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
聯合報 2023-09-24

超人老師 從教室教到學生家裡


摘要:

  1. 偏鄉教師承擔著除了教學外的多重角色,包括社工師、心理師等,成為超人般的存在。
  2. 在偏鄉教學,教師常需要進行家庭訪問,並帶領學生和家人一起進行大掃除,解決家庭問題。
  3. 偏鄉教師在疫情期間更加忙碌,需要擔心學生的基本生活需求,甚至成為外送員,確保學生能夠獲得食物。
  4. 偏鄉教師的責任不僅僅是教育孩子,還包括教育家長,需要為弱勢家庭承擔更多的教育責任。
  5. 偏鄉教師需要具備混齡、差異化教學的能力,並根據孩子的生活經驗重新設計教材。
  6. 師培體系應針對偏鄉建立培訓機制,並提供偏鄉教育的專長培訓。
  7. 一些教育學者建議開設「偏鄉師資學程」,培育偏鄉教育所需的技能,並為具有「偏鄉教育」專長的師資提供更好的薪資福利。
  8. 偏鄉老師需要充分的支持和培訓,以應對他們所面臨的多重挑戰。

Tag: 偏鄉教育;多元社會;社福;

聯合報/ 記者劉十賢、梁玉芳/專題報導

「我是來教書,不是來做服務業的。」一位不願具名的偏鄉教師忍不住感嘆,她在師培體系中所受的訓練、對職涯的期待都是「純教書」;但她到了偏鄉任教,還得身兼社工師、心理師。學生的教育早就不是教室裡可以解決的。偏鄉教師得像超人才行。

家庭訪問 帶全家大掃除

「聞到學生身上有尿騷味,老師就教她洗澡、洗衣服,」屏東縣車城國小校長王怡萱說,偏鄉孩子的問題,有時是家庭問題。所以,老師到學生家裡,帶著他們全家大掃除,「弄了整整三天」。王怡萱感嘆,家裡過得不好,「幾個孩子總是蓬頭垢面,老師天天幫孩子準備換洗衣物」,教他們建立衛生習慣。

學生長大上軍校,傳照片給學校老師,穿的是上衣純白、皮鞋晶亮,王怡萱說:「我們帶大的孩子變這麼乾淨體面,我都快哭了。」

但不是每個偏鄉老師都有「從教室教到浴室」的心理準備。

「有老師到學生家,嫌髒嫌臭。看不起孩子,也沒能力處理,很快就離開。」王怡萱說。

疫情期間偏鄉老師更忙。花蓮縣三民國中校長林國源回憶,有些孩子家裡沒大人跑出去遊蕩,「老師要到街上把學生一個一個撿回來」,將學生安置在電腦教室,校長親自出馬看著;有些孩子原本一天兩餐都靠學校營養午餐,老師擔心停課後學生餓肚子,當起外送員,開車送便當,順便收作業。

除教小孩 還要教育家長

「在偏鄉教書,你要假設一半的孩子是沒有家長盯的。」致力數位教育的均一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呂冠緯觀察。台東大學教育系教授何俊青多次撰文指出,相較於市區學校,偏鄉學校必須為弱勢家庭承擔更多的教育責任,「不只教育孩童,還要教育家長。」偏鄉教師的專業,不能只在「教室準備好」,還必須「學校與社區準備好」。

「偏鄉孩子需要教師的陪伴,更甚於課業的學習,必須常常關心孩子是否有晚餐可以吃?繳不繳得起畢業旅行的費用?有一位偏鄉教師告訴我,他第一次家訪是流著眼淚走出學生家門的,家裡沒有書桌也沒有床,學生必須趴在地上寫功課!」何俊青感嘆。

偏鄉教學能力也與都市不同。國家教育研究院測評中心主任蔡明學說,偏鄉人少,老師必須有能力進行混齡、差異化教學。資深教師蘇淑菁說,偏鄉老師還得依照孩子的生活經驗重新設計教材,「課本上的銀行、捷運、高鐵,學生都沒見過」,該怎麼教?

但是這些都是傳統師培課程少強調的能力。一位教育專家說:「師培機構都預想學生會到大城市任教,教的都是分組合作學習等概念。到了偏遠現場,全校、甚至全班人數都是個位數,能分什麼組?」

偏鄉超人教師的養成,當今師培體系給的養分遠遠不夠。

偏鄉教育 應列老師專長

呂冠緯說,師培系統區分老師專長的方式是「教學科目」而非「任教場域」,但他認為應針對偏鄉建立培訓機制,免得老師在現場受挫,影響教育品質。

教育學者也建議由師培大學開設「偏鄉師資學程」,培育偏鄉所需的混齡、社工與輔導等技能;上完學程的師資,可在教師證上註明具有「偏鄉教育」專長,享更優渥的薪資福利。

全教總理事長侯俊良則對偏鄉教育學程不表贊同,他說教學重點在於課程設計,師培大學開設課程即可,否則各類學程開也開不完。

不過,偏鄉老師被賦予超人任務,現有體制與法令就必須成為偏鄉老師的神奇披風,才能讓他們帶著學生高飛、迎向未來的挑戰。