粒來源多半與我們的日常用品息息相關,主要包括:
- 於製造、加工、運輸和回收過程中,顆粒可能會洩漏到環境中
- 於工業上或家庭中清洗合成衣物時因為纖維的磨損和脫落而產生的初級塑膠
- 於駕駛車輛時輪胎磨損而產生
- 車輛的行駛造成道路標記的風化和磨損而產生
- 因施工、維護和移除船用塗料而造成的風化和洩漏
- 個人護理產品(如:洗面乳、化妝品)因添加塑料微珠(microbeads)而於使用時沖入污水系統
- 城市塵埃(如:合成鞋底等物體、人造草皮等基礎設施等)因風化、磨損而產生。
- 另外,世界衛生組織於 2019年關於塑膠微粒於飲用水的報告指出,地表逕流沖刷以及污水排放被認為是塑膠微粒進入水源中的兩種主要管道;瓶裝水的塑膠瓶蓋和瓶身也可能為飲用水中塑膠微粒的來源。
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如何接觸到塑膠微粒?
人體接觸或吸收塑膠微粒的途徑主要分為三種:飲食或飲水攝入、呼吸吸入以及使用化妝品時皮膚接觸。關於以下各途徑所分別占有的攝入比例,礙於現階段相關數據及研究的不足,還無法進行比較與評估。
- 飲食或飲水攝入:食用體內含有塑膠微粒的魚、蝦、貝類等海鮮,飲用受塑膠微粒汙染的水源。
- 呼吸吸入:飄散在空氣中的塑膠微粒(如:來自於合成衣物纖維、城市塵埃等),可以經由口鼻進入呼吸系統中,其他如建築材料、垃圾焚燒、交通工具可能也會暴露到塑膠微粒。
- 皮膚接觸:微塑料顆粒可能會用於化妝品,例如沐浴露、去角質劑和牙膏等,我們的皮膚會與塑膠微粒接觸。但根據[德國聯邦風險評估研究所]的報告,這些添加於化妝品中之塑膠顆粒的尺寸通常都遠大於 1 微米,在正常使用狀況下,塑膠微粒是不太可能穿透健康且完整的皮膚而進到體內,但研究者認為仍須對塑膠微粒進行更多研究以獲得可靠的數據來評估對消費者造成的健康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