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
聯合報 2023-09-23

雲端共學 八校師生成夥伴


摘要:

  1. 小校生態圈跨校共備共授計畫
    • 為幫孩子找同學、幫老師找備課夥伴。
    • 參與計劃學校:花蓮縣鶴岡國小、舞鶴國小、大榮國小、新社國小。
    • 跨校共享專長師資
      • 生物專長的峨眉國中教師主講;另一校的老師則作為班上助教。
  2. 雲端跨校共享專長師資、共備和學習
    • 要做到跨校共學,每位老師都要有能力協助教室裡的學生,順利用數位工具上課。
    • 蘇淑菁 (參與計畫、負責輔導偏鄉師資的國教署「商借教師」) 說:
      • 數位簡直是偏鄉教學的救星,跨校共同備課、授課,對師生都有好處,他們可以翻過學校圍牆,在雲端成為夥伴。
    • 余晨慧 (舞鶴國小教務主任) 說:
      • 一人教室裡,有些學生是「小霸王」;一旦在線上「同學」了,「孩子會希望在同儕面前表現好,提高自我要求。」
      • 實施跨校共學前一年,學生國語、數學學力測驗成績都不及格;上了一年「有同學」的數學課,兩科都及格了。
    • 周盈璋 (台東推動「小校共學」的教育處科長) 說:
      • 「中央以為給資源,學校就會自己動起來。」還是需要建立一套機制,才能促使單兵組成戰隊,搶進「偏鄉教改」的灘頭堡。

Tag: 偏鄉教育;數位;

記者劉十賢、周妤靜/專題報導

舞鶴國小校長連吳卿:黃正強從入學以來就是「一人成班」,等了四年,終於開心地說「我有同學了!」

「老師,我好想請校長幫我買一個同學。」在花蓮一所廿人小校任教的老師說,這是學生最常告訴她的話。不只孩子,在偏鄉,連老師都覺孤軍奮戰。

為幫孩子找同學、幫老師找備課夥伴,「小校生態圈跨校共備共授」計畫應運而生。花蓮縣鶴岡、舞鶴、大榮、新社等國小自二○二二年起利用線上視訊,讓同年級學生一起上頭痛的數學課;隔年更擴大為八校參與。

舞鶴國小教室裡只有一套課桌椅,五年級的黃正強(化名)拿著紙摺來摺去,他正在學習「分數」。網路這頭的他看起來孤單;幸好鏡頭彼端,他有十幾位同學一起搞懂分數。期末最後一堂課是八校「網友見面會」,雲端同學相見歡,「同學」一詞,變得真實起來。

要做到跨校共學,每位老師都要有能力協助教室裡的學生,順利用數位工具上課。參與計畫、負責輔導偏鄉師資的國教署「商借教師」蘇淑菁說,疫情讓老師發現:「數位簡直是偏鄉教學的救星。」跨校共同備課、授課,對師生都有好處,他們可以翻過學校圍牆,在雲端成為夥伴。

舞鶴國小教務主任余晨慧說,一人教室裡,有些學生是「小霸王」;一旦在線上「同學」了,「孩子會希望在同儕面前表現好,提高自我要求。」實施跨校共學前一年,黃正強國語、數學學力測驗成績都不及格;上了一年「有同學」的數學課,兩科都及格了。

拜網路之賜,偏鄉小校甚至能跨縣市共學。雲林縣樟湖生態國中小、新竹縣峨眉國中兩校上線學生物。由生物專長的峨眉國中教師周政翰主講;另一校的老師陳郁仁則作為班上助教。誠致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李吉仁說,「這樣,老師就得救了」。

國中自然分為理化、生物、地科;但偏鄉小校至多聘一位教師。非生物專長要教生物,準備起來一定慢,還好可以跨校共享專長師資。李吉仁指出,小校以「結盟、打群架」迎戰少子化,孩子教育品質更有保障。

但在台東推動「小校共學」的教育處科長周盈璋指出,「中央以為給資源,學校就會自己動起來。」還是需要建立一套機制,才能促使單兵組成戰隊,搶進「偏鄉教改」的灘頭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