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
聯合報 2023-09-21

混齡教學 老師經驗值是零


摘要:

  1. 偏鄉小校的教學情況:
    偏鄉小校招生困難,常面臨「一人成班」的情況,這雖然看似一對一的教學,但並不保證教學品質。
  2. 缺少家長陪伴:
    偏鄉小校學生缺乏家長陪伴,人際互動能力較弱,教師與學生亦不容易建立親密關係。
  3. 缺乏同儕刺激:
    學生在偏鄉小校中缺乏同儕,這也成為一個教學上的難題。
  4. 混齡教學的挑戰:
    混齡教學需要老師付出較多心力,備課量是傳統教學的兩倍,也考驗了老師的能力、合作及默契。
  5. 偏鄉老師的困境:
    偏鄉老師可能沒有受過混齡教學的相關培訓,加上師資流動率高,因此學校需要每年進行新兵訓練,師培體系還未跟上混齡教學的需求。

Tag: 偏鄉教育;

偏鄉小校若有幸招到新生,上課常是「一人成班」。一對一的教學看來像是「家教班」,但不是「精緻化教學」的保證。曾任宜蘭縣教育處課程督學的吳明柱說,理論上「家教班」學習效果比大班級好,「但不是每個老師都有很好的家教功力」。

國教署派出協助各校的「商借教師」蘇淑菁六年來走過十四個縣市的偏鄉現場,她觀察:「只有一個學生的教室,師生反而並不親。」因不少偏鄉孩子從小缺乏家長陪伴,人際互動能力弱,「給老師的回應很冷淡」。

缺乏同儕刺激,是另一個難題。

在中部某偏鄉國小分校任教的柯秀茵(化名)為了留住班上唯一的學生,得「每天早上打電話叫學生起床」,開車接她上學、再送上早餐。但是該生「學習動機很低落」。

一個人獨享的教室,有一個人的落寞。孩子渴望同儕。「問她功課做了沒,但她就像一道牆,完全不理我。」柯秀茵找輔導老師也沒用。後來,柯秀茵帶學生到本校和同年級一起上課。有了同學,孩子學得很開心、主動參與;但一回分校又變回原樣。柯秀茵問孩子,有機會想不想轉去本校?「老師,我可以現在就轉嗎?」

打破年級、班別限制的「混齡教學」,是教育界倡議多年的解方,也寫入偏教條例中。

「咔啦」一聲,原本隔開一、二年級教室的大鐵櫃,在兩名老師合作推動下,往兩邊滑開。兩間教室打開成一班;兩個年級,十名學生。這是新北市雙溪區上林國小的混齡數學課,這天由一年級的詹老師負責教學,二年級的簡老師在台下確認學生進度。

混齡教材是兩位老師腦力激盪的成果:拆解兩個年級課本章節,相關單元放一起,課程任務設計要考慮不同年級程度各想一套。兩位老師說:「備課量是雙倍。」混齡教學考驗老師能力、合作及默契。也有學校因為老師不和,無法混齡教學。

嘉義縣偏鄉教師許可欣(化名)說,傳統「師資培育」課程學的分組或評量方式,都是針對十人以上;「混齡共學」的教學方法,老師的經驗值是零。

「混齡」要怎麼教,偏鄉老師且戰且走。教育部專門委員陳添丁說,師培出身的老師沒學過、新老師連一般教學都還在摸索,再加上師資流動率高,「學校每年都在做新兵訓練」。偏教條例鼓勵的混齡教學,師培體系還沒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